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寧夏:裝備「智造」夯實工業之基

「新華網」寧夏:裝備“智造”夯實工業之基


裝備製造業,既是大國重器的重要支撐,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保障。從風雲一號、二號人造衛星,到我國首艘核潛艇、復興號列車,再到西門子、通用汽車、三星等國際知名品牌的產品,其中都不乏寧夏裝備製造企業的產品或技術。

寧夏面積雖小,裝備製造業在全國工業版圖上的佔比也不大,但重科興創的氛圍,使不少掌握核心技術的單項冠軍脫穎而出。如今,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寧夏裝備製造業呈現出群體躍進、變革創新、能量不斷積蓄的可喜局面。

跳起來摘桃子,撬動行業變革

始建於20世紀60年代的寧夏天地奔牛集團公司,是國內煤機制造行業規模較大的企業之一。這家企業近年來秉承“創新在每天、學習到永遠”的理念,通過科技創新嚐到了甜頭。

據介紹,自2014年成功研製出世界首套智能控制刮板輸送機以來,這一產品已為企業帶來超過5億元的銷售收入。該設備不僅對提升我國煤礦機械裝備水平具有促進作用,也引領了智能化的刮板機行業技術研究方向。

變革者,始終勇立潮頭。我國鑄造企業絕大多數採用鐵水澆築模具的生產方式,產品生產成本高、檔次低、科技含量低的“一高兩低”問題成為行業發展瓶頸。作為三線遷建企業之一,寧夏共享集團也曾面臨相同難題。

3D打印成為這家企業的突破口。企業投資近10億元,組建起200餘人的研發團隊,實現了鑄造3D打印產業化應用的國內首創。“要在轉型中脫穎而出,就要跳起來摘桃子。”共享集團董事長彭凡說,要瞄準更高的目標,拼全力摘更好的桃子。

“以前一個發動機缸蓋鑄件,需要用金屬模具做近20個零件(砂型)。”彭凡說,現在用3D打印一次就能完成,誤差也從原來的1毫米降至0.3毫米,生產效率提升約5倍。

創新,既是挑戰自我,更能撼動行業。共享集團的3D打印技術,被譽為使鑄造業從“傻大黑粗”變身“窈窕淑女”,實現了行業里程碑式的變革。

俯下身謀創新,叫響“寧夏智造”

裝備製造業的創新,是製造業技術革新的關鍵。寧夏巨能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被稱為“製造智能工廠的工廠”。車間中,數字化智能傳感器等終端隨處可見。

主打產品為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和智能工廠管理軟件的這家企業,成立之初就建立了研發中心,目前擁有113項自主知識產權和多項核心技術,已助力汽車、工程機械等領域不少企業實現智能化升級。

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我國閥門企業眾多,但國產閥門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高端閥門依然要靠進口,而進口閥門價格高、售後服務週期長的“卡脖子”問題困擾不少用戶。

沒有核心技術,進軍高端只是空談。已有59年曆史的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近年來搭建起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等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團隊,並在美國建立研發中心。公司總經理馬玉山說,企業研發的60多項新產品中,有24項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新產品,生產的超高溫、超低溫智能控制閥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核心技術,是邁向高端之鑰。隨著吳忠儀表自主研發的產品在我國深海鑽井平臺、世界單體規模最大煤制油工程等項目上的穩定可靠使用,標誌著這家企業已躋身世界高端閥門製造企業前列。

出實招夯基礎,蓄積發展後勁

如今,天地奔牛集團的智能煤機、共享集團的3D打印鑄件、吳忠儀表的高端閥門、維爾鑄造的高鐵枕梁等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矩陣,已成為寧夏新興產業集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助力裝備製造業發力高精尖、邁向更高端,寧夏近年來連出實招: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延伸產業鏈,對柔性引才給予經費補助,以獎代補鼓勵自主創新,專門發文提出以智能製造為引領,明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高端裝備發展方向……

“高端裝備製造業,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保障。”寧夏經信委副巡視員陳志清說,寧夏裝備製造業將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不斷集聚發展資源、厚植髮展基礎,持續為區域發展提供動力,為行業變革蓄積能量,為大國重器提供支撐。

新華社銀川9月4日 記者:何晨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