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學學孔夫子的「不言之教」,「不說」或者「少說」

謹以此文獻給即將到來的第34個教師節。


教師節,學學孔夫子的“不言之教”,“不說”或者“少說”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第十七》

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說:“老師如果您不說話,我們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說了什麼呢?”四季照樣運行,百物照常生長,天說了什麼呢?

當老師不說話可以嗎?有見過不說話的老師嗎?有見過不想講話,不愛講話,不願講話的老師嗎?

很多人老師當得久了,語言表達上就有很強的辨識度。與眾不同在哪裡?唐僧!祥林嫂!話癆!事兒媽!不管聽者反應如何,生怕哪句話說不到,而且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認為重要的話強調三遍。

作為教師的老祖宗,為什麼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卻要說“予欲無言”呢?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教師節,學學孔夫子的“不言之教”,“不說”或者“少說”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德高為師,身正為範。”身教重於言教,對學生德行的培育尤其如此。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論語》中記錄了大量的夫子如何進行身教的內容。前面引述的就是最為典型的一章。

孔子這樣對待一個盲人樂師,在走到臺階邊沿的時候,告訴他小心臺階。在來到坐席旁邊的時候,告訴他這是坐席。等到大家都分列坐定,然後又告訴他,“某人在這裡,某人在這裡”。

等到盲人樂師告辭出來。孔子的弟子子張就問老師:“這是同盲人講話的方式嗎?”孔子說:“是的,這本來就是幫助盲人的方式。”

“階也。”“席也。”“某在斯,某在斯。”話語很少,也不是直接對學生說,但這是最為生動的身教,用最形象的方式告訴學生如何去關愛他人。

如今,各種規模大小不一的德育研討會召開了一個又一個,各種長篇大論的德育經驗介紹寫了一篇又一篇。但為什麼德育工作的效果還是不能令人滿意呢?

原因很簡單,是因為那些做法都是南轅北轍。德育最重要的不是想什麼妙招把學生教育成有德之人,而是老師自己先要成為謙謙君子,然後學生自然有樣學樣。

只有老師先做到“溫、良、恭、儉、讓”,學生才有可能做到“溫、良、恭、儉、讓”。


教師節,學學孔夫子的“不言之教”,“不說”或者“少說”


不僅僅對德行的培養,應該“不言”或者“少言”,即使對於知識的傳授而言,依然應該適當“不言”或者“少言”。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第七》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反觀我們現在的教學,雖然也在不停地嚷嚷著要採用啟發式教學,但實際情況呢?揹著!抱著!求著!很多家長,部分領導,甚至老師自己,都這當成是老師負責任的一種表現。

當然,這其中有為了應對考試不得已而為之的原因。但即使是應對考試,也應該知道我們教給學生的是舉一反三的能力,是遷移的能力,而不是窮盡的辦法。

採用“揹著,抱著,求著”的方式,讓學生獲得高分的老師非但不值得肯定,反而應該被批評。這些人是在嚴重透支學生將來的成長空間,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個被控的“奴”,而不是一個自控的“人”。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 ·顏淵第十二》

子貢問如何治理政事。孔子道:“充足糧食,充足軍備,百姓對政府就有信心了。”

子貢道:“如果迫不得已,在糧食、軍備和人民的信心三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項,先去掉哪一項?”孔子道:“去掉軍備。”

子貢道:“如果迫不得已,在糧食和人民的信心兩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項,先去掉哪一項?”孔子道:“去掉糧食,(沒有糧食,不過死亡,但)自古以來誰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對政府缺乏信心,國家是站不起來的。”

這一段師生問答,我們既要看到孔子作為老師的惜言,少言,也要看到子貢作為學生的不斷追問,更要思考為什麼能形成這樣的一種良性的師生問答。

作為老師,如果急急忙忙把所有答案都告訴學生,學生會這樣追問嗎?作為老師,如果一股腦地把所有細節都告訴學生,他們會有深刻的印象嗎?作為老師,如果掰開揉碎生怕學生不懂,學生會有自主思考的空間嗎?


教師節,學學孔夫子的“不言之教”,“不說”或者“少說”


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孔夫子的教育實踐,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今天的老師汲取的教育智慧。我前面文章中所引述的不過是其中極少的一部分而已。

計劃趁著這個教師節,有機會系統整理思考一下,分享給教師同行們。讓我們從繁瑣的日常工作中抬起頭來,腳踏實地的同時,也仰望一下星空。惟其如此,我們所做的才可能是真正的教育,不僅僅是在“育分”,更是在“育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