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勢、地勢、因勢?聊聊《孫子兵法》中的「善戰者,求之於勢」

上一篇文章,我們通過拿破崙的滑鐵盧之戰和韓信的背水一戰講解了《孫子兵法•兵勢篇》的上半部分,即什麼是“以正和,以奇勝”。今天我們來聊聊《兵勢篇》的下半部分。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節選《孫子兵法•兵勢篇》

氣勢、地勢、因勢?聊聊《孫子兵法》中的“善戰者,求之於勢”

1、什麼是“勢”?

我們已經知道“兵形”指的是得失之數,很難通過人的努力去改變“形”的得失,因為有時候胳膊就是扭不過大腿。而“勢”不同,勢指的是進退時機,我們可以通過造勢,形成一種有利於事情推進的時機,能不能造勢和任勢就是區別領導和小兵的分水嶺。

氣勢、地勢、因勢?聊聊《孫子兵法》中的“善戰者,求之於勢”

2、王和將的區別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分數”指的是分開編制,就是把部隊進行幾人一個班,幾個班一個排,幾個排一個連的編制,這樣你帶領千軍萬馬就如同帶領幾個人一樣輕鬆。曾經劉邦問韓信,自己能帶多少兵馬。韓信說十萬。劉邦又問韓信,你能帶多少兵馬,韓信說多多益善,但大王善於治將,而自己善於治兵。王要善於治將,將要善於治兵這就是王和將的區別,所以對於人才要區別對待,如果是王但偏偏要去帶領士兵打仗就不太好了。三國時期的孫權是個知人善任的好王,周瑜、陸遜、呂蒙都是打仗的好將領,但孫權如果自己去打仗,就沒什麼戰績了,還差點在合肥被張遼所擒。治兵與治將的不同,也是對“勢”的把握不同而造成的。

氣勢、地勢、因勢?聊聊《孫子兵法》中的“善戰者,求之於勢”

3、為什麼古代打仗講究陣法?

“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如果你想要指揮千軍萬馬如指揮一個人一樣,就要靠“形”和“名”,“形”也就是各種看的見的東西,如旗幟、狼煙,而“名”指的是各種可以聽見的東西,如擂鼓、傳令等。古代打仗主要靠人海戰術,但人一多,臨陣對敵時免不了手忙腳亂,甚至命令無法傳達到士兵。所以大家就研究出了各種陣法,陣法沒有電影中說的那麼神奇,好的陣法是讓每個士兵知道自己要幹什麼,比如看到主將舉黃旗的時候往左邊殺,舉紅旗的時候往右邊退。而陣法的研究也是為了將領更好地指揮士兵,團結大家的力量而已。這也是如何控制兵“勢”的一種方法。

氣勢、地勢、因勢?聊聊《孫子兵法》中的“善戰者,求之於勢”

4、造勢

奇正之說按《孫子兵法》的順序,已經在前面的文章已經講過,虛實放在後面《虛實篇》講。這裡我們講勢,“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意思是善於打仗的人,主要依靠勢而不是人。比如秦滅六國,有一個國家是不戰而降的,就是齊國。因為曾經樂毅率領聯軍差點滅了齊國,齊國不願與五國交好來援助他們,而且齊國從上上到下都覺得可以和秦國永遠和平相處下去,無拼死一戰的決心。而秦國的軍隊是虎狼之師,滅五國摧枯拉朽,已經形成了不可逆轉的大勢。所以,即使是再昏聵無能的將領,帶著秦軍也能把齊國滅了,就像奧尼爾嘲諷說,我奶奶跟著喬丹也能奪冠。造勢如挖渠,任勢就如水到渠成,其實齊國即使是奮力一搏,也無法擋住秦軍的鐵蹄。

氣勢、地勢、因勢?聊聊《孫子兵法》中的“善戰者,求之於勢”

5、氣勢、地勢、因勢

唐朝開國大將李靖對“勢”,有自己的理解:用兵有三勢,一種是氣勢,一種是地勢,一種是因勢,接下來我們一一講解。

氣勢,如果你自己觀察身邊的人,內心強大的人,往往看上去很有氣勢,在命令別人做事,在和對手談判上都有很大優勢。所以氣勢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隊的“氣質”,而氣質是靠長期的實踐積累而來,如果一個人做事情都能成功,那麼他將越來越自信,做事也越來越果斷。如果一支部隊屢屢打勝仗,那麼士兵的熱情會越來越高,整個部隊的戰鬥力也越來越高。所以成功是成功之母,而失敗者大概率會繼續失敗下去,因為氣勢是會積累下去的。演義中張飛在長坂坡喝退曹軍,靠的就是殺紅了眼而聚集起來的氣勢,你要說這個編造的故事,那麼拿破崙在和奧地利軍隊的遭遇戰中,就靠很少的部隊,讓人數眾多的奧地利士兵投降了,因為他們已經被拿破崙戰無不勝的“氣勢”所服。

氣勢、地勢、因勢?聊聊《孫子兵法》中的“善戰者,求之於勢”

地勢,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佔盡地利之便,讓過來進攻的人付出最慘痛的代價也沒有辦法攻克你。比如波斯大軍攻佔希臘時,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斯帶領300名勇士死守地勢險要的溫泉關,最終讓波斯大軍付出了2萬人的慘痛代價才取得勝利。而諸葛亮伐魏,雖然前期取得勝利,但因為丟失地利,也就是街亭,也不得不撤退。這就是地勢的作用,為將者應該多利用地勢,增加勝率,降低傷亡。

氣勢、地勢、因勢?聊聊《孫子兵法》中的“善戰者,求之於勢”

因勢,這個比較難解釋,主要是利用人性的缺點來引導局勢。舉兩個例子大家就能明白了,官渡之戰後,袁紹雖然死了,但袁紹的兩個兒子依然有不小的勢力,很多將領主張一鼓作氣徹底消滅袁氏。但郭嘉看出了人性的勢,認為袁紹沒有在生前考慮繼承人,而二袁又各有地盤,只要不打他們,他們內部就會極化矛盾。果然沒多久二袁就相互打起來,結果曹操乘機北上,二袁一死一逃。後來袁尚遠逃烏恆,也是郭嘉看出劉備不會來襲,而讓曹操輕騎突進,平定整個北方,這就是郭嘉看出了整個形勢裡面的“因”,讓其為自己所用成為勢。再舉個例子,你們知道圍殲戰最好的滅敵方法是什麼嗎?有的人說圍得像個鐵桶一樣,一個不放去,這樣最好了。其實不然,因為如果對方不投降,那麼一定會拼死搏鬥,到時候雙方損失一定會很大。最好的方法是留一面讓對手逃跑,對手一看有一線生機就不會拼命。但你可以在他逃跑的道路上設下埋伏,到時候對方已經跑得很疲憊,也有點鬆懈了,很容易就能將其全殲。劉備帶人去的華容道其實就是幹這個事情的,只不過他晚了曹操一步。

氣勢、地勢、因勢?聊聊《孫子兵法》中的“善戰者,求之於勢”

6、一點啟發

所謂“勢”就是進退時機,當你有勢了,就該進,沒有勢,不可輕舉妄動,當然也可以造勢,任勢,這就是領導的作用了。有時候,公司發展不上去,真的不是因為員工不努力,而是公司老闆缺乏造勢、任勢的能力,企業文化缺乏凝聚力,公司不處於好的行業中,怎麼努力都很難有起色。對於個人,每個人都處於社會大背景下,有時候我們要看清時代的“勢”,比如個人創業,早些年如果做淘寶很容易,前幾年做微信很容易,現在呢,你覺得做什麼容易呢?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