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粒子」——儒家古典生命宇宙觀的當代闡釋

編者按:2018年9月15—16日,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在湖北武漢召開。來自全世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圍繞“傳統文化與軸心時代”的主題,為化解人類各種危機,走出時代困境探尋新出路。本平臺將陸續發佈參會嘉賓的論文,以饗讀者。

“空間粒子”——儒家古典生命宇宙觀的當代闡釋

段炎平

“空間粒子”——儒家古典生命宇宙觀的當代闡釋

段炎平教授在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發表主題演講


作者簡介:段炎平先生,山東曲阜人。現任曲阜儒者聯合會會長,曲阜國學院院長,是著名學者梁漱溟先生的再傳弟子,專注於繼承與研究儒家道統文化,著有《新儒宇宙論》《洙泗新聲》等。

“空間粒子”——儒家古典生命宇宙觀的當代闡釋


中國文化是生命文化,它博大精深、智慧超絕。每當現代科技獲得重大突破的時候,回首往昔,人們常會驚奇地發現,許多傑出理論其實早已昭示在古老的儒家經典之中了。一事不知儒之恥也。近代以來的知識分子常以攻擊儒家保守滯後為能事,當代新儒學是否真正將古老的生命智慧運用到了生活?是否用時代的語句將儒家宇宙觀講述給了世人?作為天人之學,儒家文化之所以跨越五千年漫漫時空而生命活力依舊,其核心一定具備真理性的內涵,中國人因此把握住宇宙的脈搏,與時同新,生生不已。恩澤於古人天人智慧的大國之民是否願意真心繼承並分享於世界,亦取決於新儒家時代化的闡述與弘揚。

“空間粒子”——儒家古典生命宇宙觀的當代闡釋

創建由超新星爆炸的多彩星雲

正文

穿過歷史的雲霧,中華古典宇宙觀竟與當代生命科學發現若合符節,太極陰陽之道已成為最時尚的學問。無論是“弦”還是“量子”都未能還原到一陰一陽的最元初宇宙狀態,都未能超越物質概念,未能離“像”以求真。物質與能量是最根本的存在嗎?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之中會不會仍有人類尚未發現的另類事物?如果有的話,它會以什麼狀態存在著呢?空虛的“空間”能否被稱為物質?“有”可稱之為有,而“無”是否也是一種“有”?或許有一種“空的粒子”,它是宇宙的容器,是與“陽”相對的“陰”,它可能無處不在。古人似乎已經發現了它的蹤跡,藉助現代詞彙的淺明易懂,人們可以從中清晰地看到它的身影。

中國思維的推想是這樣的——我們的宇宙是“能量場”與“空間場”以不停地相互轉化方式存在著的。我們有理由設想一種比物質粒子更加本源的新粒子——“空間粒子”。它與物質粒子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實有的,有質量、有體積、有能量,而後者是空無一物的“容器”,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一個單位的空間,同樣是真實的!它是怎樣被創造出來的呢?

“空間粒子”——儒家古典生命宇宙觀的當代闡釋

在太空深處的大爆炸

“空間粒子”的產生需要追溯到宇宙創生的“第一次大爆炸”。那時的宇宙是一個巨大的高速膨脹著的能量球,能量膨脹到極點,隨之而來的便是全面的凝縮,宇宙會由一個能量團轉變成為一個急速收縮著的空間場,直到它重新回到爆炸前一瞬間的狀態——“奇點”。但是問題出現了,宇宙的膨脹是爆發性的,可以推想,它的邊緣並不會是一個嚴格遵從幾何球體的平滑面,或許是凹凸不平的,不可能完全對稱於宇宙另一面上的對稱點。當它由膨脹轉為收縮,由一個能量團轉變為一個空間場後,其邊緣自然也是不對稱的。就是說:當空間收縮重新回到奇點時,邊緣的凸出部分無法被收納到奇點之內,因為與某凸點相對稱的位置上很可能是一個凹穴。於是此凸點便成為了一個孤立的空間段,不能在空間互相“對並”時收入奇點再次參加能量宇宙的轉化與爆發,這是基於空間的位置特定性得出的假設。一小塊無法與自己影子重合的空間,會被遺棄在奇點之外,成為了一個空間“粒子”。“空子”就這樣誕生了。宇宙的邊緣上有無數個這樣的凸點,從而產生了無數個“空子”,這便是萬事萬物的真種子。

空子在它產生的那一瞬間裡是近乎零體積的“純空”的。但是就在這一瞬間之後,宇宙開始了它的下一次大爆炸,無比強大的能量把這一群剛剛誕生的小傢伙推向四面八方。能量在克服了它們之間的吸引力之後又毫不客氣地將其“充滿”。這時“空子”已經不再是“空”的了,它揹負有一個單位的能量,以近乎光速的速度在宇宙內暢遊……

有了空間粒子,會不會也存在著能量粒子呢?實際上由奇點爆炸膨脹生成的宇宙就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子,被“空子”所吞食的能量也可視為一個能量子。因為“空子”就是一個“空箱子”,它要自我填充,從而不停地吸收周圍的能量,形成一個像氣球一樣的小能量球。在我們現在的能量場宇宙中,能量正充實著每一個角落。我們直觀上所說的“真空”實際是一個能量的海洋,而且是一個波濤奔湧的海洋。波浪就是由各種頻率和波長的電磁波彙集而成的。我們無法找到一處寂靜的洋麵,所以難以將溫度降低到絕對零度。每一個粒子的運動都會激起一層波瀾。粒子擁有一定的能量,當它向前移動一步,在它身後就會出現一個能量空穴,周圍的能量立即流向這裡將空穴填平,在粒子的前方同時產生了一個能量富集區,能量正好從這裡出發繞過粒子流向它身後的空穴,這就是磁力線為我們所描繪的能量流程圖。

我們現時的宇宙正處在膨脹階段,由於空間粒子的不飽合性,它們要從周圍汲取能量,在能量張力面上會形成了一個凹陷,這就是愛因斯坦描述的時空扭曲現象。光線走近時會被改變前進方向,周圍的粒子就會不停地滑落進這個凹陷中來,愈聚愈多,進而可能形成一顆星球,同時也產生出一個更加巨大的凹陷。超級星球所形成的凹陷就像一口無底的深井,能量與物質被無情地吸入井中,直到在它周圍出現能量真空,形成了光波無法傳輸的屏障,就像聲波失去了作為媒體的空氣,這就是所謂的“視界”。一個不發光的天體就這樣成為了太空中的“黑洞”,能量流在井口上會形成一個巨大的旋渦,星際物質在旋渦中不停地旋轉著,最後被無情的吞噬。而旋渦的“眼”卻是能量真空管道,物質被它“虹吸”並拋射到遙遠的太空,這就是哈勃望遠鏡所拍攝到的旋渦星雲及其中巨大的黑洞所形成的驚心動魄的畫面。科學家們所尋找的黑洞就在這些巨大星系的中心位置,在銀河系的中心就有這樣一個黑洞,一個巨大的時空陷阱……

“空子”說目前可以推證時間的性質——能量場密度的逐漸遞減,以及時空扭曲現象——能量分佈的不平衡現象。假如兩個空間粒子具備了某種密切的關聯,那麼可以想象,這兩個粒子之間的互動不再受時空的阻隔,因為它們在空間意義上其實已經是一體了,一動俱動,一靜俱靜,咫尺天涯,心心相通。

“空間粒子”——儒家古典生命宇宙觀的當代闡釋

如果將能量理解為陽,空間理解為陰,它們就會帶我們走進古老的東方智慧之園。“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三”就是能量與質量聚合在空間粒子之中以形成物質粒子的情形。“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這個“四象”就是能量空間組合匹配的層級表述。儒家陰陽智慧,分解和超越了仍然是物質的“弦”論,至此,高能物理學的研究或許才能有所終結,科學才有可能從瞎子摸象的狀態走出來,知識才可能觸及道的邊緣。而古老的中國先民卻反身而誠即是道,率性而為即是道,這就是儒家生命哲學的偉大,它讓華夏民族生命之樹枝繁葉茂直到永遠。“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衝合而生萬物”。千百年來,中國儒生從未對此產生過疑惑,這不疑不惑之中就是真知的所在吧!

通過高科技鏡像窺探宇宙輪廓的時候,會發現有一條S形的星系密集帶橫亙寰宇,而在這條星帶兩側相當於太極陰陽魚“魚眼”的位置上正好有一個星系密集區和一個星系空曠區。當我們讚歎現代科技的腳步越走越遠的時候,我們似乎距離古人的智慧卻越來越近……無限繁複的推理就這樣轉化為古人的神奇一筆。真理本來就應是至簡至凡的。

“空間粒子”——儒家古典生命宇宙觀的當代闡釋

由古聖伏羲畫出的陰陽二爻演繹著的無窮奧理,支撐起儒教為天地立心的氣魄和儒家為生民立命的承諾。由此而為人類守候著永恆的希望之光,世界的走向、萬物的安住就這樣裝載進了儒家周遊寰宇的傘蓋之中。

您一定覺得這太不可思議吧!這就是中國傳統思維的奇妙,也正是這種奇妙使得它難以步入“正統科學”的視野。假設是科學前進的推動力,假設來自於心靈的靈光閃現,來自於宇宙的啟迪。儒家天人智慧是一切希望的源頭,因為儒家是生命之學,它與天地自然從未分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