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O「C位」出道CEO,「會計只會做帳」的時代已成歷史

2018年9月10日,馬雲正式宣佈將於明年今日正式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一職,由現任CEO張勇接任,自己則將回歸教育。

一直以來,我們說起阿里巴巴,第一時間想到的總是創始人馬雲,而正是這一通“退休計劃”的宣告,讓一直默默無聞的阿里巴巴CEO張勇,走入了大眾的視線。

根據已有的資料,我們發現,張勇並非想象中一身草莽打天下的“創業英雄”形象,恰恰相反,金融出身的張勇擁有的是一份非常標準的職業經理人履歷——

1972年生於上海,1994年左右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持有金融學士學位;

1995-2002年,就職於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一步步做到審計經理;

2002-2005年,擔任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和企業諮詢部門高級經理;

2005年9月加盟盛大,擔任財務總監一職;

2007年加入淘寶網,出任首席財務官;

2011年6月,出任淘寶商城CEO;

2015年5月,接任阿里巴巴集團CEO;

2018年9月,宣佈將於2019年接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從張勇的職業生涯來看,無疑是穩紮穩打的教科書級別履歷了。並且,值得探究的一點是,張勇的職業發展是以審計為起點,其後則是主攻財務。

無獨有偶,阿里巴巴執行副主席蔡崇信也是CFO出身;

在商界“威名大震”、即將離任的百事CEO英德拉 • 努伊也是首席財務官“出道”;

優酷CEO古永鏘是搜狐的前CFO;

新浪CEO曹國偉也是新浪的前CFO......

知名諮詢公司麥肯錫的調查數據顯示,英美20%左右的CEO都曾有過任職CFO的經歷。

在很多人的認知裡,CFO是CFO,CEO是CEO,前者主管公司財務,後者則負責經營決策,能夠成為CEO的要麼是MBA,要麼是學管理出身,於是便有人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財務也可以出任CEO嗎?

其實,這個認知放在當今商業社會來看,顯然是膚淺了。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一直十分關注公司的財務體系及內部控制,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一個好的CFO可以隨時接任CEO。

事實上,對於財務人來說,成為CFO是終身職業發展的目標,但財務人的發展遠不止於此。


CFO“C位”出道CEO,“會計只會做賬”的時代已成歷史


CFO可以“C位出道”接任CEO嗎?我們先來回答另一個問題:

為什麼公司其他同級別的管理層【不能】接任CEO?

在一個規模成型的大集團裡,永遠只有一個一把手,通常來說那就是CEO,但副手可以同時有好幾個,他們分管業務,分管後勤,分管研發,分管銷售,分管生產,還可以分管工會、公司文化組織與發展等等。

現代商業社會,細分工種有利於效率,但往往也會引發“分管業務的不懂研發,分管銷售的不懂生產”的尷尬局面。

而在一家企業中,能夠掌控全局的必然是CEO,如果要找一位繼任者,最合適的莫過於CFO。因為一名好的CFO能夠:

• 理解公司的目標如何通過各個部門協同來達成

• 知曉財務與各個部門的協同關係

• 瞭解財務如何制約和考核各個部門的業務和業績

• 通過財務來管控各個部門的目標方向和監控實際與計劃的偏離度,分析原因,糾正偏差

• 在財務方面給予各部門支持和幫助

也就是說,只要有心,財務能夠知道企業的所有關鍵信息,包括業務、生產、渠道、客戶等等,而這些信息往往是企業的命脈。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財務】二字似乎已經被會計處理、報表影響和稅法規定“綁架”了,雖然表面看起來“專業”,實則在年深日久的影響下,容易變得狹隘。

事實上,在眼下行業轉型升級的浪潮裡,但凡具有前瞻性的財務工作者都意識到了管理會計的重要性。高頓職業發展中心的Dylan分析稱,如果你已經憑藉過人的業務能力成為了財務領域的管理者,要想有所成就或者更上一層樓,就要勇於突破固有的業務眼光,不能再紮在財務裡不能自拔,要學會換位思考,試著去接觸公司業務,學習業務、理解業務,嘗試站在經營者和投資者的角度展開多方思考,這樣才能突破自有專業背景的限制,有更多的機會去積攢資本方面的資源,從而能夠結合企業現有資源、所處發展經濟環境、發展週期、具體行業形勢等給予決策者意見和建議,為企業經營創造更大的價值。

唯有如此,當更好的契機擺在面前時,你才有機會成為企業掌門人的“繼任者”。

我們發現,作為CEO,主要職責便是制定公司經營發展決策,而管理會計的主要職責則是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具備決策層的思考方式,用財務為公司創造價值,不得不說,兩者的職能有絕對的不謀而合之處。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名優秀的CFO能夠有資格出任CEO。

不少企業管理者都在指出“財務要懂業務”的概念,對於深陷傳統會計“泥沼”的財務人員來說,應該是會心的一擊。財務從本質上講是用數字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但數字都是表面的,如果只會做帳的話,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然開始威脅到財務的“飯碗”,越來越多的財務人開始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紛紛加入到了CPA、CMA等證書的考證行列中,來積極改變自身固有的財務思維,在業財融合的趨勢下尋找到更多的“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