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承上啓下的茶文化

在中國古代茶文化的發展史上,唐宋和明清是兩個高峰階段。元代茶文化的發展,雖沒能獨樹一幟,不具備鮮明的特點,但元代有著承上啟下的歷史意義。一方面,元代茶文化繼續著唐宋以來的優秀傳統,這與元代在許多方面“近取宋、金,遠法漢唐“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元代飲茶習俗也多有發展創新,為明清飲茶習俗向全新發展開闢了新的途徑。

元代承上啟下的茶文化

元代已具備一套完備的茶法,據《元史·食貨志》記載,元代有專門的經營茶的商戶——茶戶,國家設有專門管理茶的機構——榷茶都轉運司等,商販銷運茶時要購買憑證——茶引,零售茶要有照帖——茶由。

元代承上啟下的茶文化

金朝統治區的飲茶風氣很盛,這種習慣對蒙古人產生了一定影響。元朝建立後,蒙古人逐漸對飲茶有了興趣。茶作為一種止渴、消食的飲料,適合以肉食為主的蒙古人需要。蒙古族入主中原後,吸收了某些漢族的飲茶方式,結合了本民族文化特點,形成了具有蒙古特色的飲茶方式。

有幾種配加特殊佐料的茶:炒茶、蘭膏、酥簽。雖然製作方法有所不同,但都加入了酥油。另有一種“西番茶”,“味苦澀,煎用酥油”,這種茶就是藏族喝的酥油茶。有趣的是,這些以酥油入茶的飲用方式,反過來又流傳到漢族和其他民族中去。

元代承上啟下的茶文化

唐宋時期的茶葉消費生產,多以餅茶為主。至元代,除了繼續前人的餅茶消費生產,開始出現了新的消費生產趨勢,散茶的消費生產,越來越佔有重要的地位。餅茶主要是供皇室貴族享用,民間則以散茶為主。元代詩人李謙亨有詩云:“汲水煮春芽,清煙半如滅。”形容的就是煎煮散茶時,茶葉在水中上下沉浮的美麗畫面。元代名茶有福建建寧的北苑茶和武夷茶、湖州的顧渚茶、常州的陽羨茶、紹興的日鑄茶、慶元慈溪的範殿帥茶等等。

元代承上啟下的茶文化

元代的茶葉加工,還有一個方面值得重視,就是花茶加工製作的普及,宋代的茶葉加工,較多是加入香料等以成香茶。而元代的花茶加工則已較為完整典型,而且品種多樣,有桔花、茉莉、木犀、素馨等花茶,最有名的一種為芍藥茶,為塞北特產,將芍藥芽葉曬乾後用來泡茶。元代袁桷有詩云:“山後天寒不識花,家家高曬芍藥芽。南客初來未諳俗,下馬入門猶索茶。”說的便是芍藥茶。另有一種蓮花茶,製法頗為奇特雅緻,在日出前選擇含苞欲放的蓮花,用手指撥開花瓣,將茶裝入其中,再用麻絲繩縛住。到第二日清晨,將蓮花摘下,把茶取出來,用紙包好,曬乾,如此三次,再用錫罐盛裝,扎口收藏。這樣複雜的製作方法,似乎清玩的意義大於品味,或許是文人隱士的清玩花茶之法。

元代承上啟下的茶文化

元代立國時間短,隨著民族交流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特色,整個茶風和價值取向處於轉變期。散茶逐漸普及,出現了泡茶的方式,花茶製作方法完備,這對明清茶文化的發展,都有著一定的影響。元代茶文化,為明清時期的茶文化的興旺發達,打下了重要基礎。


元代承上啟下的茶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