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记忆,记忆里的那片土地

盐务街、世杰门、白沙巷、罗汉营、忠烈街、状元巷、太子桥、汉相街、双槐树、文笔峰、马鞍山、象王岭、五里冲、六座碑、金沙坡这些地名都特实在,特质朴,既有生活的情趣,又有久远的记忆,年轻人也许觉得老土,可老贵阳却感到亲切无比。


贵阳记忆,记忆里的那片土地


贵阳旧城

地名也有野性的、生猛的。关刀岩、打铜街、威西门,六冲关、虎门巷、飞山街、都拉营、观风台、铜鼓山,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前辈人曾有过的粗犷、豪放的日子!

有的地名则纤细、温婉。文昌阁、水磨河、雪涯路,八鸽岩,紫林庵、蟠桃宫、普陀路,凤凰村、相宝山、黑羊箐,饶有风趣,常常联系着多愁善感,委婉曲折的民间故事。

现在,旧城改造,许多老街不在了,一些幸存的老街,街名也改得很时髦。可有关历史的集体记忆却依然存在,远博的情趣也不曾消失。


贵阳记忆,记忆里的那片土地


90 年代老东门

贵阳历史悠久,贵阳因城邑在贵山之南得名,生成于正式行政区划 " 贵州 " 之前。600 年前,贵州成为省级行政区划后 , 启用原地名 " 贵阳 "、" 贵筑 " 作为后来的府、县名称 , 则顺理成章。

地域之名,往往可以窥测一个地方的文明。因为地名的由来,变迁,大抵和政治、历史、文化、地理、宗教、民俗、心理、风情有关。它所包罗的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而且形成了一种难以磨灭的、历史的、集体的鲜活记忆。

贵阳盐务街,上世纪四十、五十年代,周遭是一片菜地、坟地。贵州最早的盐业局,在这偏僻、荒凉所在哇哇坠地,于是,贵阳有了被命名为盐务新村的地名。古时候盐铁是专卖的,西汉的桓宽,根据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推衍而成的《盐铁论》,是很有名的,曾经收入大学历史系的古籍教材。可见盐作为人之所需、作为 " 食之有味 " 的第一要津,是须臾不能离开的。当年贵州人的食盐主要来自四川自贡自流井。贵州籍作家蹇先艾写的小说《盐巴客》,描写了一个盐巴客,在川黔山道上运盐,被撞下山岩跌断一条腿的凄惨故事,形象地表述了贵州人吃盐之不易。

青岩古镇历史悠久,青岩曾经也见兵刃。明初,中央王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于洪武六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史称 " 青岩屯 "。青岩土城居高踞险,堡内寨民为避兵祸,多搬入土城居住,使土城渐具规模。经数百年历史沧桑,多次整修扩建,由土城而至石砌城墙、石砌街巷。以前的青岩,石牌坊、小木楼、石板路,低矮的房屋颓残得没有颜色,街上有驮马行走,也有背了竹篓的老人,他们多穿厚重的大襟。如今青岩城成了一座明清风格的文化古镇。石牌坊、小木楼、石板路依旧,镇广门城堡依旧。


贵阳记忆,记忆里的那片土地


青岩古镇

贵阳市区的第二中心,算喷水池。喷水池那里原来叫铜像台,因为一尊周西成站立的全身铜像得名。周西成着西服,系领带,右手插在包里,双目远眺,很有几分庄重、威风。铜像四周是石头雕花栏杆,分了几层、几级,规则,大气,算是陪衬,也是装饰。周西成曾任贵州省的主席,二十五军的军长。桐梓人,读过明德学堂。辛亥革命后起家,他广积钱粮,打击土匪恶霸。他的部队不拉夫、不派款、不加粮,做了些好事。他还让贵阳第一次有了电灯。他 36 岁那年,在镇宁被流弹炮炸死 …… 后来,铜像台拆了,铜像台那里就被称作喷水池。再以后,喷水池形成环岛,还添了雕塑。喷泉依旧,装饰突现。再往后,喷水池环岛也终成历史,犹如舍船而登岸一般。


贵阳记忆,记忆里的那片土地


50 年代的喷水池

贵阳的 " 乌当 ",实为 " 武当 ",源于先秦。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武当派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教派。" 武当 " 是求仙学道之人的栖隐之地。贵阳 " 乌当 " 为现在的 " 东风镇 ",原来属洪边州,寓意为以武当之。贵阳黔灵山的清代名刹弘福寺则更为有名。贵阳还有两座孔庙,一座建于明朝,一座建于清朝。明朝建的孔庙,地址在薛家井,今文庙巷。明朝隆庆三年(1569 年)贵阳设府,才有了府学。清朝建的孔庙,地址在忠烈街。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贵州巡抚王燕会同司、道、府、县公捐建贵筑县学于今地。在贵阳城南,有条指月街,这地名所含的意味,原来是释迦牟尼曾用过 " 指月 " 二字。手所指的是路径,经他所指的路径要达到目标则是月亮。讲经说佛是路径、过程。他告诫修行者,不要把路径当成目的地。这些都是贵阳地名中饱含的宗教文化。另外,圆通街、蟠桃宫、照壁巷、水口寺等等,亦然。

贵阳地名之来历,总有规律、缘由可寻。贵阳和平路中段,有条虎门巷,和平路原来叫老虎路,老虎路边的巷子 , 自然叫虎门巷。上世纪三十年代初 , 老虎路改称和平路。1939 年,贵阳包含 " 虎门 " 在内的 6 个城门洞竣工 , 虎门巷称谓就延续下来,至今没变。贵阳黔灵西路上有条特别窄狭幽深的小巷,青青的石板小道坚硬、油亮,巷中有井,曾有人从巷子里挑水出来,这条巷子叫团井巷。后来被改叫团结巷了,全因巷中那口井不再出水了。贵阳有许多以姓氏冠名的巷子:许家巷、朱家巷、曾家巷、彭家巷、齐家巷等等。齐家巷在今天的延安东路,道光年间这里是贯城河支流的河湾,据说湾里住着 7 家人,故名七家湾。民国初年这里住户增多,成了一条巷子,就称七家巷了。七家巷早已不止 7 家人 , " 七 " 者 ," 齐 " 也。七家巷成为齐家巷了。贵阳还有条大同街,很早以前,打制铜锅、铜碗、铜箱、铜锁的铺面很集中,就叫打铜街。时光流逝,铜匠改行,迁徙,打铜街,就被唤做大同街,赋予了一种理想。中华北路北端,贵阳六中往北,有条市北路。市北路以前路窄、荒凉,有坟地、菜地、水塘,老地名叫做洗脚塘。只因洗脚不雅,不久就取谐音而叫喜鹊塘,老百姓俗称小街,现在 " 学名 " 叫市北路了。


贵阳记忆,记忆里的那片土地


贵阳老巷:文庙巷

贵阳历史文化之荟萃,站在历史的维度上,让我们频频回望我们的文明。

一座城市,一方水土,绵延历史,几许忆及?山川草木,是我们终生的襁褓;大街小巷,是我们手心的一缕缕肌纹,偕我们而长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