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根本沒有明心見性,談不到消除貪瞋癡慢疑,一點都除不了

現在給大家講了開示見宗,知道一念斷處,靈靈覺知性就是我們的本性,這是理悟。理悟了還要保護它。保護當中看住念頭,不跟著跑。到熟了以後,能觀之心,所觀之念,一時脫落,就等於我們打坐時能念之心和所持之咒一時脫落一樣,身心世界都不可得,親證本性了。

假如根本沒有明心見性,談不到消除貪瞋痴慢疑,一點都除不了

這理悟和親證有什麼區別呢?二者所證的理體是一樣的,沒有分別,就是一念之下證到的,和我們修法幾年脫開證到的,理體是完全一樣的,和禪宗參禪三十年證到的也是一樣的。但力量有不同,一念證到的,沒有做過功夫,事情來了之後往往擋不住,心就亂了。這就是思惑不了,就是貪瞋痴慢疑沒有消除。

現在我們上座做功夫,身心世界都化空了,親證的力量就有了,事情來了就擋得住,貪瞋痴慢疑就能消了,所以力量就不同。但是,果真我們能立定腳跟,認識這一念斷處就是我的本性,不再疑惑,保護它,也好啊。認識這一性三身,即法報化三身,一切都是我的化身,不要疑惑,不要當真的,不要去追逐,這樣三五年下來也就慢慢了了,也是很好的事情嘛。

所以做功夫就要這樣做,沒有什麼玄妙的地方。要語不繁,臨濟大師開悟時說“原來佛法無多子”。沒有什麼東西,當下就是了,當下就證了。所以我們不離當下做功夫,時時刻刻用功。

壞就壞在大家都在疑。如淨宗行人也在疑:“我這樣唸佛能生西方嗎?恐怕不能吧。”疑心重了,唸佛就沒有力量了,生西方就困難了。要信念十足,“我這樣決定能成就,決定能生西方,決定是!”那就有力量了,全心全意就有力量了。我們先得漏盡通才是最重要的。

學佛法就是要瀟灑自在,如果仍舊一天到晚煩惱憂愁,那就不是佛法,與佛法不相應。我們說“衣食豐儉隨緣過”,一切隨緣,好就好過,壞就壞過,無所謂,都是假相。

假如好的因緣哈哈笑,壞的因緣就憂愁煩惱,那你學的什麼佛?不是一切不可得嗎?一切都是夢境嗎?你還動什麼心。有人問:“我開悟了嗎?”開悟不開悟問你自己:“我在境界上還迷戀嗎?還著相嗎?”遇境界還要迷戀,那就是沒悟。悟了就是醒悟,不再做夢了。做夢時什麼都有,好的境界快活得不得了,差的境界苦惱得不得了,哭醒喊醒的都有。醒來之後呢,一點痕跡都沒有。

假如你遇境還煩惱,那就沒悟。於順境而不喜,逆境而不煩惱,不發火,那才對了,才能真正消除貪瞋痴慢疑。假如根本沒有明心見性,談不到消除貪瞋痴慢疑,一點都除不了。要除貪瞋痴慢疑,非見性不可!

——元音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