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什么不选择称帝?

L丶佳能


多尔衮不称帝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绝不是因为和孝庄的所谓“爱情”。


咱们从努尔哈赤临终说起。


1.努尔哈赤临终前是否真的立下遗诏传位给多尔衮?

在不少影视剧里,为了剧情好看,有努尔哈赤遗诏传位给多尔衮的情节。

这是否是真实的历史,很难回答。因为史书记载当然操纵于后来的掌权者皇太极手中,他想隐瞒篡改,一点都不难。谁知道呢?

在权力和财产继承方面,蒙古族是有幼子继承制的,但是满族没有这种传统。

努尔哈赤晚年确实很宠爱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很偏爱阿巴亥的孩子,多尔衮也很聪明能干,深得努尔哈赤的欢心。只是他当时实在太小了。

而且,那时候的满族还没有统一中国,皇权制度还没有确立。那时候的军事首领是有能者居之,施行推举制。所以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搞了个四大贝勒联合执政制度。


皇太极之所以一定要杀死阿巴亥,是因为阿巴亥是嫡母,有身份优势,而且她很聪明,她的三个儿子有很强的军事势力,所以必须得杀,以免以后坐大,而不会是因为她有所谓的遗诏要被灭口。

努尔哈赤一代枭雄临终前如果脑子清醒,就应该明白他就算传位给多尔衮,多尔衮当时也坐不稳。

如果努尔哈赤真的传位给多尔衮,我相信以皇太极的个性,一定会杀死多尔衮以绝后患。

阿巴亥临终让皇太极发誓保全自己的儿子这都是电视情节。而且皇帝这种人,是不会相信誓言的,他们甚至敢对抗漫天神佛呢,区区誓言算什么!

皇太极是超级强势又冷血的人。就算是他的亲姐姐莽古济,一旦让他感到不满,都给凌迟了,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凌迟的公主。莽古济的两个女儿皇太极都没放过,他怎么可能放任这么可怕的潜在敌人弟弟多尔衮活着呢!

皇太极消灭政敌完全掌握权柄之后,对多尔衮应该是比较信任的,他很照顾栽培这个弟弟。从这一点来看,努尔哈赤应该没有动过传位给多尔衮的念头。

2.多尔衮为什么不篡位?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站在满人的民族大义角度来看,多尔衮是大英雄大伟人。他为满人开疆拓土,奠定不世之基业,功劳极大。

他本来可以当皇帝,但是为了避免满族上层贵族分裂,两次放弃了当皇帝的机会。其中第一次是在皇太极死后和豪格的竞争中主动退让一步扶立了福临,第二次则是在豪格死后大权在握之时安心做摄政王,没篡夺侄儿的江山。

如果站在他个人的角度,他的每个决定都有其环境的限制和掣肘。

一开始努尔哈赤死的时候他太小了,自然不是年长的哥哥堂兄们的对手,没能力反抗,只能看着生母被殉葬。

到了皇太极死的时候,他跟皇太极长子豪格竞争,如果打起来,满族军事势力就四分五裂,结果就是必须退到关外,绝对不可能再有机会占据中原这大好河山。他有全局意识,所以推举了福临当皇帝作为折衷和妥协方案。

再后来他大权在握,但是娶了美貌又工于心计的孝庄。按照满人的传统,他娶了孝庄,福临就是他的儿子。而他自己没有亲生儿子,所以就算自己当皇帝到最后还是要传位给侄子,何必多此一举?

多尔衮格局很大,行为大大咧咧,粗放而有战略眼光。只是他没有想到福临受了汉人文化的影响,会对他娶孝庄的满族传统这么反感。

他对福临可能是像对亲生儿子那么看待,所以很多事情都很严厉,哪里知道福临的小心眼就很记仇。毕竟他不是福临的生父,如果是皇太极有同样的行为,福临肯定没话说。

所以他死后才两月就会遭到被削爵挖坟的对待。福临是怨气已久,多尔衮是毫无察觉。

多尔衮如果有儿子,他肯定会为儿子打算,他会篡位。不过,天下都是他打下来的,按照满族旧制,他那也不算篡位,只不过是有能者居之。只是他肯定没想到他会那么早死,他死的时候,儿子应该还小,于是皇族内部又要进行一番斗争。

一般认为,在大权在握的情况下,多尔衮之所以不篡位,就是因为没儿子。他后来过继了自己同母的兄弟的儿子当自己的养子。

许晴主演孝庄的《清宫风云》里,孝庄就让大夫下药让多尔衮再无生育可能,为的就是保障自己儿子的将来。


如果多尔衮后来育有儿子,废掉顺治,他儿子继位的时候可能才不到十岁,那皇太极的儿子们又要和多尔衮的儿子争。就算杀掉了皇太极的所有儿子,后来的鳌拜、吴三桂等权臣武将的出现,他儿子也很难坐稳江山。

如果多尔衮知道顺治那么恨他,在他死后会那么对他,肯定会废掉顺治自己当皇帝。他扶立了顺治,顺治却觉得理所应当。但是如果多尔衮扶植了自己同母兄弟的儿子当皇帝,那这个侄子就会对多尔衮感恩戴德恩同再造。这就是人性!只是,这人坐稳江山的难度系数也是高不可攀的。

多尔衮死后一百多年,乾隆帝终于为他平反,恢复睿亲王的封号。只是,千秋功过尚且难论,死后哀荣又何值一提!

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多尔衮确实颇有建树,这也许是如他这类的豪杰毕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人之一生竭尽全力挑战极限自我实现的明证!


实梦阁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又像努尔哈赤死后一样,没有指定帝位接班人。

多尔衮

坐拥重兵而且总管六部的睿亲王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都是战功卓著,都是旗主王爷,都是主要的竞争对手。二者势均力敌,多尔衮自然不想帝位旁落他人,但豪格的背后,还有原由皇太极亲率的两黄旗的支持,同时代善家族的两红旗也不支持多尔衮,而济尔哈朗支持豪格。多尔衮只有他的兄弟阿济格、多铎表面支持,其实心里各自打着觊觎帝位的小算盘。

由于两黄旗的大将集团誓死拥立豪格,让多尔衮不得不顾忌,只好做出让步,因而决意迫使豪格一同退出,正好与两黄旗大臣力保皇子继位的用意吻合。

六岁的福临,成为了两虎相争的幸运者。多尔衮接受了政治交易,成为了被以济尔哈朗制衡的摄政王。虽然此后多尔衮的功劳越来越多,率军入关,定鼎中原,将济尔哈朗挤出了权力中心,最终由皇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

《孝庄秘史》中马景涛版多尔衮

此时的多尔衮,权势煊赫,成为操控真皇帝顺治的假皇帝。他有称帝的野心,但不敢妄动。

1.两黄旗虽屡遭多尔衮打击,但他们的整体实力不在多尔衮之下。加之多尔衮的嚣张,让其他各旗主王爷也是不满。

2.原来支持多尔衮的多铎,因多尔衮不支持他继位,而不时对哥哥摄政拆台。后来患天花早逝。

3.清廷入主中原后,积极邀请贯彻儒家政治理想的汉人士子和前明官员,进行政治合作,如果他突然篡位,必然会引起儒家道统人士及中原民众非议和反抗。

4.满人初入中原,以少数民族统治主体民族汉人,篡位即继位不正,改变了帝位继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只会更加激化民族征服和民族矛盾的诸多问题。


以礼观书


多尔衮一生有两次机会登上汗位,有一次机会登上帝位

最终,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的多尔衮意外死亡,并在死后享受了两个月的皇帝待遇

很多人说,多尔衮一生悲剧——有皇帝之才却无皇帝之命

三次有机会荣登最高统治者的多尔衮,究竟遭遇了什么?

十五岁的多尔衮,生不逢时

努尔哈赤死去,却并未设立继承人

但是他生前却要求多尔衮生母阿巴亥殉葬,于是多尔衮彻底失去了汗位继承的机会

皇太极则是在代善的支持下,继承汗位统领后金

十五岁的多尔衮,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毕竟成年且战功赫赫的皇太极确实比他更适合做继承人

所以,我们也不去说努尔哈赤对多尔衮的喜欢,或者说多尔衮的继承是多么名正言顺

就这样,第一次机会就这么溜走了

两虎相斗要上演吗?多尔衮妥协了

皇太极的突然离世,使得后金阵营中出现分歧

皇太极长子豪格,领正黄旗、镶黄旗,加之其他支持大约有四旗力量

而多尔衮及其弟多铎,领正白旗、镶白旗,加上支持者也差不多有四旗力量

此时的多尔衮,按照能力来说是完全可以继承汗位的,而皇长子豪格也当仁不让,继位名正言顺

最后,年仅九岁的福临继承汗位,多尔衮是为摄政王

为了大清的未来,多尔衮选择了和平解决而非强行登基,当时的满清还是割据势力,如果内斗必然是消耗极大,甚至断送国运

所以,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成为幕后的满清统治者

这一次,他虽未登位却也已经行使大汗之权,只是距离那个皇位还是有距离而已

称帝吗?还未做出抉择的多尔衮

入关之后,多尔衮军政大权总揽,豪格率先被除掉了(软禁中暴毙)

其后,他进位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几乎所有人都预感,多尔衮要废帝自立了,而且他是得到支持的

否则,不会有人允许他当什么皇父摄政王吧?

这一次他离皇位已经很近了,仿佛只要他伸手,皇帝的玉玺就会乖乖的交到他手上

但是意外再一次出现了,外出狩猎的多尔衮意外受伤,并很快死去

皇帝之梦,在死后实现了!

多尔衮死后,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终于圆了皇帝梦,虽然有些迟

可仅仅两个月后,顺治下令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

就这样,清朝历史上知名度最高、也是清朝入关最大的功臣多尔衮彻底被否定

乾隆年间,终于为多尔衮平反,恢复其睿亲王封号,并亲自为他的功绩做了一个定论

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多尔衮终其一生都没有迈出那一步,或者说他还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

但不管怎样,他的确可以做一个有能力有作为的帝王

曾有人说皇太极的继位具有巧合,但我认为不然,皇太极作为北满第一勇士,也是个雄才大略的主儿

但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可以说是再无敌手,几乎没有人可以做的比多尔衮更好

至于入关之后建立大清,多尔衮也数次向皇位更进一步,但始终不是皇帝

或许,他是真的没有想好罢了!


置身黑白的精彩


多尔衮之所以没有称帝,原因我总结成一句话:多尔衮前期想称帝,但没把握称帝;多尔衮后期有能力称帝,但又没必要称帝。

一个没把握,一个没必要。怎么讲?

△大清摄政王 多尔衮(剧照)



多尔衮:前期称帝,没把握!

清太宗皇太极死驾崩,没明确指定接班人,若按照惯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那么多尔衮和豪格,都有继位权。豪格反而离皇位更近一些。

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睿亲王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太祖努尔哈赤的十四子。

所以,满清贵族一派至此肃清王豪格,一派支持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势力比豪格势力大,但第三股力量济尔哈朗支持豪格,这就导致了两派总体势力难分上下。两派多番相争之下,难分伯仲。多尔衮固然想当皇帝,但双方真要打起来,多尔衮没有必胜的把握。

△孝庄母子:孝庄、顺治帝



何况,若此时满清内部窝里斗,就给了明朝可乘之机。于是,在双方互相妥协之下,达成和解:共同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由双方派出代表的多尔衮、济尔哈朗共同摄政,一个是摄政王多尔衮,一个是辅政王济尔哈朗。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渔翁”就是孝庄和福临母子。就这样小皇帝福临,成为两派力量的暂时平衡点。

所以,前期多尔衮,是没把握称帝的。

多尔衮:后期称帝,没必要!

顺治帝继位后,两股势力的暂时均衡,又逐渐被打破。从二方制衡,变成了一家独大。



摄政王多尔衮,是身负韬略的军事家、政治家。满清能顺利入关,并扫平关内各路割据政权,从而定鼎天下,主要靠的就是多尔衮,而并是小皇帝顺治。

摄政王多尔衮,功勋卓著,声望也越来越高,不久后,济尔哈朗被多尔衮踢出辅政班子,随后肃清王豪格也边缘化,继而最后被杀。

从此,摄政王多尔衮大权独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党羽遍布朝内外,凡大臣奏章及政令,皆不经皇帝,由多尔衮独断专行;多尔衮还穿和皇帝相似的龙袍,有自己的一套领导班子。

△“太后下嫁”传闻(剧照)



顺治帝成了摆设,摄政王多尔衮,实际上已经是皇帝了,只不过就差一个“皇帝”虚名了。

随着多尔衮尊号的一路飙升:摄政王——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居然逼顺治帝尊他为“皇父摄政王”,皇父…这是要当顺治帝的爹太上皇啊……权势熏天,荣耀无以复加。

可是此时,多尔衮已没必要称帝了,称帝会带来很多麻烦,还遭人骂名,不如图实惠的。这就像三国的曹操一样,务实不务虚,办事也方便。

所以,后期多尔衮,称不称帝已不重要了。

另外,至于后面多尔衮死后,被顺治帝掘坟鞭尸尔尔,那就是后话了。


峰子奇观


多尔衮历来都无法称帝。

一、皇太极猝死后的局势

皇太极猝死时,两黄旗88牛录,豪格正蓝旗29牛录。合计这就是117牛录,确实是当时的第一大势力。而多尔衮两白旗只有98牛录,代善济尔哈朗三旗有96牛录。

在这样的局面下,多尔衮当不了皇帝。两黄正蓝坚决反对多尔衮,代善济尔哈朗普遍不同意多尔衮当皇帝。鳌拜甚至敢在大厅上拔剑怼多尔衮,就是因为如此。

所以才有多尔衮推荐福临的由来。如此,两黄旗的利益得到保证,代善济尔哈朗满意,两白旗因为多尔衮列两大辅政大臣而很满足,唯一损失的就是豪格。

二、杀豪格后的局势

豪格被杀,正蓝旗被多尔衮吞并,但加起来也只三旗127牛录,两黄两红镶蓝合174牛录,且两黄旗主力一直坚守京畿重地,多尔衮依旧不能轻易当皇帝。

其次,福临身份已定,多尔衮强行当皇帝没有合法性,其余5旗凭啥臣服?

同时,多尔衮能力是诸位宗室中最强的,各旗平时可以接受命令,如果发生篡位,其摄政王的合法性将丧失,各旗不会同意。

最后,多尔衮没有儿子。为了弟弟多铎的儿子去夺取皇位,似乎没有这个必要。


四川達州


有句话是说“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可对于多尔衮来说是“过了这个村不想要这个店”了,总体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多尔衮个人的心理变化,多尔衮对皇位的兴趣在逐渐减少。那么多尔衮为何会这样?为何具备了称帝的实力却还要拥年仅六岁的福临为皇帝?

多尔衮前期称帝实力不足且顾虑较多。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皇太极是他的哥哥,努尔哈赤去世时没有立太子,但是此时皇太极上位是理所当然,实力条件都具备,此时的多尔衮还是个15岁的青少年,根本镇不住这些大臣,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

为什么会有多尔衮不称帝是因为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同样没有立太子,这对父子也是神同步了,所以当时很多大臣就跟多尔衮说:“你来继位吧,你的实力最高,我们都支持你。”确实此时的多尔衮称帝的话应该是没有太多问题的,可是夜晚他回去仔细琢磨了下。

实力对比:两白旗支持自己,两黄旗中也有两位重臣支持自己;反观拥立皇子这边的有两红旗,还有八大臣,镶蓝旗的济尔哈朗模棱两可;正蓝旗情况不明。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多尔衮强行称帝,肯定会遭到反弹,即使能平乱,但是代价不小,最后在皇太极去世的第五天,开始在谈论谁上位?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很多人都有想称帝,但是都口是心非,有皇长子豪格、亲王代善等人,多尔衮见形势不明朗直接说既然豪格不愿意继位,那就改立九皇子福临吧,由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于是福临继位,即顺治皇帝。

也有说是孝庄文皇后找到了多尔衮,提出让多尔衮拥戴福临即位,作为条件之一就是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多尔衮权衡利弊后,同意了孝庄文皇后的意见。至于多尔衮为什么会同意,说是他们有着不寻常的关系。下面就不用多说了,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权倾朝野,做皇帝和不做皇帝有区别吗?所以说“这个店”多尔衮说:“我不要了,爱谁要谁要!”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评论、点赞】


羽评郡主


大家说了很多客观条件,我倒觉得主观的因素更重:多尔衮性情——多情、不够狠、自满!和一个光头很像。

先是多情:从他对大玉儿的态度上,缺乏非常强烈的占有欲,反而是被大玉儿占有,单凭此,就非帝王所该有的性格,不管是刘邦多爱吕后,亦或者汉武帝多爱卫子夫,再朱元璋很爱马皇后,但在封建社会,他们的占有与被占有的状态非常清晰,反观下芈月传里的芈月和义渠王,高宗和武则天等,人物性情对是否有帝王至尊影响甚大。

再说不够狠:多尔衮的报仇心态不足,对代善、阿敏、皇太极都能忍住,赞者夸其城府之深,可是军队可不这样想,你若不狠,谁敢跟你,万一你动不动就软下来了,跟你混的将士又不都是贝勒爷,他们的命安放何处。对他四嫂,更是感情深厚,无有因为皇太极而迁怒,充分证明他对任何一个人的恨都不深,想想成吉思汗怎么起家,想想努尔哈赤怎么利用七大恨,很不深,反击的力量就不强烈,就没有人跟随你,怎么能称王称帝。

最后说自满:多尔衮总以英雄自居,然而对他本应所处的位置,怎么能算的上英雄,可是他认识不到,这便是容易自满。后来当了摄政王,更是自我满足,加上顺治年少,与皇帝如此一对比,更觉志得意满,对顺治指手画脚,殊不知在皇权面前,要么你得到它,要么你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汉中


多尔衮在当时的满清亲王里面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政治家,他很清楚如何取舍,而不是凭借一时义气,实力才是决定他称不称帝的根本原因,当时的八旗里面有一半左右的力量并不支持他称帝,如果多尔衮强行称帝,肯定会当的上满清皇位,但是满清就永远别想进关了,他本人也很有可能是满清的罪人,他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进关以后他也不断的试探过,当时的他已经拥有大部分的军队控制权和绝对的权威。但是朝廷里的大部分亲贵并不支持他,代善的一子一孙就是因为劝他称帝而被杀。与其引起内乱去得到一个皇帝的名头,不如坐拥皇帝之实。

多尔衮一生无子,可能也影响到他对皇位的渴望,毕竟即使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得到的皇位也无人继承,便宜的只是别人

多尔衮是满清太祖的儿子,太宗皇帝的亲弟弟,他们梦想就是一统天下,多尔衮肯定是更想取得天下完成他们的心愿。


玄机总导沈乐平


皇太极死后,离帝位最近的人,不是多尔衮,而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

朝中的王公大臣,当时也分为两派,一派支持豪格,一派支持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便是豪格一派。济尔哈朗在朝中的势力,即便比不上多尔衮,也不至于差太远。豪格与济尔哈朗联手,则基本上可以与多尔衮势均力敌。

从法理上讲,“父死子替,兄终弟及”,都站得住脚。豪格与多尔衮都有继承权。但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父死子替”毕竟排在前面,“兄终弟及”只是当皇子未成年或“失德”的情况下才说得过去。因此,已经成年而且军功累累的豪格,委实比多尔衮更有资格当皇帝。

多尔衮不是不想称帝,而是在当时那种势力对比下,他没有办法霸王硬上弓。真正打起来的话,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这是大伙都不愿意看到的。当时处于中立地位,而且德高望重,足以左右局势的是礼亲王代善。在代善的主持下,两派终于达成协议,豪格和多尔衮都不当皇帝,改由皇太极的幼子福临登基,也就是顺治皇帝。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并为“辅政叔王”,分别代表两派的利益。

这个协议并不公平。因为豪格本来应该做皇帝,结果什么都没捞到。而多尔衮虽然没有得到皇位,却捞到了实权。代善居中主持斡旋,实际上是帮了多尔衮一把。因此,豪格不服气是可以想像的。只要多尔衮或者代善有一点点把柄被豪格抓到,他就有理由而且有冲动跳起来造反。

偏偏在这种情况下,就在顺治登基的第二天,代善的儿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向多尔衮表示:“王正大位,我当从王。”也就是怂恿多尔衮当皇帝。这简直是直接给豪格提供弹药!多尔衮当时的处置,是“遂与礼亲王(即代善)发其谋,阿达礼、硕托并伏诛。”多尔衮果断撇清关系,代善大义灭亲,借了阿达礼和硕托的人头,才将这次政治风险避过。由此亦可佐证,当时两派的斗争,实在是一触即发。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又如何能够称帝?


龙镇


努尔哈赤在创建八旗军的时候,明确了一点,八旗军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相互之间没有上下级的关系,并且八旗军的士兵,对旗主是绝对性的忠诚,也就是说多尔衮的这个旗主与豪格,还有代善等人的旗主,在军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由于多尔衮无法获得其他旗主的支持,为了避免内讧,他只能放弃对皇位的追求,如果他强行称帝,那么满清势必内乱,到那时他还谈什么入主中原,一统华夏。

多尔衮虽然没有当皇帝,但是他手里的权利,已经与皇帝无异,不过他能有如此大的权利,这与他所立下的功劳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如果满清没有多尔衮的话,他们能否入主中原,还真的很难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