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的這首《訴衷情》,情調幽咽而又不失開闊深沉

訴衷情

【宋】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譯文

回憶當年鵬程萬里為了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單槍匹馬奔赴邊境保衛梁州。如今防守邊疆要塞的從軍生活只能在夢中出現,夢一醒不知身在何處?灰塵已經蓋滿了舊時出征的貂裘。

胡人還未消滅,鬢邊已呈秋霜,感傷的眼淚白白地淌流。這一生誰能預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敵在天山,如今卻一輩子老死於滄洲!

陸游的這首《訴衷情》,情調幽咽而又不失開闊深沉

註釋

1.萬里覓封侯:奔赴萬里外的疆場,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

2.戍(shù):守邊。

3.梁州:《宋史·地理志》:“興元府,梁州漢中郡,山南西道節度。”治所在南鄭。

4.關河:關塞、河流。一說指潼關黃河之所在。此處泛指漢中前線險要的地方。

5.夢斷:夢醒。

6.塵暗舊貂裘:貂皮裘上落滿灰塵,顏色為之暗淡。這裡借用蘇秦典故,說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負。

7.胡:古泛稱西北各族為胡,亦指來自彼方之物。南宋詞中多指金人。此處指金入侵者。

8.秋:秋霜,比喻年老鬢白。

9.天山:在中國西北部,是漢唐時的邊疆。這裡代指南宋與金國相持的西北前線。

10.滄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時常用來泛指隱士居住之地。

陸游的這首《訴衷情》,情調幽咽而又不失開闊深沉

賞析

陸游四十八歲,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從夔州前往當時西北前線重鎮南鄭(今陝西漢中)軍中任職,度過了八個多月的戎馬生活。

開篇兩句,懷著自豪的心情回憶從戎南鄭的生活。起處用“當年”二字領起,化實為虛,點出所敘係指往事。“覓封侯”,謂尋找殺敵立功以取封侯的機會。

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陸游接到王炎的邀請書後,便匹馬單身離開夔州,風塵僕僕地奔赴前線,去任“四川宣撫使司幹辦公事兼檢法官”。當時他十分興奮,希望能在萬里邊防線上找到殺敵報國的機會。

來到南鄭之後,他身披鐵甲,跨上戰馬,腰懸利劍,手挽長槍,冒著酷暑嚴寒,踏著崎嶇坎坷的山路,奔馳於岐渭蜀隴之間,調查地形,瞭解敵情,積極為北伐進行準備。他曾向王炎陳進取之策,對收復失地、統一祖國充滿了勝利的信心。

詩人回憶這段生活,是為了與後文對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關河”兩句一轉,回筆描寫現實。殺敵報國的理想破滅了,而今只有在夢中才能重返前線。可是夢醒之後,一切都消失了,那雄偉險峻的關山江河又在什麼地方呢?只有當年從軍時穿過的那件“舊貂裘”,積滿灰塵,還掛在牆上,作為“匹馬戍梁州”的紀念。

陸游對這件“舊貂裘”十分珍視,因為他曾穿著它在前線衝鋒陷陣:“貂裘半脫馬如龍,舉鞭指麾氣吐虹。”(《醉歌》)還穿著它在荒灘上親手剌死過一隻猛虎:“百騎河灘獵盛秋,至今血濺短貂裘”。(《醉歌》)所以當他離開南鄭後,一直把它藏在身邊保存著。

陸游的這首《訴衷情》,情調幽咽而又不失開闊深沉

“舊貂裘”是此篇中唯一展現在作者眼前的物象,雖然詞中只用一句輕輕帶過,但卻是理解此詞的關鍵。原來詩人是睹物傷情,因見貂裘而引起對往事的回憶和感慨。也可以說,“舊貂裘”是這首詞靈感的觸媒。

換頭三句,緊承上片結拍,寫夢醒後的悲涼心情。“胡未滅”,謂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滅,半壁河山還在敵寇的鐵蹄蹂躪之下;“鬢先秋”,慨嘆自己發如秋霜,年邁體衰,不能重返前線;“淚空流”,是說壯志成空,憂國憂民的眼淚等於白流。

這裡連用“未”、“先”、“空”三個虛詞,表達作者對現實的幻滅感,一唱一嘆,感人至深。 “未”表達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沒有消滅,功業沒有建成,感到無比遺恨之情;“先”表達了作者歲月不多,兩鬢已蒼,雄心雖在,壯志難酬的沉痛之情;“空”表達了作者對朝廷的不滿和憤慨,內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陸游的這首《訴衷情》,情調幽咽而又不失開闊深沉

最後三句,通過自身的遭遇反映現實和理想的矛盾,抒發對南宋統治集團誤國誤民政策的無比憤慨。誰會料到,像他這樣一生志在恢復中原,時刻準備奔赴疆場,為國獻身的人,卻落得如此下場!此時被罷官回鄉,只得披上漁蓑,去作江邊的無名隱士,終老於鏡湖之濱了。

這首詞雖然沒有從正面揭露和譴責南宋投降派,僅就個人的身世經歷和遭遇而言,但通過詩人飽含熱淚的訴說,不難看到投降派迫害愛國志士的罪行,從而激起讀者對他們的憤恨。

此篇語言明白曉暢,用典自然,不著痕跡,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飾,如嘆如訴,沉鬱蒼涼,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是陸游愛國詞作的名篇之一。

陸游的這首《訴衷情》,情調幽咽而又不失開闊深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