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口鎮——中原四大名鎮

道口、賒店、周口、朱仙鎮,明清時期並稱中原四大名鎮。

道口現為滑縣政府所在地;

賒店現為社旗縣政府所在地;

周口現為周口市政府所在地;

名氣最大的朱仙鎮,在歷史上曾和漢口、佛山、景德鎮並稱全國四大名鎮。現在不但不如後三者發展的好,就是在中原,也不如道口、賒店、和周口,仍為開封市下面的一個鄉鎮。


道口由直隸改屬河南

道口位於河南北部,衛河東岸,相傳古為黃河渡口,李氏在此以擺渡為生,故名李家道口,後簡稱道口。明清時期是一個重要的運河碼頭,走衛河,可以直達天津;走衛河,轉京杭大運河,可以直達京師通州。因河運,而迅速繁榮起來。

道口原屬浚縣。

在清初,浚縣、滑縣和內黃都屬於直隸大名府。

因衛河是河南省直通京杭大運河的重要通道,河南的漕糧都需要走衛河、大運河,運到京師。

每省都有運糧定額,其中,河南每年的額定漕糧是二十萬石,限於次年三月初一以前送到通州糧倉,漕糧的運輸由河南負責,運道是由衛河進入大運河,所經之地雖然相接壤,但有一段位於大名府滑縣、浚縣和內黃三縣境內,屬直隸省管轄,河道多是沙石淺灘,需要經常對其進行疏浚。因屬兩省管轄,指揮和溝通不便,河道常不能暢通,影響河南漕糧的及時交倉。

為了便於衛河的維護和修葺,清朝雍正三年(1725),沿河的滑縣、浚縣和內黃三縣改隸河南。其中浚縣、滑縣改隸於衛輝府(今新鄉市),內黃縣改隸於彰德府(今安陽市)。

道清鐵路的修建

十九世紀末,為了攫取山西的煤炭資源,英國人要挾清政府同意其修築一條從山西澤州至江蘇浦口的鐵路——澤浦鐵路。

澤州,現山西晉城市。

鑑於當時修建鐵路帶來的雙刃劍,八國聯軍進犯北京,就是從天津塘沽登錄,走京津鐵路,直達京師,導致慈禧太后攜帶光緒帝西狩,從北京走山西,逃到西安。如果澤浦鐵路修通後,當時的列強輪船可以沿長江直達南京,在浦口登陸,走鐵路直達中原。

清政府自然看到了英國侵略者的野心,拒絕英國人修築澤浦鐵路一事。

這時英國人勘測發現道口鎮有衛河直通天津。

經過博弈,英國人最後決定修築道澤鐵路,從浚縣道口鎮到山西的澤州府。山西開採的煤炭,先走鐵路,到得道口鎮後,再從衛河走水路,直通天津港口,運往英國。

鑑於從河南到山西,在當時看來,有不可逾越的太行山,這條鐵路最後只修了部分——道清鐵路,從浚縣道口鎮到河內清化鎮(現博愛縣)。

因道清鐵路的修建,道口鎮的交通如虎添翼,水運加鐵路,更加繁榮,被稱為“小天津”。

但道口的繁榮是短暫的。隨著京漢鐵路的修建,走新鄉,而沒有走道口,加上運河的衰敗,道口開始走下坡路。

當京漢鐵路經過新鄉時,新鄉成了豫北的鐵路交通要道。

道口雖然沒有稱為河南的“石家莊“,道口燒雞卻隨著鐵路,走向四方,成為我國四大知名燒雞。

道口鎮——中原四大名鎮

道清鐵路

道口由浚縣改屬滑縣

1949年道口由浚縣劃入滑縣,滑縣把人民政府由萬集遷此,道口成為滑縣的縣政府所在地。

此時浚縣屬於平原省安陽專區,滑縣屬平原省濮陽專區。道口開始和浚縣分開,分屬不同的地區。

平原省撤銷後,浚縣和滑縣同屬安陽地區。

後鶴壁集從安陽湯陰縣析出,置鶴壁市,下轄浚縣和淇縣。滑縣仍屬安陽。道口又和浚縣分屬不同地區。

2016年11月,鄭濟高速鐵路河南段正式開工建設。

鄭濟高速鐵路是從河南鄭州到山東濟南的一條高鐵。沿線設置的站點有鄭州東站、平原新區站、新鄉東站、衛輝南站、滑浚站、內黃站、濮陽東站、南樂站、莘縣南站、聊城西站、茌平南站、長清站、濟南西站。

其中滑浚站位於滑縣和浚縣境內,通過鄭濟高速鐵路,又把道口和浚縣聯繫在一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