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風云:盛行於世,名流趨之若鶩的清談,到底爲什麼會誤國?

兩晉時期,有一最大特色,曰為清談,以老莊玄學為根,摘其中選段,互相發表意見,是為辯難,旨在把詰問者說的啞口無言,短短几十字,能洋洋灑灑說出上萬言,可笑還是可嘆?

兩晉風雲:盛行於世,名流趨之若鶩的清談,到底為什麼會誤國?

清談畫面

西晉帝都,洛陽城外,洛水之濱,正值春季,萬物復甦,水面清澈見底,微風一吹,泛起陣陣漣漪, 一條直通洛陽城的小道上,四面透風的馬車絡繹不絕,峨冠博帶的名士安坐於上,時不時與攜帶的名妓調笑幾句,一派盛世景象,今日是琅琊王氏高門,王導發起的洛水清談,京城周邊名士全部應邀而來。

待到了洛水,真可謂是豪門雲集,名士風流,早到的幾名女子紅著臉,以手巾遮面,卻還是時不時的指指點點,順著她們的目光看去,洛水邊上,四五個衣衫赤裸的青年,正在快速的行走,狀若癲狂。

兩晉風雲:盛行於世,名流趨之若鶩的清談,到底為什麼會誤國?

行散

“那衛家公子,又服了五屍散,現下正在行散呢!”知情者不以為忤,反而滿臉羨慕之色,想那五石散一貼千金,尋常人家是萬萬服不起的,周圍人也都心有慼慼,日近午時,各地名士差不多聚齊,按照家世品級,互為圈子,位置最好的正是王導和他結交的名士們,已經開始高談闊論。

兩晉風雲:盛行於世,名流趨之若鶩的清談,到底為什麼會誤國?

塵尾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徒然掙扎,不若忘掉生死,遊於大道,諸君以為否?”王導揮動塵尾,手柄所掛的玉器和鳴,點點毛髮,落在案几的瓜果之上,笑看眾人,主位開口,分列涼蓆的名士們道聲飲勝,一場論辯,開啟了序幕,聊到興處,更是口沫橫飛,形態張揚。

一時間,洛水之濱,如同草市般,發出喧囂的吵嚷聲,打扮豔麗的藝伎們穿梭人流之中伺候,時不時被醉酒的名士拉入懷中,盡情歡愉,遠處守衛的家丁部曲,眼裡全是羨慕之色,而洛陽城各公廄之中,只有末品小吏,滿頭大汗的忙碌,你道這是為何?

“主官皆去洛水清談去了!”

冥冥中,傳來小吏略帶不滿,又實則羨慕的聲音。

這就是西晉時期,盛行一時,帶有強烈社交性質,只有上流人物才能參加的清談,類似於今天的沙龍,俗稱喝酒吹牛,辯的老莊玄學,無關儒家,自東漢黨錮之禍後,名士在府談論,不敢再指摘當政者的過失,只能用玄學掩護,久而久之,卻變成了一種形式和社交方式,上到帝王將相,下到世家子弟,皆以此為榮。

九品中正製造就了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勢族的局面,大世家子弟,生下來就是高官職位,奢侈攀比之風盛行,以蔑視禮教為榮,埋身俗務為恥,幹活的叫濁官,啥也不幹,天天喝酒吹牛泡妞的叫清官,還能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於是,當亂世來臨,有才能的沒機會掌權,掌權的啥也不懂,只能是倉皇逃走,衣冠南渡,換個地方,繼續這種醉生夢死的日子。

這也是清談誤國的由來,其實,清談並不誤國,而且還頗有哲學思辨的意味,可是一個老師去清談,沒有關係,校長去,就會影響學校的運轉,科員去也關係不大,官員不能去,清談本身無錯,錯就錯在當政者不理事務,不負責任的,一窩蜂去做這些事,問題就很大了。

清談的發展和誘因,不是一篇兩篇文章可以寫清楚的,可以確定的是,掌權的人一味鑽研理論,而且還不是關於治國的思辨,尸位素餐之下,朝綱崩壞,風氣帶偏,是不爭的事實,清談並非誤國,而是那些誤國者,全都去清談了,關鍵在人,而非在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