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必備:36個詞牌名的由來,轉發給孩子漲知識!


中小學必備:36個詞牌名的由來,轉發給孩子漲知識!


今天和大家分享36個詞牌名的由來,提升孩子們的文學常識!

訴衷情

原唐玄宗時教坊曲,後來溫庭筠依曲填詞、並取名為《訴衷情》,用以抒發感情。意取《離騷》:“眾不可戶兮,執雲察餘之中情”而名《訴衷情》。(“中”通“衷”)


訴衷情·眉意

宋·歐陽修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如夢令

相傳為後唐莊宗李存勖自度曲。初叫《憶仙姿》,蘇軾嫌其調名不雅,取詞中“如夢、如夢”之疊句,改名《如夢令》。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點絳唇

點絳唇,詞牌名,又名“點櫻桃”、“十八香”、“南浦月”、“沙頭雨”、“尋瑤草”等。


以馮延巳詞《點絳唇·蔭綠圍紅》為正體,雙調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韻,後段五句四仄韻。


點絳唇·蹴罷鞦韆

宋·李清照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憶江南

此調本是隋樂《望江南》,又名《謝秋娘》。據傳隋煬帝楊廣喜歡在東湖泛舟,作八闕《湖上曲》,配上樂曲《望江南》,令歌妓演唱。


憶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沁園春

由東漢的沁水公主園得名。東漢明帝劉莊第五個女兒劉致為沁水公主,在封地沁水縣興建一座園林,史稱沁水公主園,簡稱沁園。


大將軍竇憲依仗其妹竇皇后的權勢,以低價奪取沁園,公主害怕,不敢計較。後來章帝知道此事,要治竇憲罪,竇憲退出沁園,從此不得重用。後世泛稱公主的園林為“沁園”。後人作詩以詠其事,此調因而得名“沁園春”。


沁園春·孤館燈青

宋·蘇軾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生查子

原為唐代教坊曲,後轉作詞調。據傳《生查子》的“查”字本是“楂”字,通“槎”。《白香詞譜》認為“生”本可讀“星”,“生查”即“星槎”,系往來於天河的木筏。


據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生査子詞調名取義是張騫乘槎到天河的傳說。


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何滿子

又名《河滿子》。原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名。


唐張祜那首傳唱千古的宮詞《河滿子》,寫盡了宮女的哀怨,訴盡悽楚,贏得了無數人同情憂傷的淚,使該詞牌名廣泛流傳。


何滿子

宋·秦觀


天際江流東注,雲中塞雁南翔。衰草寒煙無意思,向人只會淒涼。吟斷爐香嫋嫋,望窮海月茫茫。


鶯夢春風錦幄,蛩聲夜雨蓬窗。諳盡悲歡多少味,酒杯付與疏狂。無奈供愁秋色,時時遞入柔腸。


聲聲慢

原名《勝勝慢》,最早見於北宋晁補之筆下,是為他的家妓榮奴離去所作。


聲聲慢·秋聲

宋·蔣捷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淒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簷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長相思

樂府舊題,南朝蕭統、陳後主、徐陵、陸瓊、江總等均有詩作,多抒寫離別相思之情。此調由三、七、五句式組成,每句用韻,且前後段各有一疊韻,音節響亮,表情由熱烈而漸趨和婉。此調自白居易之後皆沿其體。


長相思·山一程

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念奴嬌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湘月”,得名於唐代天寶年間的一個名叫念奴的歌伎。此調以蘇軾《念奴嬌·中秋》為正體,雙調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後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韻。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臨江仙

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樂章集》入“仙呂調”,《張子野詞》入“高平調”。


臨江仙源起頗多歧說。南宋黃昇《花菴詞選》注:“唐詞多緣題。所賦《臨江仙》,則言仙事。”明董逢元《唐詞紀》認為,此調“多賦水媛江妃”,即多為詠水中的女神。調名本意即詠臨江憑弔水仙女神。


臨江仙·柳外輕雷池上雨

宋·歐陽修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小樓西角斷虹明。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涼波不動簟紋平。水精雙枕,傍有墮釵橫。


採桑子

唐代教坊曲有《楊下采桑》,調名本此。漢代樂府詩《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此曲應是樂府舊曲《採桑》而入燕樂者。晚唐和凝詞為創調之作。


採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

宋·歐陽修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青玉案

調名源自東漢末年張衡的《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緞,何以報之青玉案。”一句。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阮郎歸

又名“碧桃春”“宴桃源”“濯纓曲”等。


阮郎,指阮肇。相傳東漢永平年間,浙江剡縣人劉晨和阮肇到天台山採藥迷路,遇到兩個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後回家,子孫已過七代。他們重入天台尋訪仙女,蹤跡已杳。事見《太平廣記》卷六十一。


此調創調之作為李煜詞,但此詞或傳為馮延巳、晏殊、歐陽修作。


阮郎歸·初夏

宋·蘇軾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蝶戀花

蝶戀花,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本名“鵲踏枝”,又名“黃金縷”“卷珠簾”“鳳棲梧”“明月生南浦”“細雨吹池沼”“一籮金”“魚水同歡”“轉調蝶戀花”等。


以南唐馮延巳《蝶戀花·六曲闌干偎碧樹》為正體,此體為雙調六十字,前後段各五句四仄韻,另有變體二種。


蝶戀花·春景

宋·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漁家傲

又名“漁歌子”“漁父詞”等。《樂府紀聞》:“張志和自稱煙波釣徒,願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作‘漁歌子’。”按張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鷺飛”一詞,亦名“漁父詞”,其調之曲拍,不傳於後世。而唐宋詞人,又多有“漁家樂”之作,其為描寫漁人生活之詞則同。


以晏殊詞《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為正體,雙調六十二字,前後段各五句,五仄韻。另有六十二字四仄韻一疊韻,六十二字兩平韻三叶韻,六十六字五仄韻的變體。


漁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武陵春

相傳是北宋詞人毛滂所創。毛滂根據楚地流傳的曲調,作了一曲“武林春”,後來便作為曲子詞形式流傳了下來。


《填詞名解》雲,調名取自唐人方幹《睦州呂郎中郡中環溪亭》詩“為是仙才登望處,風光便似武陵春”。


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一枝春

曲名,由作者楊纘創作於南宋的一曲支子。一枝春指梅花。


一枝春·除夕

宋·楊纘


竹爆驚春,競喧填、夜起千門簫鼓。流蘇帳暖,翠鼎緩騰香霧。停杯未舉。奈剛要、送年新句。應自有、歌字清圓,未誇上林鶯語。


從他歲窮日暮。縱閒愁、怎減劉郎風度。屠蘇辦了,迤邐柳欺梅妒。宮壺未曉,早驕馬、繡車盈路。還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細數。


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詞調來來源於《水調》曲。《水調》曲,為隋煬帝所制。唐劉餗《隋唐嘉話》說:“煬帝鑿汴河,自制《水調歌》。”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相見歡

據《白香詞語》考證:本調始於唐,原是唐教坊曲名。最先把《相見歡》從教坊曲轉為詞調的是南唐後主李熠。李煜用這個詞牌名填詞時已在歸宋之後,憶起往昔紙醇金迷的生活,愴然淚下,寫下一首悽惋的《相見歡》。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南唐·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踏莎行

《踏莎行》作為詞調是寇準的自度曲,詠的是暮春時節,莎草離披,踐踏尋芳之事。


踏莎行·候館梅殘

宋·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徵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浪淘沙

《浪淘沙》原為唐教坊曲,後用作詞調。唐玄宗開元年間的敦煌曲就有了《浪淘沙》的曲調名,這個曲調是流傳於麗江納西族民間的洞經古樂。詞家認為:“浪淘沙”作為雙調之長短句詞,始於南唐後主李煜。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南唐·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漁歌子

唐教坊曲,後用作詞調,此曲起源於民間的漁歌。初名《漁父歌》,後收入在《花間集》時更名為《漁歌子》,分單、雙調兩種。單調以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一首為正體,雙調以孫光憲“泛流螢”詞為正體。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水龍吟

《水龍吟》最早是南北朝時北齊的一組古琴曲,因唐玄宗最擅長吹笛子,御用音樂家們迎合皇上的旨意,改編成了笛曲。


《水龍吟》的詞調,首見北宋柳永的詠梅之作(見《歷代詩餘》卷七十四),次見章質夫、蘇軾的唱和詞。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宋·蘇軾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虞美人

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名。本意為詠項羽寵姬虞美人事,因以此為調名。虞姬,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姬。《虞美人》原有三種曲調,後來以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為韻體正聲。


虞美人·聽雨

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卜算子

相傳唐代駱賓王作詩喜歡用數字,人稱“卜算子”,詞家遂用為調名。另有一說法是取自黃庭堅詞“似扶著、賣卜算”,大概是取現在賣卜算命之人的意思。《詞譜》以蘇軾“缺月掛疏桐”一首為正體。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宋·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永遇樂

詞牌名來自一個憂傷的故事。


唐朝書生杜秘書,工於填詞。他鄰居有個小女兒叫酥香,美麗聰慧。郎情妾意,私訂終身,這件事被酥香家僕人發現後,報告了主子。書生被告官判刑,發配到河朔。臨行前,他為酥香寫了一首《永遇樂》,酥香拿著這首詞,連唱三遍,聲竭而亡。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彩雲歸

最早起源於宋大麴,是宮廷音樂中以大麴形式出現的曲目,而將此曲帶到民間,改良成一種單獨曲子詞形式的,據記載,是大詞人柳永。


彩雲歸·蘅皋向晚艤輕航

宋·柳永


蘅皋向晚艤輕航。卸雲帆、水驛魚鄉。當暮天、霽色如晴晝,江練靜、皎月飛光。那堪聽、遠村羌管,引離人斷腸。此際浪萍風梗,度歲茫茫。


堪傷。朝歡暮散,被多情、賦與淒涼。別來最苦,襟袖依約,尚有餘香。算得伊、鴛衾鳳枕,夜永爭不思量。牽情處,惟有臨歧,一句難忘。


蘇幕遮

原是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名。幕,一作“莫”或“摩”。源於龜茲樂,據考證是高昌民間以水交潑乞寒之歌舞戲。


蘇幕遮·懷舊

宋·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揚州慢

又名《朗州慢》。此調是宋姜夔過揚州時自度之曲,內容是寫揚州在戰亂後的破敗景象和自己的感慨。


揚州慢·淮左名都

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望海潮

此調首見於柳永《樂章集》,是柳永所創的新聲。調名是以錢塘(今杭州)作為觀潮勝地而取其意


望海潮·東南形勝

宋·歐陽修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雨霖鈴

也作《雨淋鈴》。原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名。唐段安節《樂府雜錄》雲“《雨霖鈴》者,因唐明皇駕回至駱谷聞雨淋鑾鈴,因令張野狐撰為曲名。”


雨霖鈴·寒蟬悽切

宋·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定風波

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名。唐代(兼有五代)的燕樂曲子歌辭,為當時民間所做,有“邊客遊子之呻吟,忠臣義士之壯語,隱君子之怡情悅志,少年學子之熱情與失望,以及佛子之讚頌,醫生之歌訣”,更有外族統治下“敦煌人民之壯烈歌聲”。


定風波·三月七日

宋·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剪梅

宋代稱一枝為一剪。古時遠地贈人,輒以梅花一枝

表相思。詞名一剪梅,就是於斯取義的。《一剪梅》作為詞調最早見於周邦彥,是周邦彥的自度曲。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滿江紅

詞牌源自《冥音錄》裡一個曲子名。原來叫做“上江紅”,而“上”亦為“滿”的意思,所以也叫做“滿江紅”。柳永和范仲淹的傳世佳作使這個詞牌名聲大作,後岳飛的《滿江紅》讓詞牌跳出憂悽與憤怨

的閣樓,帶來了“滿江紅日”的悲壯情懷。


滿江紅·寫懷

宋·岳飛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帝臺春

《帝臺春》原是琵琶曲,後用做詞調名。這個詞牌宋詞僅有一首,宋李甲所作,載於《樂府雅詞》卷下。


帝臺春·芳草碧色

宋·李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亂紅,也知人、春愁無力。憶得盈盈拾翠侶,共攜賞、鳳城寒食。到今來,海角逢春,天涯為客。


愁旋釋。還似織。淚暗拭。又偷滴。謾佇立、遍倚危闌,盡黃昏,也只是、暮雲凝碧。拚則而今已拚了,忘則怎生便忘得。又還問鱗鴻,試重尋消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