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藝術品金融化的產業鏈

11月7日,將為北京印刷學院承辦,史民峰教授主持的國家藝術基金“攝影傳統手工製作工藝青年傳承人培養計劃”項目介紹“影像藝術品的金融產業鏈”。

邢江:您提到影像藝術品產業鏈,上面我們涉及了影像藝術品開發模式、眾籌模式等,還有“影像藝術品銀行模式”,比如在房地產領域的價值,怎麼理解這種價值在影像藝術品金融資產化方面的功能?

曾璜:很多影像藝術品商業模式正在逐漸出現,與房地產相關的模式就有兩個。我們都知道房地產開盤時,不少地產商舉辦高水平的攝影展,因空間是現成的,只需要贊助(也可購買或租借)策劃高水平的藝術展,藉助媒體報道吸引觀眾,看房子的順便看展覽,看展覽的順便看房子,還提升房地產的品位。還有,北京的僑福方草地購物中心,為了吸引消費者,便引進了很多當代藝術品原作,擺放在購物中心各區域,被一些媒體稱作“購物中心內的798”。其中有影像藝術品。在一間衛生間外,就掛了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1987)的著名作品《瑪麗蓮·夢露》絲網印刷原作。

這樣的運作,更靠近“影像藝術品銀行”的模式。我們都很熟悉旅美攝影收藏大咖靳宏偉,曾舉辦過“原作100”和“175+175”等展覽,其實他的收藏和運作模式就相當於一個“影像藝術品銀行”。雖然他不是為了收藏的投資回報去做這些展覽。現在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影易時代收藏策劃的“中國攝影史上的名家名作原作收藏展”,香港某基金會“1894-1945日本在華影像採集”全國巡迴展,著名藏家仝冰雪“葉景呂的一生”全球巡迴展等,都是成熟的“影像藝術品銀行”商業運作。有了藏品,也就等於有了資產,便可以開發展覽、出版物等衍生品,進行借展租賃。由於國內金融產品滯後和風險防控的不足,影像藝術品還不完全具有融資、抵押等金融功能,但已經有拍賣公司為拓展業務,在香港成立財務公司,為藏家放款,以藝術品銀行的方式運作藝術品。

邢江:這些藝術品既可以作為一種裝飾,吸引觀眾,也就是吸引消費者,也可以作為地產商的固定資產。

曾璜:是的,這種模式是影像藝術品與房地產合謀的一種模式,操作很簡單,所需資金不大,成本不高。但這還不是“影像藝術品房地產模式”。舉一個“大點”的例子。國內一名知名投資人聯合一家投資基金在前兩年花費一個多億人民幣在全世界購買影像藝術品,希望在北京建立“北京老照片博物館”。我們知道,任何地產項目,在北京拿地都不是簡單的事情,而且價錢也很高,私人地產項目更是這樣,不過文化產業項目政府是支持的,在北京這樣的地方,建其他博物館可能拿不到地,但攝影博物館有可能,因為不僅北京沒有,全中國幾乎都沒有,新華社國際文化影像傳播有限公司就從成都市政府拿到了“中國攝影博物館(成都)”項目。

其實,越來越多的私人美術館也在通過這樣的模式,通過規劃類似的博物館美術館項目,藉助藝術品進入房地產領域。這些項目的購地成本相對較低,但是等美術館建成後會發現,要填滿這個空間需要更多資金。字畫、瓷器怎麼也要幾十個億,現當代藝術也要幾個億。可是採購影像藝術品,1000萬便可以收藏很多國家博物館級,甚至國際級的高品質原作,這樣以小博大的效應開始為吸引越來越多人關注。2014年5月1日開館的山東省淄博市雲志藝術館很有典型性。淄博市政府拿出一些土地作為文化產業用地,價格相對便宜,是原地價的20%。雲志藝術館佔地2畝,僅土地成本就少花了200萬。開館時舉辦的第一個展覽是《當代中國著名攝影藝術家風光攝影精品展》,展出了18位風光攝影家180幅攝影作品。隨後,雲志藝術館便在北京拍賣市場購買了一批攝影原作,收藏的總費用大約100萬,就為了山東最重要的影像藝術品收藏機構。投資人還在藝術館裡設立會所,將企業搬入藝術館,完成了從工貿產品向文化產品的轉向,自己也從商人轉變成了文化人,從攝影愛好者成為了影像藝術品藏家。對於房地產模式來說,攝影作品的價位相對較低,成為了藝術品市場上性價比最高的產品。這種模式,在還沒有攝影美術館和博物館的省地級市都可以複製,甚至經濟發展的縣和鎮也都開始使用。

邢江:從這兩個案例中,我想到,影像藝術品與房地產結合的商業模式,特別是建設攝影博物館、攝影展覽館以及其他與影像藝術品有關的地產項目,除了看重影像藝術品的槓桿效應外,也是在為這個產業鏈培育買家或收藏家,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機構。同時,這些項目客觀上也在促進公眾對影像藝術品進行更多瞭解。

曾璜:對於很多商人或者先富起來的一批人來說,這是完成個人“由富到貴”轉變的機遇,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劉益謙投資上海龍美術館,成為英國威廉王子到訪之地。已經啟動的宜昌攝影博物館也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老闆是當地一名有實力的人士,愛好收藏,也愛好攝影。這兩年生意做的不錯,想蓋一座大樓,在有關政府部門的協調下,改建成宜昌攝影博物館。這位老闆將有機會成為長江流域影像史料和藝術品收藏最好的博物館,還可能將收藏擴展到世界範圍有關江河,有關水主題的影像藝術品。他其實運作了一個典型的“影像藝術品品牌模式”。(待續)

還有上面提到的“藝術品會所模式”。最近,一位攝影愛好者建了一會所,1500平米,作為朋友聚會的場所,其特色是已經買了100萬的攝影書,以後每年還打算再用100萬買攝影書。我認為僅僅買市面上的攝影書,就是個攝影圖書館,國家已經有幾百個圖書館具備這樣的功能。因此,我建議她不如趁現在價格不貴,收藏中國早期攝影史上重要的攝影善本,因為攝影史上很多重要古籍善本就是將照片貼入書中,是原作!從中,既可以看到攝影文化的演變,攝影書本身也是影像藝術品,她還有機會成為中國最具實力的攝影書收藏家。而且藏品還將隨著影像藝術品收藏的興起而增值。這樣的中國攝影圖書館在中國沒有,全世界也沒有!同時,我還建議她通過收藏浙江當地有前途的年輕攝影家作品,舉辦展覽,反哺社會,花不了多少錢,但是對促進當地攝影文化,對當地年輕攝影人都是很好的支持,而且對她自己來說也是個人價值的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