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個皇帝只有十三陵,那另外三個在哪裡?

情天恨海海闊天空


明十三陵指的是北京昌平天壽山的十三處明朝皇帝陵寢。分別是長陵(明成祖朱棣)、獻陵(明仁宗朱高熾)、景陵(明宣宗朱瞻基)、裕陵(明英宗朱祁鎮)、茂陵(明憲宗朱見深)、泰陵(明孝宗朱祐樘)、康陵(明武宗朱厚照)、永陵(明世宗朱厚熜)、昭陵(明穆宗朱載垕)、定陵(明神宗朱翊鈞)、慶陵(明光宗朱常洛)、德陵(明熹宗朱由校)、思陵(明毅宗朱由檢)。

明朝沒有葬入十三陵的皇帝有三個,分別是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的孝陵。代宗朱祁鈺,就是明景帝,葬在北京玉泉山的景泰陵。朱祁鈺生前營建的北京孝陵奪門之變後被英宗搗毀,荒廢,被百姓稱為景泰窪,一百多年後,明光宗朱常洛繼位一個月就駕崩,未及營造陵寢,只好葬入景泰窪,改稱慶陵。還有一個是成祖靖難後不知所蹤的建文皇帝朱允炆,他顯然是不會有陵寢的。

這樣算下來,似乎明朝在崇禎之前有十五個皇帝陵寢,實際上,明朝的確是有十六個皇帝陵寢的。最後一個就是位於湖北鍾祥的明顯陵,裡面葬的是獻皇帝朱祐杬,不過他其實一天皇帝都沒當過,他是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

如果一定要強迫症到底的話,還可以加上安徽鳳陽的明皇陵以及江蘇盱眙的明祖陵。

南明諸帝沒有什麼陵寢可言,位於福建的唐王朱聿鍵的隆武陵和位於廣西的桂王朱常瀛的興陵只能是湊個數吧。


葉海林


額,這個問題描述裡似乎述說了一段不可告人的故事啊。

“是和武則天李治一樣合葬的嗎?”

沒錯,武則天和李治都是皇帝。

沒錯,兩個皇帝埋葬在了一起。

但是,李治和武則天是夫妻啊!

所以,明朝的皇帝您聽說過有女性嗎?難不成倆大男人埋在一起……

那麼為什麼明朝明明是有十六位帝王,現在一說我們所知的就是明十三陵呢?剩下的呢?好,我們一一來對照一下明代世系表以及十三陵墓主人,看看十三陵缺哪三位皇帝。

長陵——明成祖——朱棣——永樂

獻陵——明仁宗——朱高熾——洪熙

景陵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

裕陵——明英宗——朱瞻基——正統、天順

茂陵——明憲宗——朱見深——成化

泰陵——明孝宗——朱祐樘——弘治

康陵——明武宗——朱厚照——正德

永陵——明世宗

——朱厚熜——嘉靖

昭陵——明穆宗——朱載垕——隆慶

定陵——明神宗——朱翊鈞——萬曆

慶陵——明光宗

——朱常洛——泰昌

德陵——明熹宗——朱由校——天啟

思陵——明毅宗

——朱由檢——崇禎

顯而易見了,缺的是太祖朱元璋,惠宗建文帝以及代宗朱祁鈺三人。

先說朱元璋。在南京以及去過的南京的朋友一定熟知或遊覽必去的景點就是孝陵,而孝陵,正是朱元璋的埋葬地。

話說朱元璋開國,定南京城為都城。朱元璋在建國之初確實想過在老家鳳陽建都,但鳳陽那地方確實是沒辦法承擔起都城的責任,於是就改成了中都,定都南京,老朱可能一輩子也沒想到後世子孫會遷都至北平。所以秉承就近原則,將自己的墓地選擇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即為“明孝陵”。因遠在南京,據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區太遠,所以一般說明代帝陵將十三陵與明孝陵分開來說,而不是直接說“明十四陵”。

至於建文帝,這個燕王靖難攻破南京城之後一場大火,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更不要談專門的陵墓了。

還有就是明代宗朱祁鈺,其實朱祁鈺在位期間曾經給自己在昌平陵區修過陵墓,不過後來被毀,且聽我慢慢道來。

話說那一年大明王朝搖搖欲墜。明英宗朱祁鎮帶領大軍御駕親征,出兵北上攻打蒙古部落,結果大敗,即為“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本人也成了蒙古人的階下囚。國中不可無主,故太后及大臣擁立英宗之弟也就是朱祁鈺繼皇帝位,朱祁鈺上位於危難之中,重用於謙等人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阻止了蒙古人南下的行動,保住了大明江山。可是後來,明英宗朱祁鎮被放回來了。權利的遊戲總是充滿血雨腥風,英宗回來後發動“奪門之變”,重奪皇位。英宗認為他弟弟朱祁鈺得位不正,他才是真正的皇帝,朱祁鈺不過是自己不在時的一個暫時的代替品,既然自己回來了,那皇位自然還是自己的。這一點從英宗的第二個年號來看是很明顯的。英宗復辟後改元“天順”,再次做皇帝是順應天意嘛。

既然是代替品,那就不是正式皇帝,就不配在帝陵序列裡,英宗不承認代宗是皇帝,所以將其在位期間在昌平天壽山陵區內修建的陵墓破壞掉。重新以“王”的身份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也就是“景泰陵”。

因此,十六個皇帝十三個陵的說法不太準確,應該是昌平天壽山陵區內有十三陵,加上南京孝陵,玉泉山景泰陵,明朝一代歷十六帝共十五陵。


越後湯澤


明朝自太祖建國到崇禎自縊,共歷時276年,歷經16帝。明十三陵始建於公元1409年,一共埋葬了13位皇帝,除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代宗朱祁鈺之外,其他皇帝均埋葬於十三陵。



十三陵平面圖


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仿效其他皇帝生前建陵寢的做法,也在皇都周圍為自己尋找長眠之地,於是派劉伯溫這樣的堪輿奇才四處尋覓風水寶地,最終在埋葬著大帝孫權的鐘山找到了一處風水寶地。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孝陵開始動工,翌年馬皇后病逝葬入陵內,因馬皇后諡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其孝治天下,故名“孝陵”。明孝陵直接影響明清兩代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此後明清的帝陵也是全部仿建明孝陵的規制而建。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葬入孝陵。據說,朱元璋下葬時,搞了一個"迷魂陣",當天十三城門同時出棺。所以有人說朱元璋並未葬入孝陵,而是另葬他出。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考古學家對明孝陵進行了科學探測,探測表明,在寶頂十餘米深的地下確有地宮,而朱元璋正安靜的深眠於地宮中。況且朱元璋與馬皇后感情深厚,死後也定會選擇與其合葬,再續前緣。


明孝陵


建文帝朱允炆是個悲劇人物,被爺爺看中把皇位傳給了他,本想做點政績出來,卻因為削藩惹毛了四叔,(朱棣:“老鐵,削藩沒毛病,你削你的藩,我起我的兵,誰也不挨著誰”),最終,四叔以“清君側”的名義把侄子給清了,而朱允炆也就成了全國失蹤人口。人都找不到了,埋在哪就更不知曉了。關於建文帝的下落,自古也有不少說法,有說削髮為僧的,有說成為平民的,也有說逃亡國外的(據說鄭和下西洋就是朱棣派去尋找建文帝的),但都沒有被證實,所以這也就成了一個歷史謎案。


代宗朱祁鈺是明朝遷都後唯一一位沒有葬入十三陵的皇帝,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得罪了他哥哥英宗朱祁鎮。“土木之變”中,明英宗被瓦剌俘虜,皇帝成了俘虜,這個一消息迅速上了“熱搜”,併成了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郕王朱祁鈺臨危受命,繼承大統。但這個新皇帝對迎回自己的哥哥一點都不上心(廢話,我哥回來了我這皇位就不保了)。可是事與願違,經過一年多的“友好磋商”,瓦剌同意放英宗“回國”,但英宗回國後等待他的不是皇位,而是囚禁,英宗被囚禁於南宮(現南池子大街緞庫衚衕),這一關,就是八年。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辟,並罷黜代宗,一個月後,代宗駕崩,死因不明,英宗給了他一個惡諡“戾”,並搗毀了其在天壽山陵區的陵寢,以親王之禮葬在北京西山(現景泰陵)。值得一提的是,百年之後,因在位僅一個月的僅光宗突然駕崩,其陵寢還未建造,最後不得不重新修繕廢棄了百年的景泰窪,就是現在十三陵中的慶陵。



史書記載:“陵工廢,基址湮,人謂之景泰窪”。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明明可以這樣的


明朝共有十六帝,其中,建文帝朱允炆、代宗朱祈鈺未留下皇陵,應留下十四座皇陵,既北京明十三陵,南京朱元璋明孝陵。

★但實際上,明朝留下十五座皇陵,那一座皇陵從何而來?

另外,在湖北省鍾祥還有一座也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稱為明顯陵的皇陵,是世宗朱厚熜追封其父朱祐杬為帝而建的皇陵,所以計十六帝,十五陵。


開國太祖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死後葬於南京,是為明孝陵。其孫朱允炆繼位稱建文帝,後被其叔朱棣攻入南京,下落不明,未留下皇陵。


朱棣遷都北京後共十四帝,留下十三座皇陵,緣於明英宗朱祈鎮於“土木堡之變”,被瓦刺俘虜,其弟朱祈鈺登基稱帝為代宗。

英宗朱祈鎮後被瓦刺放回,在代宗朱祈鈺病重時,通過“奪門之變”重登帝位,代宗朱祈鈺死後,英宗朱祈鎮不承認其皇帝身份,以親王禮葬於北京西山,現稱景泰陵。


故而,明朝北京十四帝,卻只有十三座皇陵。


z山海


文:魚包歷史課(原創不易 請點右上角關注)

看完我的回答大約需要2-3分鐘,希望您覺得值得,謝謝。

明朝實際上確實有十六個皇帝,不過歷史的進程中發生了一些特殊事件,所以十六個皇帝對應的不是十六個陵墓,以下我說說特別的三個。

第一,朱元璋孤零零被單獨埋在南京

朱元璋在1368年,全國尚未統一就定都了應天府,也就是現在的江蘇南京,此後的幾十年間,明朝的統治都得以在南京進行。

1368年,朱元璋病逝後,就被安葬在,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被稱作明孝陵。按照朱元璋的構想,他的後世子孫自然都應該葬在此處,可是由於朱棣奪取皇位後,建都北京,之後的明朝皇帝自然就都葬在新都北京。

當然有明一代,孝陵都是祖宗根本所在,備受尊崇,每歲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國之大事,均需遣勳戚大臣祭告。

第二,建文帝生死未卜,不知何處安葬

1399年,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靖難”,耗時三年,攻克南京,在燕王軍隊進入南京後,一場混戰中,南京城內的皇宮大院內,燒起大火。火勢撲滅後,灰燼之中找到了幾具燒焦的屍體,無法辨認身份,據皇城內的太監指稱,這是建文帝,皇后及太子的屍體。此事也就只得不了了之。

現在很多史學家都堅信,建文帝制造了大火之亂後,喬裝和尚逃出了南京,可是由於沒有權威史料佐證,建文帝的下落只得存疑。

當然無論建文帝生死,為了保證朱棣稱帝的名正言順,他都不可能被埋入明朝帝王的陵墓了。他的皇帝身份也是直到明末的南明小朝廷才得以承認。

第三,起於危亂的代宗朱祁鈺,卻下場悽慘

明朝的第七個皇帝,朱祁鈺,由於他的哥哥英宗朱祁鎮在北征的過程中,被瓦剌俘虜,他在太后和大臣的授意下繼位稱帝,並一步步開展了北京保衛戰。

可是隨後風雲突變,英宗被瓦剌軍放回,在他的心腹黨羽的策劃下,完成一場“奪門之變”英宗隨即復辟。朱祁鈺被害死後,英宗堅決不承認他的合法地位。

朱祁鈺本來在天壽山區域著手修建了自己的陵墓,也被英宗搗毀,英宗將朱祁鈺以藩王的身份葬在北京西郊玉泉山。

所以,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原創碼字著實不易,你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歡迎跟我一起讀詩書,學歷史。點個贊,就像是跟我擊個掌。


魚包歷史課


明朝自朱元璋1368年稱帝起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媒山自縊身亡為止,期間共經歷十六位皇帝,享國276年!


公元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廟號太祖,葬於南京紫金山,陵寢稱明孝陵!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自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開始至明朝亡國,先後葬入十三位皇帝,後世稱為明十三皇陵!


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因“靖難”之戰後不知所蹤,所以沒有陵墓!

明朝第七為皇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

所以明朝雖有十六帝,一位下落不明,另外兩為另葬他出,因此只有十三位皇帝葬入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的皇家園陵中!


春秋歷史俱往矣


沒有葬在北京的明十三陵的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鈺。

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於南京駕崩,享年七十一歲。他死後與馬皇后合葬在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鐘山風景名勝區內)內。明孝陵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開始修建,到永樂三年(1405)建成。因為當時明朝首都是南京,所以朱元璋葬在了南京。


明孝陵字碑

明惠帝朱允炆

朱元璋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登基為帝,改元建文,實行削藩政策,導致燕王朱棣不滿。建文元年(1399),朱棣兵變,史稱“靖難之役”。朱元璋濫殺功臣,導致建文一朝根本沒有能征善戰的武將。朱棣雖然兵少,但憑他和名將張玉等的指揮才能,所以常打勝仗。建文四年(1402),燕王攻陷南京,朱允炆放了一把大火之後便下落不明。自焚說,皈依佛門說等眾說紛紜,至今,朱允炆去了哪裡,怎麼死的也是個未知數,也不要說修建陵墓了。


明惠帝朱允炆像

明代宗朱祁鈺

明代宗朱祁鈺,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明朝第七位皇帝,又稱景帝、景泰帝。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俘虜。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次年改元景泰。後英宗迴歸,朱祁鈺將其囚禁於南宮。景泰七年(1457),朱祁鈺病重,他的哥哥,被他囚禁於南宮的明英宗聯合一些大臣,發動政變,史稱“奪門之變”。明英宗復位,不久朱祁鈺病逝。明英宗給他諡號“戾”,按親王禮儀葬在北京西山。明英宗去世後,他兒子明憲宗追諡他為“景皇帝”,以皇帝禮儀重修朱祁鈺的陵寢。自此,朱祁鈺就成了明朝遷都之後唯一一個沒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後來南明政權的弘光帝為朱祁鈺上廟號代宗。

明代宗朱祁鈺像


幻蕤


明朝有16位皇帝,但是在北京做皇帝的有14位,朱棣在南京登基後將首都遷到了北京,所以朱棣是明朝在北京的第一位皇帝。那麼朱元璋和朱允炆的陵墓肯定是不會建在北京的,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在南京的孝陵,而朱允炆下落不明連個墳墓也沒有。那麼還有一個皇帝去了哪裡?這位皇帝就是朱祁鈺,朱祁鈺本不是皇帝,在他的哥哥朱祁鎮被瓦剌軍俘虜後朱祁鈺就做了皇帝,八年之後朱祁鎮將皇位重新奪了回來,不久之後朱祁鈺便去世,朱祁鎮就將朱祁鈺以王爺的身份安葬,所以朱祁鈺是沒有入藏朱家皇陵的,所以北京只有明朝十三陵。


之起達


明朝是我最喜歡的朝代,因而翻閱的歷史典籍也相對而言多一些,對於上述問題,下面我一一道來:

明朝十六帝,北京天壽山安葬其十三,缺失的三位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鈺。

1.明太祖朱元璋陵寢位於南京紫金山(鐘山),但凡稍有歷史常識的朋友們就應該知道,明朝建國後定都於南京,因而朱元璋自然也安葬於此,稱作明孝陵,而本人也曾前往瞻仰,斯人已去,徒留我輩感慨嘆息。縱觀古今,我們會發現,明朝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朝代,中華上下五千年,朝代更迭,大都是從西、北往東、南打江山,只有明朝起兵於南方,隨後自南至北,爾有天下。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功成名就後自然想炫耀一番,本欲定都老家鳳陽,而鳳陽確實不適合建都,如此,南京變成了大明帝國的首都所在,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想朱元璋英明神武一世,百年以後又怎能料到,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皇宮,毀於一旦,歸於黃土。


2.明惠宗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元璋長孫朱允炆同樣沒有陵寢,甚至朱允炆最終歸之何處,至今歷史學家爭辯不休,沒有確切證據。朱允炆是一位好皇帝,本可成為一位太平“天子”,可惜他有一個更“好”的叔叔明成祖朱棣,朱元璋的太子死的早,而他的四兒子朱棣聰明能幹,才能卓絕,覬覦皇位許久,而朱元璋駕崩後傳位長孫朱允炆,隨後發生了著名的“靖難之變”,朱允炆在一把大火中不知所蹤,死於火海,還是化妝潛逃,抑或是遁入空門,尚無定論,作為勝利者,朱棣當然認為自己是正統,自然也不會為他這個好侄子建立陵寢。


3

.明代宗朱祁鈺,這位皇帝大家可能不太瞭解,簡單的說,他沒有陵寢是因為政變,而要述說明白,可得大廢筆墨,簡言之就是明代宗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昏庸無能,乃至發生“土木堡之變”,被囚瓦喇,國不可一日無主。為防主少國疑,于謙(就是那位寫就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忠臣)推英宗弟弟朱祁鈺為帝,而後擊退強敵,迎還朱祁鎮,所謂政治,所謂官場,本就爾虞我詐,變幻莫測,兇險異常,天下太平後,朝中大臣爭權奪利,發生政變,推倒了朱祁鈺,朱祁鎮二次登基,對於這個曾經的弟弟,自然不會承認,廢除為王,當然代宗朱祁鈺也不會有自己的陵寢。

簡言之,上述三位,一位在南,一位失蹤,一位被廢。行文倉促,若有失誤,敬請各位指摘批評,自創不易,若大家認同喜歡,請關注一下~~~


長鋏之歌


明朝於1368年朱元璋建立,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明朝作為統一的王朝結束,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北京陷落之後,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若干政權,稱為南明(1644年—1683年)歷經四帝一監國。



太祖朱元璋於南京建立明朝,葬於南京明孝陵,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明代宗朱祁鈺在哥哥明英宗朱祁鎮於土木堡之變被瓦刺俘虜後,即皇帝位;但在奪門之變爆發後,明英宗復位,明英宗廢朱祁鈺為郕王,去世之後,以親王禮,葬於北京西山,為景泰陵。明憲宗追認其皇帝之位,史稱景泰帝。朱祁鈺是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僅有的一個沒有被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除以上三位帝王,明十六帝中其餘皆葬入明十三陵。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約一百二十餘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帝后陵寢最多的皇家園林。自永樂七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葬入思陵止,期間230多年,共埋葬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兩位太子、三十餘名嬪妃、兩位太監。




明十三陵為:長陵(明成祖朱棣)、獻陵(明仁宗朱高熾)、景陵(明宣宗朱瞻基)、裕陵(明英宗朱祁鎮)、茂陵(明憲宗朱見深)、泰陵(明孝宗朱佑樘)、康陵(明武宗朱厚照)、永陵(明世宗朱厚熜)、昭陵(明穆宗朱載垕)、定陵(明神宗朱翊鈞)、慶陵(明光宗朱常洛)、德陵(明熹宗朱由校)、思陵(明毅宗朱由檢即崇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