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的登月人才被民企百萬年薪挖走,網友稱這對國家是一件好事

“張小平個人的離職,將直接影響到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的方案選擇和研製進度,甚至從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計劃”“我們不願看到、也無法接受因個人的離職而影響到國家重大的戰略項目”。最近,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又稱航天601所)一份《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工作》紅頭文件,讓這家國企徹底火了,其奇葩的要人姿態,引發了廣泛熱議。

國企的登月人才被民企百萬年薪挖走,網友稱這對國家是一件好事

公文用滿滿2頁紙介紹了前因後果,簡單地說,就是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480噸液氧煤氣發動機研發出現技術問題,能解決的人張小平已經跳槽,該研究所以紅頭文件方式“喊話”:張小平離職直接影響中國登月工程,故要求張小平返回研究所。

據公文介紹,張小平,男,研究員,在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作為項目主要成員參與了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480噸液氧煤氣發動機、8噸變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1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百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等國家重大型號研製及預先研究任務,長期負責低溫發動機總體設計研究及技術把關,離職前任低溫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職務。

公文未透露張小平離職的具體原因,但內部晉升通道狹窄、待遇低恐怕是最重要的因素,這亦是近年來諸多技術骨幹紛紛從國企離職的緣由。有消息稱,作為副主任設計師、研究員的張小平在601所一年收入大概只有12萬,而民企藍箭科技直接開百萬年薪挖人。

不過,對於網上傳播的消息,601所方面給予否認。據北京青年報消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表示,

張小平“本人擅自離職,經多次談心做工作無效,為挽留此人,單位通過法律途徑提起仲裁,在提供給相關機構的材料中有誇大其作用和貢獻的表述。

1、晉升通道狹窄,總工程師是天花板

資料顯示,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於1958年在北京成立,1993年遷至目前的所在地西安,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又稱航天601所,是我國液體火箭動力事業的發源地,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先進超低溫高性能推進技術的國家之一,可謂是國企中的高科技典範。

據其官網介紹,50多年來,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成功研製出60餘種液體火箭發動機,應用於導彈、火箭、衛星及飛船各個領域,參與了我國曆次衛星發射和重大飛行任務,比如“東方紅”、“兩彈一星”、“神舟”、“嫦娥”,有“中國航天動力之鄉”的美譽。

國企的登月人才被民企百萬年薪挖走,網友稱這對國家是一件好事

目前,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1500餘人,研發設計人員1000餘名。在“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官網2015年的“單位新聞”中,確有“航天六院液氧煤油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的信息,此信息與文件中出現的“張小平研究員”相關情況基本吻合。

據新京報報道,張小平今年上半年入職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平時在西安工作。

不過,張小平之前就職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表示,研究院這兩年被民營火箭公司挖走的人多一些,但張小平的離職不存在影響任務的問題。據其透露,研究院的技術骨幹很多,張小平主要搞論證、研發和理論計算,水平是有的,但因優秀的骨幹較多,所以對全局並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不過,研究院也會反思更多的方式,留住人才。

在航天分系統體系中,最高負責人為總設計師,其次為副總設計師,其下設有主任設計師和若干副主任設計師。除了一名總設計師,其餘崗位一般均設有多人。不過,由於晉升通道狹窄,很多人可能會在某一崗位上多年無法獲得提拔,因此,近年來科研人才流失嚴重。

《中國航天報》2016年7月29日曾對601所的兄弟單位航天502所的科研人才流失情況進行過報道:

2012年之前,502所科技人才發展僅有型號設計師和產品設計師一條通道,導致一些設計師感覺“崗位少、沒發展”,主動放棄專業研究工作。

同時,隨著任務需求及員工成長速度加快,2011年502所主任設計師平均年齡已經小於40歲,而晉升為型號副總設計師或產品首席專家的人員數量較少,最終導致員工在擔任主任設

隨之而來的是該所科技人才的流失。據統計,2011年,該所科技人才調管理崗位比率達到2.26%,科技人才離職率達到3.16%,與之前相比,均呈現較大幅增長。

2、業內人士:研究員屬高級別人才,年薪20萬以上

資料顯示,張小平跳槽的藍箭科技於2015年6月1日在北京海淀分局登記成立,公司經營範圍包括運載火箭及航天器的技術研發、技術服務;產品設計等。

天眼查數據顯示,藍箭航天獲得了創想天使基金千萬元天使輪融資,在2017年獲得金風科技領投的B輪融資和浙江湖州市軍民融合專項基金超2億元的資金支持。

國企的登月人才被民企百萬年薪挖走,網友稱這對國家是一件好事

據悉,原有的航天設備主要依靠政府主導的企業進行輸出,其服務對象包含民用商用以及政府軍用。2014年開始,隨著軍民融合的推進,航天系統加速開放,提供服務的主體發生變化,由原來的國企、央企的單一輸出,演變為民營企業也有能力提供運載火箭的研製與配套服務。

衛星的小型化讓民營企業也有能力參與制作,而民間資本的湧入也緩解國家在此類項目上的開支,起到互補作用。

藍箭航天董事長王建蒙,是原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航天系統工程高級工程師。

CEO張昌武通過直接或間接擁有公司58.13%股份。張昌武畢業於清華大學,曾就職於匯豐銀行營部、西班牙桑坦德銀行亞太區戰略部工作,從事汽車金融等領域。知乎網友爆料,張昌武為王建蒙女婿。

藍箭航天CTO吳樹範,曾在歐洲航天局工作近15年,是宇航系統高級工程師。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洪堡學者。

一位航天系統從業人員告訴公司見聞,航天系統裡研究員級別高於高級工程師,研究員非常難評,年薪在20萬以上。隨著航天系統逐漸開放,軍民融合進一步加快,近兩年絡繹出現人才從研究所跳槽到民企的現象。藍箭給的百萬年薪並不算高,如果是真正研究員人才,一般都會另外給一些股份。他所在的公司從研究所挖來一名研究員,給了數百萬股份。

知乎上關於西航動力研究所張小平一事的評論是:張小平同志去了藍箭科技,肯定能對整個國家發揮更大的作用,畢竟藍箭科技也是中國的企業。簡單算一下,他拿百萬年薪,繳納的個稅都夠國家再培養一個航空人才了。

有網友認為,市場發揮人才的配置作用,頂尖人才的流動,人才效率的提升,讓其釋放更大的價值,對國家是好事一件。當前,國家進入改革深水區,其中改革的一個重點就是盤活沉積在國企中的海量高科技人才,讓其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國家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長期研究國企改革問題,他表示,張小平事件雖有誇張成分,但國有企業高科技人才的流失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個普遍的現狀,其原因是國企對高科技人才和骨幹員工的薪酬激勵存在重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