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位五落五漲,專家五進五退冒險與河水竟賽搶救出6098件國寶文物

水位五落五漲,專家五進五退冒險與河水竟賽搶救出6098件國寶文物

公元1977年5月,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不幸遭遇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土地乾裂,莊稼全部枯死,連續三年的大旱導致莊稼顆粒無收,廣大農民損失慘重。

到了10月份的時候,旱情近進一步的加劇,淅川縣所有河流出現了斷流乾涸的情況,導致了丹江口水庫水位急劇下降,甚至連在水庫中被浸泡了20多年的龍山山脊都露出了水面。

一天,淅川縣下寺村的十幾個調皮小男孩沿著水庫岸邊竄到了龍山山脊上跑來跑去嬉戲打鬧。每當跑步的時候,他們都很奇怪的聽到地下傳來很巨大的迴響。

水位五落五漲,專家五進五退冒險與河水竟賽搶救出6098件國寶文物

貪玩的小孩子就聚集在一起,用力的踩跺著地面聽聲音,以此取樂。誰知道突然轟隆一聲巨響,就在他們的身旁塌陷出了一個直徑約1米的大洞,嚇他們一跳。

他們好奇的朝裡面一看,隱約看見裡面似乎有些瓶瓶罐罐的東西擺放著,但誰也不敢進去查看。事後他們就跑回家把情況告訴給了大人,村民們都帶著竹竿,網兜等工具前去挖掘打撈文物。

很快消息傳到了村長耳朵裡,他是一個文物保護意識極強的人,馬上派人守住了現場並報告給淅川縣的文化館,請求他們派人前來考察和保護這些文物。

水位五落五漲,專家五進五退冒險與河水竟賽搶救出6098件國寶文物

縣文化館長張西顯先生聞訊馬上率領一支考古隊前往了下寺村這片龍山山脊進行勘探和發掘,他們發現這竟然是一個規模很大的春秋時候的墓葬群——龍城墓葬群。

然而在張西顯的考古隊挖掘古墓的時候,他們腳下的丹江口水庫的水位變化卻有意無意的阻礙了他們的考古挖掘進度,導致了考古工作多次的被迫中斷。

每次當水水庫水位下降時,考古隊就趕緊跑去龍山山脊開展挖掘工作;等到水漲起來了,考古隊就立刻收拾行當和挖掘出來的文物迅速撤離。

水位五落五漲,專家五進五退冒險與河水竟賽搶救出6098件國寶文物

就這樣,水落了就進水漲了就退的情況反反覆覆地出現了五次,嚴重影響了考古工作的進行,讓考古隊不得不多次調整考古的方案。

考古隊採取了“避實擊虛”打游擊的方式來進行重點挖掘,就是對那些墓葬規模宏大、形制特別、儲藏文物豐富的大墓進行專門的挖掘,而對其他的小墓進行有意的忽略。

就是在這樣極其惡劣的和充滿危險的環境中,張西顯他們一干就是一年,並從這片墓葬群之中一共出土了上萬件春秋時期楚國文物。

水位五落五漲,專家五進五退冒險與河水竟賽搶救出6098件國寶文物

其中編號為A2的楚墓中清理出的珍貴文物最多,分別有玉器、禮器、兵器、樂器、車馬器、漆器等6098件,每一件都製作精美,質量上乘,堪稱國寶級的文物 。

然而令張西顯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們竟然在2號墓中挖掘出了一大堆支離破碎的青銅殘片,被發現時這些殘片碎得非常的厲害,粗略統計大約有上千塊的碎片。

這些殘片大小不一,很多都扭曲變形了,斷裂處凹凸不平,很可能是被人報復性的惡意破壞的。專家後來根據挖掘時發現的盜洞猜測,有可能是漢代的盜墓賊發現這個器物太大搬不出去,就把它徹底的毀壞掉了。

水位五落五漲,專家五進五退冒險與河水竟賽搶救出6098件國寶文物

後來國家文物局派來了多位頂級的專家進行查看和研究,他們最後鑑定確認這些青銅碎片的原身是春秋時代的青銅禁。

青銅殘片被清理出來之後,因為數量太多,而且它的原來器物是至今首次發現的國寶級文物,就分配給河南省博物館著名的青銅器修復專家王長青先生負責修復。

當時已經60多歲的王長青臨危受命,帶著自己的20多歲的徒弟,採取了傳統的青銅器修復方法對青銅禁進行了漫長而嚴謹的科學修復。

經過整整三年1095個日夜的艱苦卓絕奮鬥,以及26道繁雜的修復工藝程序,採用了清理斷渣,分步整形,切磨鋦口,鏨刻花紋等等瀕臨失傳的技術。

水位五落五漲,專家五進五退冒險與河水竟賽搶救出6098件國寶文物

王長青終於在1984年初把這件奇絕靈秀,精美絕倫的雲紋銅禁全部修復完成。這件青銅器甫一出展立即驚豔塵世,亮瞎了眾多參觀群眾的眼睛。

修復之後的雲紋銅禁高度約有28.8公分,長度有103公分,寬度約有46公分,重量超過了180斤,整個器具呈現長方形。 古色古香,具有濃厚的春秋時代楚國風格。

銅禁的表面纏繞著12條造型各異的金龍,每一條都凹腰卷尾,探首吐舌,組成一支強大的衛隊保衛著銅禁的核心,具有封建王朝保護皇城的象徵意義。

水位五落五漲,專家五進五退冒險與河水竟賽搶救出6098件國寶文物

這件雲紋銅禁的製造工藝十分繁雜而精巧,有很多都是王長青獨創的技術。銅禁外形奇崛鏤空,不落俗套,讓人歎為觀止嘖嘖稱奇。

根據市史書的記載,所謂的“禁”就是用青銅打造出來,用來擺放酒器的桌案,是隻有身份高貴的王公貴族或者公卿大夫之類的上層階級才有資格享用的奢侈品。

這一次從丹江口水庫2號楚墓中所挖掘出來的雲紋銅禁是首次發現,填補了我國在銅禁出土歷史方面的空白,具有非常重大的考古價值和意義。

水位五落五漲,專家五進五退冒險與河水竟賽搶救出6098件國寶文物

根據專家的研究,這件雲紋銅禁是用早已失傳了千年的失蠟法鑄造而成,所以它的歷史意義更加重大,並且因機緣巧合把這一失傳技術重現人間。

什麼叫做失蠟法鑄造工藝呢?搜索百度百科,我們可以知道:“ 失蠟法也稱“熔模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

做法是,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範。加熱烘烤後,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熔液,便鑄成器物。 ”

水位五落五漲,專家五進五退冒險與河水竟賽搶救出6098件國寶文物

關於中國使用失蠟法技術鑄造器物的最早時間,以現存的文史資料只能回溯到唐朝初期,專家們根據《唐會要》記錄,發現唐高祖李淵曾經在武德年間在官窯大量鑄造過開元通寶發行世間,那時所使用的就是聞名遐邇的失蠟法。

由於專家們只在唐代的古籍中見到過失蠟法的使用,而在此之前的資料沒有查到,所以史學界一直以為中國失蠟法是來源於印度的,因為印度使用失蠟法的時間比唐朝要早幾百年。

而這次考古挖掘出來並修復完成的用失蠟法制造的雲紋銅禁,卻確鑿無誤的用實物證明了失蠟法是我們中華民族祖先用智慧自創的固有技術,並非外來的舶來品。

水位五落五漲,專家五進五退冒險與河水竟賽搶救出6098件國寶文物

專家們根據銅禁上的銘文,確定了它是在楚康王執政期間他的宰相子庚死後的陪葬品,因此推斷它的鑄造時間應該在公元前552年左右,這麼一來就將中國失蠟法的鑄造技術使用的時間一下子向前推進了1100多年。

2002年,在國家文物局公佈的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當中,雲紋銅禁名列其中,是名符其實的稀世珍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