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帝王列表~兩宋

大宋王朝(960年—1279年)結束了唐末以來軍閥割據的局面,統一了唐朝大部分領土疆域。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華夏帝王列表~兩宋

公元960年,陳橋兵變,後周諸將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 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宋朝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重文輕武導致宋朝軍事力量相對較弱,再加上同時期北方遊牧民族的空前發展壯大,開始建立國家,同時期的宋朝軍力和這些少數民族國家相比確實有些弱。

北宋後期,政治軍事具皆腐敗,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左右,當時大宋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宋代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社會穩定,人口增長很快,最高時曾達到1.2億。

“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

華夏帝王列表~兩宋

一、宋太祖 趙匡胤

宋朝開國之君,960—976年,在位十六年。出生軍人世家,涿州(今河北涿縣)人。原為後周殿前都點檢。 建隆元年(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後周政權,稱帝於開封,建宋朝,史稱北宋。自建隆三年 (963年)起採取“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攻滅荊南等南方割據政權,且在北方要地駐兵防守。又以杯酒釋兵 權等策,削奪禁軍宿將及藩鎮兵權。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縣長官。中央增設副相(參知政事),又使樞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財,以分相權。在位時加強中央集權,結束了藩鎮割據局面,但其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的方針,對宋代的“積貧積弱”有較大影響。以宋太祖為首的宋初領導集團集體發奮圖強,勵精圖治,使宋初的社會經濟迅速呈現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減輕徭役,賦稅專收,以法治國,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澄清吏治,勸獎農桑,移風易俗等一系列英明決策,不僅儘快醫治了200年的戰爭創傷,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榮的局面,出現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趙匡胤之死一直是個謎,“燭光斧影”的故事一直給後人不斷的聯想猜測。

華夏帝王列表~兩宋

二、宋太宗 趙炅

967年——997年在位。太祖弟,初名匡義,後改光義,即位後,改名炅。他曾參加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為帝。繼承太祖各個擊破割據政權的方針,迫吳越王獻土歸降,又親征滅北漢,試圖收復幽雲十六州。因為急功好利,幾次北伐攻遼都受挫,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十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展開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被耶律休哥射傷,乘驢車逃走。他兩度伐遼失敗,導致四川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因此太宗轉而執行守內虛外的政策。對內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科舉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編《太平御覽》等。他注重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統治晚期剝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順起義。他背棄了“金匱之盟”,費其弟光美為庶人後殺掉,又費其長子楚王元左為百姓。 宋太宗晚年循規蹈矩,使宋朝漸漸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給宋代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華夏帝王列表~兩宋

三、宋真宗趙恆

997—1022年在位,原名趙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壽王。後立為太子。統治前期的鹹平、景德年間因勤於政事, 經濟發展,號稱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進犯澶州,真宗親征,澶淵之役訂城下之盟,開創納歲幣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質換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後期任用王欽 若大興祥瑞,東封禪泰山,西祀汾陽,又廣建佛寺道觀,勞民傷財,導致社會矛盾激化.   

宋真宗是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其目的在於鼓勵讀書人讀書科舉,參政治國,使得宋朝能夠廣招賢士治理好天下。

華夏帝王列表~兩宋

四、宋仁宗趙禎

1022—1063年在位,原名受益。真宗子。在位四十二年,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其即位時只有十三歲,由章獻太后垂簾聽政,十餘年後親政,他的統治開始較為節儉。但對西夏戰爭屢敗,被迫以“歲賜” 銀、絹、茶妥協,對遼也以增納歲幣求和。土地兼併及冗宮、冗兵、冗費現象日益嚴重,雖起用范仲淹等進行改革,但結果失敗。據《宋史》載,其母李氏生仁宗後,被劉德妃竊為己子,仁宗即位後,仍認劉後為生母,李氏臨死也沒敢母子相認。劉後死後,仁宗才知道內情,追封李氏為皇太后。後人根據這段歷史編寫了《狸貓換太子》。   北宋詩詞著名。蘇軾、蘇轍考中進士以後,宋仁宗看了他們的文章後,讚歎不已,稱為子孫物色到了兩個宰相之才。他在位幾十年,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使宋朝達到一個發展的頂峰。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北宋時期,詩壇、詞壇、文壇最輝煌燦爛的時刻,基本都是在他在位時期。這一切,肯定與仁宗皇帝的仁慈、寬厚密切相關。

華夏帝王列表~兩宋

五、宋英宗趙曙

 1063年 - 1067年在位,宋英宗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宗寶。1050年為嶽州團練使,後為秦州防禦使。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戰爭。   英宗親政僅半個月,宰相韓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議請求有關部門討論英宗生父的名分問題。當時仁宗逝世已有14個月,英宗批示,等過了仁宗大祥再議,也就是待到滿24個月再說,這顯然是英宗為了減少追封的阻力而做出的姿態。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韓琦等再次提出這一議題,於是,英宗出詔將議案送至太常禮院,交兩制以上官員討論。由此引發了一場持續18個月的論戰,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議”。 1067年,病逝於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於永厚陵,陪葬有高後、狄青、楊延昭等。

華夏帝王列表~兩宋

六、宋神宗趙頊

1067—1085年在位,宋神宗趙頊,英宗長子。又名仲針,即位後,由於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且他素來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由於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失敗收場,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二十年。時值夏惠宗在位,母黨梁氏專權,西夏國勢日非,宋神宗命兵伐西夏,期圖一舉殲滅西夏。在慶州(今甘肅慶陽)宋軍大破夏軍,佔領西夏二千里土地。不過後來在永樂城之戰中慘敗,滅夏之舉未能實現。事後,宋神宗在朝中當眾痛哭。他有抱負,勵精圖治,想滅西夏,惜壯志未酬,   神宗即位後,對北宋積貧積弱深感憂心,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振興北宋王朝,是為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 元豐八年飲恨而歿,享年三十八歲。其子宋哲宗親政後,竭盡所能完成父親遺志。諡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華夏帝王列表~兩宋

七、宋哲宗趙煦

1086年——1100年在位,宋哲宗趙煦,原名傭,神宗第六子。曾被封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時被立為太子。哲宗即位後,年僅九歲,由高太后執政,1093年,親政後,任用主張變法的大臣,對守舊派、中間派進行打擊。追貶司馬光,並將蘇轍等人流放到嶺南。恢復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終止與西夏的談判,加強邊境防禦,屢敗西下,迫使其求和。   宋哲宗是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由於在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黨爭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在宋哲宗當政期間進一步激化,埋下了北宋滅亡的禍患。宋哲宗的悲劇,在於他的理想與他的實際能力距離太大,他更多地像一個紙上談兵的人物,理論上有許多想法,但在實際運用上卻缺少變通和從權的能力,難以處理諸種複雜矛盾和關係。 在位15年,享年24歲。諡號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葬於今天的河南鞏縣的永泰陵。

華夏帝王列表~兩宋

八、宋徽宗趙佶

1100—1120年在位。宋徽宗統治期間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權閹,貪汙橫暴, 掠奪民財。又尊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大興木土、廣建宮觀庭院,設局搜刮奇花異石,稱“花石綱”。於京師築“艮嶽”,勞民傷財,導致農民揭竿起義。宣和七年(1125年)傳位給欽宗趙桓,自稱太上皇。工於書畫,以花鳥畫和“瘦金書”書法名於世。書法初師薛稷,草書學黃庭堅。楷書瘦勁峻麗,有“屈鐵斷金”之譽,自成法度,世稱“瘦金體”。傳世書跡有《真草千字文》、《臨寫蘭亭絹本》等。  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將徽、欽二帝,連同后妃、宗室,百官數千人,以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府地圖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北宋滅亡。因此事發生在靖康年間,史稱“靖康之變”。

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4月甲子日,終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於五國城,金熙宗將他葬於河南廣寧(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

九、宋欽宗趙桓

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時受父徽宗之禪即位,在位1年零2個月。1127年東京城破,北宋滅亡,被金人俘虜北去。趙佶為人優柔寡斷,反覆無常,對政治問題缺乏判斷力,同時也是個被爹坑的倒黴皇帝。

華夏帝王列表~兩宋

十、宋高宗趙構 (南宋)

1127—1162年在位,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後,北宋皇室於南京 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拒絕主戰派抗金主張,南逃至臨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權。統治期間,雖迫於形勢以岳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檜。後以割地、納貢、稱臣等屈辱 條件向金人乞降求和,收韓世忠等三大將兵權,殺害岳飛。1161年,金帝完顏亮撕毀和議,再次南侵。高宗以屈辱求苟安的國策遭到強烈反對。趙構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傳位於孝宗,自稱太上皇。

華夏帝王列表~兩宋

十一、宋孝宗趙昚(shèn)

1162年——1189年在位,共27年。六世祖為太祖趙匡胤的四子秦王趙德芳。父親為秀安僖王趙子偁。由於高宗的唯一兒子元懿太子夭折後再沒有嗣子,所以只好從宗室中選擇繼承人。故宋高宗過繼了太祖七世孫作為養子,並立為太子。  紹興三年(1133年)二月為和州防禦使,賜名趙瑗,改貴州防禦使。十二年(1142年)正月封普安郡王。三十年(1160年)二月立為皇子,改名趙瑋,進封建王。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立為皇太子,改名趙眘。六月,高宗禪位,孝宗登基,定年號隆興,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遂恢復名將岳飛諡號武穆,追封岳飛為鄂國公,肅清秦檜餘黨,並且命令老將張浚北伐中原,但在符離遭遇金軍突襲大敗。

十二、宋光宗趙惇

宋光宗趙惇(1147---1200)。1189---1194年在位。孝宗第三子。1162年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立為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受內禪。紹熙元年(1190),皇后李氏請立皇子嘉王趙擴為太子,孝宗不許,他惑李後言,疑孝宗有廢立意,從此不朝孝宗。五年,孝宗死後,稱疾不出執喪,朝中騷動。太皇太后吳氏用趙汝愚等所請,奉皇子嘉王即帝位,他被尊為太上皇。

十三、宋寧宗趙擴

1194年—1224年在位,共30年。年號慶元。寧宗即位後,任用趙汝愚和韓侂冑。趙、韓兩派鬥爭激烈。宰相趙汝愚倡導理學,引薦朱熹,企圖組織韓侂冑參政。寧宗罷免了趙汝愚,韓黨專權。又定理學為偽學,禁止趙汝愚、朱熹等人擔任官職,參加科舉。這就是“慶元黨禁”。1202年,才宣佈弛禁。寧宗還追封岳飛為鄂王,削去秦檜封爵,大快人心,打擊了投降派。1206年,韓侂冑冒然北進而大敗,被楊皇后所害,主和派把持了朝政。1208年,與金訂立屈辱的“嘉定和議”。

十四、宋理宗趙昀

1224年—1264年在位,共40年。寧宗養子。寧宗病死後,宰相史彌遠擁立其為帝,年號寶慶。理宗即位後,有史彌遠專政,他只沉湎於酒色,朝政昏暗如故。1233年,史彌遠亡,理宗親政。1234年與蒙古軍聯合滅金。理宗崇尚理學,任用奸臣。1259年,蒙古軍攻打鄂州,奸相賈似道稱臣納貢,劃長江為界國家敗亡之勢已成。   理宗死後的諡號是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廟號理宗。根據周密《齊東野語》的記載,最初曾擬定“景”“淳”“成”“允”“禮”五字為備選廟號,最後定位“禮宗”,但有人說“禮宗”與金哀宗擬的諡號相同,便更名為“理宗”,人民認為根據理宗崇尚理學的實際出發,如此諧音也是名實相符。

十五、宋度宗趙禥(qí)

1264年—1274年在位,共10年。初名孟啟,又名孜、長源。宋理宗沒有兒子,收其為養子,先後封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1260年,被立為太子。理宗於景定五年(1264年)10月病死,他於同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鹹淳”。宋度宗智商低於正常人水平,他二十五歲即位,三十五歲就因酒色過度而身亡了。是歷史荒淫無道、昏庸無能的皇帝。他即位時,金朝已經滅亡多年,而北方蒙元的軍隊大舉南下,國難當頭,他卻將軍國大權交給奸臣賈似道執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錦繡江山處於暗無天日之中。當時朝廷政治十分腐敗,百姓生活十分困苦,而趙禥自己卻依舊窮途奢侈,荒淫無道,長期沉湎於酒色之中。南宋王朝病入膏肓,無可救藥,只有等著走向滅亡。   鹹淳十年(1274年)七月癸未日,度宗因酒色過度,死於臨安宮中的福寧殿,遺詔由太子趙顯繼位。同年八月己酉日,上諡號為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廟號度宗。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壬午日,葬於永紹陵。

十六、宋恭帝趙顯

1274年—1276年在位,度宗嫡子。即位時才4歲,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恭帝被俘,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過度而死,四歲的宋恭帝在奸臣賈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年號德祐。由祖母謝太皇太后、母親全太后垂簾聽政,但軍國大權依然在賈似道之手。   1288年,忽必烈強迫他到西藏出家,成為高僧。1323年,被賜死。

十七、宋端宗趙昰(shì)

1276年—1278年在位,共2年。宋端宗趙昰,宋朝第十七位皇帝享年11歲,他是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帝的長兄,曾被封為建國公、吉王、益王等。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為躲避元將劉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廣州對開海面,「龍舟」傾覆,端宗遇溺被左右救起,因此染病。因元軍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香港大嶼山)。不到10歲的小皇帝屢受顛簸,又驚病交加,於幾個月後(1278年5月8日)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嶼山)。

十八、宋衛王趙昺(bǐng)

宋衛王趙昺,漢族,南宋亦是宋朝最後一位皇帝(第九位,1278年——1279年在位),在位1年,享年8歲。趙昺是宋朝度宗幼子,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等爵位。1276年2月,元軍攻佔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俘獲5歲的宋恭帝及其母全太后(恭帝祖母謝太皇太后因身體不適,暫居臨安)。他與其兄趙昰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及其母楊太妃等南宋遺臣的擁護下南逃,蒙古軍隊統帥伯顏一心想把南宋皇室斬草除根,便遣張弘範、李恆等人追擊。當時他被拜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官職,判泉州。  

 1276年夏,趙昰即位稱帝,是為宋端宗,繼續和趙昺南逃,在元軍的不斷追擊下,1278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趙昺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興。他在位時,以厓山(今廣東新會崖門)為據點,拜張世傑、陸秀夫為左右宰相,並起用張世傑抗元,陸秀夫整頓內政。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南宋最終還是於1279年3月在崖山海戰中被元軍大敗,全軍覆滅,陸秀夫遂背時年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張世傑、楊太妃等人也相繼投水殉國。隨行的十萬百姓也相繼跳海殉國。這是華夏第一次滅國,當時百姓及官員投海殉國後,第二日海中浮屍十幾萬,從此中華文化被蠻夷打斷出現斷層,以至於有“崖山之後再無中國”之說。

華夏帝王列表~兩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