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在野地里挖個魚塘,有水後過一段時間就會有魚呢?

小時候,我在江南生活,江陰水資源豐沛,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村裡魚塘很多,村民們開挖一個50平方米左右橢圓形的魚塘,要不了幾天時間,魚塘裡就有水了,而且水越來越滿,緊接著魚塘裡就有活的小魚苗在遊動,讓我感到很奇怪。

養魚人自然是養魚專家,說:其實,大自然的風風雨雨,都是魚卵誕生和生存的自然條件,可以說魚卵的傳播能力很強,無論是牛羊喝水,還是雨水沖刷,都可能把泥土中的魚卵帶到魚塘,魚卵見水就會復活,這就是在野地裡挖個魚塘,有水後過一段時間就會有魚的緣故。

有的人可能不知道,魚卵受精是一條雄魚在釋放精子的同時,母魚一起向體外排卵。也就是說魚卵是在體外受精的,而且一次性排卵相當多,被風乾了的魚卵可以說經過風吹,農村泥土裡到處都是魚卵,魚塘積水後魚卵變成魚苗,也就自然而然地好理解啦!

你可能不知道,有些魚魚卵特別耐旱,乾旱的時候魚卵鑽入泥土能夠生存很長時間,一旦有水,魚卵鑽出泥土孵化成活的魚苗。所以魚塘沒有放魚苗就有小魚了!

為什麼在野地裡挖個魚塘,有水後過一段時間就會有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