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評價中考查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本質上與以人為本或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將核心素養抽象為這樣幾句話:核心素養是後天習得的、與特定情境有關的,而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表達出來的東西;是通過人的行為表現出來的,因此核心素養是可監測的知識、能力和態度;涉及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人與工具三個方面,最終要落實在人即受教育者身上。

在基於核心素養的學科教學中,評價與考核很重要,除了考查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還要關注學生學科素養的形成。在近些年實施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我們在數學領域的監測標準中提出的三個原則,基本體現了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育的關注。

不強調計算速度

重思考深度、輕技巧訓練

1

小學數學過分強調計算速度是沒有道理的,速度的訓練是導致學生課業負擔加重的主要原因。我們在後來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嘗試減少題量或者是延長測試時間。素養培養是慢功夫。學校不能動輒考核教師,否則只會導致教師也要求學生拼命練習,通過反覆做題訓練速度,培養應試技巧。數學學習是需要思考的,教師的一項重要責任,就是要引導和啟發學生學會思考、敢於思考、善於思考。

監測內容要指向學科核心素養:

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

2

以前的測試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點了解、理解、掌握的程度,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我們要求監測內容中要蘊含數學素養,比如:考查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以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力等,尤其是要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

有這樣一道題目。五年級一班和五年級二班舉行跳繩比賽,每班派10人參加比賽。已經賽完9名同學,將派最後1名同學上場。五年級一班可以在甲、乙兩名同學中選出。這兩名同學最近成績是:甲(21、35、39、23、40、25)、乙(27、29、31、33、28、32),這兩名同學的平均分差不多,你建議讓哪位同學上場比賽?理由是什麼?

學生的答案很有意思,城市的孩子大部分都答乙,因為乙的成績比較穩定;但是郊區有一些孩子生活經驗豐富,認為得看賽完九次之後的成績,如果五年一班輸了,那就可以讓甲參加比賽,因為甲的成績跳躍比較大,衝一衝沒準這次就贏了。這時候我們發現,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與生活閱歷有關的。

採用滿意原則:

考查學生的思維過程

3

我們可以通過開放題來考查學生的思維過程,開放題應當採用加分原則。我曾經給小學四年級學生出過這樣一道題:有兩個居民區,中間有一條道路連接,現在要在路邊建一個超市,你建議建在哪裡?為什麼?大部分學生答應該建在中間位置,因為大家走得一樣遠,這樣的回答有道理,可得滿分;有的學生答要看居民區人的多少,應該離人多的居民區近一點,這樣的回答更好了,可以多加兩分;還有的學生答需調查哪個居民區去超市的人多,按比例來建,這樣的回答可以再多加兩分。只要學生答得更好,就可以給他加分。

在這樣的測試中,我們不能僅僅通過結果判斷學生答案的對和錯,重要的是判斷學生的思維過程是否有道理,是否合乎邏輯;只要學生的思維過程與得到的結論是一致的就應該滿意,這就是“滿意原則”,如果答得更好或者更深度可以再加分。由於開放題的答案是不確定的,這就對我們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能出題,還要有判斷思維是否有邏輯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們思考問題,讓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技能的同時,積累思維和實踐的經驗,形成數學核心素養。

本文摘編自《中小學管理》2017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