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善美韶關」:漫步「千年古邑」、「千年古道」

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大幕開啟前夕,由韶關市委宣傳部、廣州日報社共同主辦的“生態農業、善美韶關”:珠三角新媒體及攝影大V“豐收行”採風活動走入了廣東農業大市韶關。在9月15日實地採訪體驗韶關主會場和村的獨特魅力之後,30名“老記”、小編和“大V”們又通過各種形式聚焦於韶關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生態農業博覽會的分會場——始興縣馬市鎮紅梨大安坪,還考究了“粵人故里”珠璣巷的逾千年淵源、千年梅關驛道上的一顆明珠——珠璣鎮靈潭村從貧困到小康的華麗轉身過程。


“生態農業、善美韶關”:漫步“千年古邑”、“千年古道”


【訪始興】

 “千年古邑•粵北糧倉”:風吹稻浪直通天際

讓目光穿越粵北崇山峻嶺之間濃得化不開的蔥綠,有一片海一般起伏的金黃,在廣袤的田野裡緩緩蔓延。這是粵北面積最大的一片小平原,風吹過處,稻浪起伏,陽光傾洩,舒展著一穗穗飽滿,一如長達1700多年的歲月長河中週而復始的歲月靜好。古人從而以“此地興旺,週而復始”將之命名為始興。


“生態農業、善美韶關”:漫步“千年古邑”、“千年古道”


金秋時節走入“千年古邑”韶關市始興縣,風吹稻浪直通天際,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號角聲已在田間地頭嘹亮響起。一場盛大的豐收秋事,只等著9月23日的一聲號令全面啟動。

有別於珠三角寸土寸金的農地,“粵北糧倉”始興那一層層猶如海浪翻滾的金色稻浪,始終在大片大片的綠色之中肆意翻滾。迥異於北國秋收後萬物蕭瑟,始興的豐收季卻是“左手生長,右手收穫”,強烈的濃綠與金黃色差,直讓人不知身處夏季,還是徜徉於秋季。


“生態農業、善美韶關”:漫步“千年古邑”、“千年古道”


節慶小名片

始興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活動時間:2018年9月23日-10月22日

開幕式時間:9月23日

主會場:馬市鎮紅梨大安坪

分會場:城南鎮古塘秋月山莊

主會場紅梨村:悠久人文積澱繪就美麗“山居圖”

走進始興縣馬市鎮紅梨村,上百年的古榕樹、古色古香的圍屋、修舊如舊的宗祠、寬敞整潔的廣場、蜿蜒曲折的鄉村道路、白牆黑瓦錯落有致的民居……儼如一幅美麗的“山居圖”。誰曾想到,她卻曾經是一個省定貧困村,通過始興縣委縣政府精準扶貧和美麗鄉村建設,紅梨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始興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就設立於此。


“生態農業、善美韶關”:漫步“千年古邑”、“千年古道”



“生態農業、善美韶關”:漫步“千年古邑”、“千年古道”


紅梨村位於馬市鎮東南部。這裡環境優美、民風純樸、文化底蘊深厚。省級大安坪古村落、客家圍樓(3座)、紅梨渡槽(省級文物)、仙羊寨、古榕(樟)樹、名人古墓等旅遊資源一直吸引著無數“驢友”和文人墨客前往探奇。在這片紅土地上,村民以“上造種煙,下造制種”為主要產業,世代辛勤耕耘、寧靜生活。

9月23日,在紅梨村隆重拉開帷幕的開幕式,將帶領遊客走進始興民俗文化,零距離感受始興客家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沉澱農業發展歷史,體驗農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整個活動期間,遊客們都有機會不期然地“偶遇”舞龍、醒獅、青草獅、龜蚌舞、錢叉舞、春牛舞、瑤歌、民間腰鼓等代表始興優秀民間藝術及非物質文化民俗類的節目。而客家婚嫁、外營草蓆、舞紙馬、瑤繡、八音、宰相粉等具有濃郁客家風情的非遺民俗及民間藝術手工藝產品也將紛紛來到不同的活動現場向遊客進行展示。

在飽覽豐富的民間文藝節目之後,遊客們還可以當場體驗一把收割稻穀、傳統脫粒、吹風去雜、打穀及其他農事豐收場景,說不定能讓衣食無憂的遊客們深刻體會一下節約糧食的重要性。

“可以用籮來挑”的美食:吃的不僅是情懷,還有歷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山清水秀的始興以美景、美女、美食而聞名。美女和美景先不說了,田間地頭、滿大街到處都是讓人目不暇接的美人美景。需要著重說一說的是,在始興不得不品嚐的美食!


“生態農業、善美韶關”:漫步“千年古邑”、“千年古道”


始興舉辦的活動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管活動大小,總會數不盡的特色美食、名品土特產相伴,本次節慶也不例外。紅梨村將設立美食一條街,不僅有圖文展示始興美食文化,還有備受遊客歡迎的客家小吃品鑑及現場體驗活動,“客家小吃”、“始興美食名優土特產”評選等。


“生態農業、善美韶關”:漫步“千年古邑”、“千年古道”


在前往大吃一頓之前,需要做足功課,帶著目標前去。畢竟小小的胃哪能裝得下客家人所說的“可以用籮來挑”的小吃和美食?實際上,始興菜式隸屬於客家菜系,講究食材的優質,口感的清、鮮、脆、嫩,注重原汁原味,許多菜式都是從古流傳至今,可謂一口吃下了的全是歷史。

莙薘包:莙薘包的原料主要有莙薘菜和蘿蔔、冬筍等組成餡料的各種食材,可按個人口味不同,餡料也可靈活變通。始興人經常嫻熟地將蘿蔔、冬筍、香芋等食材切成丁,加入食鹽和油拌勻,炒至半熟代用。

釀豆腐:把豆腐斜切成約一寸見方的三角塊(你也可以切成方形),投入油鍋中炸一會,再橫切開,在裡面塞入豬肉、糯米、大蒜、五香、辣椒粉等拌成的半熟佐料,吃時再撒上些胡椒麵、蔥花,其味鮮美無比。從古至今,每逢重大節日或是有客人造訪,這個菜都必不可少。

酸菜魚:與川菜做法略有不同,用河裡撈起來的鮮魚略加幹煎,與農家自己醃製的酸菜一同下鍋,魚肉的鮮味和酸菜相得益彰,開胃可口。

全蛋煲雞:全蛋煲雞在始興菜裡久負盛名。始興當地人說,每年除夕和中秋節,絕大部分家庭都會烹飪全蛋煲雞這味菜,以示團圓、祥和如意。在它背後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據說當初農村老百姓大多生活窮苦,購買魚肉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而家雞不僅一般人家都可以飼養,而且還能生蛋。它們兩個搭配在一起就成了現在這味營養豐富香甜可口的好菜——全蛋煲雞。

臘味:秋風起,臘味香。始興的臘味需要曝光於強風和陽光之下,汲幹水分,風的冷和烈為它保鮮,使它變得通體透亮、味道醇厚起來。當地臘味以臘腸、臘鴨為主,還有臘鴨肫、臘豬肝、豬肚、豬脾、豬肉等。它們是老媽媽手裡放的一條條關於味蕾記憶的風箏線,牽引著遊子早回故鄉來。

得天獨厚:諸多特產自古享譽海內外

既然是豐收季,吃得飽飽的,車尾廂必然也要堆得滿滿的。始興境內山地丘陵交錯,溪谷縱橫,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優良的生態造就了優質的農特產品農副產品豐盛且獨具特色,山區主要以食用菌、木材產業為主;平原地區以水稻、黃煙、蠶桑、蔬菜、水果等特色農業產業為主,素有“粵北糧倉”之稱;是中國石斛之鄉、中國枇杷之鄉和中國楊梅之鄉。


“生態農業、善美韶關”:漫步“千年古邑”、“千年古道”


石斛,《本草綱目》上記載:“今有石斛,出始興”。民國十五年《廣東省始興縣誌》記載:“始興石斛產天柱峰者為最良,有始興鐵皮、兜唇、金釵、耳環石斛之稱,亦為始邑特產,2015年12月,國家質檢總局2015第143號公告正式批准“始興石斛”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7年,始興縣被中國中藥協會評為“中國石斛之鄉”。

清化粉,米粉品種,始興縣特產。因始興縣古稱清化,故名;又稱“宰相粉”(因與當地人,唐朝名相張九齡有關)、隘子米粉(因原產於始興墨江源頭的始興縣隘子鎮)。2010年,經國家質檢總局審查,決定對清化粉實施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冬菇。始興冬菇是正宗粵北冬菇,以肉厚、風味獨特、滑脆爽口、香味濃郁而知名。始興冬菇(幹菇)年產量350多噸,遠銷全國及港、澳、臺、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靈芝。靈芝素有“仙草”之譽,始興主產靈芝有野生紫靈芝、野生赤靈芝、野生雲芝、野生平蓋靈芝。野生靈芝生長在深山闊葉林中,每一朵都是獨一無二的。

實際上,始興幾乎每一個鎮都有自己久負盛名的土特產。面對著豐收的季節裡堆積如山的各式農產品,“身處寶山不識挑”的感覺一定縈繞在許多遊客心頭。筆者專門請來資深“老饕”傳授了自己的心得:

始興冬菇——香、甜、清;

江口瓜子——松、香、甜;

南山生薑——香、甜、辣;

小鐵寨糯米蝦——香、甜、無殼;

城南新村芋頭——綿、香、脆;

沈所圍溪番薯——香、甜、嫩滑;

馬市黃煙——香、純、厚實。

分會場:各有不同精彩,全都不容錯過

除了主會場豐富多彩的活動之外,分會場同樣值得一遊。本次節慶分會場——古塘秋月山莊將舉辦系列有特色、有體驗、有市場的展示及體驗活動。釣魚比賽、跳大繩、無軌列車、廣場舞比賽、三元酒宴、自搭民俗矛寮懷舊展示、農耕民俗用器展示、豐收瓜果五穀展示、家禽養殖動物花鳥展示、美食一條街、燒烤、糖畫土特產展示等,足以讓老小遊客流連忘返。

9月23日至10月22日期間,始興還將舉辦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各類農旅休閒節目。

(一)星空篝火晚會

離開城市的喧囂,沉靜在各具特色的農家民宿,放鬆心情觀賞一場由農民自導自演的特色文藝節目。盛大的星空篝火晚會邀請遊客前來盡情歡樂,體驗美麗鄉村文化,感受鄉村美好星空。

(二)“豐收杯”農業、農村、農民攝影作品大賽。

以“建美麗鄉村、慶豐收日子”為主題,全面、立體、多角度地展示始興生態農業建設成果,謳歌始興人民農耕創造的熱情和風采。包括:各級領導情繫“三農”的關懷、深厚淳樸的農耕文化、碩果累累的豐收景象、風光旖旎的田園風光、吃苦耐勞的“泥腿子”精神、敢打敢拼的“農創客”風采以及農業農村改革、生態農業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等。

(三)電商促銷促豐收

豐收的喜悅不僅僅在現實中上演,在電商平臺上一樣是如火如荼,本次節慶將商洽吸引各大電商平臺對接合作,對接始興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個體戶等,助推始興農產品銷售,充分利用農博會的契機,開展折扣讓利展銷。

(四)遙控模型比賽

紅梨村地勢遼闊,在這裡將舉辦一場省級航模比賽,航模不經常見,省級比賽更稀有,一定不要錯過。

(五)自由輪滑比賽

除了省級航模比賽,還有一場省級輪滑比賽,同樣是精彩激烈。

(六)田園野趣徒步

始興大好的山山水水,自然是需要慢慢遊賞,本次節慶設置了若干徒步線路,遊客們可領略到始興優質的生態環境資源,田園、旅遊、生態愛好者都可前來參加戶外徒步活動。

(七)各鄉鎮:特色村寨慶豐收。

除了主會場、分會場活動,始興縣各鄉鎮都將舉辦體現本鎮農業特色、傳統民俗文化的展示活動或體驗活動,全域展現始興自然生態,體現始興優秀農耕文化,展現農民喜迎豐收的良好精神風貌。

深度遊始興:圍樓之鄉、九齡風度

熱鬧的節慶活動之餘,總有一些人會被這座寧靜的小城所深深吸引,決定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深度遊。深度遊不是走馬看花,不是浮光掠影,而是深入地觸及始興這座小城的呼吸與心跳、歷史所積澱的肌理與骨骼。

始興自公元263年(三國吳永安六年)建縣以來,經過1700多年的歷史,蘊積起漢代城堡、漢唐烽火臺群、滿堂客家大圍、明清屋場、四方碉圍和別具特色的客家文化、瑤畲風情等人文旅遊資源。同時,湧現出了一批古今名人,如盛唐名相張九齡、明朝戶部尚書譚大初、抗日名將張發奎、世界級數學家朱熹平等。

始興素有“有村必有圍,無圍不成村”的說法。勤勞智慧的始興人民從明清時期開始修建圍樓,2174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至今聳立著249座客家圍樓,單就一個縣而言,始興圍樓的密集程度和擁有數量均居國內之首。2011年,始興縣榮獲“中國圍樓文化之鄉”和“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稱號;2012年,被評為中國魅力文化生態旅遊目的地。

始興圍樓是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建築之一,主要為青磚圍樓、泥磚圍樓、石圍樓。始興縣有廣東省最大的圍樓—隘子鎮滿堂客家大圍,始建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竣工於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歷時24年,佔地面積達13544.96平方米,內有777間房屋,是中國民居建築中“方圍”系列的傑出代表,以“嶺南第一圍”之美譽聞名於世,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生態農業、善美韶關”:漫步“千年古邑”、“千年古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行走於始興大地上,你總能聽到一個熟悉的名字:張九齡。出生於始興隘子石頭塘村的張九齡,曾任唐朝開元年間的宰相、中書令,是嶺南地區最早在中央王朝中擔任最高職務宰相的第一人,被譽為“嶺南第一人”。

他忠耿盡職,直言敢諫,選賢任能,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翩翩君子,舉止優雅,人品高潔,風度不凡,為後世楷模。“當年唐室無雙士,自古南天第一人”之“九齡風度”,當之無愧。他的詩作《感遇》位列《唐詩三百首》開篇,《望月懷遠》中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傳誦千古。

走在始興歷史久遠、人文底蘊深厚的阡陌之中,沒有密集的高樓大廈,也沒有不知疲倦的人流車流,亦也沒有入夜後的燈火輝煌。但是,這裡有仰頭可望的星空,有林間山泉與鳥兒的歡語,有與古人隔著千古對話的神交之語,還有走在路上不絕於耳的熱情問候。

或許,在放鬆的人與境中,每天在都市鋼筋森林中忙忙碌碌的你,會忽然有一種閃電過身、醍醐灌頂的大徹大悟,工作、生活、生命、命運……這些困惑、糾結了你許久“亂麻團”忽然間理清了,理順了。

人生如旅。活一次不就是從生命的源頭游到生命終點的旅程?來一場觸及靈魂的深度遊,並不是一件難事。

三條精品農旅線路可供選擇

始興縣旅遊局根據以農造景、以景帶旅的思維理念,特別為珠三角遊客梳理特色農旅線路,將各會場串點成線,設立了三條特色農旅線路。

線路1:馬市鎮紅梨村—開心農場(旅遊休閒、食宿觀光)—頓崗鎮賢豐下菓水果生產基地(早熟南豐)—始興縣聯和生態農林發展有限公司(善亨百香果基地)—始興縣半天下娘酒廠(品澄江娘酒)—盛豐有機蔬菜生產基地。

線路2:始興縣城—城南鎮古塘秋月山莊(美食一條街、板鴨、臘肉(省名牌產品)、休閒食宿等)—沈所鎮紅圍—太平鎮洪源果業(三紅蜜柚)。

線路3:馬市鎮紅梨村—開心農場(旅遊休閒、食宿觀光)—頓崗鎮賢豐下菓水果生產基地(早熟南豐)—朗時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生產基地(葡萄、無花果、百香果)—羅壩鎮聽雨軒家庭農場(農業觀光、採摘)—車八嶺茶葉有限公司生產基地(省級茶葉名牌產品紅茶、綠茶)—司前鎮車八嶺自然保護區—隘子鎮滿堂客家大圍。

交通小Tips:

作為“中國最具魅力自駕遊目的地”,始興具有完善的交通網絡。始興縣城至韶關市55公里,距廣州248公里,國道323線、省道244線、韶贛高速、韶贛鐵路貫穿全境,是粵北地區僅次於韶關市區的第二大交通樞紐。

自駕車遊客從珠三角出發,經樂廣高速或京港澳高速抵達韶關後,轉韶贛高速,可全程高速直達始興縣城。

【走南雄】

梅關古道、珠璣古巷——七百年前桑梓鄉 處處滄桑皆風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初秋的黃昏,走在通貫南北的南雄梅關古道上,芳草萋萋,梅樹青青,讓人不由自主地輕聲哼起了這首曲子。黃昏遊人漸少的古道,碧綠苔痕中總有一塊塊灰白的石塊頑強地探出頭來,映射出金黃的光,似乎正努力不讓歲月的滄桑,淹沒繁華的“大道通衢”榮光。

梅關,古稱秦關,自秦漢以來,便是當時溝通中原與嶺南、貫通珠江與長江兩大水系的五條最主要通道道之一。傳說素有“嶺南第一名相”之稱的張九齡,從粵北進京趕考。一路上,只見往返梅嶺兩向的伕力多如過江之鯽,有人扛著沉重的絲綢、茶葉、瓷器南下,也有人挑著珍貴的香料、象牙、犀角北上。可梅嶺兩側山陡路窄,貨物運輸全靠肩挑身背,“人苦峻極”,難如登天。張九齡感慨不已,對著古道旁的百年古梅林許願:他日若遂青雲志,定將險阻變通途。果真功成名就之後的張九齡,不忘當年對著梅嶺古梅的承諾,當即給唐玄宗上書開道並獲恩准。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張九齡來到了梅嶺,用了兩年的時間大興土木。古道從梅關向南北兩側伸延,北連江西大餘,南達廣東南雄,全長40公里,道寬二至四米,以青石及鵝卵石鋪砌而成。自唐以來,歷朝歷代都有修補,並在路旁增植松、梅等樹。著名中西交通史專家張星烺說:“廣州者,海舶登岸處也。唐時廣州之波斯、阿拉伯商人,北上揚州者,必取道大庾嶺,再沿贛江而下,順長江而揚州也。”取道大庾嶺,梅關就是必經之路。古時從廣州至北京,只有梅關兩側40公里的山路,其餘皆是水路。


“生態農業、善美韶關”:漫步“千年古邑”、“千年古道”


從此,馬幫馱隊、腳伕挑夫,絡繹不絕。尤其是明、清時期,南來北往路過珠璣巷的商旅、挑夫“日有數千”。明朝萬曆年間的新會進士黃公輔經梅關到珠璣巷時作詩云:“長亭去路是珠璣,此日觀風感黍離。編戶村中人集處,摩肩道上馬交馳。”而著名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看到的景象是:“旅客騎馬或乘轎,商貨用馱獸或挑夫運貨,路過於途不計其數……”

如今漫步於這條悠長的古道上,昔日不絕於耳的馬幫鈴鐺、挑夫號子已然沉寂。關樓南門那一對曾經豔紅的“梅止行人渴,關防暴客來”的對聯,也然斑駁。唯有一條越發蒼勁的古道猶如蒼龍般,遊走於茫茫梅林竹海間,橫貫粵贛兩地連綿群山。儘管梅關古道的繁華已成為了歷史,但是不畏艱險、開拓四方的精神,卻伴隨著這裡曾經發生過的無數悲歡離合的故事,一起融進了嶺南兒女的骨骼與血脈之中。

交通的便利不僅帶來繁忙的商品流通,也帶來了大量人口的遷移,依傍著梅嶺古道的珠璣巷就這樣興旺了一千多年。實際上,自大庾嶺貫通之後,為滿足南北通商的需要,從梅嶺南下的古道旁一共修建了包括中站丶裡東街丶珠璣巷在內的七條商業街。如今人們所稱的珠璣巷,事實上是指包括其在內的分佈於古道周邊的大約58個村莊。

清朝初年,著名學者屈大均在番禺隱居寫作一部囊括了廣東之天文地理丶經濟物產丶人物風俗等詳盡內容的筆記體著作——《廣東新語》。他在寫作期間,蒐集研究了嶺南地區眾多名門望族的族譜。他發現大多數家族都記載他們來自南雄的“沙水珠璣巷”。


“生態農業、善美韶關”:漫步“千年古邑”、“千年古道”



“生態農業、善美韶關”:漫步“千年古邑”、“千年古道”


這條珠三角地區數以千萬人號之為“吾家故鄉”珠璣古巷,是一條由鵝卵石鋪砌的狹長街巷,北起鳳凰橋,南至駟馬橋,四丶五米寬,一千五百多米長。古巷中,一座古樸的佛塔至今仍接受著無數人的敬仰。始建於公元1354年的這座“胡妃塔”,是南雄境內保存完好的唯一有確切年代可考的元代建築。

相傳,胡妃是南宋度宗皇帝的妃子,遭奸相賈似道誣陷,送入庵堂軟禁。一天,胡妃出逃,慌亂中不慎落水。幸而,一隻運糧船正好停泊在那裡,船上的商人將胡妃救了上來。這個人就是來自南雄珠璣巷的商人黃貯萬。黃貯萬將無家可歸的胡妃帶回了珠璣巷,改名更姓隱居下來。 胡妃帶來了皇宮中學來的醫術,救了不少鄉親;她還將江南的紡織技術傳授給了珠璣巷人。

不料,有人貪圖懸賞向官府透露了胡妃的下落。於是,賈似道謊稱南雄有人謀反,派兵進剿珠璣巷。大難臨頭。胡妃讓黃貯萬跟隨街坊鄰里,去找一個叫羅貴的人,由他帶領珠璣巷各戶人家南逃避難。 而胡妃自己則留在了珠璣巷。追兵到來,胡妃毅然投井自盡。

事實上,當時因“胡妃之亂”南逃避難的並不只是在羅貴帶領下的珠璣巷人,同時還有周圍58村的許多人家。公元1131年的正月十六,珠璣巷人在羅貴的帶領下,從沙水河解纜,順湞江南下。這是珠璣巷南遷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遷徙,共36姓、97戶、1000餘人。類似於這樣的南遷,珠璣巷共有三次。他們給珠三角地區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丶文化和生產力,使得古代嶺南的經濟丶文化丶社會發展得以迅速發展。

在沙水湖北畔,珠璣後裔、原廣州市有關領導所題字的“祖居紀念”區內,陳、黃、梁、羅、林、李、何、徐等幾十姓宗祠鱗次櫛比。 在一處恢宏的宗祠門前,鐫刻著一副力透石背的門聯:“小宗異,大宗同,欽欽世世;前人修,後人續,享之綿綿。”這不正是珠璣先民在南遷與墾拓珠三角乃至海外過程中“異姓一家,同舟共濟”的共同心願?

靈潭村:豆香濃郁的村莊迎來小康的春天

南雄市珠璣鎮靈潭村是千年梅關驛道上的一顆明珠。據村民們說,這個名字來源於村中一口非常有靈氣的水潭。作為古道的重要節點,它曾經商賈如雲,貨物如雨,盛極一時;它也是紅色革命老區村,留下了南雄農民運動的策源地鴛鴦圍、優秀抗日將士鍾蛟蟠家鄉舊址等紅色遺蹟。然而,隨著現代化交通的日益發達,靈潭村逐漸褪盡了往昔的繁華,取而代之的是破敗和貧窮。

在兩三年前,靈潭村還是一個省定貧困村,全村有貧困戶44戶118人。2016年,省紀委扶貧工作隊入駐靈潭,精準扶貧的曙光初次照進了這裡。從此,積貧日久、窮根難拔的老區村迎來了脫貧奔康的春天。

現在,呈現在記者眼前的靈潭村完完全全是一個美麗富裕的新農村:200多棟新建和改建的房屋昂然矗立,孤寡老人專用的幸福樓裡溫馨瀰漫,產業項目蓬勃發展,村集體收入超過50萬元。


“生態農業、善美韶關”:漫步“千年古邑”、“千年古道”



“生態農業、善美韶關”:漫步“千年古邑”、“千年古道”


靈潭村是一個豆香濃郁的村莊,年長的村民們傳承著祖祖輩輩留下的腐竹手藝,起早貪黑地製作一張張“豆漿皮”。在機械化的現代社會里,城市化建設和生活節奏日益加快,慢工細活的靈潭腐竹製作手藝,卻悄悄地沉澱下來。在與時間的抗衡中,靈潭村的手工腐竹保持著“家鄉的味道”,因它的味美、健康、綠色,成為家喻戶曉的特色農產品,也在傳統手工藝難以繼承,尋求突破,傳承著豆香般濃郁的鄉土文化。


“生態農業、善美韶關”:漫步“千年古邑”、“千年古道”


“這裡就是原來做腐竹的地方。”在一間光線陰暗的泥磚老房子裡,村民曾祥躍指著一排柴火灶告訴我們。“以前做腐竹比較辛苦。你看這個豆漿機,沒有自來水,要一桶一桶把水倒到這裡磨漿。磨了漿倒在這裡燒開,燒柴火速度比較慢。”

在這間低矮的小作坊裡,曾祥躍和腐竹打了36年的交道。隨著年紀漸長,他已無法承受制作腐竹高強度的勞動,所以在一年多前,就忍痛關停了小作坊。“因為同樣的原因,在我們村跟我年紀上下的,都不再製作腐竹了。”他不無感嘆。

靈潭村素有“腐竹之鄉”的美譽。鼎盛時期,村裡曾有200多個生產腐竹的小作坊,而如今已經寥寥無幾了。為了不讓這門老手藝失傳,也為了更好地發展腐竹產業,幫扶單位積極引進資金,在村裡建起了腐竹廠,並於2017年10月正式投入運營。從此,像曾祥躍這樣的老手藝人又有了用武之地。“這裡全部都是新的設備,這就是新時代的腐竹廠。小作坊雖然一個月能賺兩三千元,但很辛苦,現在做就沒那麼辛苦,也有兩三千元收入。”正在忙活的曾祥躍告訴我們。


“生態農業、善美韶關”:漫步“千年古邑”、“千年古道”


從小作坊到大工廠的轉型升級,靈潭腐竹開啟了嶄新的一頁,日漸式微的腐竹產業也重煥生機。相比小作坊,先進的生產設備將勞動生產率提高了5倍多。天潤靈潭腐竹廠負責人曾春暉介紹說:“在工廠,一斤黃豆能產四兩多一點腐竹,小作坊就達不到四兩。你不要看這一斤黃豆相差這一點點,但是如果你黃豆用的量大了,這就相差很大了。”

靈潭腐竹轉型後,還註冊了商標,產品質量也通過了專業機構檢驗。在專業團隊的運營下,靈潭腐竹已經走出南雄,走向了珠三角。“現在就是生產不過來,客戶老是追著要腐竹。”曾春暉笑著說,“我們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不斷將靈潭腐竹產業做大做強,預計2018年全年產值將突破200萬元,可帶動貧困戶年種植黃豆800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