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片酬早已該終結 限薪令讓明星告別任性

天價片酬早已該終結 限薪令讓明星告別任性

9月27日消息,繼網站平臺與製片方發起的演員“限薪潮”之後,對藝人天價片酬進行限制的做法如今已經蔓延到了綜藝領域。

近日,“從知情人士處獲悉,接下來將嚴控綜藝節目藝人的片酬,每期節目藝人總片酬不能超過80萬,常駐嘉賓一季節目下來的片酬不能超過1000萬。”

根據記者調查,此次綜藝限薪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而是確有其事並已執行多時。此前演員天價片酬被限,還有聲音調侃“不演戲可以去賺錢快的綜藝”,如今看來,天價片酬最後的“避難所”——綜藝節目也將失去。

報道只是將綜藝限薪令從幕後推到了臺前,據相關人士透露,對綜藝節目上藝人片酬的限制,其實早在兩月前就已通過官方紅頭文件的方式下發,各家電視臺和製作單位應該都收到了,“目前在播的節目其實多多少少都屬於管控範圍。”

按照“限薪令”的標準,單期節目單人片酬不超過80萬元,常駐嘉賓一季節目總片酬不超過1000萬,這一紅線的確定相對於此前的片酬市場價來說,確實有著明顯差距。

根據業內公認的標準,一般綜藝節目根據量級大小可分為“S級”“A級”“二線”和一般節目等類型,其中“S 級”對應的藝人片酬單集可達500萬元,以一季節目10期到13期來計算,藝人作為常駐嘉賓的總節目片酬至少在5000萬元以上; 而“A 級”節目大概總片酬在2000萬元上下,“二線”節目為數百萬元,一般節目為數十萬元。

這個片酬標準還只是一般情況,如果遇到藝人相對熱門,或者是綜藝首秀,相關片酬還會水漲船高。

這次綜藝限薪令的下發,不難看出是希望對國內藝人高片酬的現狀進行徹底整治。有消息人士指出,由“陰陽合同”引起的查稅風波其實早就從影視劇波及到綜藝節目,業內收到消息,相關稅務部門未來也會介入,“只是具體時間和方式還不確定。”

行業觀察者、“冷眼看電視”創始人楊智帆表示,不少影視劇劇組因為無法確定演員定價,目前沒有開機,導致明年電視劇產量可能有所下降,“綜藝方面未來可能也會有同樣的效果。”

對那些習慣了高片酬的藝人們來說,影視劇和綜藝的全面限薪顯然算不上什麼好消息。但是限薪令能否落實,業內尚存疑問。

楊智帆表示,這兩年綜藝市場爆發,藝人成了稀缺資源,片酬上去了就降不下來。面對新的綜藝限薪令,不排除有製片方會選擇賬面片酬符合標準,但以其他形式補足藝人的方式。 

北京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