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可以是一部生存博弈大片,生生拍成了葫蘆娃打怪

明明可以是一部生存博弈大片,生生拍成了葫蘆娃打怪

文 ▏焱公子

除卻生死,都是小事。與小情小愛相比,圍繞生與死展開的故事,總是格外撼動人心。

當然,前提是,故事寫得好,立意扎得穩,思想挖得深。

今天我們想重點評述的這部影片,正是一部有關生存博弈的題材——《獵殺星期一》。

明明可以是一部生存博弈大片,生生拍成了葫蘆娃打怪

嗯,作為反例。

一開場,我們就通過新聞看到了影片的主設定——

由於人口過剩與饑荒,地球資源極度匱乏,為了全人類的生存,政府推行了一個政策來應對:一個家庭只允許生一個孩子。

是不是莫名眼熟?的確,不就是計劃生育麼?對咱來說,這梗可一點兒不算新鮮。

政府還因此成立了“計生委”,專門負責監督查處違規超生事件。計生委領頭的是個叫卡曼的鐵血女人,卡曼規定,一旦發現超生兒,就要把他們抓住冰凍起來,宣稱待他日情形得到緩解,他們才可被解凍,重新享有正常人的生活。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叫賽特曼的英雄母親大概為了表達自己的抗議,一口氣生出了七胞胎女兒示威,還是私生女。可惜因為產量太大,賽特曼生完孩子就去世了。

賽特曼的父親買通了醫護人員,沒有洩露女兒生了七胞胎的秘密,並給七個娃按照出生順序依次起名星期一至星期天,悄悄養在了自己家裡。

待得七個娃稍大一點兒時,老頭嚴肅地告訴她們:你們在家裡,隨便咋樣都行,但到了外面,永遠只能有一個名字,共享一個身份。

於是在公開場合,七個娃都統一使用她們死去母親的名字——賽特曼。

明明可以是一部生存博弈大片,生生拍成了葫蘆娃打怪

老頭規定:將來,你們就按照自己的本名來出行吧,比如星期一在星期一出行,星期二在星期二出行。同時每天晚上你們都要開日終例會,確保自己當天的經歷被其他姐妹完全知悉。

為避免混淆,以下咱們還是按照大娃至七娃來稱呼她們好了。

劇情進行至此處,我們能隱約預知到,影片核心矛盾點肯定是有關個體存亡與群體利益之間的衝撞。

應該說,好好挖一挖,這樣的題材和設定還是很容易入心入腦的。

但全片看完,我看到的僅是莫名其妙的邏輯,層出不窮的槽點,以及完全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任性反轉。

1

說奇葩邏輯前,先來簡單看看人設。

七個娃,分別是大娃白領御姐,二娃叛逆少女,三娃金剛打女,四娃男人婆,五娃電腦黑客,六娃風情辣妹,七娃刻板上班族。

七個娃全由瑞典女演員勞米·拉佩斯一人飾演,她曾飾演過更出名的《龍紋身女孩》和《普魯米修斯》。

應該說,單純從表演和人物塑造上,還是非常有區分度的,這或許也是本片為數不多的亮色之一,值得點贊。

明明可以是一部生存博弈大片,生生拍成了葫蘆娃打怪

但這並不能掩蓋本片各種奇葩的邏輯及始於腦洞止於打怪的落俗。

奇葩邏輯一:

四娃小時候調皮私自跑出去玩,弄斷了自己的一根手指。老賽特曼說,你們一人受傷,其他人都要受同樣的傷,因此為了保護你們,我得把你們其餘六姐妹相應的手指頭都砍掉。

明明可以是一部生存博弈大片,生生拍成了葫蘆娃打怪

話說這都什麼年代了,手掌都可以當平板電腦用,醫療反而倒退至一根斷指都接不起來?

就算真接不起來,帶四娃去接一根“義指”,會不會更容易也更合乎情理些?

此處感覺就是為悲壯而悲壯,但除了血腥與突兀,並沒能激起我其他的情緒。

奇葩邏輯二:

大娃背叛了其他六姐妹,偷偷投向了計生委。在最初四娃終於找到她並質疑時,大娃理直氣壯提出自己不想只過七分之一的人生,她要獨享賽特曼這個身份。

這個初衷,其實是令人信服的。

明明可以是一部生存博弈大片,生生拍成了葫蘆娃打怪

但當四娃憤怒質疑大娃的背叛已經害死了七娃、三娃、六娃、五娃且二娃也瞎了一隻眼時,大娃陷入一臉無辜的懵逼狀:

不會啊,他們說不會殺人啊,我母雞啊。

姑娘,你作為老大如此蠢萌天真,對得起你死去的姐妹麼?

但更奇葩的是,在這種情況下,大娃也並沒有悔悟的意思,還是想繼續搞死四娃。倆娃扭打在一起,結果大娃被四娃反殺。

後來我們通過四娃的敘述才知道,原來大娃在外面偷偷懷了別人的孩子,還是個雙胞胎。她為了自己的孩子能順利生下並存活,不得已與計生委達成了協議。

我就不明白了:你家七個娃不都這樣長大了麼,兩個娃怎麼就不行了?

若說鐵了心就是不想過那樣的生活了,你明明手上有槍,佔盡優勢,前面還裝什麼無辜?

奇葩邏輯三:

七姐妹事情敗露後,計生委大佬卡曼下了滅口令,打手頭目請示卡曼:要麼我們從系統上直接通緝她們,這樣她們一出門就會被發現幹掉。

卡曼指示:你是不是傻?她們偷偷活了三十年,這事讓公眾知道,我還要不要混?你給我處理得低調點兒。

於是我們看見在打手頭目帶領下,一幫人大搖大擺衝向六姐妹家中,守門的剛問了一聲你們幹啥,直接就被一槍爆頭。

及後第二波進攻,更是在大街上一路火花帶閃電地追著三娃打,那個聲勢浩大啊,還順便繼續傷及了不少無辜。

你們老大不是讓你們儘量低調麼,莫非我對這個詞有什麼誤解?

奇葩邏輯四:

一開始設定裡說,一旦每家孩子超過一個,必須要強制進行冬眠,以保證其他人的食物不被多餘的孩子分走。還打了一波極走心的廣告:“亂世冬眠,盛世復甦”。

明明可以是一部生存博弈大片,生生拍成了葫蘆娃打怪

打從一開始,大家應該都很容易猜到,哪有什麼真正的冬眠,肯定是直接殺死。

果然尾聲時四娃闖入實驗室,親眼目睹了一個孩子被烈焰燒成灰燼的過程。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樣的秘密何以藏得了幾十年?你們這些冬眠孩子的家長心裡沒點兒數麼?就算是寄養的寵物,也該會隔三差五去探望一番吧?畢竟自家孩子,這麼長時間都不說提出看一眼?(給不給看另說)

奇葩邏輯五:

二娃最後將冬眠真相導到大屏幕讓會場吃瓜群眾看,除了少數幾個捂著嘴表示驚愕,竟沒有人做出任何其他反應。

好吧,你們贏了。我只能理解為現場都是既得利益者,並沒有誰家的娃遭受了這種厄運。

奇葩邏輯六:

卡曼既然這麼在意名聲,為何不從一開始就幹掉大娃,還達成什麼協議?難道不是死人最能守住秘密麼?

同樣對二娃也是,居然還一直養著。不是已經殺了三娃五娃六娃七娃,還多這一個?

2

吐槽不是目的,以下僅站在個人角度,談談這部片怎樣改可能會更好看。

類似這樣生存博弈的片子,我想更觸動人心的,無疑該是中間的糾結與矛盾。

從大娃的角度,她不滿足於七分之一的人生,她希望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但她又愛她的姐妹,不忍心傷害她們,到底怎樣做才能平衡或兩全?

在影片中,完全看不到大娃的絲毫糾結,頂多也就是那一下的懵逼:我不知道他們會殺人啊。

好,假設你從不糾結,自來就是個腹黑女,哪怕你為上位先幹掉六姐妹,再幹掉卡曼取而代之,最後發現自己懷了雙胞胎,你會如何取捨?

是母性戰勝私慾,還是堅定黑化到底?

從卡曼的角度,她的手段雖然激進,嚴格地說,她不能算有錯。

群體生存與個體生存,她果斷選擇前者,並始終堅定捍衛,這不僅不能算錯,甚至某種程度可以說是大愛。尤其是,整部影片從頭到尾,她都沒有表現出任何私心(除了維護名譽),也並不曾為己或熟人徇私,在最後被判極刑時,也是從容赴死。

但我們為啥沒感覺,不正是這個人身上沒有矛盾麼!

真正會讓我們記住的是什麼角色?

是善良的小偷,是會暈血的殺手,是心軟的強盜,是膽小卻因使命感召最終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所以卡曼為什麼不能是一個偶爾會流露出憐憫的人?

甚至,她為什麼不能自己懷了個雙胞胎養在家裡?

從一開始的監守自盜,到最終的推己及人,卡曼心路轉變的過程,或許也是大眾在天災面前尋求到新的生存之道的過程。

全人類的命是命,一個人的命就不是命麼?

可惜,從頭到尾,無論反派還是正派,除了追殺與反殺,我們一點兒都看不到這樣的糾結。

3

說到生存博弈這樣的題材,我腦海中第一浮現的畫面是《唐山大地震》中的那個場景:救姐姐還是弟弟?

明明可以是一部生存博弈大片,生生拍成了葫蘆娃打怪

千鈞一髮,只能選一個,母親要選誰?

選誰,都註定揹負一生的愧疚。

母親的愛與舍,姐姐的恨與怨,直擊觀眾內心最柔軟之處。因此多年以後,她們最終的和解,才如此令我們動容與釋然。

所以生存博弈,高明的寫手一定會讓它直擊人生的艱難,最終導向極端環境下人性的閃光。

比如1993年,斯皮爾伯格橫空出世的那部磅礴偉大的作品——《辛德勒的名單》。

明明可以是一部生存博弈大片,生生拍成了葫蘆娃打怪

為什麼必須用偉大形容這部作品?

辛德勒作為一名德國人,也一度是個精明的投機商人,在親眼目睹一系列慘劇後,最終拋卻個人利益與生死,從納粹德國手中艱難救下了1100多個命懸一線的猶太人。

辛德勒無疑是偉大的。

但影片的結尾,他卻失聲痛哭,他認為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

他指著自己的車,表示那能和歌德軍官換10個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針,表示那能換2個人,甚至更多……

他一再抱怨自己不夠努力,沒能賺更多的錢,以至於沒能救更多的猶太人。

那一幕,怎不令人像辛德勒一樣淚流滿面?

倖存的猶太人送給辛德勒一枚金戒指,上面用希伯來文寫道: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一個世界。辛德勒拯救了世界。

辛德勒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愛與付出,讓蒙受重創的猶太民族有了復興的基礎。這部影片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告訴我們,即便在那些最黑暗的時刻,人性的悲憫所綻放的光芒也將照亮前路,讓我們終不至於徹底絕望。

五年之後,又是斯皮爾伯格,執導出了另一部偉大作品——《拯救大兵瑞恩》。

明明可以是一部生存博弈大片,生生拍成了葫蘆娃打怪

依然是生死博弈,依然是直指人性。

“為什麼要讓我們八個人,去救一個人?”

“他有媽媽?我也有。你有嗎?你有嗎?哈哈!我猜你沒有。”

拯救瑞恩這個普通士兵的命令是由總參謀長馬歇爾下達的,他的道德依據來源於林肯的一封信:一個母親將自己所有的兒子都送上戰場,某種程度,即成了國家所有母親的代表,因而救她僅剩的唯一兒子回家就具有了獨特的象徵意義。

這是影片設定的悖論——八個人的生命換一個人的生命既反人性,又有合理性,這個哲學命題把觀眾帶入了難以解答的道德困境,從而賦予了這部戰爭片獨特的思考深度。

影片的偉大之處也正在於此:面對責任與死亡,八個成員雖表現各異,個人色彩濃厚,從來沒有統一思想,但最終,他們用自己的鮮血與生命完成了任務,遵從了國家意志。而片中無處不在的人道主義色彩,也彌合了戰爭和生命的鴻溝。

沒錯,這,才是我們期望看見的生存博弈大片,理當具備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