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畫家——龔賢


清代畫家——龔賢


王野翔繪《龔賢像》

個人簡介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他與同時活躍於金陵地區的畫家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等並稱“金陵八家”。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清代畫家——龔賢


龔賢造像

生平事蹟:

龔賢出生於崑山一個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幼年隨家遷居南京。十歲前母親去世,十三歲開始習畫,與楊文驄同師董其昌。21歲左右在奉淮河畔參加了復社的活動,其時正值明崇禎末年,復社成員在這裡結社賦詩,講學論藝,挽救民族的危機。由於他正直不阿的人品,以及在詩,書,畫上的成就,龔賢在南京士大夫中顯露頭角。

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攻陷南京,龔賢因野居北郊而倖免於難。這時,龔賢的生活非常貧困,為了生活他離開南京,途經揚州到泰州海安鎮擔任徐逸家的私塾教師,一住五年。龔賢早年喪妻,在泰州孤身一人。從泰州回來後,又在揚州住了幾年,約在順治十四年(1657年)再度婚配,並對這位夫人十分滿意。次年,便喜得貴子。在揚州除續絃之外,龔賢還做了兩次遠遊,1655年南下浙江,1657年北上京師。

龔賢再次返回南京居住,已年屆五十,戰亂洗劫後的家鄉呈現出一幅慘景。國破家亡,他舉起悲憤的筆寫下了《登眺傷心處》一詩:“登眺傷心處,臺城與石城。雄關迷虎踞,破寺入雞鳴。一夕金笳引,天邊秋草生。橐駝為何物,驅入漢家營!”

在南京,龔賢一家幾經搬遷,最後定居清涼山,生活清苦,與人落落難合。他於屋前半畝空地上,築園栽植,命為“半畝園”。龔賢曾經請王石谷畫了《半畝園圖》,並題了長跋來描寫“半畝園”的景色:“清涼山上有臺,亦名清涼臺。登臺而觀,大江橫於前,鍾阜橫於後。左有莫愁,勾水如鏡;右有獅嶺,撮土若眉;餘家即在此臺之下。轉身東北,引客視之,則柴門犬吠,彷彿見之。”又自寫小照,著僧服,手持掃帚,作掃葉狀,懸於樓堂,以示與清朝統治者格格不入,後人因此將他的舊居稱為“掃葉樓”。龔賢晚年幽居於此,賦詩作畫,教學。“憶餘十三便能畫,垂五十年而力硯田,朝耕暮獲,僅足餬口,可謂拙矣!”(《溪山無盡圖卷》跋語)。

定居半畝園後,龔賢仍與書畫界交往,除了與金陵畫家高岑、樊圻、鄒喆、吳宏等切磋畫藝,好友還有屈大均、程正揆、王石谷、孫枝蔚、戴本孝、弘仁等。他的兩位摯友周亮工、孔尚任與他不僅有著志趣上的投合,還是他的主要經濟資助者。龔賢是周亮工家常客,周氏豐富的書畫收藏令龔受益匪淺。周亮工去世時,龔賢極為悲痛,他為周寫的輓詩中有“哭公獨我頭全白,在世人誰更眼青”的悲嘆。文學家孔尚任小龔賢30歲,兩人藝術志趣相投,相互欣賞。

康熙二年(1664)前後,龔賢的繼妻及其他親人相繼有八人去世,他受到沉重的打擊。人到暮年,日常生活依靠自己妹妹料理,“補衣煩老妹,依仗賴嬌兒”(王懋林《虎踞關訪龔半千半畝園》)。康熙二十八年(1689),龔賢病卒於南京半畝園,年約七十歲。在龔賢去世前,有一個顯然是頗有權勢的“豪橫”向龔賢強索書畫,龔賢貧病交加,再逢精神磨難,致使臥床不起,不久便含恨長逝。死後因貧不能具棺葬,喪事全憑好友孔尚任料理,並幫其撫養遺子。龔賢遺柩後歸葬龔賢祖籍江蘇崑山邑西之渡橋鎮。

病中的龔賢曾向孔尚任講了許多官場上令人痛恨的事。孔尚任十年後完成的名劇《桃花扇》,其中許多內容就是龔賢在南京的親身經歷。孔尚任曾作《哭龔半千》詩四首,其三曰:“尺素忽相投,自言罹大病。緣有索書人,數來肆其橫。問我御暴方,我有奚權柄?哀哉末俗人,見賢不知敬!鬱郁聽其亡,誰辨邪與正?”

個人成就:

繪畫方面:

龔賢是位既注重傳統筆墨又注重師法造化的山水畫家。其創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畫法為基礎,以宋初北方畫派的筆墨為主體,參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吳鎮及沈周等人的筆風墨韻,同時結合自己對自然山水的觀察和感受,形成了渾樸中見秀逸的積墨法,不同於清初以王時敏為首的“四王”所倡導的筆筆有古意的創作格法。作品多寫金陵山水,長於用墨。

龔賢喜用老辣樸拙的筆觸,沉著穩重,禿筆與尖筆兼用。禿筆,取之圓潤蒼勁,勾屋,皴擦,畫樹和點苔蒼老有力。龔賢用筆在主張“欲秀而老”,秀而老就是準確、簡練而流暢有變化。畫家程正揆在贈龔賢的詩中道:“鐵幹銀鉤老筆翻,力能從簡意能繁”,這很好地點出了龔賢在用筆上的特點和成就。他提出筆法、墨氣、丘壑、氣韻作為畫家四要,主張作畫要中鋒用筆,並且要古、健、老、蒼,才能避免刻、結、板之病,頗為精闢。龔賢用墨,以層層積墨見長,雖不用潑墨,實具有潑墨煙潤淋漓的效果,頗有宋人的用墨特點。其畫山石樹木中鋒用筆,蒼勁古厚,並用積墨法作反覆皴擦積染,多至十幾層,墨色極為濃重,但仍有深淺、濃淡、明暗等細微變化,山石樹木往往渾融一體,僅在陽面或輪廓邊緣處留出些許高光和堅實的輪廓,效果強烈,具有渾厚、蒼秀、沉鬱的獨特風格,成功地表現了江南山水茂密、滋潤、幽深的特徵。龔賢作畫最善用墨,主張墨氣要厚、潤,他發展了積墨畫法,龔賢精研此法是追求一種蒼潤的境界,他以幹筆作墨骨,再以層層皴染包潤之,令山林樹木呈現出鮮潤沉厚的墨韻,使畫面溼潤厚重之感,這種畫法適於表現江南溼意濃重的山水景色,同時也使龔賢的繪畫具有了一種深鬱靜穆的格調。龔賢的畫法分兩類,世稱“墨龔”和“白龔”。他善用黑白對比的技法,前者濃密蒼茫,後者簡淡雅潔。他在《半千課徒畫說》中稱:“非黑,無以顯其白;非白,無以利其黑。”又如《平遠小景》圖(冊頁,紙本水墨)中所畫的房屋,簡潔明麗,在周圍筆墨的映襯下,潔白的屋牆似乎透出光亮。此處即用黑白對比的技法。

龔賢的山水畫非常重視構圖。他的畫視野開闊,氣象萬千。他的“三遠”構圖原則,發揮得淋漓盡致,出神入化。他往往提高視線的角度,“平遠”構圖,多采取俯視角度,這樣,視野開闊,平淡中倍增飄渺的感覺。尺幅之中,山河無盡。作“高遠”構圖,也是如此,先俯視,爾後眼光往上作仰視,真有下攬深谷、上突危峰的氣概。他十分注重上下的位置。他的山水畫一般很“滿”,但“滿”而不塞,常常用雲帶、流水作為空白透氣。從整個畫面來說,很有氣韻。這才是龔賢的筆、墨、丘壑渾然一體的韻,從而創造出有地方特色的山水畫。他是當之無愧的“金陵畫派”的首領。

龔賢之子龔柱,字礎安,山水面目極似其父,只是烘染略少而已。

詩作方面:

龔賢是先以詩歌聞名於世的。客居海安、揚州時期,龔賢創作了大量詩歌,居揚州期間,在六年內作詩二百多首,是他一生中寫詩最多的時期,傳於後世的《草香堂集》共收詩203首,其中題畫詩僅8首。可見那時期他作畫不多,詩卻寫了不少。《草香堂集》中的詩大部分反映了他在海安、揚州時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狀況。他的詩很有特色,其好友方文在《喜龔半千還金陵》詩中贊他“更妙是詩篇,渾樸復雄放”;龔賢自己曾在《生日作》中謙遜地說:“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郭沫若曾評龔詩曰:“半千的詩雖然不多,大率精煉,頗有晚唐人風味。”在揚州,喜愛晚唐詩的龔賢還著手進行中晚唐詩歌的彙集整理工作,這一艱鉅工作持續了數十年,被好友周亮工贊為“中晚唐之功臣也”。

龔賢之詩作,一經開篇,則清逸之氣沁人心脾,極顯清疏淡雅之姿,如雲流水池,一氣呵成。其律絕句中鮮見用典,惟其《贈羅使君》一篇七古二十四韻中竟用了三十二個典故。窺一斑而知全豹,詩人腹笥藏書之富,非同一般。通常避而不用者,意在暢情而已。雖其譴詞造句似屬平易,然再經咀嚼,則有一種清新爽口之感。關鍵在於詩人抓住了現實生活中最富有詩意的景象和最觸動自己心靈的情節,以簡潔的藝術語言淋漓酣暢地表達無遺。這既是詩,亦是文,流暢似水,通俗如話,無詰屈聱牙之句,無冷僻難解之點。這表明詩人極具質樸的創作精神,從不故作譁眾取寵驚人之筆,這又恰恰與他的繪畫的藝術追求殊途同歸。

龔賢懂詩、愛詩、惜詩。他曾花費數十年的時間,以極大的毅力進行中晚唐詩的蒐集、選編工作。為此,他曾“大索天下”,覓得百餘家“多人未見本”(即未曾被收編入書的)主要靠自己出資刻印了七十四家。

藝術作品:

清代畫家——龔賢


松亭遠山圖立軸(168萬元,2008年5月北京匡時)

款識:客有自閩中緘書索畫者,因作此紙以報。不識能上方比玉,下敵友介否?石城龔賢。

本畫未署年款,從畫風、款書分析,大約是龔賢六十歲前後的作品,不是早期的“白龔”,不是中期的“灰龔”,也不屬於後期的“黑龔”。

此圖為閩客所作,以前、中、後三段寫就江南山水,屬於龔賢的逸品。前作疏林坡石,樹三組,株株有別,或作橫劃,或為圓點,或作松針,或為夾葉,垂枝、介字夾雜其中,高低橫斜,參差錯落,疏密得當。運筆方中見圓,且時有波折,老而秀,蒼而潤,是典型的龔氏筆墨。中為小洲茅亭,後作對岸山巒,層層推遠,疏朗松秀中寓著沉雄的功底。我們稱其為逸品,是因為它的筆墨氣息與倪、黃有合,疏落的筆墨中,含著文氣和書格。合著前賢的傳統,又備著自我的風神,這是龔賢成功的標誌。

畫上端作者以行書題識,所說比玉,即宋珏(1576-1632),晚明山水畫家,福建莆田人,比玉是他的字;友介,應是有介,即許友,清初畫家,福州人,擅畫枯木竹石,有介是他的字。龔賢為福建客人作斯圖,因此想到了前後兩位福建畫家,並戲問道:比之他們如何?有趣的是,三百年後,徐邦達在右側邊跋中作了回答:“以餘觀之,實均不逮半千之深厚精到耳!”是的,宋珏與許友的成就,在今天看來,距龔賢遠矣!

清代畫家——龔賢


清 龔賢 春山圖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畫家——龔賢


清 龔賢 木葉丹黃圖 紙本,墨筆,縱99.5釐米,橫64.8 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本幅作於乙丑康熙二十四年,公元一六八五年,作者時年六十七歲。圖繪雨後秋山,霜林澗流,境界沉寂清幽。山石疊積,用短筆披麻和乾筆密點層層皴染,石骨崚嶒渾厚。樹木用短筆勾皴,濃淡虛實相宜,極有厚實之感,為作者獨創之法。全圖墨色富有層次變化,善於以濃襯淡,以實襯虛,既有空間深度,又具秋林清潤之意,為龔賢積墨法達到精熟程度的傑作。圖上自識“木葉丹黃何處邊,樓頭高坐即神仙。玉京咫尺才相問,天末風生訊管纏絃。乙丑霜寒日半畝龔賢畫並題”。下鈐“龔賢”白文、“半千”朱文印。按乙丑為康熙二十四年,公元一六八五年,作者時年六十七歲。另有高士奇詩題。

清代畫家——龔賢


寒林古屋紙本水墨安徽省博物館藏

《寒林古屋圖》中山石積墨,層層深厚,富於質感和量感。散散落落的村舍、茅亭、安置妥帖,與雜樹蓊翳相掩映,清江不流,空山無人的意境躍然畫面。整個畫面“元氣淋漓嶂尤溼”,但給人的感覺不是激動奔放,不是蕩氣迴腸,而是清幽靜寂、平淡蘊藉。畫中所形成的強烈的黑白反差,極得造化至深至靜之理。

清代畫家——龔賢


清 龔賢 山家黃葉圖 紙本,墨筆,縱227.4釐米,橫82.2釐米。旅順博物館藏。

此圖描繪山居景色。圖中林木雜生,枝柯交錯,山嶺逶迤,奇峰突起,煙嵐輕拂,清新淡雅,樹叢山岩處,隱現茅屋。置景繁複而用筆疏簡,以中鋒乾筆渴墨勾勒為主,作水墨淡色渲染,筆情墨韻有“乾裂秋風,潤含春雨”的明快清麗之美。龔賢畫崇董巨,善用積墨法,淋漓酣暢,蒼厚沉鬱。亦擅簡筆乾墨皴染,此幅可見其技法之妙用。

清代畫家——龔賢


清 龔賢 翠嶂飛泉圖

清代畫家——龔賢


清 龔賢 雲嶺殘曛圖立軸,水墨,紙本,縱208.5釐米,橫106釐米。(日)私人藏。

此圖氣勢恢弘,渾厚蒼秀,用筆方折,用墨層層染漬,致使山巒陰陽向背,變幻莫測,意境幽遠。畫面效果與自題詩相得益彰。自題雲:“谷口峰根盡吐雲,上方新月映殘曛。今霄預有吹笙約,盼望諸天鸞鶴群。半畝龔賢畫並題。”

清代畫家——龔賢


清 龔賢 雲山結樓圖軸,紙本,橫99.5釐米,縱251釐米。廣州美術館藏。

此圖繪層巒疊讞,丘壑縱橫,澗水迴轉,濃蔭盛綠,氣象崢嶸,雄偉壯麗。其間樓舍書屋深藏,作者寄意頗深可見一斑。此幅筆墨勁利而蒼厚潮潤,用董源、巨然法,山石層層皴染,墨韻粲然,蒼翠欲滴。由此也可見作者“積墨法”之功底。

清代畫家——龔賢


湖濱草閣圖紙本墨筆 縱218釐米,橫 82.8釐米。吉林省博物館藏

題識:樓臺結在太湖濱,湖水淪漣明月新。賓客到來無遠近,盡乘玄鶴當車輪。武陵龔賢畫並題。

龔賢的傳世畫風有兩種面貌,即“白龔”、“黑龔”。此畫從風格上看當屬“黑龔”風格,龔賢積墨法風格,對後世影響甚大。

龔賢的這幅《湖濱草閣圖》軸 ,作者用濃重的畫筆描繪了太湖之濱的景色。畫中前面土坡上雜樹十數棵,大小不一,遠近各異,疏密穿插,並以墨色漬染,墨色層次豐富妥帖自然。作者以濃重的線條勾勒坡石的輪廓,後以淡墨積染山石的凹陷處,山石陰陽向背分明,有很強的體積感。山石間有小溪流出,淙淙有聲。順溪而上是畫面的中景,畫家不著任何筆墨,留出空白,卻使畫面產生一種波光粼粼的水面效果。在聚散有致的湖石邊,數間草頂房舍錯落地掩映在叢林間。遠處為高聳的石壁,黑重、厚實,上有一條銀瀑飛流而下,山形因水的鋪設而不顯死板。整個畫面表現了月光下春色旖旎的太湖美景,文人雅集的意境躍然紙上,正如畫面右上詩中所言:“樓臺結在太湖濱,湖水淪漣明月新。賓客到來無遠近,盡乘玄鶴當車輪。”

細品此畫,能感受到畫家為表現這豐富的意境,在繪畫語言上匠心獨運的處理。龔賢的傳世畫風有兩種面貌,即“白龔”、“黑龔”。此畫從風格上看當屬“黑龔”風格,作者以寬綽凝重的線條畫山石輪廓,然後依山石的結構,在凹陷處用幹筆層層加厚,最後用淡墨渲染,墨色和輪廓線融為—體,畫面筆墨濃郁蒼秀。龔賢這種積墨法風格,對後世影響甚大。樹木畫法也變化多端,或濃重的樹葉配以白色的樹幹,中鋒筆雙鉤畫出樹的幹,先以直線皴填,再加以淡墨渲染;或以淡墨勾畫樹葉,以濃墨畫樹幹。樹葉筆法呈多樣,有縱、橫、斜和“介”字、“個”字等幾種筆法,又有圈、點、染等筆法,這樣濃濃淡淡的豐富層次,使樹木顯得充實而有分量。

從構圖上看,畫面採用的是闊遠法佈局,湖面在畫面的中間,並佔了畫面的大部分面積,既襯托前景的坡石樹木,使山石渾厚,樹木挺拔,又使遠處群山顯得沉雄博大,表現了月光下湖光山色的視覺感受,同時在畫面上形成黑——白——黑的構成,在人的心理上產生一種律動。

清代畫家——龔賢


清涼環翠圖設色紙本

這幅畫描繪的是龔賢晚年定居之地南京清涼山景色。層巒疊嶂,丘壑縱橫,林木深鬱的山間書屋,起伏跌宕的清涼山後是江波浩瀚的長江,畫面氣氛肅穆,步步高峻的山嶺以“積墨法”畫出,墨色濃重蒼潤,使畫面氣象崢嶸。“積墨法”為龔賢在總結前人畫法的基礎上獨創的畫法,龔賢精研此法是追求一種蒼潤的境界,他以幹筆作墨骨,再以層層皴染包潤之,令山林樹木呈現出鮮潤沉厚的墨韻,使畫面溼潤厚重之感,這種畫法適於表現江南溼意濃重的山水景色,同時也使龔賢的繪畫具有了一種深鬱靜穆的格調。此作是龔賢少有的設色畫精品。

清代畫家——龔賢


攝山棲霞圖設色紙本 水墨,縱:30.5釐米,橫:152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款識:題攝山棲霞寺詩。龔賢遺。鈐印:龔賢印(白文)、半千(朱文)、野遺(白文)

龔賢所作章法奇特,出人意表,用筆落墨,沉鬱深厚,濃密潤澤,尤以積墨見長。《攝山棲霞圖》中層層積染的林木、峰巒,莽莽蒼蒼,生氣鬱勃,有時給人以“重濁”、“板滯”的錯覺;但細細品味,一種清俊秀永的靜穆之氣,涵蘊於墨韻間,令人澡雪精神。尋其原因,不僅因為畫家精於水法,能理性地控制“水候”而施墨,使所積墨溼漉漉地有淋漓滋潤之感;更因為他積墨的同時,還注意通過“留白”來暢通全局。

此卷繪南京棲霞寺風景,溪川蜿蜒繞山腳流淌,林木茂密,偶見房舍、茅屋從山腰或叢林處顯現。梵宇大殿矗立峰頂,面臨寬闊的長江。留白處作為江面,與濃郁的山巒形成強烈對照。此卷屬龔賢為數較少的設色畫之一,花青、赭石渲染樹石、屋頂,色墨互滲,融為一體,穩重淡雅,具層次感與潤澤感。卷首款署[龔賢],鈐[野遺]白文方印。卷末自題詩一首,款署[題攝山棲霞寺詩。龔賢遺]。鈐[龔賢印]白文、[半千]朱文印。曾經龐萊臣收藏。《虛齋名畫錄》著錄。

清代畫家——龔賢


秋水板橋絹本設色安徽省博物館藏

款識:秋水黃沙望平,板橋弱柳亦寄情,依稀有客長廓過,素女吹簫子晉笙。龔賢。鈐印:龔賢印(白文)

龔賢喜用老辣樸拙的筆觸,沉著穩重,禿筆與尖筆兼用。禿筆,取之圓潤蒼勁,勾屋,皴擦,畫樹和點苔蒼老有力,即所謂“鐵幹銀鉤老筆翻”。龔賢用墨,以層層積墨見長,雖不用潑墨,實具有潑墨煙潤淋漓的效果,頗有宋人的用墨特點。《秋水板橋圖》寫山石,多次皴擦點染,積而又積,以求渾厚蒼潤。平緩的山坡、雄渾的峰巒、幽雅的秋水、飄逸的板橋,畫家先用淡墨作披麻皴,皴筆短細,輕鬆而嚴實。

圖繪秋湖景色。秀石玲瓏,坡陀綿疊,佳木參天,樹葉凋零。林中茅屋隱現,屋後岸邊,湖水、篷船,四野杳無人跡。構圖簡括,用筆穩健勁利,設色明潤,意境空靈,表現了作者力求平淡閒靜,遠離仕途塵囂的高逸情懷。

清代畫家——龔賢


秋江漁舍絹本水墨 絹本,水墨,縱:92.2釐米,橫:49.7釐米。南京博物館藏

龔賢在畫面中所留白道,或為橫鎖山腰的煙嵐,或為直掛崖壁的泉瀑,此外還有濃蔭間的樹幹枝杈、山麓下的茅亭板橋。《秋江漁舍圖》中,便是“計白當黑”,使黑者愈黑,白者愈白,凝重處凝重,空靈處更空靈。展開畫卷,水村舟橋、平林大江、重山復嶂,洋洋灑灑。就如龔賢自述“白者陽也,黑者陰也。石面多平故白,上承日月照臨故白;石旁多紋,或草苔所積,或不見日月,為伏陰故黑。”

清代畫家——龔賢


擬北苑山水立軸壬辰(1652年)作

清代畫家——龔賢


山水立軸水墨紙本甲午(1654年)作

清代畫家——龔賢


山水水墨紙本丙申(1656年)作

清代畫家——龔賢


山水立軸 水墨絹本

清代畫家——龔賢


騎驢尋詩圖立軸紙本

清代畫家——龔賢


老樹幽軒立軸水墨紙本 1664年作

清代畫家——龔賢


深山煙樹立軸水墨綾本

清代畫家——龔賢


山溪村居水墨紙本

款識:半畝龔賢畫。鈐印:“半千”朱文方印

龔賢山水作品多寫金陵山水,主張筆法、墨氣、丘壑、氣韻要兼而有之。在龔賢這幅《山水》中,從整體結構看,龔賢的山川溝壑接近深遠與平遠,恰如郭熙所言:“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致衝融而縹縹緲緲。”該實在之處皆實實在在,該空靈的地方又坦蕩無涯。

清代畫家——龔賢


柳林茅屋圖水墨紙本 192×55cm 山水立軸水墨紙本

款識:沙柳為薪不採樵,菱蓮蝦蟹水鄉饒。遙聞酒熟誰家甕,夜靜支筇踏板橋。印鑑:龔賢之印(白文)、半千(朱文)

龔賢的畫多取材於金陵實景。他的早期作品空靈、淡遠,以線勾出輪廓,稍加皴擦即止,至中晚期之後則採用多遍反覆皴染之畫法,謂之“積墨”筆法。賢自謂曰:“非黑無以顯其白,非白無以利其黑”。

展開畫卷,水村舟橋,柳林茅屋,一一映入眼簾。畫面近處為坡石叢林,遠景柳樹森森,中間圍繞河岸的是一座板橋,數間茅屋。幽谷之間,方塘之濱,古木參天,竹草葳蕤,小橋流水,景色蒼鬱,一派美麗富饒的江南水鄉景象。此圖下部濃黑,漸上漸亮。作者通過對山石多次皴染,形成光感強烈的對比筆法,使山石更加鮮潤、透明。而樹幹則採用了潤染樹葉而留白樹幹的表現手法,從而使畫面顯得充實有力,對比分明。《柳林茅屋圖》潤而不溼,層次豐富,為龔賢之開門之作。

龔賢所居金陵清涼山地區,其地貌特徵為丘陵小山,作品中的山石是低矮的山鏈,謂之石灰岩小山石。龔賢之畫風,傳有“白龔”與“黑龔”之說。所謂“白龔”指其簡筆無皴或少皴的作品。此類作品又可分為二類:一類筆帶枯拙,且有生澀感,為初期作品;一類多用複線重勾,為中後階段的作品。而“黑龔”即為晚期作品也。《柳林茅屋圖》採用了簡單而重複潤染的筆法,按其畫風推斷當為龔賢之中年作品。細審此畫筆法同《隔溪山色圖》、《柳溪夕陽圖》、《漁村夕照圖》、《千山夕照圖》等。

清代畫家——龔賢


龔賢 夏山圖 立軸 135×42cm

清代畫家——龔賢


北苑夏山圖立軸 1668年作

清代畫家——龔賢


溪橋策仗立軸設色紙本己酉(1669年)作

清代畫家——龔賢


寒山圖立軸水墨絹本(352萬元,2005年7月中貿聖佳)

題識:子山手植重逢日,江北江南大十圍。西半山。鈐印:臣賢私印(白文)

《寒山圖》是龔賢中晚期由“白龔”變法為“黑龔”的典型作品。他十三歲時便從一代宗師、禮部尚書董其昌習畫。經過了近三十個春秋的含荼茹苦,於北苑、巨然中變化出簡筆無皴或少皴的“白龔”之後,從四十歲開始,則向“黑龔”進軍。這種由簡到繁、由白到黑的大幅度的變法,在當時是一種大膽革新、反潮流的創舉。所謂“黑龔”即是常說的“積墨法”。這種畫正如他自己在“課徒稿”中說的:一遍點,二遍淡加,三遍染;墨氣猶淡,再加濃墨一層,恐濃墨顯然外露,以五遍淡墨渾之;望之蓊蔚,燥溼得宜也。點燥而染溼,溼不掩燥;點濃而染淡,淡以活濃。所以,筆盡筆法,墨求墨氣,筆墨相得,而畫之能事畢矣!龔賢的積墨法,源於宋人米芾,在米氏雲山的基礎上,創造出幹積、溼積和乾溼並用的方法,樹立起獨樹一幟的“黑龔”山水。《寒山圖》與其六十四歲所繪、現藏上海博物館的《山居圖》和無錫博物館的《秋村夕照圖》,筆法相近,亦應是晚年作品:林木茂密,屋舍儼然,坡石雄渾、用筆細膩、豐潤、堅實、厚重,是不可多得的上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