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相承:越窯血脈的龍泉窯特徵賞析

三國兩晉時期

這個時期龍泉窯沒有形成自己風格的產品,與周邊地區窯口產品雷同,窯業規模不大。

一脈相承:越窯血脈的龍泉窯特徵賞析

三國 龍泉窯弦紋三系罐

這是龍泉窯三國兩晉時期生產的一件青瓷——雙系罐,是在麗水縣松陽出土的。所以說龍泉窯在三國兩晉時期開創,它生產的產品跟越窯很類似,幾乎很難區別出是越窯還是龍泉一帶生產的青瓷器。

一脈相承:越窯血脈的龍泉窯特徵賞析

西晉龍泉窯唾壺,浙江遂昌縣雲峰鎮墓葬出土

一脈相承:越窯血脈的龍泉窯特徵賞析

南朝龍泉窯雙復系盤口壺

這兩件,一件是西晉龍泉窯唾壺,這是在浙江在瑞昌縣雲峰鎮出土的,這是當年朱伯謙老師考古發掘的,有明確紀年,很像越窯,但它不是越窯生產的,而是在龍泉窯生產的。北京保利一五一,翰海伍伍伊漆,睿嘉四季漆叄扒貳徵集精品無任何前期!到了南朝時候,龍泉窯生產的雙系的盤口壺,也很像越窯,但跟越窯中心產區的越窯比較還是有區別的,龍泉窯在初期的時候跟越窯一脈相承,是越窯的一個分支。

隋唐時期

唐代甌窯的興隆對龍泉窯產生一定影響,甌江邊的呂步坑窯址證明了它的存在價值。甌江是從麗水地區流往溫州出海的江。當時在隋唐時期甌江,兩邊有許多青瓷窯場,稱之為甌窯。溫州考古也做過相關的考古發掘整理,知道了當年甌窯的一個面貌。

一脈相承:越窯血脈的龍泉窯特徵賞析

唐龍泉窯玉璧底碗,現藏麗水市博物館(越窯風格)

這件是隋代的龍泉窯玉璧底碗,我們知道隋唐時代,包括北方的邢窯,南方的越窯,大部分的碗,碗底都呈這樣的形狀——玉璧底,這件典型的隋代時候龍泉窯碗碗底也一樣,也是玉璧底,但他的有釉色和造型跟北方的邢窯南方的越窯是區別的,給大家舉個例。

一脈相承:越窯血脈的龍泉窯特徵賞析

隋龍泉窯三系盤口瓶

一脈相承:越窯血脈的龍泉窯特徵賞析

唐龍泉窯雙系盤口壺,1987年浙江省慶元縣出土

唐代龍泉窯黑釉雙系罐,也是這個時期標誌性藏品,在唐代的時候在越窯下面,像浙江的德清窯就生產黑釉,這個時期龍泉窯也生產黑釉雙系罐。

盤口壺是在1987年浙江麗水地區下面慶元縣出土的雙系盤口罐,確實非常像越窯,唐代越窯產品很接近,這件也是龍泉窯生產的薄釉厚胎,窯溫不高的青瓷器,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跟著越窯、甌窯後面的一個窯廠。

五代到北宋早期

淡青釉的出現,龍泉窯有了新的生命誕生,有自己的風格特徵形成。這是龍泉窯青瓷的第一步。

淡青釉的重要特徵是:胎骨堅薄勻稱,胎色白,薄質堅,造型規整端巧,製作精細講究,器表刻花線條纖細,罩以淡青色的薄釉,器底大多滿釉,採用泥點加墊圈支燒。器類品種多樣,壺、瓶、罐、盤、碗等均有發現。

一脈相承:越窯血脈的龍泉窯特徵賞析

五代十國龍泉窯缽 現藏麗水市博物館

這個時期的釉是五代早期的,還是有越窯的影子。

一脈相承:越窯血脈的龍泉窯特徵賞析

五代/北宋龍泉窯貼團花刻劃卷草雲紋梅瓶 高39.5釐米

這件五代至北宋早期的梅瓶,非常有代表性,這個釉就是我們講的淡青釉時期,龍泉窯有自身的一點點新的特徵,他有自身的特徵出來了,這個梅瓶就是一個代表作。這個梅瓶從圖片我們可以看到釉色、造型都非常之美。五代時期五代的晚期,正確的說北宋早期,這個時期龍泉窯已經出現了這麼高的技藝,這隻梅瓶尺寸不小,39.5公分,曾經在佳士得1996年春拍拍到480多萬。佳士得拍這件梅瓶的時候,我查了一下,他標“越窯”,五代北宋早期的龍泉窯產品很多國際拍賣行都標記為越窯,他們不知道龍泉窯在這個時期已經做出這麼精美的器物。

五代時期,龍泉窯有秘色之稱,這個時期跟越窯一樣,越窯這個時期也有秘色之稱。宋代莊綽《雞肋編》載:“處州龍泉縣多佳樹,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所貢蓋取於此。宣和中,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工巧”。這段話就告訴我們龍泉窯這段時期也出青瓷,這是宋代人記載的,謂之秘色,我想他指的“秘色”也指在五代或北宋早期這個時候,和越窯的秘色瓷相對應的。“錢氏所貢蓋取於此”就是說當年的越窯,越國要上貢,所以在龍泉也同時也燒造秘色瓷上貢,這段文獻也就證明了龍泉在五代北宋早期也稱之秘色是有歷史依據的,經過實物考證也證明了這一點的。

一脈相承:越窯血脈的龍泉窯特徵賞析

五代/北宋 龍泉窯刻劃團花卷草雲紋十稜執壺

這把壺的造型非常優美,壺身上十條稜突出,蓋子像皇冠,一圈鏤空,非常精美,也很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