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里最不懂的還是荀彧,全心全力的幫助曹操,但爲啥最後卻要反對他稱王稱帝?

玄同閣傳統文化


荀彧是曹操的頭號智囊,曾經忠心地輔佐曹操,曹操曾經也很信任他,但二人最終分道揚鑣,矛盾的核心是政治立場的不同。

矛盾開始:“九州制”風波

荀彧與曹操出現分歧,最早是因恢復“九州制”引起的。曹操佔領鄴縣後,有人建議他恢復古代的九州制,原因是在古代九州里冀州的面積最大,如果恢復古代的九州制曹操的勢力範圍將變得更大,“則天下易服”。

對這個建議曹操有點動心,但這件事提出後立即引來眾多反對,身在許縣的荀彧聽說後給曹操寫了信,表達了反對意見。

荀彧認為,現在如果依古制,那麼冀州的管轄範圍將包括現在的河東郡、馮翊郡、扶風郡、西河以及幽州、幷州的全部,這些地方本來人心就不穩,讓他們歸屬冀州,將會使大家更加不自安。如果因此引起叛亂,那麼天下大業就不好說了。

荀彧建議曹操先平定黃河以北的地區,修復舊都洛陽,之後南下荊州討伐劉表、劉璋等不肯朝貢的軍閥,使人人自安,等到天下大定之後再來議古制。

荀彧的這番表態說得很有道理,卻讓曹操吃了一驚。因為曹操動了恢復九州制的念頭後,想的不是擴大冀州地盤那麼簡單,背後還其它考慮,看來荀彧沒看到。

九州是一個地理概念,但它也是整個古制中的組成部分,只有把它與整個古制聯繫起來看才能洞悉曹操的心理。恢復地理或行政區劃上的九州制不是曹操想法的全部,甚至不是主要部分,借恢復九州制進而恢復已經廢除的其它政治制度才是要害。

當時的政治制度大都因襲於漢初,這套制度由漢高祖劉邦初創,經過漢武帝和漢光武帝等君王的不斷改造,與最初的形制已經有了很大不同。比如目前推行的三公制與漢朝初年的丞相制就區別很大,三公分了丞相的權力,有了制衡卻喪失了效率,東漢三公又長期被尚書檯等內朝官分權,有時形同虛設。

在曹操看來,即使漢高祖劉邦定下的制度有些也值得商榷,比如封爵制度,以前是五等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劉邦非要來一個白馬盟誓,稱“非劉氏不得封王”,斷了一般人的封王之路,異姓的臣子功勞再高,封到縣侯也就到頂了,逼得王莽這樣的人只好另找出路。

曹操想恢復九州制,行政區劃調整是第一步,後面還會陸續推行以恢復古制為重點的政治制度,目的是進一步加強自身集權,同時在爵位分封等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步還沒有邁出去便遭到了荀彧乾脆利索的反對,荀彧的表態讓曹操不能不認真對待,荀彧不僅是自己事業上的第一功臣,而且在士人中很有號召力,自己手下相當一批官員都來自荀彧的推薦。

或許荀彧沒有看出自己的真實動機,就行政區劃調整本身發表了一些意見,但也有一種可能,他看到了自己的心思而執意反對,如果是那樣就麻煩了。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恢復“九州制”的提議都不能再進行下去了,曹操下令終止關於恢復“九州制”的討論,為此專門寫信給荀彧說:“不是先生及時提出反對意見,我要失去的可能更多!”話是這麼說的,但曹操的心裡很不是滋味。

矛盾升級:“伏皇后事件”

接著,荀彧與曹操之間發生了更大的衝突,這件事與伏皇后有關。

伏皇后是漢獻帝的皇后,官渡之前戰漢獻帝的董貴人及其父董承因謀反被殺,伏皇后悲憤不已,寫了一封言辭激烈的信給自己的父親伏完,讓伏完聯絡一些人除掉曹操。

伏完決心反抗曹操,他在背後也搞起了聯絡工作,而所找的人裡竟然有荀彧。伏完拿出皇后的信給荀彧看,荀彧看後意識到問題很嚴重,但他沒有作任何表示,以他的政治經驗不難判斷伏完父女的行動等於自殺,但他也沒有向曹操報告。

伏完聯絡的人裡還有自己的妻弟樊普,樊普害怕事後被誅連,就把這封信交給了曹操,曹操心裡有了防備,但沒有立即挑明。

過了很久之後荀彧也察覺到事情已經洩露了,擔心曹操追究。荀彧於是主動跑到鄴縣,勸曹操廢掉伏皇后,另立曹操自己的女兒為皇后。

曹操聽完顯得有些吃驚:“現在朝廷有伏皇后,我的女兒能配皇上只是因為我那一點微不足道的功勞而已,怎能有更進一步的奢望?”

荀彧解釋說:“伏皇后沒有兒子,性情兇險惡毒,以前還給她父親寫信,說了些大逆不道的話,所以應該廢掉她。”

荀彧想輕描淡寫地把那件事掩飾過去,但曹操很認真:“這件事以前怎麼沒聽你說過?”荀彧也假裝驚訝地說:“我前面向您報告過呀!”

可曹操仍然很認真,不給荀彧留任何機會:“這難道是小事嗎,我怎會忘記?”荀彧裝著又想了想說:“確實沒有報告過,可能是當初在官渡與袁紹相拒,不想打擾您,所以沒有說。”

曹操明白荀彧是在為自己圓場,放在以前他一定裝糊塗混過去,俗話說“看透別說透、還能做朋友”,不給對方臺階下通常並不是曹操的風格,但這一回曹操較真到底了,繼續追問:“官渡之戰以後為什麼不報告?”

荀彧終於無言以對,只有不停地檢討自己。史書稱,這件事使曹操對荀彧產生了嚴重不滿,只是表面上包容他而已。

矛盾激化:反對“五等爵制”

可惜荀彧仍然不放棄自己的政治觀點,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年)2月,董昭提議恢復“五等爵制”,此議與前面的恢復“九州制”目的相同,但荀彧繼續反對,曹操對荀彧徹底失望。

半年後,曹操親自指揮大軍遠征孫權,參戰的部隊先後在譙縣附近集結,曹操專門請漢獻帝派時任尚書令的荀彧代表朝廷到譙縣來慰問。

天子派大臣到前線勞軍是慣例,但由主持朝廷日常工作的荀彧親自前來是以前沒有過的。包括荀彧本人在內,許多人都注意到了這個細節,感覺將有什麼事發生。

果然,曹操隨後就以漢獻帝的名義發佈詔令改任荀彧為光祿大夫,不再擔任尚書令一職,同時繼續留在軍中“參丞相軍事”,即兼任曹操的軍事顧問。

改作閒職,又直接讓其成為自己的屬下,從這些任命看荀彧在曹操面前徹底“失寵”了,荀彧鬱悶至極,病了。

曹操率大軍推進到長江邊上的濡須口一帶,隨軍行動的荀彧因病留在了壽春,在這裡他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最終病逝於壽春,時年50歲。

矛盾背後:對漢室的態度

荀彧死後,關於他的死因在當時就有種種猜測。有的史書說荀彧是生病死的,有的說“以憂薨”,即因心情極度鬱悶而死,還有的甚至說荀彧是自殺。

有一部史籍寫道,曹操這時饋贈給荀彧一些吃的東西,荀彧打開後發現裡面是空的,荀彧很奇怪,之後感到這是曹操在暗示自己什麼,於是“飲藥而卒”。

另一部史籍記載,荀彧臨死前把與自己保存的重要文件都燒了,因而他一生提出過的許多奇策密謀都不再為世人所知。

荀彧究竟是怎麼死的?這個問題已無法有準確的答案了,不過有個事實很明確,那就是曹操對他越來越反感了,他已經從的“第一智囊”和事業的堅定支持者變成了曹操心中的“絆腳石”。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荀彧的政治理念與曹操產生了嚴重分歧,荀彧是漢室禮教薰陶和培養出來的傳統士人,他心中的皇權正統觀念很強,他幫助曹操,是希望曹操能匡扶漢室而不是取而自代。

荀彧與曹操的矛盾根源在於對漢室的態度,荀彧忠心於漢室,因而反對曹操稱王稱帝,從勸說曹操“奉天子”到反對“九州制”、“五等爵制”,荀彧的這個政治態度始終如一。

因為如此,就使得荀彧與曹操之間越走越遠,即使沒有突然離世,荀彧在曹操集團中的作用和使命也已經終結了。


南門太守


荀彧或許心存漢室,他幫助曹操是想借曹操之手安定社稷。

詳情如下:

曹操帳下著名的謀士荀彧,出生於東漢穎川官宦世家。荀彧年少時,就被當時的名士認為是輔佐君王的人才。


群雄聯合討伐董卓,但他們各懷異心,伺機爭奪地盤。荀彧本想投靠冀州牧韓馥,但袁紹已經奪去了韓馥的州牧之位,荀彧只好做了袁紹的帳下謀士。荀彧認為袁紹性情暴烈,剛愎自用,嫉賢妒能,最終不能成就大事。於是荀彧便離開袁紹去投奔曹操,曹操聽說荀彧前來投奔,非常高興地說:“我的張良來了。”


曹操當了兗州牧,率軍討伐徐州牧陶謙,讓荀彧留守在大本營甄城。曹操的部下張邈,陳宮等人陰謀反叛,秘密迎接呂布入主兗州。荀彧發兵戒備,並召來夏侯惇前來救援,保全了甄城。

陶謙憂懼而死,曹操想趁機先攻佔徐州,然後平定呂布。荀彧勸曹操先打呂布,再奪兗州。曹操同意了,於是擊敗了呂布,終於奪回了兗州。

自董卓之後,漢獻帝屢遭軍閥挾持。荀彧勸曹操迎回漢獻帝,於是曹操到洛陽將漢獻帝迎接到許都。此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荀彧可算是立了大功。

冀州牧袁紹勢力強盛,威震天下。曹操想討伐袁紹,又擔心打不過他,憂愁不安,荀彧說袁紹必敗,但目前難以對付,不如先打呂布。曹操聽從了,於是擒殺了呂布。

官渡之戰,曹操被袁紹大軍包圍,軍糧又吃完,他想退軍到許都引誘袁紹。荀彧勸曹操堅持,捕捉戰機,於是曹操用計偷襲袁紹糧草,斬殺袁紹大將,袁紹敗退。

曹操戰勝袁紹,想趁機攻打荊州牧劉表,荀彧認為不能讓袁紹有喘氣的機會,否者袁紹會死灰復燃,勸曹操一鼓作氣,拿下袁紹。最終袁紹病死,曹操擊敗袁紹的兒子,拿下了冀州。

後來,漢獻帝要封曹操為王,賞九錫,以表彰他至高無上的功勳。荀彧勸曹操拒絕,他認為曹操興義兵匡扶天下,忠貞謙讓,君子愛德,不應該接受這等封賞。

那麼荀彧為何阻止曹操當魏王、受九錫呢?首先,曹操當了魏王,會有自己的國土,人民,軍隊,行政機構,而這些都不受漢獻帝的管制,相當於天下有兩個君主。俗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君,依照當時的情況,最終魏王會取代天子。

並且,九錫也是有一種特殊的象徵意義。“九錫”就是“九賜”,是天子賜給臣子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的禮遇。如果接受九錫,那麼地位幾乎等同天子了。事實上,西漢末年的王莽,就是第一個接受九錫的人,而王莽最終也篡漢稱帝了。

荀彧可能心向漢室,儘管幫助曹操出謀劃策,但目的是讓曹操像周公那樣匡扶天下,而不是取代漢室。而曹操或許最初的目的也是匡扶天下,所以倆人是志同道合之人。但後來曹操發現漢室腐朽至深,已經無藥可救,而他久握大權,食髓知味,也萌生了將漢室取而代之的想法。荀彧不改初心,他也許發現曹操已經變了,但無論如何也要阻止曹操當魏王、受九錫,哪怕二人因此關係破裂。

曹操由此心中不高興,對荀彧不滿,二人關係破裂。荀彧最終因此憂鬱而死,另有說法是荀彧打開曹操送來的空食盒後,便服毒自盡。

最終,在荀彧死後,曹操如願以償的當上魏王、接受受九錫,離登基稱帝只差最後一步,但他至死沒有邁出那一步。

史事參考:《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

流年簷下雨,浮世階上苔。簷雨墜珠,轉瞬流年千秋。階苔行蟻,方寸浮世萬象。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簷雨階苔


一開始也對此人有些不解,後來聯繫自身經歷,好像有點理解了。我有一位敬重的領導,工作上我們配合默契,還一起出過書。後來他調走高升了,我退休了,無意中聽到對他的反映,再見面時想好心提醒他一下,他發怒說:“我要你說我。”後來他又升了,後來就出事了。由此可以看出,“匡扶漢室”時兩人是合作的,曹操專權他就反對了。沒什麼不好理解。


興海亭


首先,荀彧是忠於漢帝國的。

其次,他出身大世家,很早就出仕,避董卓而歸,舉家離開他認為危險的故鄉去冀州。不久袁紹佔領冀州,希望招攬荀彧,觀察了一段時間,荀彧覺得袁紹不是能成大事者。所以主動離開,投靠他認定有能力安撫地方,進而扶持漢室的曹操。

事實上,此時的曹操確實有心作為。荀彧的選擇沒有錯誤。為曹操推薦了豪華的文士集團,如郭嘉,戲志才,荀攸,鍾繇,杜襲等,個個都是閃耀光芒。

第三,隨著勢力的逐步增長,曹操當然從熱血青年蛻變成了奸雄,但這也不能怪曹操。因為曹家宗族、一大批世家寒門將領官員,他們的安危榮辱都系在曹操之身。曹操無路可退,只能在權臣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將廢黜漢獻帝的任務交給兒子曹丕去完成。

荀彧投靠曹操的第一心願基本完成,統一北方安定百姓。接下來就無法抑制曹操逐步邁向奸雄的道路了。

自王莽篡漢,公爵是漢制沒有的,這自然就是忠於漢室的荀彧不能忍受的,為自己的堅定政治信仰而選擇殉道。所以荀彧不能接受曹操稱公建國。


四川達州


為什麼荀彧反對曹操稱王稱帝?

我和很多人認為的不一樣,荀彧反對曹操稱王稱帝,不是說他走到了曹操的對立,而是有諸多因素:

一、曹操沒有完成統一大業,荀彧認為他稱王稱帝的時機尚不成熟。

二、荀彧作為一箇舊朝走到曹操陣營,他想保住那塊士大夫的遮羞布,不想在後世留下太多罵名。

三、荀彧持重的特性,讓他害怕出現王莾末期光武中興這樣的情況,取代漢朝尚無成功的例子。即便只有1%的可能性,荀彧也會防範於未然,何況當時劉氏宗族象劉備這樣人仍有很強的實力。他反對曹操稱魏公魏王,就希望,萬一出現反覆的情況,他的做法可以為荀氏留下一點血脈。

荀彧他決無走到曹操對立面的可能,但他的做法還是激怒了曹操,最終荀彧以死來了結。


羽書遲


因為荀彧需要曹操,荀彧知道亂世需要像曹操這類人。

估計曹操開始也沒這麼大的野心。

荀彧為未必不知道曹操的所作所為,曹操和天子的關係,荀彧很多時候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期間漢舊臣就很多小活動,叛亂也殺了很多人。荀彧始終是站在曹操這邊。

荀彧也不是迂腐之類的書生,劉備被呂布打敗不得不投靠曹操帳下,荀彧就直接進言,劉備有大志,必須殺之後患。

曹操也需要荀彧,曹營裡荀彧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政權,曹操出陣,必留荀彧留守後方,一切事物由荀彧全權處理。荀彧的地位遠不是那些將軍,于禁,夏侯兄弟能比的。

荀彧對曹魏貢獻居功至偉,那為何荀彧又要反對曹操稱公稱王,漢,非劉不王,邁出這步,稱王就離稱帝不遠了,曹操的想法很明確,荀彧怒了,荀彧的底線也很明確。畢竟打小就這那套漢教育長大的,幾代人都忠於漢室,匡扶漢室是其的理想。

有人說荀彧反對曹操稱王,代表了他士族利益,所以他反對曹操稱王,我覺得荀彧只代表了他自己,死於理想破滅。


吹牛娃的春天


曹操稱丞相其實和霍光當顧命大臣情況差不多,況且霍光還廢立了皇帝!也並不是說曹操還權於漢獻帝就沒有退路,以娃娃皇帝居多的東漢,漢獻帝劉協在不得志的情況下活了五十多歲,從荀彧的情況來看,朝中很多頂級謀士都是人心向漢的!如果曹操歸權與漢獻帝,劉備政權必然沒有了合法性,勢必交出軍隊受漢庭冊封,孫權的南方政權也必然會歸順,天下重新歸為一統。但是曹操稱王稱孤後就無法回頭了!因為劉邦的政治遺囑 白馬盟,非劉姓者不得稱王 在東西漢一旦異性稱王就等於是沒有回頭路了!其實看三國歸晉後的八王之亂然後的五胡亂華,在短短100多年的時間裡人口從東漢時的5000萬人口到五胡亂華時的不到200萬,漢人差點絕種!荀彧心向漢室又何嘗不是為了百姓呢?維持一個強大統一的漢帝國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


御龍氏的迴歸


荀彧與曹操的關係並不是謀士與主公之間那麼簡單。我覺得,荀彧心中始終有著一顆忠漢之心。而後來,隨著曹操勢力的穩固,他的野心也開始膨脹,而荀彧與曹操之間的也產生了分歧。

其實早在建安九年,也就是公元204年,曹操當時準備恢復九州之制,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和權威,而此時的荀彧就發現,曹操有“覬覦神器之心”,作為一個高智商的人,他也巧妙地阻止曹操的這一動議。此後帶來的後果便是,雖然荀彧仍“居中持重”,但軍國大政,他相對參與得少,不知道這是他的個人意願,還是整個曹氏集團故意疏遠他。此後,面對曹操的多次加官進爵,荀彧也都是不接受,這肯定不是一般的謙讓,而是一種無奈的消極反抗。荀彧肯定深知,此時的曹操的實力已經不可逆轉,而這裡也有他的貢獻,當時作為一直抱有助漢中興尚抱夢想的荀彧,不像看到曹操走上帝王之位,這樣左右為難的心情,也讓其鬱鬱不樂。

荀彧的祖輩都是漢朝的忠臣,這一點也在他的思想深處深深埋下了所謂儒家的忠君思想,他知道什麼是正統,什麼是篡權,也想為自己的身後留下好名聲。然而,當董昭拍馬屁,上書要求加封曹操為魏公時,荀彧的內心是崩潰的,面對阿諛奉承之人把曹操的上位讚美為“此乃天下之望”,荀彧不得不承認自己幻想的破滅。史書記載他 “五內俱焚”,而《三國演義》中的那個空空蕩蕩的盒子只不過是一種誇張的演繹而已,荀彧的死,緣於自己的痛苦和絕望。


光明大先生


荀彧,字文若,是曹操心腹,對其恩遇有加,荀彧在早年死心塌地的跟隨曹操,但是為什麼最後又反對曹操稱王呢???我覺得理由如下:

荀彧跟隨曹操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早期,荀彧原本在袁紹營帳下從事,袁紹也對他恩遇有加,但是後來荀彧覺得袁紹優柔寡斷不能成就大事,所以選擇棄袁選曹,這就改變了曹操和荀彧兩人的命運,荀彧初到曹操帳下,就被委以重任,而且荀彧也不負所望,並且向曹操推薦了很多人才,比如郭嘉,戲志才等,都是三國時期的頂級謀士,在曹操遠征徐州,是荀彧領眾人為曹操守住了立足之地防住了呂布的突襲,為曹操吞併中原保住了據點,做到患難與共,此刻曹操和荀彧的關係可以說是非常好的。


2。中期,中期就是迎獻帝和官渡之戰之間,在李傕郭汜二人犯上作亂且內訌的時候,獻帝逃亡,當時諸侯無人奉命前往,曹操本來也不想去,是荀彧力排眾議勸曹操迎獻帝,這才讓曹操取得了政治上的最大優勢,而且能夠出師有名,在得到獻帝這個棋子的同時,曹操有了很大的資本,開始四處平亂,而鎮守大本營的,處理後勤和軍國事情的都是荀彧,足以見得,曹操對荀彧的深信不疑,到官渡之戰,曹操抵擋袁紹,也是荀彧守後方,在曹操想退兵的時候,又是荀彧力勸曹操,這才有了後來的官渡大勝,袁家內訌,曹操吞併河北,在吞併河北,曹操統一北方的時候,曹操就開始居功自傲,此時郭嘉已去,曹操最信任謀士就是荀彧,並且荀彧的官職做的很高,曹操也逐漸對待獻帝不像之前的禮遇,已經開始目中無人了,此時,荀彧卻並沒有像曹操想的那樣忠心於他,而是覺得曹操完全不顧君臣禮儀,不合臣子作為,心中不滿甚大,此時曹操和荀彧關係已經出現不和了。


3。後期,後期曹操赤壁敗
北後,被進位為魏公,此時荀彧表達了不滿之意,認為曹操不該接受,當場指責曹操,曹操感到很震驚,因為自己最信任的謀士,竟然公開指責他,讓他大為惱火,由此關係進一步惡化,最後爆發是曹操被勸進為魏王,荀彧更是指責曹操,違背白馬盟誓,非劉姓者不能稱王,曹操感到更加生氣,荀彧又多日拖病不出,曹操就以探望名義,送東西給荀彧,逼其自盡。

荀彧和曹操是兩個關係很好,最初兩人都是以復興漢室為大業的,結果後來曹操捨棄了,荀彧還不忘復興漢室,因為最後理念的不同,二人矛盾升級,使得荀彧自盡,不得不說,沒有荀彧就沒有曹操的王霸大業,荀彧就好比蕭何,曹操就好比劉邦,沒有蕭何劉邦成不了大事的,可以說荀彧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第一人!!!


小弟木村


本人也非常喜歡荀彧,首先曹操並沒有稱帝,而是晉升魏公(只是名義上沒有稱帝而已)。

在三國裡荀彧是評分很高的謀士,最有影響力的便是力排眾議,鼓勵曹操跟袁紹打官渡之戰,分析了袁紹雖然兵多將廣,但謀士內部矛盾重重,顏良文丑有勇無謀,堅定了曹操對抗袁紹的信心,並取得了勝利,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荀彧雖然能力很強,但在三國時期,他還是不同於其他謀士的,簡單的說,別的謀士都在為自己的主公效力,而在荀彧心裡,他在為漢朝效力,他的理想是讓漢朝延續下去。如果曹操真的自立魏公,建魏國,那麼大漢皇帝隨時隨地便會被曹家取締,漢朝也將結束,所以荀彧內心是非常矛盾的,他的上級領導的做為跟自己的理想發生了嚴重的衝突,所以在所有人為曹操晉升魏公而歡呼雀躍時,荀彧選擇了沉默,最後用死亡結束的對自己內心折磨的終結。

荀彧的死歷史有很多說法,三國演義裡,曹操送給他一個空盒子,這可以代表很多意思,或許是你已經對我沒用了,荀彧看後遍服毒自盡了。曹操是個不折不扣的奸雄,對反對自己政治道路的人是不會留情的,雖然是被他稱為吾之子房的荀彧。

回到主題,荀彧反對曹操晉升魏公的主要原因是他內心有恢復大漢王朝的理想,這和曹操要建立魏家王朝的野心發生了衝突,也直接導致了他的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