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爲什麼不選擇稱帝?

L丶佳能


多爾袞不稱帝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絕不是因為和孝莊的所謂“愛情”。


咱們從努爾哈赤臨終說起。


1.努爾哈赤臨終前是否真的立下遺詔傳位給多爾袞?

在不少影視劇裡,為了劇情好看,有努爾哈赤遺詔傳位給多爾袞的情節。

這是否是真實的歷史,很難回答。因為史書記載當然操縱於後來的掌權者皇太極手中,他想隱瞞篡改,一點都不難。誰知道呢?

在權力和財產繼承方面,蒙古族是有幼子繼承製的,但是滿族沒有這種傳統。

努爾哈赤晚年確實很寵愛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很偏愛阿巴亥的孩子,多爾袞也很聰明能幹,深得努爾哈赤的歡心。只是他當時實在太小了。

而且,那時候的滿族還沒有統一中國,皇權制度還沒有確立。那時候的軍事首領是有能者居之,施行推舉制。所以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搞了個四大貝勒聯合執政制度。


皇太極之所以一定要殺死阿巴亥,是因為阿巴亥是嫡母,有身份優勢,而且她很聰明,她的三個兒子有很強的軍事勢力,所以必須得殺,以免以後坐大,而不會是因為她有所謂的遺詔要被滅口。

努爾哈赤一代梟雄臨終前如果腦子清醒,就應該明白他就算傳位給多爾袞,多爾袞當時也坐不穩。

如果努爾哈赤真的傳位給多爾袞,我相信以皇太極的個性,一定會殺死多爾袞以絕後患。

阿巴亥臨終讓皇太極發誓保全自己的兒子這都是電視情節。而且皇帝這種人,是不會相信誓言的,他們甚至敢對抗漫天神佛呢,區區誓言算什麼!

皇太極是超級強勢又冷血的人。就算是他的親姐姐莽古濟,一旦讓他感到不滿,都給凌遲了,據說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凌遲的公主。莽古濟的兩個女兒皇太極都沒放過,他怎麼可能放任這麼可怕的潛在敵人弟弟多爾袞活著呢!

皇太極消滅政敵完全掌握權柄之後,對多爾袞應該是比較信任的,他很照顧栽培這個弟弟。從這一點來看,努爾哈赤應該沒有動過傳位給多爾袞的念頭。

2.多爾袞為什麼不篡位?

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站在滿人的民族大義角度來看,多爾袞是大英雄大偉人。他為滿人開疆拓土,奠定不世之基業,功勞極大。

他本來可以當皇帝,但是為了避免滿族上層貴族分裂,兩次放棄了當皇帝的機會。其中第一次是在皇太極死後和豪格的競爭中主動退讓一步扶立了福臨,第二次則是在豪格死後大權在握之時安心做攝政王,沒篡奪侄兒的江山。

如果站在他個人的角度,他的每個決定都有其環境的限制和掣肘。

一開始努爾哈赤死的時候他太小了,自然不是年長的哥哥堂兄們的對手,沒能力反抗,只能看著生母被殉葬。

到了皇太極死的時候,他跟皇太極長子豪格競爭,如果打起來,滿族軍事勢力就四分五裂,結果就是必須退到關外,絕對不可能再有機會佔據中原這大好河山。他有全局意識,所以推舉了福臨當皇帝作為折衷和妥協方案。

再後來他大權在握,但是娶了美貌又工於心計的孝莊。按照滿人的傳統,他娶了孝莊,福臨就是他的兒子。而他自己沒有親生兒子,所以就算自己當皇帝到最後還是要傳位給侄子,何必多此一舉?

多爾袞格局很大,行為大大咧咧,粗放而有戰略眼光。只是他沒有想到福臨受了漢人文化的影響,會對他娶孝莊的滿族傳統這麼反感。

他對福臨可能是像對親生兒子那麼看待,所以很多事情都很嚴厲,哪裡知道福臨的小心眼就很記仇。畢竟他不是福臨的生父,如果是皇太極有同樣的行為,福臨肯定沒話說。

所以他死後才兩月就會遭到被削爵挖墳的對待。福臨是怨氣已久,多爾袞是毫無察覺。

多爾袞如果有兒子,他肯定會為兒子打算,他會篡位。不過,天下都是他打下來的,按照滿族舊制,他那也不算篡位,只不過是有能者居之。只是他肯定沒想到他會那麼早死,他死的時候,兒子應該還小,於是皇族內部又要進行一番鬥爭。

一般認為,在大權在握的情況下,多爾袞之所以不篡位,就是因為沒兒子。他後來過繼了自己同母的兄弟的兒子當自己的養子。

許晴主演孝莊的《清宮風雲》裡,孝莊就讓大夫下藥讓多爾袞再無生育可能,為的就是保障自己兒子的將來。


如果多爾袞後來育有兒子,廢掉順治,他兒子繼位的時候可能才不到十歲,那皇太極的兒子們又要和多爾袞的兒子爭。就算殺掉了皇太極的所有兒子,後來的鰲拜、吳三桂等權臣武將的出現,他兒子也很難坐穩江山。

如果多爾袞知道順治那麼恨他,在他死後會那麼對他,肯定會廢掉順治自己當皇帝。他扶立了順治,順治卻覺得理所應當。但是如果多爾袞扶植了自己同母兄弟的兒子當皇帝,那這個侄子就會對多爾袞感恩戴德恩同再造。這就是人性!只是,這人坐穩江山的難度係數也是高不可攀的。

多爾袞死後一百多年,乾隆帝終於為他平反,恢復睿親王的封號。只是,千秋功過尚且難論,死後哀榮又何值一提!

作為一個軍事家、政治家,多爾袞確實頗有建樹,這也許是如他這類的豪傑畢生所追求的目標,也是人之一生竭盡全力挑戰極限自我實現的明證!


實夢閣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又像努爾哈赤死後一樣,沒有指定帝位接班人。

多爾袞

坐擁重兵而且總管六部的睿親王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都是戰功卓著,都是旗主王爺,都是主要的競爭對手。二者勢均力敵,多爾袞自然不想帝位旁落他人,但豪格的背後,還有原由皇太極親率的兩黃旗的支持,同時代善家族的兩紅旗也不支持多爾袞,而濟爾哈朗支持豪格。多爾袞只有他的兄弟阿濟格、多鐸表面支持,其實心裡各自打著覬覦帝位的小算盤。

由於兩黃旗的大將集團誓死擁立豪格,讓多爾袞不得不顧忌,只好做出讓步,因而決意迫使豪格一同退出,正好與兩黃旗大臣力保皇子繼位的用意吻合。

六歲的福臨,成為了兩虎相爭的幸運者。多爾袞接受了政治交易,成為了被以濟爾哈朗制衡的攝政王。雖然此後多爾袞的功勞越來越多,率軍入關,定鼎中原,將濟爾哈朗擠出了權力中心,最終由皇叔父攝政王變成了皇父攝政王。

《孝莊秘史》中馬景濤版多爾袞

此時的多爾袞,權勢煊赫,成為操控真皇帝順治的假皇帝。他有稱帝的野心,但不敢妄動。

1.兩黃旗雖屢遭多爾袞打擊,但他們的整體實力不在多爾袞之下。加之多爾袞的囂張,讓其他各旗主王爺也是不滿。

2.原來支持多爾袞的多鐸,因多爾袞不支持他繼位,而不時對哥哥攝政拆臺。後來患天花早逝。

3.清廷入主中原後,積極邀請貫徹儒家政治理想的漢人士子和前明官員,進行政治合作,如果他突然篡位,必然會引起儒家道統人士及中原民眾非議和反抗。

4.滿人初入中原,以少數民族統治主體民族漢人,篡位即繼位不正,改變了帝位繼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只會更加激化民族征服和民族矛盾的諸多問題。


以禮觀書


多爾袞一生有兩次機會登上汗位,有一次機會登上帝位

最終,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的多爾袞意外死亡,並在死後享受了兩個月的皇帝待遇

很多人說,多爾袞一生悲劇——有皇帝之才卻無皇帝之命

三次有機會榮登最高統治者的多爾袞,究竟遭遇了什麼?

十五歲的多爾袞,生不逢時

努爾哈赤死去,卻並未設立繼承人

但是他生前卻要求多爾袞生母阿巴亥殉葬,於是多爾袞徹底失去了汗位繼承的機會

皇太極則是在代善的支持下,繼承汗位統領後金

十五歲的多爾袞,幾乎毫無還手之力,畢竟成年且戰功赫赫的皇太極確實比他更適合做繼承人

所以,我們也不去說努爾哈赤對多爾袞的喜歡,或者說多爾袞的繼承是多麼名正言順

就這樣,第一次機會就這麼溜走了

兩虎相鬥要上演嗎?多爾袞妥協了

皇太極的突然離世,使得後金陣營中出現分歧

皇太極長子豪格,領正黃旗、鑲黃旗,加之其他支持大約有四旗力量

而多爾袞及其弟多鐸,領正白旗、鑲白旗,加上支持者也差不多有四旗力量

此時的多爾袞,按照能力來說是完全可以繼承汗位的,而皇長子豪格也當仁不讓,繼位名正言順

最後,年僅九歲的福臨繼承汗位,多爾袞是為攝政王

為了大清的未來,多爾袞選擇了和平解決而非強行登基,當時的滿清還是割據勢力,如果內鬥必然是消耗極大,甚至斷送國運

所以,多爾袞以攝政王的身份,成為幕後的滿清統治者

這一次,他雖未登位卻也已經行使大汗之權,只是距離那個皇位還是有距離而已

稱帝嗎?還未做出抉擇的多爾袞

入關之後,多爾袞軍政大權總攬,豪格率先被除掉了(軟禁中暴斃)

其後,他進位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幾乎所有人都預感,多爾袞要廢帝自立了,而且他是得到支持的

否則,不會有人允許他當什麼皇父攝政王吧?

這一次他離皇位已經很近了,彷彿只要他伸手,皇帝的玉璽就會乖乖的交到他手上

但是意外再一次出現了,外出狩獵的多爾袞意外受傷,並很快死去

皇帝之夢,在死後實現了!

多爾袞死後,追封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

終於圓了皇帝夢,雖然有些遲

可僅僅兩個月後,順治下令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

就這樣,清朝歷史上知名度最高、也是清朝入關最大的功臣多爾袞徹底被否定

乾隆年間,終於為多爾袞平反,恢復其睿親王封號,並親自為他的功績做了一個定論

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多爾袞終其一生都沒有邁出那一步,或者說他還沒有做出最後的決定

但不管怎樣,他的確可以做一個有能力有作為的帝王

曾有人說皇太極的繼位具有巧合,但我認為不然,皇太極作為北滿第一勇士,也是個雄才大略的主兒

但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可以說是再無敵手,幾乎沒有人可以做的比多爾袞更好

至於入關之後建立大清,多爾袞也數次向皇位更進一步,但始終不是皇帝

或許,他是真的沒有想好罷了!


置身黑白的精彩


多爾袞之所以沒有稱帝,原因我總結成一句話:多爾袞前期想稱帝,但沒把握稱帝;多爾袞後期有能力稱帝,但又沒必要稱帝。

一個沒把握,一個沒必要。怎麼講?

△大清攝政王 多爾袞(劇照)



多爾袞:前期稱帝,沒把握!

清太宗皇太極死駕崩,沒明確指定接班人,若按照慣例“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那麼多爾袞和豪格,都有繼位權。豪格反而離皇位更近一些。

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睿親王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太祖努爾哈赤的十四子。

所以,滿清貴族一派至此肅清王豪格,一派支持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勢力比豪格勢力大,但第三股力量濟爾哈朗支持豪格,這就導致了兩派總體勢力難分上下。兩派多番相爭之下,難分伯仲。多爾袞固然想當皇帝,但雙方真要打起來,多爾袞沒有必勝的把握。

△孝莊母子:孝莊、順治帝



何況,若此時滿清內部窩裡鬥,就給了明朝可乘之機。於是,在雙方互相妥協之下,達成和解:共同擁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雙方派出代表的多爾袞、濟爾哈朗共同攝政,一個是攝政王多爾袞,一個是輔政王濟爾哈朗。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漁翁”就是孝莊和福臨母子。就這樣小皇帝福臨,成為兩派力量的暫時平衡點。

所以,前期多爾袞,是沒把握稱帝的。

多爾袞:後期稱帝,沒必要!

順治帝繼位後,兩股勢力的暫時均衡,又逐漸被打破。從二方制衡,變成了一家獨大。



攝政王多爾袞,是身負韜略的軍事家、政治家。滿清能順利入關,並掃平關內各路割據政權,從而定鼎天下,主要靠的就是多爾袞,而並是小皇帝順治。

攝政王多爾袞,功勳卓著,聲望也越來越高,不久後,濟爾哈朗被多爾袞踢出輔政班子,隨後肅清王豪格也邊緣化,繼而最後被殺。

從此,攝政王多爾袞大權獨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黨羽遍佈朝內外,凡大臣奏章及政令,皆不經皇帝,由多爾袞獨斷專行;多爾袞還穿和皇帝相似的龍袍,有自己的一套領導班子。

△“太后下嫁”傳聞(劇照)



順治帝成了擺設,攝政王多爾袞,實際上已經是皇帝了,只不過就差一個“皇帝”虛名了。

隨著多爾袞尊號的一路飆升:攝政王——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最後居然逼順治帝尊他為“皇父攝政王”,皇父…這是要當順治帝的爹太上皇啊……權勢熏天,榮耀無以復加。

可是此時,多爾袞已沒必要稱帝了,稱帝會帶來很多麻煩,還遭人罵名,不如圖實惠的。這就像三國的曹操一樣,務實不務虛,辦事也方便。

所以,後期多爾袞,稱不稱帝已不重要了。

另外,至於後面多爾袞死後,被順治帝掘墳鞭屍爾爾,那就是後話了。


峰子奇觀


多爾袞歷來都無法稱帝。

一、皇太極猝死後的局勢

皇太極猝死時,兩黃旗88牛錄,豪格正藍旗29牛錄。合計這就是117牛錄,確實是當時的第一大勢力。而多爾袞兩白旗只有98牛錄,代善濟爾哈朗三旗有96牛錄。

在這樣的局面下,多爾袞當不了皇帝。兩黃正藍堅決反對多爾袞,代善濟爾哈朗普遍不同意多爾袞當皇帝。鰲拜甚至敢在大廳上拔劍懟多爾袞,就是因為如此。

所以才有多爾袞推薦福臨的由來。如此,兩黃旗的利益得到保證,代善濟爾哈朗滿意,兩白旗因為多爾袞列兩大輔政大臣而很滿足,唯一損失的就是豪格。

二、殺豪格後的局勢

豪格被殺,正藍旗被多爾袞吞併,但加起來也只三旗127牛錄,兩黃兩紅鑲藍合174牛錄,且兩黃旗主力一直堅守京畿重地,多爾袞依舊不能輕易當皇帝。

其次,福臨身份已定,多爾袞強行當皇帝沒有合法性,其餘5旗憑啥臣服?

同時,多爾袞能力是諸位宗室中最強的,各旗平時可以接受命令,如果發生篡位,其攝政王的合法性將喪失,各旗不會同意。

最後,多爾袞沒有兒子。為了弟弟多鐸的兒子去奪取皇位,似乎沒有這個必要。


四川達州


有句話是說“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可對於多爾袞來說是“過了這個村不想要這個店”了,總體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包括多爾袞個人的心理變化,多爾袞對皇位的興趣在逐漸減少。那麼多爾袞為何會這樣?為何具備了稱帝的實力卻還要擁年僅六歲的福臨為皇帝?

多爾袞前期稱帝實力不足且顧慮較多。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皇太極是他的哥哥,努爾哈赤去世時沒有立太子,但是此時皇太極上位是理所當然,實力條件都具備,此時的多爾袞還是個15歲的青少年,根本鎮不住這些大臣,所以這裡就不多說了。

為什麼會有多爾袞不稱帝是因為皇太極去世的時候同樣沒有立太子,這對父子也是神同步了,所以當時很多大臣就跟多爾袞說:“你來繼位吧,你的實力最高,我們都支持你。”確實此時的多爾袞稱帝的話應該是沒有太多問題的,可是夜晚他回去仔細琢磨了下。

實力對比:兩白旗支持自己,兩黃旗中也有兩位重臣支持自己;反觀擁立皇子這邊的有兩紅旗,還有八大臣,鑲藍旗的濟爾哈朗模稜兩可;正藍旗情況不明。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多爾袞強行稱帝,肯定會遭到反彈,即使能平亂,但是代價不小,最後在皇太極去世的第五天,開始在談論誰上位?關係一度十分緊張,很多人都有想稱帝,但是都口是心非,有皇長子豪格、親王代善等人,多爾袞見形勢不明朗直接說既然豪格不願意繼位,那就改立九皇子福臨吧,由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於是福臨繼位,即順治皇帝。

也有說是孝莊文皇后找到了多爾袞,提出讓多爾袞擁戴福臨即位,作為條件之一就是多爾袞擔任攝政王,多爾袞權衡利弊後,同意了孝莊文皇后的意見。至於多爾袞為什麼會同意,說是他們有著不尋常的關係。下面就不用多說了,多爾袞擔任攝政王,權傾朝野,做皇帝和不做皇帝有區別嗎?所以說“這個店”多爾袞說:“我不要了,愛誰要誰要!”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評論、點贊】


羽評郡主


大家說了很多客觀條件,我倒覺得主觀的因素更重:多爾袞性情——多情、不夠狠、自滿!和一個光頭很像。

先是多情:從他對大玉兒的態度上,缺乏非常強烈的佔有慾,反而是被大玉兒佔有,單憑此,就非帝王所該有的性格,不管是劉邦多愛呂后,亦或者漢武帝多愛衛子夫,再朱元璋很愛馬皇后,但在封建社會,他們的佔有與被佔有的狀態非常清晰,反觀下羋月傳裡的羋月和義渠王,高宗和武則天等,人物性情對是否有帝王至尊影響甚大。

再說不夠狠:多爾袞的報仇心態不足,對代善、阿敏、皇太極都能忍住,贊者誇其城府之深,可是軍隊可不這樣想,你若不狠,誰敢跟你,萬一你動不動就軟下來了,跟你混的將士又不都是貝勒爺,他們的命安放何處。對他四嫂,更是感情深厚,無有因為皇太極而遷怒,充分證明他對任何一個人的恨都不深,想想成吉思汗怎麼起家,想想努爾哈赤怎麼利用七大恨,很不深,反擊的力量就不強烈,就沒有人跟隨你,怎麼能稱王稱帝。

最後說自滿:多爾袞總以英雄自居,然而對他本應所處的位置,怎麼能算的上英雄,可是他認識不到,這便是容易自滿。後來當了攝政王,更是自我滿足,加上順治年少,與皇帝如此一對比,更覺志得意滿,對順治指手畫腳,殊不知在皇權面前,要麼你得到它,要麼你只能夾著尾巴做人。


漢中


多爾袞在當時的滿清親王裡面是一個比較成熟的政治家,他很清楚如何取捨,而不是憑藉一時義氣,實力才是決定他稱不稱帝的根本原因,當時的八旗裡面有一半左右的力量並不支持他稱帝,如果多爾袞強行稱帝,肯定會當的上滿清皇位,但是滿清就永遠別想進關了,他本人也很有可能是滿清的罪人,他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進關以後他也不斷的試探過,當時的他已經擁有大部分的軍隊控制權和絕對的權威。但是朝廷裡的大部分親貴並不支持他,代善的一子一孫就是因為勸他稱帝而被殺。與其引起內亂去得到一個皇帝的名頭,不如坐擁皇帝之實。

多爾袞一生無子,可能也影響到他對皇位的渴望,畢竟即使他冒天下之大不韙得到的皇位也無人繼承,便宜的只是別人

多爾袞是滿清太祖的兒子,太宗皇帝的親弟弟,他們夢想就是一統天下,多爾袞肯定是更想取得天下完成他們的心願。


玄機總導沈樂平


皇太極死後,離帝位最近的人,不是多爾袞,而是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

朝中的王公大臣,當時也分為兩派,一派支持豪格,一派支持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便是豪格一派。濟爾哈朗在朝中的勢力,即便比不上多爾袞,也不至於差太遠。豪格與濟爾哈朗聯手,則基本上可以與多爾袞勢均力敵。

從法理上講,“父死子替,兄終弟及”,都站得住腳。豪格與多爾袞都有繼承權。但是,自古以來的傳統,“父死子替”畢竟排在前面,“兄終弟及”只是當皇子未成年或“失德”的情況下才說得過去。因此,已經成年而且軍功累累的豪格,委實比多爾袞更有資格當皇帝。

多爾袞不是不想稱帝,而是在當時那種勢力對比下,他沒有辦法霸王硬上弓。真正打起來的話,最有可能的結果是兩敗俱傷。這是大夥都不願意看到的。當時處於中立地位,而且德高望重,足以左右局勢的是禮親王代善。在代善的主持下,兩派終於達成協議,豪格和多爾袞都不當皇帝,改由皇太極的幼子福臨登基,也就是順治皇帝。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併為“輔政叔王”,分別代表兩派的利益。

這個協議並不公平。因為豪格本來應該做皇帝,結果什麼都沒撈到。而多爾袞雖然沒有得到皇位,卻撈到了實權。代善居中主持斡旋,實際上是幫了多爾袞一把。因此,豪格不服氣是可以想像的。只要多爾袞或者代善有一點點把柄被豪格抓到,他就有理由而且有衝動跳起來造反。

偏偏在這種情況下,就在順治登基的第二天,代善的兒子碩託和孫子阿達禮向多爾袞表示:“王正大位,我當從王。”也就是慫恿多爾袞當皇帝。這簡直是直接給豪格提供彈藥!多爾袞當時的處置,是“遂與禮親王(即代善)發其謀,阿達禮、碩託並伏誅。”多爾袞果斷撇清關係,代善大義滅親,借了阿達禮和碩託的人頭,才將這次政治風險避過。由此亦可佐證,當時兩派的鬥爭,實在是一觸即發。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又如何能夠稱帝?


龍鎮


努爾哈赤在創建八旗軍的時候,明確了一點,八旗軍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相互之間沒有上下級的關係,並且八旗軍的士兵,對旗主是絕對性的忠誠,也就是說多爾袞的這個旗主與豪格,還有代善等人的旗主,在軍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由於多爾袞無法獲得其他旗主的支持,為了避免內訌,他只能放棄對皇位的追求,如果他強行稱帝,那麼滿清勢必內亂,到那時他還談什麼入主中原,一統華夏。

多爾袞雖然沒有當皇帝,但是他手裡的權利,已經與皇帝無異,不過他能有如此大的權利,這與他所立下的功勞是分不開的,換句話說,如果滿清沒有多爾袞的話,他們能否入主中原,還真的很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