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真的有假貨「原罪」嗎?

這其中有拼多多作為平臺自身的責任,也有市場結構、消費群體分級等更復雜因素,不能一概而論。

拼多多在商業上的迅速成功,來自於區別於傳統電商的運營模式。當傳統電商將目光轉向城市中產階級的消費升級時,拼多多反其道而行,瞄準數量更為龐大、長期被忽視的三四線城市消費群體。這個群體的收入相比一二線城市中產階層要低得多,對商品價格的敏感度更高。同時,相比快節奏的城市中產階層,他們工作之外的時間更多,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中產階層認為性價比不高的“拼貨”遊戲中。

拼多多模式的“聰明”之處在於,通過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憑藉微信構建的社交生態,可以將數量龐大、但相對碎片化的需求,通過“拼團”迅速聚攏,形成對某類商品的集中需求。繼而直接對接產能過剩卻缺乏有效營銷渠道的中小廠家,從而最大程度釋放消費需求,同時能夠確保廠家快速出貨,大幅度降低資金擠佔壓力,獲得更多現金流。對於商家而言,現金流比利潤率更重要。

因此,拼多多依靠較低的獲客成本,以及對中小商家的博弈優勢,完成了“爆款-高流量-掌握對商家價格談判主動權-更多爆款活動-更高用戶人氣”的成長循環。

但是,必須指出的是,拼多多在針對B端(商家)的管理模式上,為了儘快推動自身平臺的商品量級,採取准入門檻相對更寬鬆的模式,對商家進行“寬進嚴罰”。招股書顯示,兩三年內,拼多多平臺聚集著超過100萬的活躍商家。這一方面給平臺帶來商品供應量的爆發性增長,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拼多多的平臺監管成本。換句話說,在發展初期,拼多多將增長速度放置於增長質量之前,這也是國內電商在草根階段的主要成長路徑。

拼多多的“假貨”爭議,還在於其低價運營模式,雖然符合當下消費分級的現實,但也無法迴避另一挑戰,就是為了保持差異化優勢,平臺對於商家的入駐考量和流量扶持,必然是輕品牌而重價格。

眾所周知,一個企業能夠打造知名品牌,必然是在質保、營銷投放等各方面的長期投入所致。這部分費用納入總成本,就會導致價格走高。拼多多要通過價格爆款獲取高流量,入駐其平臺的商家要通過規模效應來平衡拼團的低價訴求,就會對質保、營銷投放等環節形成擠壓,從而造成高仿國內其他知名品牌、產品質量瑕疵率偏高等現象。

實際上,在國內市場上,假冒偽劣和高仿雖然被輿論和公眾視為同一類型,卻有著微妙區分。在不少地方,一個知名品牌周圍往往容易衍生出龐大的“伴生產業”。比如,國內一些白酒品牌,在其產地也會有仿製其品牌的酒,由於同取周邊河水釀製,有些酒質還過得去,市場售價也不高。此類商品有打知名品牌和法律擦邊球之嫌。不過,對於部分消費者來說,以更低價格購買仿製名酒,滿足了其社交需求,因此相關需求一直存在。

拼多多模式中的“高仿”現象,是將此類線下需求轉移到了線上平臺完成,也因此不可避免地捲入相關爭議中。這是現實國情的映照,而拼多多在獲得更多用戶的同時,也必須去承受對等的輿論壓力。

拼多多真的有假貨“原罪”嗎?目前看來,這其中有拼多多作為平臺自身的責任,也有市場結構、消費群體分級等更復雜因素,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放置在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去繼續觀測。

□予天(財經評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