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決定孩子一生是貧瘠還是豐盛!

安全感,決定孩子一生是貧瘠還是豐盛!

本文首發公號 每天微笑著醒來(Id :azxfh520)

“我知道,爺爺叨叨是為我好,可是,他這樣好煩啊!”女兒躺在床上不肯吃飯,捂著眼睛哭。

女兒初三,學習壓力相當大,爺爺又特別緊張孩子的學習,以“我都是為你好”的名義,讓孩子無比抓狂。

  • 比如孩子放學後借個筆記,想課後補足學習知識漏點,爺爺問為啥要借人家的筆記,一定是你上課不好好聽講;
  • 孩子渴了從餐桌上起來倒水喝,爺爺就提醒別老晃悠,抓緊吃飯啊;
  • 孩子剛端上碗吃飯,爺爺催她趕快吃啊,吃了好做作業;

孩子嘆口氣說好累,爺爺就苦口婆心強調爸媽上班供你讀書多辛苦,再不抓緊點,看以後咋辦?

最後孩子完全爆了,把筷子一甩,把自己鎖在了房間裡。爺爺還在門外,覺得孩子不可理喻,吃,穿,住,用啥都不用操心,啥也不讓你做,就讓你管好自己的學習還不耐煩?

孩子一面控訴爺爺的“暴行”,一邊不放心的問我:“老媽,門關好了沒?”似乎害怕爺爺冷 不丁衝進房間,又來一番長篇大道。

“恩,放心吧!”明知道已經鎖好的門,我還是配合地做了個檢查的動作。

不管是我還是女兒,當然都知道爺爺的用苦良心,他焦慮孩子的學習成績,擔心孩子作業做不完熬夜影響身體,甚至恐懼孩子的未來......

可是那個負面的唐僧般的碎碎念,不僅讓人鴨梨山大,也的確很折磨人。

用孩子的話說,自己好像被一個監控器,全面無死角的盯著,一點舉動都被放大。這讓她覺得可怕。以致於,她希望自己變成一個聾子和瞎子,既看不見也聽不見就好了。

每一個家庭就是一個系統,大家共創著一種情感狀態,即那是放鬆的,還是緊繃的,是嚴肅的還是活潑的,是團結的,還是分裂的?

安全感係數,如果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的想躲起來,那麼你說的話值黃金萬兩,孩子也只會充耳不聞,避之不及。

安全感,決定孩子一生是貧瘠還是豐盛!

壹.沒被滿足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求安全感

1. “哎,你那個文章分享的不錯,什麼時候我們開個沙龍吧?”,“哪裡,哪裡,這恐怕還需要準備一下。”

2. “你的財務工作這麼紮實,加入我們的團隊幹吧!”,“呃,你們那個系統我真的不熟,再說吧!”

3. “你的舞蹈功底這麼好,我們合排一場演出怎麼樣?”, ”啊?這...這有點突然,我已多年沒練功了。”

上週末,老友相聚一家自助餐廳,談到各自近況,發現大家卡在同一個點上。他們均在各自領域小有起色,按理說獲得別人的認同,產生新合作的契機,都應該感到開心和興奮。

但是,接受到對方的邀請,大家的不約而同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條件反射般的“哪裡,哪裡”和“再說,再說”的退讓和猶豫。

“為什麼呢?”我很好奇。

“突然覺得不安全,如果走得太近,讓他們知道我其實並不是那麼好,那多失望啊,就這樣保持彼此良好的感覺,剛剛好!”老友A的說完這話,把杯子的葡萄酒一飲而盡,其他人則同頻點頭。'"

究其原因,大家紛紛吐槽,原來在他們成長過程中不管做什麼,父母要麼以習慣性過來人的姿態批評自己的不成熟,不夠好,要麼就是空洞的誇獎,然後把重點放在“但是”上,最後連他們產生強烈自我否定,自我懷疑。

心理學家鮑比研究,那些在哭喊以後能馬上得到父母的呵護、肯定的嬰兒或兒童,在未來往往會覺得他人可以信任,能從別人那裡獲得安全和友善,這些兒童就發展出了安全依戀類型。

那些在兒童時代無法得到監護人的足夠關注,甚至不斷被否定的孩子,會對他人產生焦慮,負罪的情感,就發展出了,焦慮-矛盾型的依戀類型。

那些帶著拒絕或者敵對的態度去撫育孩子的監護人,他們的子女,也會認為他人不可信任,因而在人際關係上畏縮不前,表現出迴避型依戀。

後面兩種也被鮑比稱為不健康的依戀狀態,他們渴望關注,讚賞,一旦沒有得到關注就會失去安全感。所以他們對自己和他人的反應變得特別敏感,如果產生失控感,他們就很容易體驗到無助和絕望。

由於缺乏安全感,他們甚至會為了避免體驗失望感,而發展出各種策略,心理學叫防禦機制,來避免在關係中被拋棄。

這些策略,並不一定被意識到,因為它很可能就像木馬程序一樣, 暗中操控著自己的一生。

“我要更成功,賺更多錢,女人就不會離開我了” 是男人缺乏安全感常見的防禦機制,“我要努力顧家人,為家遷付出越多,就越不會被拋棄 ”是女人常見的防禦機制。

  • 我若可愛性感漂亮 ,就不會被拋棄 ;
  • 我若學習成績好,媽媽才會喜歡我;
  • 若讓別人失望,就不會被喜歡。

這些策略,都是在童年保護我們活下來的信念。我們被這些信念束縛著,作不了真實的自己,更加覺得不安全,也就更加被束縛!

安全感,決定孩子一生是貧瘠還是豐盛!

貳.你全力以赴的愛≠孩子能感受到的愛

我小時候奇瘦,從小寄養在姨媽家的鄉下流行一個讓小孩子長胖的土方:給小孩割疳積,即用刀在手掌劃出一個小口,從裡面擠出一些血糊的東西,或者用針刺手指。

為了讓我順利到割疳積的診所,大人們採取的方式以帶我買玩具,零食為誘餌,把我騙到診所,一個孩子從滿心之歡喜,無限之憧憬到恐懼萬狀,無論怎麼哀求都沒有用的絕望 感的巨大情緒落差裡,形成一系列的負面信念——

  1. “這個世界很危險一不小心就會受到傷害”
  2. “如果我信任這個世界就完蛋了”
  3. “無論我怎麼努力,都沒用!”
  4. “夠格,才能獲得愛”

很長一段時間我很害怕一個人,那太不安全了,我渴望愛,所以很快就有朋友,可是一旦關係很近,我也會莫名的緊張和害怕。

同時延伸出各種顧慮,怕別人覺得我麻煩,怕在別人面前自己太遜,很LOW,討厭我,更怕自己優秀或不優秀而成為眾矢之的 ......

所以最好不要成為焦點,坐在路邊鼓掌最安全,但同時那個渴望被看到,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又在拉扯著自己,這真是很分裂。

在課程安排的心靈劇場中, 我還原了小時候這一幕。演出結束後,我回到座位,L同學衝著我感嘆道:

“做大人真難,明明是為了孩子好,沒想到被孩子記恨到現在。作父母好像怎麼愛都不對,難做!”

L的話一下子警醒了我,是啊,什麼才叫真正的愛孩子,如果作為父母或大人在愛的過程中,讓孩子體驗到的是不被尊重,價值的貶損,沒有安全感,便是一種沒有質量的愛。

我都是為你好.....所以你看電視,學習拖拉,我就要罵你,讓你知恥而後勇;你考試不好,我就要打你,讓你長記性;你調皮吵鬧,我就要採取冷漠方式不搭理你......

可是對於孩子來說,那可能就是最恐怖的經驗,那就是最大的傷痛,甚至是可以說是最大的心裡陰影。孩子的力量就會被鎖住,TA是很難感受到你的愛。

當孩子感受不到愛,就越覺得不安全,為尋求安全感,就會活在自我建構的囚牢中,永遠無法自如地行動,甚至連好的機會和幸福都會莫名的害怕,或逃離或放棄或僵住。

安全感,決定孩子一生是貧瘠還是豐盛!

叄.安全感,是你能給孩子最好的人生底色

女兒小文向我訴苦的過程裡,難免有對爺爺不妥不敬的言詞,我沒有馬上制止和教育,而是平靜的回覆她:“你在清楚的表達感受,很好。”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孩子哭,我們會煩燥,孩子罵人,我們會生氣....可是很多事情我們換一個角度看,你就能看到孩子更多面。

在我看來,小文在這個世界上還是個新手,對於如何適應學校,家庭的環境,怎麼獲得自尊,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她還在不斷的探索 ,然後她做了很多勇敢的事情,抗議,爭辯,大哭,躲起來生悶氣........。

作為母親,我願意去肯定孩子每一個努力的過程,也願意給她練習的機會。

當我們保持“活在當下”的感覺,就能看到孩子的探索,不以自己框架去評價孩子,孩子就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不要以“我們走得橋比你走得路還多,吃得鹽比你吃得飯還多”為由硬要孩子聽我們的,不要以我們的框架去評斷孩子的行為,而忽略孩子行為裡蘊藏的潛能,積極資源。

“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但我知道你一定是有足夠多的理由這麼做!”在我們的線下工作坊,我們會啟發大家從這樣一句式開頭,去發現任何關係的任何情緒或行為都有一個正面的動機。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會經驗到很多的挑戰和考驗,比如在早期他們可能會尿床,在幼兒園會跟同學打架,不想上學會賴在床上藉口肚子痛......

只有我們的情緒穩定, 我們才能保持與孩子在“活下當下”的感覺。

孩子此刻的言行,他是什麼態度和感受,需求,我該怎麼回應。對這樣的互動不妨保持點好奇,看到雙方的感受,然後再去找尋一個恰當的反應方式。

我之所以用 “恰當” 一詞,是因為我在我們中國文化背景裡,我們多少有點欺負孩子,強調孝順,強調“以下對上”、“不聽老人言吃虧在人前”的服從和優越感。

可是,別忘了世界越來越多元化,很多價值觀,都在調整與變化中,我們得反孩子當人看,他們拖拉,頂撞,抱怨的背後,都有很多感受和體驗是我們需要看到的。

“可是我不應該罵人,我知道的。”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接納,她看到了自己的價值 ,而不是隻是個總在犯錯的傢伙,她的情緒得到釋放,內在就有了空間去反思自己的行為。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學會剋制,多閉嘴,多傾聽。停止我們的主導,作為一個陪伴者,我們要學會放手,允許她試錯。不要先入為主做出判斷,打斷孩子的體驗和探索,有些彎路也是孩子必經的。

有多少孩子一開口就會被父母的“應該”給堵住了,所以不管孩子發生什麼,先保持安靜陪伴在TA身邊,聽TA怎麼說,你不用急著解決問題,因為答案就在孩子的心聲裡!

安全感,決定孩子一生是貧瘠還是豐盛!

-End-

作者:劉鳳,簽約導師,周梵《能量躍遷》班學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專業好玩的釋夢師,一個熱愛孩子的媽媽,一個由內向外享受生活的人。關注公號 每天微笑著醒來(ID :azxfh520)看更多心裡科普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