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艺术品金融化的产业链

11月7日,将为北京印刷学院承办,史民峰教授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摄影传统手工制作工艺青年传承人培养计划”项目介绍“影像艺术品的金融产业链”。

邢江:您提到影像艺术品产业链,上面我们涉及了影像艺术品开发模式、众筹模式等,还有“影像艺术品银行模式”,比如在房地产领域的价值,怎么理解这种价值在影像艺术品金融资产化方面的功能?

曾璜:很多影像艺术品商业模式正在逐渐出现,与房地产相关的模式就有两个。我们都知道房地产开盘时,不少地产商举办高水平的摄影展,因空间是现成的,只需要赞助(也可购买或租借)策划高水平的艺术展,借助媒体报道吸引观众,看房子的顺便看展览,看展览的顺便看房子,还提升房地产的品位。还有,北京的侨福方草地购物中心,为了吸引消费者,便引进了很多当代艺术品原作,摆放在购物中心各区域,被一些媒体称作“购物中心内的798”。其中有影像艺术品。在一间卫生间外,就挂了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的著名作品《玛丽莲·梦露》丝网印刷原作。

这样的运作,更靠近“影像艺术品银行”的模式。我们都很熟悉旅美摄影收藏大咖靳宏伟,曾举办过“原作100”和“175+175”等展览,其实他的收藏和运作模式就相当于一个“影像艺术品银行”。虽然他不是为了收藏的投资回报去做这些展览。现在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影易时代收藏策划的“中国摄影史上的名家名作原作收藏展”,香港某基金会“1894-1945日本在华影像采集”全国巡回展,著名藏家仝冰雪“叶景吕的一生”全球巡回展等,都是成熟的“影像艺术品银行”商业运作。有了藏品,也就等于有了资产,便可以开发展览、出版物等衍生品,进行借展租赁。由于国内金融产品滞后和风险防控的不足,影像艺术品还不完全具有融资、抵押等金融功能,但已经有拍卖公司为拓展业务,在香港成立财务公司,为藏家放款,以艺术品银行的方式运作艺术品。

邢江:这些艺术品既可以作为一种装饰,吸引观众,也就是吸引消费者,也可以作为地产商的固定资产。

曾璜:是的,这种模式是影像艺术品与房地产合谋的一种模式,操作很简单,所需资金不大,成本不高。但这还不是“影像艺术品房地产模式”。举一个“大点”的例子。国内一名知名投资人联合一家投资基金在前两年花费一个多亿人民币在全世界购买影像艺术品,希望在北京建立“北京老照片博物馆”。我们知道,任何地产项目,在北京拿地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而且价钱也很高,私人地产项目更是这样,不过文化产业项目政府是支持的,在北京这样的地方,建其他博物馆可能拿不到地,但摄影博物馆有可能,因为不仅北京没有,全中国几乎都没有,新华社国际文化影像传播有限公司就从成都市政府拿到了“中国摄影博物馆(成都)”项目。

其实,越来越多的私人美术馆也在通过这样的模式,通过规划类似的博物馆美术馆项目,借助艺术品进入房地产领域。这些项目的购地成本相对较低,但是等美术馆建成后会发现,要填满这个空间需要更多资金。字画、瓷器怎么也要几十个亿,现当代艺术也要几个亿。可是采购影像艺术品,1000万便可以收藏很多国家博物馆级,甚至国际级的高品质原作,这样以小博大的效应开始为吸引越来越多人关注。2014年5月1日开馆的山东省淄博市云志艺术馆很有典型性。淄博市政府拿出一些土地作为文化产业用地,价格相对便宜,是原地价的20%。云志艺术馆占地2亩,仅土地成本就少花了200万。开馆时举办的第一个展览是《当代中国著名摄影艺术家风光摄影精品展》,展出了18位风光摄影家180幅摄影作品。随后,云志艺术馆便在北京拍卖市场购买了一批摄影原作,收藏的总费用大约100万,就为了山东最重要的影像艺术品收藏机构。投资人还在艺术馆里设立会所,将企业搬入艺术馆,完成了从工贸产品向文化产品的转向,自己也从商人转变成了文化人,从摄影爱好者成为了影像艺术品藏家。对于房地产模式来说,摄影作品的价位相对较低,成为了艺术品市场上性价比最高的产品。这种模式,在还没有摄影美术馆和博物馆的省地级市都可以复制,甚至经济发展的县和镇也都开始使用。

邢江:从这两个案例中,我想到,影像艺术品与房地产结合的商业模式,特别是建设摄影博物馆、摄影展览馆以及其他与影像艺术品有关的地产项目,除了看重影像艺术品的杠杆效应外,也是在为这个产业链培育买家或收藏家,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构。同时,这些项目客观上也在促进公众对影像艺术品进行更多了解。

曾璜:对于很多商人或者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来说,这是完成个人“由富到贵”转变的机遇,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刘益谦投资上海龙美术馆,成为英国威廉王子到访之地。已经启动的宜昌摄影博物馆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老板是当地一名有实力的人士,爱好收藏,也爱好摄影。这两年生意做的不错,想盖一座大楼,在有关政府部门的协调下,改建成宜昌摄影博物馆。这位老板将有机会成为长江流域影像史料和艺术品收藏最好的博物馆,还可能将收藏扩展到世界范围有关江河,有关水主题的影像艺术品。他其实运作了一个典型的“影像艺术品品牌模式”。(待续)

还有上面提到的“艺术品会所模式”。最近,一位摄影爱好者建了一会所,1500平米,作为朋友聚会的场所,其特色是已经买了100万的摄影书,以后每年还打算再用100万买摄影书。我认为仅仅买市面上的摄影书,就是个摄影图书馆,国家已经有几百个图书馆具备这样的功能。因此,我建议她不如趁现在价格不贵,收藏中国早期摄影史上重要的摄影善本,因为摄影史上很多重要古籍善本就是将照片贴入书中,是原作!从中,既可以看到摄影文化的演变,摄影书本身也是影像艺术品,她还有机会成为中国最具实力的摄影书收藏家。而且藏品还将随着影像艺术品收藏的兴起而增值。这样的中国摄影图书馆在中国没有,全世界也没有!同时,我还建议她通过收藏浙江当地有前途的年轻摄影家作品,举办展览,反哺社会,花不了多少钱,但是对促进当地摄影文化,对当地年轻摄影人都是很好的支持,而且对她自己来说也是个人价值的升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