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伍家,點軍是怎麼來的?背後的故事首次揭祕!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2018年,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與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轉眼距宜昌市設立市轄區已30年有餘。

翻開宜昌版圖,聚焦宜昌市主城區,縱觀滄海桑田,歷經世事變故,回想當年,宜昌市設立市轄區是宜昌市歷史上的大事,對宜昌城市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宜昌全景。 楊柳之 攝

現在重溫這段歷史,其中有些鮮為人知的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宜昌五區由來的故事。

//////////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82年,黨的十二大後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改革重點逐步轉向城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由試點轉向全面鋪開,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格局形成。

在全國上下如火如荼改革開放的大的歷史背景下,宜昌這個內地小城伴隨改革開放的東風,緊緊抓住葛洲壩工程建設的歷史機遇,迅速發展成為中等城市,這就為宜昌市由一級政府二級管理變為二級政府三級管理打下了基礎。

關於宜昌市設立市轄區的整個經過,我們查閱了相關檔案資料,對於宜昌市應不應該設立市轄區,當時上下意見分歧不大,但對於設立幾個市轄區,每個市轄區管理哪些範圍,中央、省、市政府及各級民政部門經歷了一個反覆商討、認識統一的過程。

宜昌為什麼要設立市轄區?宜昌市設立市轄區的動議,始於三峽省籌備組改建、三峽工程論證之時。三峽省和三峽工程籌備,給宜昌市城市發展帶來機遇,設立市轄區問題提上議事日程。

據1986年4月11日宜昌市政府給湖北省政府的請示中闡述:

△△向上滑動查看

自葛洲壩工程興建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宜昌市經濟建設有了很大發展,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180285萬元,全市總面積擴大到330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迅猛增加到412300多人(據1986年3月統計數據)。

宜昌市“現有的這種行政區劃和行政體制,不適應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不利於加強基層政權建設。特別是城區現有的街道辦事處,管轄範圍大,工作人員少,又不能設置處理政務的行政機構,擔負不起領導和組織轄區內兩個文明建設的重任。”

請示中還提到,隨著葛洲壩工程的興建,宜昌市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水電建設基地之一,正在醞釀中的三峽大壩建設工程將對宜昌市的服務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三峽風景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使宜昌市的旅遊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宜昌市“目前的行政管理體制既不適應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需要,也不適應對外開放和旅遊事業的需要”。

宜昌市政府這次關於設立市轄區的請示,得到了湖北省政府的支持認可。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1986年4月11日,宜昌市政府給湖北省政府的設立西陵、雲集、伍家崗、五龍區的請示,

//////////

宜昌市需要設立幾個市轄區,每個區管理範圍是多大?省、市兩級有關部門存在不同的認識,為此先後提出過三個方案:

第一,四區方案。

據宜昌市政府1986年4月11日報省政府《關於設立西陵、雲集、伍家崗、五龍區的請示》,宜昌市政府擬成立西陵、雲集、伍家崗、五龍四個縣級區,其中西陵區位於市區東北部,面積43.84平方公里,是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所在地;雲集區位於市區中部,面積28.85平方公里,是全市政治、文化、商業中心;伍家崗區位於市區南部,面積87.12平方公里,是本市的工業區;五龍區位於市區長江右岸,面積170.19平方公里,是本市新開發區和蔬菜、副食品生產基地。對於這個方案,湖北省領導意見是擬設四個市轄區結構不太合理,每區塊頭小、實力弱,建議設三個區為宜。

第二,三區+郊區方案。據宜昌市政府1986年5月17日《關於宜昌市設立縣級區的請示》(宜市府發[1986]29號),提出擬設立西陵、雲集、伍家崗三個縣級區。這個方案各區管轄範圍與第一方案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該方案提出位於市區長江右岸的點軍、聯棚、長嶺3個鄉的建制不變,仍由市郊區工作委員會領導,位於長江左岸的窯灣、伍家鄉建制也保留,只是按照各區範圍調整部分村民委員會的隸屬關係。這個方案是第一方案的調整版,也類似四區方案。民政部研究後認為,宜昌市成立三個區,區的規模小了,不便管理。宜昌市政府根據民政部意見,對區劃問題重新調整,決定不再設立郊區委員會。

第三,三區方案。據湖北省政府1986年6月11日報國務院《關於宜昌市設立三個市轄區的請示》(鄂政發[1986]55號),提出隨著葛洲壩工程興建和三峽風景資源的開發利用,宜昌市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水電建設基地和開放城市之一,是一個新興工業城市,市內有中央和省屬企事業單位32個,現行的管理體制不適應該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不便於加強城市管理,擬在宜昌市設立西陵、雲集、伍家崗區按照這個方案,依照宜昌市的意見將位於江南的點軍鄉、長嶺鄉、聯棚鄉、江北的窯灣鄉劃歸雲集區。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1986年4月,宜昌市原四區方案行政區劃圖。

為了促成民政部儘快審批,1986年8月28日,時任宜昌市委書記張忠民給民政部長崔乃夫寫了一封親筆書信,堅持推薦三區方案,即要求成立西陵區、雲集區、伍家崗區。

他認為成立三個區,不僅適應宜昌市當前發展的需要,而且適應近期和中期發展需要,還可以使市區建制保持相對穩定。如果只成立兩個區,過幾年後,區的規模就顯得大了一些,不僅不利於各區功能的發揮,也不利於各區今後的發展和管理。信中最後提到,宜昌市人代會明年3月份就要換屆,今年10月份就要進行選舉準備,因為設區與不設區選舉辦法不一樣,盼民政部的批覆能較快確定下來,以便宜昌市統籌考慮有關問題。張書記的信顯然起到了催辦的作用。同年9月上旬,民政部要求宜昌市進一步補充設立三個區的理由及有關資料。

△△向上滑動查看

1986年9月9日,宜昌市政府根據民政部的要求,補充設區理由及有關資料,向湖北省民政廳報送《關於宜昌市設立三個市轄區的補充報告》,報告從經濟建設、城市規模、葛洲壩工程興建、人口增長、旅遊事業等方面陳述設區理由,歸根結底,加強基層政權建設,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是本市一項緊迫工作。對於如何建區,宜昌市政府認為宜昌市是一個沿江帶狀城市,南北長三十公里,市區自然形成了功能各異的三個區域。市政府調查研究後確定不再設立郊區,但堅持設立三個區,即西陵區、雲集區、伍家崗區。這既考慮它們的功能,又考慮全市近中期的發展,還可以保持建制穩定。如果只成立兩個區,則不利於各區功能的發揮,也不利於今後的發展。在這個補充報告裡,附錄三個區管轄範圍,西陵區轄夜明珠街道辦事處、葛洲壩街道辦事處和窯灣鄉7個村,雲集區轄鼓樓街道辦事處、南湖街道辦事處和窯灣鄉8個村,伍家崗區以勝利四路為界轄萬壽橋街道辦事處、白沙腦街道辦事處、伍家鄉17個村及農科所、林特場。至於江南的點軍鄉、長嶺鄉、聯棚鄉及城鎮,市政府的意見是劃入雲集區。至此,三個區的雛形已呼之欲出,但對於江南的3個鄉的歸屬只是一個設想,在那個大江南北交通還是靠輪渡維繫的年代,雲集區如何管理好長江兩岸也是一個問題。

對宜昌市的《補充報告》,省裡及時進行了研究,認為設立3個區的想法比較妥當,但認為西陵、雲集密切相連,分設兩區,人為分離,結構不太合理,需要進行適當調整。於是,宜昌市領導根據省民政廳的意見,為使3個市轄區的區劃更趨合理,更有利於各區政府管理功能的充分發揮,再次對市設區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調整方案,即設立西陵、伍家崗、點軍3個市轄區。

1986年11月27日,市政府第三次向省民政廳上報《關於宜昌市設立三個市轄區的再次補充報告》。在這份《再次補充報告》中,擬設3個市轄區的區劃佈局是:西陵區位於市區東北部,面積89.784平方公里,271753人,轄現在的雲集、西陵、葛洲壩、夜明珠4個街道辦事處和窯灣鄉,此區是宜昌市的政治、文化、商業中心,也是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所在地;伍家崗區位於市區南部,面積69.316平方公里,104425人,轄現在的萬壽橋、伍家崗兩個街道辦事處和伍家鄉,是本市的工業區;點軍區位於市區長江南岸,面積170.9平方公里,49022人,

轄現在的點軍、長嶺、聯棚3個鄉和將擬建的五龍街道辦事處。此方案將長江右岸單獨設區,可以不受大江阻隔,便於區政府統一管理。

1986年11月18日,湖北省民政廳給民政部上報《關於宜昌市設立三個市轄區調整方案的意見》,將宜昌市設立的三個市轄區調整為西陵區、伍家崗區、點軍區。

1986年12月13日,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於湖北省宜昌市設立市轄區的批覆》,同意湖北省宜昌市設立西陵區、伍家崗區、點軍區。

1987年4月,長嶺鄉建制被撤銷,所轄區併入聯棚鄉。1987年11月,窯灣鄉劃入西陵區,伍家鄉劃入伍家崗區,點軍鄉、聯棚鄉劃入點軍區。至此,三區行政區劃基本形成。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1986年12月,國務院關於湖北省宜昌市設立市轄區的批覆。

為了推進設區方案實施,加速完成三區建制工作,1987年2月4日,宜昌市委、市政府決定成立設區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副書記馬中一任組長。3月17日,市委、市政府下發《關於組建城區工作中有關問題的通知》。

4月3日,市委、市政府決定成立西陵區、伍家崗區、點軍區籌備組,隨後各區區委成立。

6月8日,宜昌市政府出臺《關於同意西陵、伍家崗、點軍區設立辦事處的批覆》,同意西陵區設立葛洲壩、夜明珠、西陵、鼓樓街、學院街、雲集、峽口風景區街道辦事處,伍家崗區設立大公橋、萬壽橋、伍家崗街道辦事處,點軍區設立朱市街街道辦事處。

7月21日,市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研究討論建區工作。

11月28日,宜昌市委、市政府下發《關於劃分市、區兩級黨群工作和政府工作職能試行意見的通知》,要求建立分級負責、上下銜接、條塊結合、運轉靈活的兩級管理體制,達到黨政分開、精簡機構、提高效率、增強活力的目的。

10月至11月,三個區分別召開政協會、人代會,選舉產生第一屆區人民政府。至此,地市合併前的宜昌市設立市轄區建政工作基本完成。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1989年,宜昌市行政區劃圖。

//////////

縱觀宜昌市設區的歷史,此次設區實際上是第二次設區。

第一次設區是在1949年7月,

在宜昌解放後新中國建立前,湖北省人民政府電令,宜昌市設3個市轄區,舊信義鎮為第一區,舊仁愛鎮為第二區,舊忠孝鎮和和平鎮為第三區。全市總面積37平方公里,其中城區2平方公里,郊區35平方公里。1950年8月,市轄區撤銷,市下直設街道辦事處。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宜昌古稱“東湖縣”行政區劃圖。

從行政編制角度看,第一次設區和第二次設區並不相同,第一次設區並非縣級行政區。從歷史的角度看,前後兩次設區也大不相同,第一次設區時間很短,人們對此印象並不深,影響也不大;

第二次設區,至今已有30餘年,對宜昌市經濟社會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1987年4月21日,時任市委副書記馬中一在全市縣團級負責同志會議上,作了關於建區工作的講話。馬中一在講話中總結了宜昌市建區的重要意義:第一,建區是宜昌市城市發展的需要,是城市發展的客觀要求;第二,建區是城市兩個文明建設的需要;第三,建區是加強政權建設、調動各個層次的積極性、搞好改革和建設的需要。所以,建區是改革的產物,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這是宏觀層面的意義。從行政區劃的角度,對於為什麼宜昌市要劃分為西陵區、伍家崗區、點軍區,馬中一在講話中也做了回應:一是既考慮目前的現狀,也考慮將來的發展,因為西陵區人口多,基本是建成區,往後發展不會很快,伍家崗區是一個要很快發展的區,要上大的項目,人口要增加,點軍區人口少、面積大,屬於要逐步發展的區;二是體現工農結合、城鄉一體的原則;三是便於管理,便於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指導工作,因此把江南單獨設為點軍區。這個講話是對設區問題的回應,也是設區工作的總結。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大城宜昌。李風 攝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宜昌市領導班子著眼於城市的未來拓展,著眼於宜昌的快速發展,果斷提出建立市轄區的意見,併為此做了許多艱苦的協調工作,最終促成此事。三個區成立以後,宜昌市城市建設得到飛速發展,城市框架不斷擴大,後來又相繼成立了猇亭區、夷陵區。藉助三峽大壩開工、地市合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東風,宜昌市完成了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華麗嬗變,宜昌市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三峽大壩。李風 攝

建區30年來,宜昌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歷史證明,當年市委、市政府搶抓改革開放、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歷史機遇,果斷提出建立市轄區的決策,得到上級部門支持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擁護,這一決策英明正確且具有前瞻性,為宜昌市第二次騰飛跨越奠定了基礎,在宜昌市城市發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作者 | 陳榮 葉浩文

圖片 | 宜昌市檔案館、伍家崗區檔案館

西陵,伍家,点军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首次揭秘!

長按二維碼關注

宜昌越來越好

支持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