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蘇聯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這個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洪俊毅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負責任的告訴你們,沒辦法解決。

蘇聯在二戰中,戰死和失蹤高達900萬男性軍人,還有幾百萬傷殘。

自然,這900萬男性軍人並不是都是未婚,有的已經成家。

戰前蘇聯的人口比例,本來就是女性略多,這主要是這幾十年戰爭太多,加上俄國男人嗜酒早死。

二戰後,蘇聯人口比例出現高達上千萬的男性缺口。

於是,一度出現了女人搶男人的情況,尤其是一些鄉村更為明顯。

戈爾巴喬夫二戰後曾經在地方農村做基層工作,他經常發現很多村子裡幾乎都是女性參加黨務活動,不見到有男人。而且有什麼娛樂活動,也都是清一色的女性參加。

當時戈爾巴喬夫還年輕,不解的問:難道你們沒有男朋友嗎?

這些女孩都笑著不說話。

確實,她們沒有男朋友,因為男人太少了。

一個比較優秀的男人,往往多名女人去搶,為此甚至能動刀子。


蘇聯解決的方法,主要是三點:

第一,鼓勵生育。

他們將女性結婚年齡降低到16歲,同時鼓勵生育,國家給予獎勵。

有個蘇聯女人,一生共生了60多個孩子,其他很多都是三胞胎和雙胞胎,被譽為英雄母親。

雖然人口的大量增加,男女比例逐步出現均衡,女多男少也就不那麼嚴重了。

只是,這都是至少二十年以後的事情,遠水解不了近渴。



第二,對男女關係不再重視

蘇聯人,尤其俄國人本來就比較開放。

原則上,只要男女未婚,互相發生性關係是私事,黨不會去過問。

即便出現婚外戀,只要不搞出事,最終合理解決,黨頂多是批評批評。

然而,黨至少不鼓勵濫交和亂搞,對於這種事情是會有一定指責。

然而,二戰以後,黨就放寬了這方面的限制。

於是,很快就出現了大量的私生子,這大多是已婚男人和未婚姑娘搞出來的。

放在以往,當事人至少又被嚴厲批評的,但現在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畢竟那麼多女孩沒有男人,這也是尋常的事,難道讓人家連自己的孩子也沒有嗎?



第三,便宜了很多中國人

中蘇蜜月時期,從1951年開始,中國派出大量留學生趕赴蘇聯。

到1959年,我國派往蘇聯的留學生達14798名。

雖然當時有明令不允許隨便戀愛,但中國留學生(基本都是男性)仍然有不少娶了蘇聯太太。

這主要是,這批中國留學生本來就是國內精選的,素質較高,能力較強。另外,還要有很好的身體,年齡在35歲以下。

這些選出來的人,在中國也是精英人物,自然會被蘇聯女孩推崇。

在他們看來,中國男人不喝酒,對老婆體貼,也會做家務,還不亂花錢,是理想的對象。


薩沙


二戰結束後,蘇聯人口損失太大了。在戰前人口約為1.96億,站後蘇聯一共死了2005萬男性,女性656萬。


當時男女比例1:2.7,兩個青年女性就有一個嫁不出去,男女比例嚴重失衡。蘇聯女性陷入了絕望的地步,別說寡婦無法改嫁,大部分少女也沒人要。

蘇聯政府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將日本俘虜抓回來,晚上服務蘇聯婦女,相當於慰安夫,他們也願意過這樣的生活。這樣的日子沒持續多久,主要是蘇聯女性已經有依賴日本男性的趨勢,為了保持民族血統的純正性,蘇聯選擇送回一批日本戰俘。

除了這個方法蘇聯出了一系列政策獎勵生育,法定結婚年齡降低到16歲,鼓勵早生多生,處罰晚婚晚育者。但至今感覺這些效果作用都不是很大,俄羅斯男女比例一直還是失調,很多俄羅斯女生都來中國尋找另一半,真是不要房又不要車呀。


捕光逐景


我們都知道,二戰作為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參戰國家最多、傷亡人數最慘烈的一次大戰,中國與蘇聯這兩個戰勝國,傷亡人數是最多的,基本上已經佔到了總傷亡人數的近一半。

其中,蘇聯的總傷亡人數在2700萬左右(根據俄羅斯官方公佈數據),士兵犧牲人數約890萬。可以說,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是建立在皚皚白骨之上的。

人數的大量銳減,特別是年輕男性人數的快速減少,使得蘇聯在戰後,面臨了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窘境。

1947年,蘇聯官方進行人口普查時,統計出的寡婦數量多了約1000萬。

面對此種窘境,蘇聯官方想出了多種增加人口、改善男女比例的策略,如對生育孩子較多的母親授予“英雄母親”的榮譽稱號,給予生孩經濟補貼和提供各項配套福利,號召國外蘇聯人迴歸等等。

經過蘇聯官方各項政策的鼓勵和與和平穩定的環境,沒過多久蘇聯的人口比例失衡就得到了很好的緩解和改善。

如今的俄羅斯男女比例失衡,卻並不是蘇聯的鍋。因為俄羅斯男女比例失衡並不是大家印象中的那樣,俄羅斯的青年男女比例,相差幾乎不大,甚至男性青年還略多於女性(是不是讓很多人的幻想碎了一地)。

俄羅斯失衡的根源在於中老年女性多於男性。而原因很大一部分則是俄羅斯男性平均壽命要遠低於女性!


千字軍事


二戰中,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要戰場,因而傷亡很大,死亡人數達到兩千多萬,而且死亡的,大多是青壯年男士,對於蘇聯來說,必須要儘快恢復蘇聯的人口數量,因為此時二戰餘溫仍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傳聞也一直存在,二戰中那些靠人命填起來的戰役,讓各國對於恢復人口這件事比較積極,德國街頭都很難見到成年男人。



原本蘇聯地區的先天條件就不是很多好,惡劣的自然環境,導致生育率和存活率也不高,而且那麼廣袤的土地,人口稀少,條件更不好的遠東地區人口更少,大多數人還是集中在歐洲部分,成為與德國正面衝突的首要戰場,因此人口傷亡也大。



因為蘇聯當時的法定年齡是18歲,但是成年男性甚至包括更小的小孩子,都在兵源緊張的情況下參加了戰爭,因此青壯年嚴重缺失,只能把法定結婚年齡減低到16歲,甚至如果你不結婚,還會有一些強制措施,據說日本為了生孩子,結婚年齡直接下調到了14歲……



當然,還有一部分男人,是被蘇聯俘虜的日本人,他們有的也和蘇聯女人結合,不過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並不能說是比例很高,也算是蘇聯人口增多的一部分。

蘇聯當時那個年代,還是比較注重一些榮譽,拼命生孩子就會被稱為是“英雄的母親”,十分鼓勵生育,而且也會有一些資金上的支持,給予一定的補貼。


軍事一點通


戰爭結束後,蘇聯面對的問題就是男女比例失衡,為此,蘇聯政府提出的解決政策一是將法定結婚年齡提前到十六歲;二是放鬆生育個數。意思就是說那個時間的蘇聯女性,結婚早,生得多。


胖貓兒8667


二戰結束之後,蘇聯付出了2700萬的軍民犧牲的代價成為了二戰勝利者之一,在這場戰爭中,

蘇聯國內大量青壯年男青年死去,使得整個國家的年輕人口出現嚴重的短缺,以及嚴重的男女失衡。

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蘇聯政府也做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增加人口,其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降低結婚年齡。

為了加快人口生育數量,蘇聯做出的一個最重要的決定,就是增加女性生育人口的數量,通過增大繁育人口的基數,來快速增加國內的人口。

這種政策在二戰之後的很多國家都被實施過,比如在二戰之後的蘇聯,把國內的女性結婚年齡降到了16歲;日本也同樣降到了13歲,荷蘭法定結婚年齡12歲;法國法定結婚年齡15歲;菲律賓法定結婚年齡16歲;韓國法定結婚年齡女16歲。

所以通過各國的決定我們可以看出,降低女性的最低結婚年齡,是解決人口問題的最有效辦法。不僅僅蘇聯在實施,其他國家都在這麼幹。

2、鼓勵生育,視多子女女性為功勳母親。

蘇聯戰後在鼓勵女性生育的問題上可以說是不遺餘力,不僅降低法定生育年齡,而且還通過政策以及宣傳來鼓勵女性生育。

比如蘇聯對於生育超過三個以上的孩子的家庭,國家給予物質上的獎勵,而且對超出的子女有國家出錢來進行養育。對於生育超過7個孩子的母親,國家不僅加大物質上的補助,還給予該女性“英雄母親的榮譽稱號”。

3、放鬆對男女關係在輿論上的道德管制。

由於當時的蘇聯青年男女比例嚴重失衡,所以當時的蘇聯國內,為了讓那些缺乏配偶的女性能夠順利生育,然後你懂得。

經過蘇聯在經過了近10年的休養生息,到了1955年蘇聯人口才就恢復到戰前1940的的水平。


落下m


據傳二戰結束時有三個蘇聯士兵抓住了一批日本俘虜,有一個男的和11個女的,後來在他們回營地的途中遭受地雷炸死了,蘇聯的一個士兵也受到重傷,其中一個士兵提出另一個人帶著傷病離開尋找救援,他一個人看守剩下的11個女人。後來他們等了好久也沒有等到援救,他就帶著這11個日本女俘虜躲進原始森林裡。每天過著皇帝般的生活,後來他們生了79個孩子,人口大增。過了很多年後實在無法生存就出來找政府解決。還有一個說法是利用日本俘虜解決蘇聯寡婦需求問題,同時也解決了人口減少的問題,日本男俘虜就像日本的慰安婦一樣伺候蘇聯寡婦。幾年以後蘇聯人口有所增加。當然都是


遠方的家我的家



二戰可以說是一次人口消耗極大的世界性戰爭,參戰國中除美國外,中國,蘇聯,德國,日本等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為直觀的就是人口的缺失,在蘇聯,因為戰爭原因,讓成百上千萬的士兵戰死沙場,因而在戰後,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男女比例失調,女性人口極度過盛的現象!而男性人口的缺失,讓這個國家的經濟,政治等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首先是人口比例失調的問題!二戰過後,針對蘇聯男少女多的的現狀,蘇聯當局在大的方面,做過一些比較輕微的計劃生育工作!主要措施為鼓勵居民生育,首先通過獎勵,政府福利等措施鼓勵居民生育,然而利用技術手段,避免女性嬰兒的降生,從而在長遠處提高男性比例!但這一政策相對輕微,甚至只在個別地方存在過,因此不能作為重點!



其次,蘇聯男女比例失調,使工廠工人急缺,社會經濟止步不前!為此,蘇聯當局拿出了血本,號召國民尤其是女性國民扛起自己的責任!在那一個時期,政府,軍隊,工廠,農場,以及各色社會服務機構中,都加入了大量的蘇聯女性!她們大多經過簡單的學習和訓練,然後匆匆上崗,在危難時刻擔起了男人們才要承擔的重任,為蘇聯一國作出了重大貢獻!


最後,還有人說,食色性也!耕史覺得這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不過為了讀者們的好奇心,在這裡不如客觀的一說!

首先,蘇聯相對於中國,並沒有三綱五常的束縛,所以自古以來,蘇聯乃至他的前身也就是俄國的社會交往尤其是異性之間的交往就處於一種極為開放的狀態!在二戰之後,蘇聯社會交往的開放程度進一步增強!各色酒館,旅店等等場所遍地開花,人們之間尤其是異性之間的交往也是前所未有的簡單直接,這種簡單直接直到現在都還能找到印證!比如不少俄羅斯女孩心甘情願嫁到中國的農村做媳婦兒等等!與其說這是蘇聯人民在戰爭壓抑之後的釋放,不如說是一種天性的需求!



其次,就是大量的接收移民!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有不少中國青年去往蘇聯,或學習,或工作,或遊歷!其中娶了蘇聯女人,在蘇聯定居下來的不在少數,這樣的例子大家聽過不少!除了中國,蘇聯不僅是俄羅斯一個國家,在整個蘇共體內部,類似這樣的移民更是家常便飯,利用國家之間的人口調動,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為蘇聯男女比例失調產生的一系列負面影響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最後,那就是日本的戰俘了!眾所周知,蘇聯在1945年出兵中國東北,以勢不可擋的姿態橫掃日本關東軍!日本戰敗後,被蘇聯俘虜的六十萬日本士兵一個不少的被帶回到了蘇聯,關進了蘇聯的戰俘集中營!而更加巧妙的是,蘇聯在當時大量招聘國內女性,讓她們負責看守日本戰俘的工作!這其中的妙處大家可想而知!甚至於在後來,還有蘇聯女人和日本戰俘結婚的例子!當然,和蘇聯女人結婚,只有忠於蘇聯的日本戰俘才可以,更多的日本戰俘,恐怕只能淪落到被人奴役的份上!


通過以上的各種措施,蘇聯在戰後女性過量的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那些隱晦之處是人之常情,此處不提也罷!但最重要的是,蘇聯的女人並不丟人,他們在男人的崗位上依然得心應手,盡心盡力,這才使後來的蘇聯有能力和美國拉開冷戰的序幕!撇開立場不談,她們的付出應當值得肯定!


耕歷史


沒有確切數據很難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們村裡老人說,抗美援朝勝利後,村裡有一人,是參加了朝鮮戰爭的志願軍,戰爭勝利從朝鮮戰場上回來後,帶回來兩名朝鮮婦女,因涉嫌一夫多妻,經村委會調解,一名朝鮮婦女嫁給了鄰村男青年,此後常年生活在中國農村,與丈夫恩愛生活,而另外一名朝鮮婦女嫁給了那名從朝鮮戰場上回來的男人,後因飽受虐待,早早就離開了人世,兩人所生一女,在本村是出了名的美女,小時候見過一面,在樸實落後的農村可真的被驚豔到了,可惜也因婚姻不幸,命運多舛。早年婚變後便離開家鄉就很少回來了,偶爾能從相親們的口中聽到關於他的隻言片語消息。由此可見一斑,戰後的蘇聯也飽受青年男性大比例下降,人口比例嚴重失調,據說政府採取了多種錯失挽救人口下降,生育率低等問題,鼓勵婦女早婚,多生多養等政策,甚至允許女性13歲就可以結婚,導致有些女性三十幾歲就當了奶奶了。而戰後的蘇聯又有多少婦女在如此男少女多滿目瘡痍的年代上演著一幕幕悲歡合。默默忍受著戰爭帶來痛苦後果。


古劍36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