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能在某一時刻獲得餘生永恆的快樂嗎?

昧夢


略談佛法中的開悟或明心見性——快樂遠超女性高潮?




許多接觸過佛學的人都知道佛法博大精深,但究竟怎麼個博大精深法,卻茫然不知。更多的人以為,佛家所謂的開悟(主要是禪宗用此概念),就是理解了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涅盤寂靜)所表述的道理,甚至以為只要理解了的話自己也就成佛了。有位叫吳小潭的博主在其“致張默之《論佛骨表》”一文中就表述了類似意思,以為理解就是開悟,根本不必修行到別的什麼境界,我在其博文後留言“……理解與開悟有天攘之別……”(可惜被他刪除),其實何止“天攘之別”,簡直就是有無窮遠的距離。必須明確一下,本人也只是理解,還在修行階段,距離開悟遠不止十萬八千里,因此還在這裡羅嗦(大都是別人的言論)。真正開悟的人,通常不會這麼多話,因為那個境界實在是沒法說的,任何概念無法描述,任何語言無法表達(真正的涅盤寂靜,或涅盤超越概念)。

那麼,開悟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在我看來,開悟並不是所謂的開智悟理。如果開悟就是開智悟理,那現在開悟的人就太多太多了。元音老人(學禪淨密於一身)認為,禪宗講開悟,淨土宗講橫超生西(往生西方淨土),密宗講即身成佛,本質上是一個意思,那就是:明心見性。所以有人說,“開悟就是親自體驗到佛性(明心見性),佛的境界,是靠自己的力量修行所證。但開悟並不是說己成佛了,開悟之後只是成佛的第一步,還要不斷的磨練自己心性,磨掉千億劫以來的壞習氣,修諸功德,經千億歲後,才能成佛。只有開悟後,才是真修真練,未開悟只是盲修瞎練。” 血脈論曰:“若欲見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唸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日本永平道元法曰:“見性者,佛性也,萬法之實想也,眾生之心性是也。此性渡於有情非情,普於凡夫賢聖,都無所住。故無住之性,雖在於有情,而不住於有情;雖在於惡,而不住於惡;雖在於色,而不住於色;雖在於形,而不住於形;不住於一切,故云無住之性。又此性非色、非有、非無、非住、非明、非無明、非煩惱、非菩提,全無實性,覺之名為見性也。眾生迷此性故,輪迴於六道。諸佛覺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這些說法都沒有錯,但還是很難讓人理解。

那麼,明心見性究竟又是什麼意思呢?

釋聖嚴《從小我到無我》中提到,坐禪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平衡身心的發展,達到身心的健康。身體方面,因腦部輕鬆的緣故,全身的肌肉也放鬆了,因而血管放大,周身感到舒適,精神自然感到爽朗,頭腦的反應也自然更為明快和輕鬆了。煩躁、多疑、憂慮、恐懼、意志渙散等情緒隨之消除,建立起自信、果斷、樂觀、寧靜和穩定的情操。

第二階段從小我到大我:第一階段僅能使你把混亂的心念,集中起來,練習注意力的集中,但尚有其他的雜念,在你的腦海中或多或少地時隱時現。 在觀念上,你的目的,是為了身心的健康,為了使自己練習坐禪而獲得利益。所以,純粹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到了第二階段,便要使你從小我觀念中解放出來,進入冥想的程度,把小我觀念的範圍擴大,大到與時間及空間等量齊觀,小我融入於整個的宇宙之中,與宇宙合一,向內心看時,無限深遠;向外界看時,無限廣大。既然已與宇宙合而為一,自己的身心世界便不存在了,存在的是無限深遠及無限廣大的宇宙,自己不 再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乃是宇宙的全體。這也是道家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

在這第二階段的過程中,能使你體驗到,你不再是孤立的個別存在,而是普遍地存在於深廣無限的宇宙之中,你與環境之間的矛盾,不存在了,對於環境的不滿、憤恨、喜愛、渴望,也即是排斥和追求等的心理,自然消失,你所感受到的,乃是寧靜和充實,因為消除了自私的小我,能把一切人和一切物,都視為由我的本體所產生的現象,所以愛一切人和一切物,如同愛護小我一樣。到了第二階段的頂峰,便會覺得自己的智慧是無限的,力量是無窮的,生命是永恆的了。但是,“我”的範圍越大,自信心的程度也越強,強烈的自信心,實際上就是優越感和驕慢心的無限升級,所以稱為大我,所以也並不等於已從煩惱中得到了徹底的解脫。

第三階段從大我到無我:人到了第二階段的高峰之時,自覺到“我”的觀念已不存在,但那僅是揚棄了自私自利的小我,並未能把本體的理念或者神的實在也否定掉,不論你稱它為真理、唯一的神、最高的權威、不變的原則 ,乃至佛教所稱的佛陀,如果你以為它是實有的話,那都不出乎大我的境界。

到了第三階段,才是禪的內容,禪是無法想象的,它不是一種觀念,更不是一種感覺,不是可用任何抽象的理念或具體的事物來說明它的。冥想固然是普通的人通向禪之道路的應經過程,到了禪的門口,冥想的方法也用不上力了。正像用各種交通工具,把你一程一程地轉運到最後一個地方,前面是一座高山的峭壁,這座峭壁,向上看不見其頂,向左右看,不見其邊際。這時有一位曾經到過峭壁那邊的人,向你指著峭壁說,禪的大地就在這座峭壁的那一面,通過峭壁你就進入禪境了。但是,他又告訴你,你別寄望用什麼交通工具,飛越它,或者繞過它,或者穿透它,因為它是無限的本身,你不可能用任何方法通過它。

縱然是一位高明的禪師,把學生引到此處之時,也會覺得無能為力了,他雖是過來人,他卻不能把你拉過去,正好像母親飲食,不能使得她的不肯飲食的嬰兒解除飢渴的道理一樣。這時候,他唯一能夠幫助你的地方,是告訴你,把你過去的一切經驗、一切知識、一切你以為是最可靠、最偉大、最實在的東西和觀念,全部解除,連你要進入禪境的希望也得解除掉。正像你要進入一座特別神聖的建築物之前,那個守門的人告訴你,不但不準攜帶兵器,連所有的衣帽鞋襪也要脫下,不但要一絲不掛,連你的肉體和心靈也要全部解除了,方許你進去。因為禪是無我的天地,當你心中尚有一絲憑藉之物的時候,便無法與禪相應。所以禪是智者的領域,也是勇者的領域。若非智者,不能相信解除了一切的憑藉之後,尚有另一個境界會在你面前出現;若非勇者,要把自你有生以來,不論是思想的或知識的,精神的或物質的,所有一切,全部拋棄,是很難做到的。

要進入這樣的禪門,絕非易事。許多人學了數十年的禪,靜坐了數十年,仍然不得其門而入。如果你的因緣成熟,或者遇到了高明的禪師,在他的悉心督促之下,進入禪門,也不困難,他會採用種種使你看來似乎違背常情常理的態度、動作、語言,作旁敲側擊的引導,使你很快地達成進門的目的。當你進門的時候,你才發覺,禪是無門可入的,未入之前不見門在何處,進入之後,門也並不存在。

進入了禪境的人,所見的本體和現象,不是兩樣對立的東西,甚至也不能用同一隻手的手背和手拿來作比喻。這是因為現象的本身,就是本體那個東西,離開現象,並不另有本體可求,本體的實在,即在於現象的不實在之中;現象是變幻不已的,沒有常態的,這就是真理。當你體驗到了現象不是實在的東西之時,你便從現象造成的一切的人我、是非的觀念,以及貪慾、憤恨、憂慮、驕慢等的煩惱心中得到解放。你不必追求寧靜和清淨,也不必厭惡煩惱與雜穢。你雖生活在現實的環境之中,任何環境,對你而言,無處不即是清淨的佛土,未悟的人看你,你是平常的人,你看平常的人,則無一不與諸佛相同。你自覺你的自性與諸佛的自性一樣,佛的自性普遍於時空,所以你會不期然而然地運用你的智能和財力,普施於一切處、一切時的一切眾生。

進去了,就是開悟了,也就是明心見性了。不過,最初開悟人,在禪境或成佛的歷程上,尚在起步的階段,也並不一定就具有了神通(雖然很多修行者在第二階段就具有了一些神通),就如萬里長城只走完了第一步,還有漫長的修煉道路要走。無論是淨土宗的唸佛修行,還是密宗的唸咒、修功德,本質上,無非是借其各自的法門或者外力這樣的形式來協助實現上述的三個過程,最終實現明心見性。如果淨土、密宗的修行者(天台、華嚴、法相、性宗等其他宗派修行者,不入禪即入淨)以為不必親證本性而單單憑藉這些形式(外力)就必定可以成就,那是極其錯誤的,最終只能失望而逝,依舊輪迴。

在元音老人看來,佛法雖以禪門為正(其門風高峻,氣勢磅礴,人才輩出,氣象萬千,歷史上造就了中日佛教的繁榮昌盛),但其只適合上上根之人,尤其近世人才寥落,幾無一個大手筆的宗師,徒具虛名。密宗是諸佛於末法時代度生的最方便、最完備、最當機的法門,也是一切宗派不能偏離的法門,它實際上是將禪淨密集於一體。只是因為密宗修行者容易獲得神通而隨意展示,被其他宗派認為妖氣太盛而遠避(唐武宗、明太祖就擔心密宗行者用神通把江山奪走而取締密宗)。其實,其他宗派修行者所持的楞嚴咒、大悲咒、往生咒、十小咒乃至淨土的唸佛等等,與密宗實無分別。眾多大禪師的神通絲毫不比密宗行者遜色,但極少顯露(參見《真有穿牆過壁的神通嗎?——兼談佛教的神通》)。必須清楚的是,禪宗只適合上上根之人,且需大成就禪師巧妙引導點化,由漸悟而頓悟;淨土則適合下下根人和上上根人,獨不適合中等根器者(中根人似聰明而非聰明,不肯腳踏實地老老實實去唸佛);密宗則適合各種根器者,而且證悟最速,如坐飛機旅行。只是,密宗行者要真正做到將禪淨密集於一體來修,才能快速成就,若只注重那些形式,照樣枉然。必須強調的是,密宗行者在修行路上雖然容易出神通,但多是依通,和其他外道行者法術類同,與證得漏盡通後顯發之通不可同日而語,必須繼續修行至最終悟道,切不可用此種神通來滿足俗人慾望而做犯罪的勾當,否則,不僅不能成就,還將遭慘重惡報。密宗的虹化,是可以證實的大成就,即身成佛,但並不是真的成為佛陀那樣的佛了,而是即身往生,不退成佛,也就是說,還要經過漫長的修行才能成佛,所以很多的成就者選擇轉世人道繼續修行(他們脫離了輪迴,但可以隨意選擇轉世到某道。天道太享受,不適合修行)。

最後要說明的是,密宗修煉過程中出現的上樂境界,其實與禪宗深禪定的境界無二。上樂境界的快樂,並非肉慾的快樂,任何世俗快樂都比不上,是無限、永恆的快樂,也叫最大妙喜樂,可用四個字形容:大、上、妙、聖。許多人認為女性的性高潮是人類最大的快樂(美國科學家研究認為,一次痛快淋漓的男女完美合歡中,女性獲得的快樂佔到93%,男性獲得快樂只佔7%),但實際上,上樂境界的快樂遠遠超過女性高潮,任何語言都無法準確描述(當然,即便是毒品刺激與女性高潮,也是無法用語言對未有經歷者準確描述的)。在上樂境界中,會出現幻境,也就是魔境,很容易使修行者走火入魔。一般上樂境界者會自覺輕安,如同浮在太空中一樣(女性的性高潮有時也能到此境界,但持續時間不長),自己會入於杳冥,消失不見,幻象、異相全部出來,此時切不可執著,由它來去,否則,被幻象迷住,有了愛憎和取捨,就入了魔鏡。曾經有修行者在此種境界中,見一大樹下有裸體女人(實際上是頭母豬),著相了,撲了上去,結果著在小豬身上,小豬生了出來他才感覺不對,到處亂竄,撞死在一石頭上,心識才離開小豬,回到肉身。所以,到了這個階段的修行者,無論見到佛還是見到魔,都不要理,隨他來去。只有繼續修行,方可最終成大菩薩乃至成佛(就如淨土行人,到了淨土照樣得繼續修行)。


湖心亭看雪客佛學


人可能在某一時刻獲得餘生永恆的快樂,這個問題其時是圍繞餘生二字來解釋的;因為每個人的餘生不同,有長有短,所以永恆的快樂也不一樣。


我們分年齡來說,一個四五十歲的人,得了不治之症,他(她)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最讓他(她)放不下,就父母和子女,會瞞著他們,儘量讓他們都開心,把這種大愛無盡的釋放,盡力做到最好,就算心有不捨,也會安然的離開。


但是對一個年過花甲的人來說,人已步入老年,他(她)的心裡面孫字輩就是他們的寶,兒女靠邊站,這就是所說的隔代親;步入老年後,他們覺得年輕時磨礪過,辛辛苦苦了一輩子,家也穩定了,兒女成家,自己責任也完成了,含飴弄孫是他們寄託和希望;他們把60歲以後看著是餘生,所以都會把兒孫的小快樂,深記在心裡,偶遇同年紀的老年人,都會一點一滴的這些小快樂向大家炫耀一翻,嘴上說著,心裡樂著,這些快樂都會伴著他們到永遠。

儘管每個的餘生不同,但是我從新裡希望老人,青年人和孩子們,每天都是開心快樂,倖幸福福的。


靜遙遠的星



姚華興


有這個可能…放生一隻烏龜,烏龜能保護你一生…有的動物,主人離世,它也能隨之而去…如果,一個人在生命危急關頭,有人救了他或某一個人給他改變命運的幫助,他會感激或快樂一輩子的……


小大周天訓練館



依稀57


保爾·柯察金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曾寫下這樣的名言:

人最寶貴的東西就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是生應該這樣來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他在臨死的時候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我想:保爾·柯察金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波瀾壯闊的革命事業,他在終臨之際,已經獲得了永生的快樂!




臨時客


我想可以得到。亞里士多德論探索哲學的意義時說:他們探索哲理只是為想脫出愚蠢。他們為求知而從事學術,並無任何實用目的。我們不為任何其他利益而找尋智慧;只因人本自由,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為別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們認取哲學為唯一的自由學術而深加探索,這正是為學術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學術。他說:哲學是最神聖的學術也是最光榮的,要獲得這樣的知識也許是超乎人類的能力,“上窺天機”,是故人之以此智慧(洩露天機)勝者,輒遭遇不幸。說它神聖是因為(1)神原被認為是萬物的原因,也被認為是世間第一原理。(2)這樣的一門學術或則是神所獨有;或則是神能超乎人類而所知獨多。說它光榮,是所有其他學術較之哲學確為更切實用,但任何學術均不比哲學為佳。想當年,蘇格拉底英勇赴死毫無畏懼無疑就達到這一境界。即使到今天,擁抱哲學所能達到的境界也足以藐視一切爭權奪利狗苟蠅營獲得精神的永恆。


我思故我在我在我必思


不用在餘生,就是在平時做夢的時候就能得到,人死了的時候為大死,睡著的時候為小死,只有一個區別:大死就是在某一時刻得到了永恆的快樂,沒有一個死過去的人回來說他得到了永恆的快樂。

反之;在平時做夢的時候,什麼東西得不到的在夢中全有;哲學不如科學,用唯物論辨證唯心論,得出來的結果各佔百分之五十,用科學的方法得出來的結果百分之一還不到,你說你信那一個?我寧願相信科學定論。

科學是萬能的鑰匙,無論人類身上的各種秘密,離開科學的研究只能用神話來解釋,神話的威力,就是讓人類燒香叩頭,才能給你一個不確定性的回答,科學就不一樣了,科學是經過反覆論證、查、驗、利用儀器手段分析數據,才得出最後的結論。



滄海129345295


我想一刻餘生即永恆是存在的,我想到的有這麼幾種情況。

一、己經看到信仰和理想的實現,繼續衝鋒的戰士。

在渣滓洞、白公館己經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繡著紅旗的江姐,組織戰友們準備突圍的許雲峰、華子良以及他們的戰友們,在餘生中永恆的快樂,在烈火中永生。

二、理想相同,生死相依的愛情。

廣州紅花崗田畔的刑場上,只有20多歲的共產黨員周文雍、陳鐵軍即將被槍決,失去寶貴的生命。就在就義前,他們宣佈舉行婚禮。他們將永恆地守護他們的愛情,永遠不離不棄。

三、為國家一項工作進行開拓創新,事業後繼有人者。

鄧稼先26歲獲得博士學位,拒絕母校的高薪聘用,回到祖國,在物質生活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在核試驗中夜以繼日,不眠不休,進行研究,甚至親身在無防護的條件下,抱起核彈,我國終於引爆了第一顆原子彈,而鄧稼先愛護、培養下的兩彈一星隊伍也邁入世界前列,鄧老儘管患癌症去世,但在去世前他能為保衛自己偉大的祖國做出貢獻,並使這項工作常勝不衰,當老人的靈魂俯視祖國時,他是永恆的快樂與自豪。

四、在災難中以一己之力,救護多人者。

在汶川地震時,有一位老師,把幾個孩子推入講臺下,用自己的死,換來了孩子們的生,是不捨,是難離,是為幾個孩子的獲生的永恆的快樂。

一支拙筆,寫不盡有理想、有信仰的人生追求,

一瓣心香,獻給永恆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