從「造星」到「養星」,回歸初心的打歌節目如何造就真正的音樂人?

2017-2018年作為網綜的集中爆發年,各類網生內容層出不窮,從綜藝節目裡走出的很多年輕歌手,雖然擁有不錯的音樂作品,但是由於缺少發表作品的渠道和舞臺,為了維持人氣也好只走上了依靠綜藝和影視“續命”的道路。“曲線救國”是音樂人的一種無奈,更是透視出了當下音樂市場的弊病。

由愛奇藝出品的中國首檔打歌節目《中國音樂公告牌》定檔9月7日起每週五晚8點播出,節目將首次完整呈現藝人打歌工業流程,為音樂人提供能夠展示實力的專業打歌舞臺,推動中國音樂產業的健康發展。

從“造星”到“養星”,迴歸初心的打歌節目如何造就真正的音樂人?


從“超女快男”到“偶像練習生”,造星奇蹟能否延續下個“十年”?

音樂走向大眾化的開始,最早要追溯到超女快男時期,隨著由選秀衍生的草根文化的崛起,綜藝節目中陸續誕生出了一批平民偶像。李宇春就是其中現象級的代表,這個頭髮短短、中性打扮的女生的橫空出世,不僅顛覆了當時的審美潮流,更是以颯爽的颱風和獨特的嗓音,吸引了大批粉絲的追逐熱愛,最終以總決賽352萬的總票數,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人氣王。

綜藝秀星有著“出道即巔峰”的魔咒,很多都淪為了曇花一現。但是曾經的李宇春、張靚穎、譚維維等青澀歌手,如今已經成為了華語樂壇的中堅力量,依靠的是多年堅持在音樂領域的深耕,和一系列傳唱度極高的音樂作品,對於歌手而言,音樂和口碑依然是核心競爭力。

從“造星”到“養星”,迴歸初心的打歌節目如何造就真正的音樂人?


時間轉輾來到2018年,養成類真人秀節目再一次席捲了收視市場,一夜爆紅的奇蹟再次重現,當熱潮褪去之後的冷思考,目前大部分經紀公司還處於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對於“偶像—音樂人”如何過渡轉型,後續對於歌手的音樂作品如何持續曝光,目前還處在一個空白的階段。

從《偶像練習生》舞臺上走出的蔡徐坤、範丞丞、王子異等人,都是唱跳俱佳、擁有原創能力的潛力新人歌手,雖然在比賽之後都紛紛發佈了自己的單曲,但是對於目前呈現圈層化的偶像產業來說,最大的痛點是“入圈容易出圈難”。雖然這些單曲都與咪咕音樂,網易雲音樂等音樂平臺進行了深度合作,但就目前歌曲的傳唱度和普及度而言,並沒有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

從“造星”到“養星”,迴歸初心的打歌節目如何造就真正的音樂人?


在流行音樂體系成熟的歐美市場,從選秀節目中走出的歌手已經擁有了一套成熟的工業化培養機制。比如從《美國偶像》中畢業的亞當蘭伯特,他的單曲就曾經在Billboard榜上有名,而對於已經形成了收聽慣性的歐美觀眾乃至於全世界觀眾來說,Billboard無異於是潮流音樂風向標一樣的存在,對於歌手而言,能在B榜上霸榜的歌曲基本可以預定當年的各大音樂節獎項。

反觀國內,當下正好欠缺一個如此的權威音樂榜單,在造星機制各方面都已經成熟完備之後,打歌節目正是目前市場所欠缺的“東風”,愛奇藝的《中國音樂公告牌》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找回本真初心,讓音樂人真正迴歸舞臺

蔡徐坤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自己在練舞時通常會帶五六件T恤,一件溼透了之後再替換另一件,如此重視在《中國音樂公告牌》上的首次打歌舞臺,是因為他希望“這一次的舞臺不僅僅是一次性的唱跳,而是一個作品,會永遠保留下來”。

從“造星”到“養星”,迴歸初心的打歌節目如何造就真正的音樂人?


當年輕音樂人拋去偶像的繁飾,踏踏實實的迴歸到舞臺上,對於音樂作品的虔誠態度,就是他們對於音樂最本真的初心。另一方面,對於目前的中國觀眾來說,打歌節目無異還是一個陌生而新鮮的“舶來品”,如何找到大眾性和專業性之間的平衡,更好的呈現出年輕音樂人對於音樂的認真態度,更完整的展現一個精彩舞臺的誕生過程,是考驗幕後團隊的一個核心難點。

愛奇藝副總裁、《中國音樂公告牌》總製片人姜濱在接受採訪時說:“隨著國內綜藝的快速迭代,單純依靠舞臺表演很難產生影響力,真人秀的加入,不僅增加了節目的可看度,更重要的是讓觀眾能夠通過真人秀,瞭解打歌的含義及音樂人幕後的故事,從而帶來音樂市場的良性循環。

《中國音樂公告牌》的模式由“真人秀+舞臺”兩部分組成,歌手通過“上下班打卡”的方式串聯起前後劇情,全方位還原音樂人舞臺背後的真實工作狀態。真人秀賦予了節目更多的看點,就像蔡徐坤在訓練過程中對於舞蹈的一絲不苟,反覆確認每個動作的力度和位置,甚至小到衣服配飾都要再三斟酌。而在彩排的過程中,他對於鏡頭拍攝的大膽創意也讓人刮目相看,這種層層遞進的真人秀方式,讓觀眾瞭解到一個絢麗舞臺結果的背後,是歌手的辛苦付出和幕後團隊的努力。

從“造星”到“養星”,迴歸初心的打歌節目如何造就真正的音樂人?


實現工業化打歌流程,能為音樂市場帶來怎樣的良性循環?

在上世紀末至新世紀初的唱片工業時代,也是港臺與內地音樂的“黃金時期”,不僅誕生了諸如周杰倫、王力宏、王菲、張惠妹等國際巨星,更是在一代人的成長記憶裡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

雖然目前看來,中國音樂市場仍舊處於青黃不接的“尷尬期”,但是相比較劇集和綜藝來說,音樂因為其私人化和社交性的特點,可持續影響力和在不同圈層人次中的傳播能力顯然更強。

愛奇藝副總裁、《中國音樂公告牌》總製片人姜濱採訪時說:“音樂市場的狀態,目前來看不如綜藝、不如劇,可能市場沒有那麼火爆。但是我們覺得這個市場是不會消亡的。”

從“造星”到“養星”,迴歸初心的打歌節目如何造就真正的音樂人?


從目前中國音樂市場的發展狀態上看,雖然整體仍舊處於低谷期,但近幾年開始出現了回暖的跡象。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簡稱IFPI)發佈的《2018全球音樂報告》指出,中國音樂市場收入增長35.3%,較上年升高兩個位次,首次躋身全球前十。

“我們期望藉助節目的力量和市場的力量,能推行音樂往前走一步,讓整個市場回到大家關注音樂的環境當中來。”

從《偶像練習生》到《中國音樂公告牌》,愛奇藝一直在積極探索扶持新生代音樂人的道路。從偶練的“造星”到公告牌的“養星”,優質網綜發掘新生代音樂人,打歌節目為音樂作品的二次傳播提供了平臺,二者合力共同組成了音樂作品的良性生態循環,此機制一旦形成,相信能為當下和未來的中國音樂市場,源源不斷的輸送新鮮血液。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