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位五落五涨,专家五进五退冒险与河水竟赛抢救出6098件国宝文物

水位五落五涨,专家五进五退冒险与河水竟赛抢救出6098件国宝文物

公元1977年5月,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不幸遭遇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土地干裂,庄稼全部枯死,连续三年的大旱导致庄稼颗粒无收,广大农民损失惨重。

到了10月份的时候,旱情近进一步的加剧,淅川县所有河流出现了断流干涸的情况,导致了丹江口水库水位急剧下降,甚至连在水库中被浸泡了20多年的龙山山脊都露出了水面。

一天,淅川县下寺村的十几个调皮小男孩沿着水库岸边窜到了龙山山脊上跑来跑去嬉戏打闹。每当跑步的时候,他们都很奇怪的听到地下传来很巨大的回响。

水位五落五涨,专家五进五退冒险与河水竟赛抢救出6098件国宝文物

贪玩的小孩子就聚集在一起,用力的踩跺着地面听声音,以此取乐。谁知道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就在他们的身旁塌陷出了一个直径约1米的大洞,吓他们一跳。

他们好奇的朝里面一看,隐约看见里面似乎有些瓶瓶罐罐的东西摆放着,但谁也不敢进去查看。事后他们就跑回家把情况告诉给了大人,村民们都带着竹竿,网兜等工具前去挖掘打捞文物。

很快消息传到了村长耳朵里,他是一个文物保护意识极强的人,马上派人守住了现场并报告给淅川县的文化馆,请求他们派人前来考察和保护这些文物。

水位五落五涨,专家五进五退冒险与河水竟赛抢救出6098件国宝文物

县文化馆长张西显先生闻讯马上率领一支考古队前往了下寺村这片龙山山脊进行勘探和发掘,他们发现这竟然是一个规模很大的春秋时候的墓葬群——龙城墓葬群。

然而在张西显的考古队挖掘古墓的时候,他们脚下的丹江口水库的水位变化却有意无意的阻碍了他们的考古挖掘进度,导致了考古工作多次的被迫中断。

每次当水水库水位下降时,考古队就赶紧跑去龙山山脊开展挖掘工作;等到水涨起来了,考古队就立刻收拾行当和挖掘出来的文物迅速撤离。

水位五落五涨,专家五进五退冒险与河水竟赛抢救出6098件国宝文物

就这样,水落了就进水涨了就退的情况反反复复地出现了五次,严重影响了考古工作的进行,让考古队不得不多次调整考古的方案。

考古队采取了“避实击虚”打游击的方式来进行重点挖掘,就是对那些墓葬规模宏大、形制特别、储藏文物丰富的大墓进行专门的挖掘,而对其他的小墓进行有意的忽略。

就是在这样极其恶劣的和充满危险的环境中,张西显他们一干就是一年,并从这片墓葬群之中一共出土了上万件春秋时期楚国文物。

水位五落五涨,专家五进五退冒险与河水竟赛抢救出6098件国宝文物

其中编号为A2的楚墓中清理出的珍贵文物最多,分别有玉器、礼器、兵器、乐器、车马器、漆器等6098件,每一件都制作精美,质量上乘,堪称国宝级的文物 。

然而令张西显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们竟然在2号墓中挖掘出了一大堆支离破碎的青铜残片,被发现时这些残片碎得非常的厉害,粗略统计大约有上千块的碎片。

这些残片大小不一,很多都扭曲变形了,断裂处凹凸不平,很可能是被人报复性的恶意破坏的。专家后来根据挖掘时发现的盗洞猜测,有可能是汉代的盗墓贼发现这个器物太大搬不出去,就把它彻底的毁坏掉了。

水位五落五涨,专家五进五退冒险与河水竟赛抢救出6098件国宝文物

后来国家文物局派来了多位顶级的专家进行查看和研究,他们最后鉴定确认这些青铜碎片的原身是春秋时代的青铜禁。

青铜残片被清理出来之后,因为数量太多,而且它的原来器物是至今首次发现的国宝级文物,就分配给河南省博物馆著名的青铜器修复专家王长青先生负责修复。

当时已经60多岁的王长青临危受命,带着自己的20多岁的徒弟,采取了传统的青铜器修复方法对青铜禁进行了漫长而严谨的科学修复。

经过整整三年1095个日夜的艰苦卓绝奋斗,以及26道繁杂的修复工艺程序,采用了清理断渣,分步整形,切磨锔口,錾刻花纹等等濒临失传的技术。

水位五落五涨,专家五进五退冒险与河水竟赛抢救出6098件国宝文物

王长青终于在1984年初把这件奇绝灵秀,精美绝伦的云纹铜禁全部修复完成。这件青铜器甫一出展立即惊艳尘世,亮瞎了众多参观群众的眼睛。

修复之后的云纹铜禁高度约有28.8公分,长度有103公分,宽度约有46公分,重量超过了180斤,整个器具呈现长方形。 古色古香,具有浓厚的春秋时代楚国风格。

铜禁的表面缠绕着12条造型各异的金龙,每一条都凹腰卷尾,探首吐舌,组成一支强大的卫队保卫着铜禁的核心,具有封建王朝保护皇城的象征意义。

水位五落五涨,专家五进五退冒险与河水竟赛抢救出6098件国宝文物

这件云纹铜禁的制造工艺十分繁杂而精巧,有很多都是王长青独创的技术。铜禁外形奇崛镂空,不落俗套,让人叹为观止啧啧称奇。

根据市史书的记载,所谓的“禁”就是用青铜打造出来,用来摆放酒器的桌案,是只有身份高贵的王公贵族或者公卿大夫之类的上层阶级才有资格享用的奢侈品。

这一次从丹江口水库2号楚墓中所挖掘出来的云纹铜禁是首次发现,填补了我国在铜禁出土历史方面的空白,具有非常重大的考古价值和意义。

水位五落五涨,专家五进五退冒险与河水竟赛抢救出6098件国宝文物

根据专家的研究,这件云纹铜禁是用早已失传了千年的失蜡法铸造而成,所以它的历史意义更加重大,并且因机缘巧合把这一失传技术重现人间。

什么叫做失蜡法铸造工艺呢?搜索百度百科,我们可以知道:“ 失蜡法也称“熔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

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 ”

水位五落五涨,专家五进五退冒险与河水竟赛抢救出6098件国宝文物

关于中国使用失蜡法技术铸造器物的最早时间,以现存的文史资料只能回溯到唐朝初期,专家们根据《唐会要》记录,发现唐高祖李渊曾经在武德年间在官窑大量铸造过开元通宝发行世间,那时所使用的就是闻名遐迩的失蜡法。

由于专家们只在唐代的古籍中见到过失蜡法的使用,而在此之前的资料没有查到,所以史学界一直以为中国失蜡法是来源于印度的,因为印度使用失蜡法的时间比唐朝要早几百年。

而这次考古挖掘出来并修复完成的用失蜡法制造的云纹铜禁,却确凿无误的用实物证明了失蜡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用智慧自创的固有技术,并非外来的舶来品。

水位五落五涨,专家五进五退冒险与河水竟赛抢救出6098件国宝文物

专家们根据铜禁上的铭文,确定了它是在楚康王执政期间他的宰相子庚死后的陪葬品,因此推断它的铸造时间应该在公元前552年左右,这么一来就将中国失蜡法的铸造技术使用的时间一下子向前推进了1100多年。

2002年,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当中,云纹铜禁名列其中,是名符其实的稀世珍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