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不通,朱棣只是打下南京憑什麼就能當皇帝, 其他地方爲什麼就這麼容易臣服?

新時代領路人


這一點,確實是比較費解,為什麼朱棣只是打下了南京城,就當上了皇帝,而明朝各地竟然沒有反抗,然後直接臣服朱棣了,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而且朱棣還是直接繞過了濟南,直接打下南京城的,這個在戰爭上是個大忌的。

個人覺得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種,朱棣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的,他以朱元璋的祖訓做為依據,如果朝中沒有正直的大臣,而只有奸臣的話,藩王是可以帶著兵進京剷除奸臣的,而朱棣打出來的目標,也不是建文帝,而是建文帝身邊的奸臣齊泰、黃子澄。

朱棣還有其他有利的身份,比如是朱元璋還在世的最年長的嫡子,因為他跟朱標一樣,都是馬皇后的兒子,雖然他排行第四,但前面三個都已逝去,另外,他也說自己是被迫的,並不是為了帝位而去的。

但顯然,朱棣所依據的這些祖訓,都是被朱棣所修改過的,是對朱元璋的一些話做了斷章取義的理解的,因為以朱元璋的英明,是不會留下這種給藩王造反的依據的,但這些都不重要了,因為朱棣勝利了。

第二種,不管建文帝是逃走了,還是被燒死了,或者自盡了,總的來說,建文帝就是死了,而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兒子,還是嫡子,都是朱家人當皇帝,對於各地來說,其實沒啥區別,只是換了個人而已,照樣還是朱家的天下。

第三種,其實明軍的主力,在跟燕軍的主力對決中,已經被消耗了差不多了,很多人都知道這一點,現在朱棣的燕軍入主南京城,在怎麼反抗都是無濟於事了。

而對於其他幾個藩王,除了被建文帝削藩的,還有被朱棣奪了部隊的,其他的實力都不怎麼樣,即使心裡有想法,也無可奈何,索性就轉過來支持朱棣了。

第四種,建文帝才當了四年皇帝就失敗了,根本還沒有足夠的威望。


歷史簡單說



為什麼朱棣打下南京,逼死建文帝就能鼎定天下,而李自成打下了北京逼死了崇禎帝卻沒能守住天下?那是因為古代的帝位傳承體制決定的。

朱棣是朱元璋嫡子,太子朱標的弟弟,一生戎馬倥傯,隨老子朱元璋南征北戰,屬於馬背上長大的皇子,既有武功又有韜略且富閱歷,朱標在世時,無論資歷德行都讓朱棣服氣,無話可說,朱標意外去世,必然就讓立下了赫赫戰功的一些王子有了遐想的空間和野心。


古代的帝位傳承,無論如何傳承,有一個鐵律,那就是必須是血親,也就是家族傳承,否則就會因得位不正被全天下討伐之。朱棣本為朱元璋嫡子,而且戰功赫赫,加之朱允炆隔代相傳,資歷又淺,在一幫書呆子的慫恿下,根基未穩,就匆忙削藩,朱元璋在世時,有他如日中天的威勢壓制,這些藩王們只能低調度日,一旦朱元璋過世,那些藩王們好不容易透了一口氣,朱允炆一個黃口小兒就要削他們的藩,收他們的地,下他們的權,這幫驕兵悍將焉有不怒不反的道理?


朱棣雖歷九死一生佔領了南京,逼死了朱允炆,還殘忍的處置了建文帝的家眷以及以方孝儒為代表的一干忠臣,但是天下到手不過10%,為何沒有人高舉義旗、勤王造反,彈壓朱棣叛軍?

那是因為,建文帝朱允炆已經自殺身亡,朱棣造反時打的旗號就是清君側,朱允炆自殺後他還假惺惺的悼念了一番,說叔叔只是想幫你除掉身邊奸佞之徒,恢復侄兒王權,幫你做一個好皇帝,你何苦要如此?雖然大家都心知肚明,那是鱷魚的眼淚,然而朱允炆一死,朱棣身為皇嫡子,而且又有大勝之威,朱允炆很多政策操之過急,確實也傷了既得利益階層的人心。



如此一來,天下還是朱家的天下,換了一個更加強力優秀的CEO而已。對於外人來說,原本就不怎麼瞧得上眼的舊CEO已經去了,新CEO正要大展宏圖,廣開新政,而且朱棣手段之暴烈殘忍,絲毫不下其父朱元璋,這幫文臣武將早已噤若寒蟬。何必再去自討苦吃,多管閒事?


謝金澎


首先,南京之於明朝,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早在朱棣的父親朱元璋在應天(即南京)建宮室置百官時就確立了南京的特殊地位,朱元璋受封吳王之後,以南京為大本營,敗張士誠驅方國珍滅陳友諒,1368建立明朝後即定都南京。



朱棣封藩北平,以“清君側”之名起兵後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打到南京城下,京城一破,則中樞不保,建文皇帝若死,則天下必屬朱棣,建文皇帝若出逃,而南京為朱棣所有,則天下亦是朱棣的,朱棣在南京承大位比在其他地方更有正統性,百官權貴都在這裡,宮室機構完整無缺,沒有比在南京登基更完美了。

歷史上這一類的例子不勝枚舉,遠的如隋末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打下洛陽,長安後即稱帝,當時天下還有竇建德,王守仁,李密等豪強割據勢力,近的如趙匡胤陳橋兵變被部下黃袍加身後一回到京師汴京就著手受禪登基,完全不把7歲的小皇帝柴宗訓放在眼裡,而當時十國尚存七,八。朱棣深知控制了國都就控制了國家命脈的重要性,南京之於朱棣,是由藩王轉變為皇帝的轉折點。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講究門第出身的古代,像朱棣,朱允炆這樣出身高貴的皇族,誰當皇帝其實都是一樣的,朱允炆是已故皇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元璋的嫡長孫,朱棣是朱元璋的五個嫡出兒子之一,是朱允炆的親叔叔,兩個人身份都極其尊貴,朱允炆行“削藩”之策藉以收回叔叔們的兵權,朱棣以“清君側”之名要除去侄兒身邊所謂的“奸臣”,這種叔侄之爭在普通百姓看來就是再平常不過的家庭內部糾紛,但在士大夫眼裡就成了臣子以下犯上,成了篡位謀逆的典型了。



朱棣登基後也是有模有樣的頒了幾道諭旨,赦免大部分建文舊臣,大赦天下,減免賦稅,該封該賞該升的一個不少,同時對方孝儒這種寧死不從的建文舊臣一律從重處置,這種一柔一剛的方法既收買了人心又震懾了世人,朱棣實在是駕馭權術的高手。


大國布衣


主要是因為朱棣也是大明開國之主朱元璋的兒子,他本身就具有大明的繼承權!

當年也只是他因為上面還有一位更具資格的兄長朱標。朱標成為大明太子,就是第一順位繼承人,而朱棣身為朱元璋第四字,因軍功卓著被封為燕王,加上他在軍隊裡的影響力,在大明繼承人上絕對可以排在前三!

本來朱標太子得到皇帝朱元璋的喜愛推崇,在朝廷內外也可以說是眾望所歸。但命運給大明皇帝朱元璋開了個很大的玩笑,白髮人送黑髮人對朱元璋是莫大的打擊。

本來太子逝世皇位繼承,就會由皇帝重新再眾多兒子中挑選,那麼燕王朱棣就有很大的幾率成為大明新太子,但是由於朱元璋太過喜愛太子朱標,加上他還想多做幾年皇帝,所以他力排眾議,最終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成為大明第一順位繼承人!

雖然朱元璋暫時壓制住了悠悠眾口,但隔代傳承皇位畢竟不是那麼容易。就像人心本來已經認命所以很平復,但上天又給了他們成就無上的機會,那麼人心就會開始浮動慾望也慢慢膨脹,這個時候再想回到從前已經不可能了,雖然強權可以暫時壓制慾望,但遲早會掀起滔天波瀾。

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成為明朝第二位皇帝,號建文。

21歲的建文帝初登帝位,拉攏了一批屬於自己的年輕幫手,把先帝朱元璋留給他的老人們慢慢清除。等到他認為已經徹底掌控朝廷的時候,他開始對自己的叔叔們下手,開始大力削番。

而大明諸王們早就對朱元璋把皇位傳給子侄輩的建文帝不滿,現在又對他們下黑手,更讓他們憤怒異常。他們急需一個代理人出來阻止建文帝,而燕王朱棣就是最好的人選。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失敗自焚,燕王朱棣繼承皇位號永樂帝,大明諸王們出了一口惡氣,死心跟隨建文帝的大臣也被清理一空,最著名的就是被“誅十族”的方孝孺。

朝廷被永樂帝朱棣重新組建,在外的諸王基本都是他的兄弟子侄們,那麼還有誰會繼續反對他呢?





赤誠子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瞭解一下“清君側”這個詞。“清君側”指清除君主身旁的親信、壞人。這是明太祖朱元璋認可的,所以在太祖年間他也注意培養諸王帶兵經驗和威信,保證他們有能力完成這個目標。

太祖屍骨未寒,齊泰、黃子澄等人大舉廢黜親王、剝奪護衛兵,那不就是奸臣?而朱棣起兵的旗號是:“誅齊黃,清君側”。朱棣為燕王,在太祖期間就有豐富的帶兵經驗和強大的威信,燕王起兵,跟他出塞的老部下們紛紛響應,這就是太祖培養的成效。(大部分也存在害怕削藩被株連,響應起兵是符合自身利益,也是符合太祖的祖訓的,所謂名正而言順。)

如題主所說,朱棣當時是隻攻下了南京,並且按照《皇明祖訓》規定:親王靖難之後要還國,然而建文帝沒有逃跑也沒有出面交涉,居然自焚了,朱棣連表面功夫都省了,直接即位吧。為什麼其他地方會那麼容易臣服呢?有下面兩個原因:

一:朱棣入京後,南軍大將郭英、平安、盛庸、梅殷、何福、房昭、楊文等等都先後順服了朱棣,說明太祖皇帝親手打造的這支軍隊的指揮官還是明事理的,雖然受朝廷之命不得不執行,但心裡知道燕王確實是遵循祖訓而起兵,故能夠接受這一結果。文官中固然有念及建文帝之恩而求仁者,但也有不少識時務之士,因此朱棣成了明成祖,並且很快就建立了首屆內閣、重組政府,各地方政府也聞風歸順,只有浙江布政使等人還在招募民兵,被部下抓捕歸案。總的來看,成祖起兵看似“叛亂”,實際卻是太祖皇帝設計的應急機制的啟動效果。

二:從帝位傳承上看,太祖尊重嫡長繼承製,將皇位傳給了建文帝,現在成祖取而代之,正所謂楚人失之,楚人得之。 內不能制外,但內外都姓朱,都是太祖之後。我看這正說明了太祖制度為一姓之謀的成功。要是缺乏政治智慧的建文朝廷愣是把燕軍消滅了,那才是太祖的真失敗,以後朝廷又不知道搞出什麼亂子。成祖即位後,用較為和緩而非粗暴廢黜的手段,把親王領兵的制度廢除了,改為“天子守邊”,更加在京城厚集兵力。

如有未詳盡之處,可以評論留言,將針對性一一回復。


客棧裡的包打聽


這必須從朱元璋說起。朱元璋身前立朱標為太子,朱標是朱元璋與馬皇后所生的長子,合情合理,朱棣卻是朱元璋和一個妃子所生,血統不正,所以朱棣雖有點鬱悶,但也無可奈何。天有不測風雲,朱標早亡,朱老大愛屋及烏,學元太祖的做法,不從幾個有才學的兒子中選拔,卻單單把皇位給了孫子朱允炆為。朱元璋的那麼多的藩王兒子肯定都有意見了,做叔叔的以後要聽侄子的話,見了侄子還要下跪,這事擱誰身上都不舒服。所以,這就是朱棣造反,其他藩王沒有太多動靜的原因之一。

其次,建文帝操之過急,上位才一個多月,就開始削藩,先後削了朱棣幾個兄的“藩”,其中有周王,岷王,湘王,齊王和代王,有些藩王被髮配到邊遠地區,有的甚至家破人亡。侄子的這些不仁義行為自然傷透了這些叔叔的心。朱棣本來就長有反骨,朱允炆這樣一逼,他順勢就打著除奸臣,“清君側”的旗號,揭杆造反了。

明成祖朱棣

再次,還是因為朱元璋的緣故,他身前把幫他打江山的功臣基本殺光,死後朱允炆手下沒有良將可用,而朱棣能謀善算,能力超群,這場戰爭的天平明顯傾向朱棣。皇室中的兄弟感情是很微妙的,見面時你好我好兄弟好,為了權力,反目成仇,司空見慣,所以其他的兄弟也就樂得觀虎鬥,反正自己當不了,現在這個皇帝又不咋地,所以朱棣造反造反成功,他們就自然擁戴啦。


華之道也


朱棣之所以會打下南京就穩定住了政權,只能說是當時種種情況巧合在一起所造成的,這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中國古代的人文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朱棣在朱元璋以及大明的威望和地位非常高。

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朱棣也一直跟著他東征西討,最後在朱元璋鼎定天下之後,被封為燕王鎮守北方。

從朱棣稱帝前的履歷上來看,能夠被朱元璋封為燕王,證明朱棣在朱元璋心裡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只不過因為他不是嫡長子,所以只能做王,不能做皇帝。

此外由於朱元璋將鎮守北方的任務交給朱棣,也可以證明朱棣在大明朝廷裡的威望也非常高,不然的話是震懾不住那些北方的驕兵悍將的。

父親心中的寵兒,大明朝廷上的崇高威望,使得朱棣在面對自己的侄子時,心中自然是憤憤不平的。因為建文帝朱允文,是太子的兒子,而且從小就嬌生慣養,對建立明朝一點功勞都沒有,跟而且和身邊的大臣們也沒什麼深厚的感情,更談不上什麼威望了。

因此在朱棣生出覬覦皇位之心的時候,朝廷上的大部分臣子對其袖手旁觀也就很正常了。

朱棣奪取皇位,是皇室內部的爭端,臣子一般不好插手。

由於中國幾千年儒家文化的洗禮,所以在古代的整個中國,都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秩序,而這種秩序在明朝的時候被朱元璋上升到了頂點。或者說明朝的大臣都被皇帝殺怕了。


所以在地方關看來,朱棣奪位是大明朝皇室內部的爭端,是中央的權利爭奪。這種鬥爭一般是不會波及到地方的,地方也不敢去插手這種事情。

再加上建文帝威望不夠,不能震懾地方,就更使得地方官員對此袖手旁觀了,因為從地方官的角度上來看,不管朱棣上位也好,還是建文帝上位也好,都是他們老朱家的內部事務,作為外人是不能插手的,只要最終坐上皇位的人姓朱就行,至於叫什麼名字,不是他們能管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朱棣奪位的時候,雙方都沒有大規模的調動軍隊對攻,而只是調動了自己的嫡系部隊進行衝殺,最終朱棣技高一籌,且時運也在他身上,才讓他險勝自己的侄子,坐上了皇位。

而既然朱棣坐了皇位,那麼政局也就穩定了,忠誠於大明皇室的們自然也就不會再想許多,地方上自然也就該幹嘛幹嘛,戰爭也就平息了。


落下m


我個人對明清時代的歷史非常瞭解,這個問題也一直迷惑了大家很久,我今天就為大家解答一下這個歷史難題,希望更多的人提出質疑。

原因一:朱棣純屬實力派

看過《明史》的人都知道,在朱元璋眾多兒子當中,朱棣是最能幹的,他精明強幹,聰明過人,從小就表現出比他其他小弟先強的一面,而且朱元璋也特別喜歡他,當初讓朱標當太子也是因為他是大兒子的原因,朱元璋早已預測到朱標的軟弱最終會給他帶來殺身之禍,而朱元璋最擔心的也就是朱棣造反,但是朱元璋當時也沒辦法,由此可見,朱棣的實力。

原因二:佔據天時

朱標很早就死了,朱元璋還是沿用祖制,把皇位傳給皇孫,朱允文年輕,沒有經歷過太多的磨練,和他舅舅朱棣想比,相差甚遠,早在馬皇后死後,朱元璋其他幾個兒子就想當太子,朱棣更是昭然弱勢,朱元璋一死,朱棣的佔天時,在沒有人能壓得住他了,所以他直搗黃龍,當上皇帝。

原因三:南京地理特殊

咱們先回歸正題,很多人迷惑,為什麼佔據了一個小小的南京就能稱雄天下,如果您對明朝初期歷史瞭解的話就會知道,南京在當時那可是富庶之地,元大都被蒙古人佔據多年,早已沒有了盛世的風範,敢問當今天下,就北方而言,元大都都成這樣了,北方還有幾座雄偉的大城市,南方自南宋都成搬遷以來,就一直是我國富饒的地方,而南京就是南方最突出的代表,所以佔據南京就相當於佔據當時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等一體的大城市,我國其他小城也就只能抬頭而望了。

原因四:得民心,有能臣,的占人和

那麼有人說了,其他諸王可以再佔據太原、杭州、長安、大同等地稱王稱帝呀!為什麼那麼快就臣服了?前面已經談到了,在當時,佔據南京是最有利的地利,就拿大同來講,他有時候的防著蒙古人再次南下,哪還有閒工夫帶重兵南下攻打南京呢?朱棣是一個精明強幹的人,他不可能今天有了反意,明天就造反,他早已培養親信安插在各地,門徒遍佈全國,正所謂一呼百應,他不可能孤軍奮戰,而且當初他在南京的舊部也不少,最後造反後,多數大臣早已是他的人,有實力對付他的藍玉也死了,沒人是朱棣的對手,不向他稱臣,豈不是自尋死路嗎?

原因五:顧全大局,保大明百年基業

各地很快臣服也不是沒經過考慮,朱棣攻克南京城,朱允文已經不知下落,當時朱元璋最有實力的後人就是朱棣,眾人認為讓他當皇帝也不是不可以,說不定朱棣當了皇帝會把大明治理的更好,這就是弱肉強食的道理,後來朱棣也用實力證明了自己,就算當時人們再擁立朱允文當皇帝,那麼和朱棣對戰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所以不如就來個“成人之美”,乾脆讓朱棣當皇帝算了,所以各地迅速臣服。

當讓這些都只是表面一些原因,大家還想了解更多深層次的內容,還需多看明朝史書,人的內心是很複雜的,明哲保身的臣服在亂世隨處可見,希望大家能接收我的意見,也歡迎大家關注我,每天給您推出一條歷史小知識,我也希望有更多喜歡歷史的朋友們在下方提出你們的觀點,大家一起討論,謝謝大家閱讀。


周哥說史


朱棣都打下了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是勝利者,本來發起“靖難之役”就是為了皇權,現在勝利了,朱棣不做皇帝,誰做啊?朱棣是朱元璋的親兒子嘛,他們叔侄怎麼鬥鬥破內部矛盾啊,到頭來不管誰做皇帝都是朱家人,官員也懶的反對了,只要有官做,換個皇帝無所謂。當然啦,有的官員還是不服的,比如大學士方孝孺就痛罵朱棣亂臣賊子,結果朱棣誅殺方孝孺十族啊!因此在屠刀之下,再也沒有誰反對朱棣做皇帝了。至於其他地方的官員,想反對,有心也無力,手裡沒有一點兵權不會傻傻的去送死的。至於那些有點士兵的藩王,即使有心反對,但是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也只能服軟了。

朱棣之所以有實力爭奪天下,也是朱元璋的功勞。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就實行分封制度,把二十多個兒子分封到各地鎮守,以為這樣就可以維護好明朝的統治了,只是也為將來的皇權鬥爭埋下了伏筆。在分封的藩王中,最有實力的就是秦王,晉王,燕王朱棣,寧王了。朱允炆實行激烈的削藩政策,所以導致他的叔叔們都起了異心。朱棣起來反抗的時候,自己只有一萬多人,為了使自己更強,朱棣用手段向寧王奪取了朵顏三衛。朱棣去到寧王府中,當然朱棣的軍隊駐紮在城外,這樣做就是為了讓寧王放心,寧王以為朱棣來自己這裡是勸自己一起反抗的,沒想到朱棣什麼要求都不提,只吃喝玩樂,那隻不過是朱棣故意麻痺寧王罷了。幾天裡,朱棣用大量的金錢收買了寧王的手下在最後朱棣要離開時,收買的手下一起挾持了寧王,朱棣只要求寧王借給他三千人的朵顏三衛,寧王只好答應了。朵顏三衛全是由蒙古人建立的騎兵,這是明朝當時最有戰鬥力的軍隊,朱棣就是因為擁有了這個軍隊,才讓他走了爭奪天下的資本。就這樣,朱棣正式舉起“靖難之役”的大旗向朱允炆挑戰。由於朱元璋把所有能打仗的功臣都給殺了,剩下善守的耿炳文,朱允炆又不放心,因此派出沒有軍事才能的李景隆去打朱棣。結果就是李景隆的幾十萬大軍被朱棣打的落花流水,甚至做了朱棣的運輸隊長,丟下所有的糧草給了朱棣。就這樣朱棣一路推進,一路勝利,最後攻入了南京,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朱棣做了皇帝后,當然朱允炆曾經的勢力不甘心失敗,也搞過活動,只是都是零星的活動對朱棣夠不成影響。朱棣也開始對各地的藩王進行削藩,那些藩王也是不願意,只是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只能服軟了。當然後來的寧王子孫反了朱棣的子孫,只是沒有成功罷了。朱棣能成功逆襲當皇帝,除了多種因素外,關鍵就是實力啊,有了實力才能實現夢想啊!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想當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時,曾付出多少艱辛和努力,數不清打了多少惡仗才當上的皇帝。而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兒子,據說,只攻下一個南京,就當上了皇帝,竟然如此簡單,都很難理解。


對朱棣存在的偏見,其實,是因為沒有真正瞭解內情,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只是朱元璋與朱棣所處的時代不同,所用的戰略戰術不同而已。明太祖朱元璋當年逐鹿中原,一城一城的打,一步一步的攻,那是為了趕走蒙元,因為蒙元昏庸無道讓百姓黎民水深火熱,所以朱元璋當皇帝是順應天意的。而朱隸是處明朝自己的國度裡,是與自己的侄子爭奪皇位,此時,已無外患,只有內亂,不需要太多的戰爭,只需要依靠謀略、智慧和人脈的緊密結合才能取勝。


那就讓我們共同來看看,朱棣到底付出了哪些努力才登上皇帝寶座的?


一、深謀遠慮,收服人心。

其實,朱棣具有政治敏銳性,懂得審時度勢。如,大家知道,在那個沒有網絡、沒有微信、沒有廣播電視等信息傳遞工具的遠古時代,消息是非常閉塞的。而朱棣卻看到了這一優勢,並充分加以利用。對於每一步都是做好周密部署的。


第一步,向老百姓和保持中立的官員,宣稱自己的舉動為“清君側”,即清除君主身邊的親信、壞人,給他們進行文化洗腦。


讓他的十七弟幫忙編寫征討的檄文(古代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用於曉諭、徵召、聲討,特指聲討的文告)。大致意思是說:“我只是為了幫助侄兒朱允炆掃除身邊的奸臣,才這麼幹的,並不是造反!” 主要是為了控制住外界的輿論,安撫人心。


據說,中國歷史上四次勤王,只有朱棣成功了。但是仔細比較看出不同,唯獨朱棣是勤自家的王,所以相對容易些。


因為這屬於皇室自家的事,對於一般保持中立的官員來說,覺得事不關己,沒必要跟著參和,他們認為,不管誰當皇帝,都姓朱,我們只是人家的臣子而已,所以,很容易就拉攏過來;而對於老百姓而言,認為都是你們親人之間的矛盾,只要國家安定,至於誰當皇帝,都無所謂,所以百姓都關起門過自己的日子,也不會有任何議論。

二、天賜神運,一舉成功。

俗話說:如果你真正想做成一件事的時候,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朱棣計劃的第二步,就是對付軍事重鎮和朱允炆的嫡系部隊,因為弄不好,朱棣還要擔個“叛父逆侄,謀權篡位”的罪名。


正在朱棣不知所措時,沒想到卻巧遇道衍和尚,給他出一高招,即對於軍事重鎮和朱允炆的嫡系部隊,以誅奸齊泰和黃子澄逆賊的名義“清君側”,就名正言順了!朱棣聽後,仔細一琢磨,覺得這真是妙哉!


加之以前,在朱允炆和蹩腳智囊黃子澄、齊泰的幫助下,朱棣身上有了免死金牌,因其不想背上殺皇叔的罪名。


又曾在李景隆的努力下,朱允炆的精銳部隊被打的七零八落,讓朱棣的隊伍不斷壯大起來。

於是,他就舉起“清君側”的大旗直奔南京了,這就是史上有名的靖難之戰。


這一切的安排都那樣恰到好處,彷彿有上天的幫助,讓他竟然在幾率極小的情況下,輕而易舉地完成了偉大的奪位大業。


三、大膽革新,功勳卓著。

靖難之役後,朱棣開始自己的第三步計劃,就是推翻“建文新政”,把持內政,幹出政績,再讓方孝孺寫個“檄文”昭告天下,就大功告成了。


但方孝孺是建文帝的老師,自然得擁護建文帝,不能聽朱棣擺佈呀,所以,拒不寫朱棣檄文,還給朱棣安了個“燕棣逆賊”的罪名。


朱棣暴怒之下,將方孝孺誅滅十族。此舉嚇得滿朝大臣惴惴不安,卻也激怒了建文帝舊部忠臣,朱棣暴戾一起,殺了許多重臣。



幸虧內閣首輔楊榮及時制止,問朱棣:“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意思是,皇帝是先殺人,還先登機呀?一下提醒了朱棣,於是,立刻停止殺戮,趕緊前往先帝陵祭拜極度悲傷,以表忠心,這平定了朝臣亂局。


繼位登基後,朱棣計劃的最後一步,就是要幹出大政績以服眾。


所以,後來朱棣拒帖木兒、徵蒙古、平外藩、鞏固領土,設置內閣,開創新政,“鄭和下西洋”對外交流,宣揚國威。慢慢成就了“永樂盛世”。


因此,每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有鮮為人知的艱苦奮鬥歷程。當真正走進這段歷史,對朱棣的成功就很容易理解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