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风云:盛行于世,名流趋之若鹜的清谈,到底为什么会误国?

两晋时期,有一最大特色,曰为清谈,以老庄玄学为根,摘其中选段,互相发表意见,是为辩难,旨在把诘问者说的哑口无言,短短几十字,能洋洋洒洒说出上万言,可笑还是可叹?

两晋风云:盛行于世,名流趋之若鹜的清谈,到底为什么会误国?

清谈画面

西晋帝都,洛阳城外,洛水之滨,正值春季,万物复苏,水面清澈见底,微风一吹,泛起阵阵涟漪, 一条直通洛阳城的小道上,四面透风的马车络绎不绝,峨冠博带的名士安坐于上,时不时与携带的名妓调笑几句,一派盛世景象,今日是琅琊王氏高门,王导发起的洛水清谈,京城周边名士全部应邀而来。

待到了洛水,真可谓是豪门云集,名士风流,早到的几名女子红着脸,以手巾遮面,却还是时不时的指指点点,顺着她们的目光看去,洛水边上,四五个衣衫赤裸的青年,正在快速的行走,状若癫狂。

两晋风云:盛行于世,名流趋之若鹜的清谈,到底为什么会误国?

行散

“那卫家公子,又服了五尸散,现下正在行散呢!”知情者不以为忤,反而满脸羡慕之色,想那五石散一贴千金,寻常人家是万万服不起的,周围人也都心有戚戚,日近午时,各地名士差不多聚齐,按照家世品级,互为圈子,位置最好的正是王导和他结交的名士们,已经开始高谈阔论。

两晋风云:盛行于世,名流趋之若鹜的清谈,到底为什么会误国?

塵尾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徒然挣扎,不若忘掉生死,游于大道,诸君以为否?”王导挥动塵尾,手柄所挂的玉器和鸣,点点毛发,落在案几的瓜果之上,笑看众人,主位开口,分列凉席的名士们道声饮胜,一场论辩,开启了序幕,聊到兴处,更是口沫横飞,形态张扬。

一时间,洛水之滨,如同草市般,发出喧嚣的吵嚷声,打扮艳丽的艺伎们穿梭人流之中伺候,时不时被醉酒的名士拉入怀中,尽情欢愉,远处守卫的家丁部曲,眼里全是羡慕之色,而洛阳城各公厩之中,只有末品小吏,满头大汗的忙碌,你道这是为何?

“主官皆去洛水清谈去了!”

冥冥中,传来小吏略带不满,又实则羡慕的声音。

这就是西晋时期,盛行一时,带有强烈社交性质,只有上流人物才能参加的清谈,类似于今天的沙龙,俗称喝酒吹牛,辩的老庄玄学,无关儒家,自东汉党锢之祸后,名士在府谈论,不敢再指摘当政者的过失,只能用玄学掩护,久而久之,却变成了一种形式和社交方式,上到帝王将相,下到世家子弟,皆以此为荣。

九品中正制造就了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大世家子弟,生下来就是高官职位,奢侈攀比之风盛行,以蔑视礼教为荣,埋身俗务为耻,干活的叫浊官,啥也不干,天天喝酒吹牛泡妞的叫清官,还能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于是,当乱世来临,有才能的没机会掌权,掌权的啥也不懂,只能是仓皇逃走,衣冠南渡,换个地方,继续这种醉生梦死的日子。

这也是清谈误国的由来,其实,清谈并不误国,而且还颇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可是一个老师去清谈,没有关系,校长去,就会影响学校的运转,科员去也关系不大,官员不能去,清谈本身无错,错就错在当政者不理事务,不负责任的,一窝蜂去做这些事,问题就很大了。

清谈的发展和诱因,不是一篇两篇文章可以写清楚的,可以确定的是,掌权的人一味钻研理论,而且还不是关于治国的思辨,尸位素餐之下,朝纲崩坏,风气带偏,是不争的事实,清谈并非误国,而是那些误国者,全都去清谈了,关键在人,而非在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