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開學第一課,中國式教育的「二次曝光」

這17分鐘的演講或許會改變一些你對教育的想法

奧巴馬:“你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擅長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是有用之材,而發現自己的才能是什麼,就是你們要對自己擔起的責任。而教育給你們提供了發現自己才能的機會。”

對自己的責任可以總結為幫助自己揚長優點、實現價值、發現才能,而在國內,比較常見的論調是規避缺點、適應現實,至於教育能讓你發現才能,更多的情況下中國學生能接收到的信號是“教育能讓你發財”。

不區分地區,整個世界都處於信息高度發酵的氛圍中,教育作為第一生產力是中美都普遍適用的觀點。

不同的是,美國的“成長式”教育會把對國家以及社會的責任根植在教育體系之中,教育本身的價值更多的體現在消除差異,平衡資源上,營造整體的正向氛圍來促進國家進步。

而中國的“成功式”教育,側重於個人,很少有把責任高度昇華到對自己和家人以外的維度,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拉開差距、爭奪資源,修身齊家還是要排在治國平天下之前的。

不少中國網友在觀看後表示:如果咱們的《開學第一課》,也能聊到這樣的水平。哪怕前邊再加多十五分鐘廣告片,請多幾個男版姑娘上臺,我想也沒意見吧。

這種說法或許略顯誇張,也不是一昧的說我們的教育方式是絕對的被碾壓,只是好像基於國情現狀和公眾認知,我們和美國的教育之間確實還存在著一些差距。

中國的公共教育GDP(教育經費)近年維持在4%左右,世界平均水平為4.9%,發達國家的5.1%,欠發達國家的4.1%。人均公共教育經費,瑞典為2000美元以上,美、日、德、法等為1000-1500美元,中國僅為9.4美元。

中國政府預算中的教育經費只佔教育總經費的百分之五十三,餘下的百分之四十七要靠學生交費和其他來源解決。投入較少,在配置上又極不合理,這就決定了教育資源的稀缺與大人口基數的不匹配。

同時美國是強調人人平等自由的社會情況,我國目前還處於等級劃分、貧富差距較為明顯的階段,教育作為打開上升通道的唯一途徑,讓功利性和目的性變得更加強烈。

中美開學第一課,中國式教育的“二次曝光”

曾經,在一檔網絡脫口秀節目中,一名看起來極優秀的清華學生向高曉松吐露自己正在為找什麼樣的工作而煩惱。

同為清華大學畢業生的高曉松當時就怒了:“一個名校生走到這裡來,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改造國家的慾望,反而問我們該找什麼工作,你覺得你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中美開學第一課,中國式教育的“二次曝光”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曾提出了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概念,並對他們進行了詳細描述:“他的一切行為,都從利益出發,而且是精心設計……

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問題的要害,就在於沒有信仰,沒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關懷、大悲憫、責任感和承擔意識,就必然將個人的私慾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標。”

當然,這種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並不僅僅存在於中國,美國、全球其他國家也同樣存在。我們的教育並非低人一等,更非不堪入目。只是不同的大環境下決定了教育趨勢。

只是當我們談到教育的時候,不應該只是培養那些浮與表面的“好好學習才能有好工作”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不管是第一課還是最後一課,都應該是教會孩子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果成為更好的自己,如何面對人生、如何實現夢想、如何找到人生方向的,是走心的人生經驗濃縮,而不是從小就教給他們做一個“乖乖聽話的人工智能”。

但是顯然,在這方面,我們還需要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