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現在才開始學習中國基建,真的已經晚了嗎?其實大家情況不同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後,一直提出美國優先,一是要使製造業迴流,解決產業空心化的問題;二是要解決美國就業的問題,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三是要解決美國在貿易中的貿易逆差問題。為了解決就業問題,美國政府也算是想了很多點子,比如提高關稅迫使美國企業把生產線搬回美國,既能解決產業空心化又能解決就業問題。另一個就是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不知道是不是看到了大洋彼岸的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乾的如火如荼,美國人也動起這方面的腦筋。

美國現在才開始學習中國基建,真的已經晚了嗎?其實大家情況不同

人口密度

首先我們要知道,美國是一個大國,美國的人口大概有4億,而中國有15億,而且我們要注意,中國兩國的領土雖然相當,中國略大,但是中國的新疆、西藏等地區的人口密度是極低的,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中部和東部。而美國的人口相對來說更加平均,雖然也偏向於集中在東西海岸,但是沒有出現青藏高原那樣的大面積的地廣人稀的地區。所以美國整體上來說對於公路、鐵路等公共交通的需求是比中國小的,尤其是在客運方面,體現的尤為明顯。很多美國的鐵路系統已經是虧本運行的了。

美國現在才開始學習中國基建,真的已經晚了嗎?其實大家情況不同

先發國家——資源的浪費

其二,我們不能忘記,美國是一個發達國家。美國所謂的產業空心化是後工業化,和一眾亞非拉落後國家的“未工業化”完全不是一回事。當美國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到引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一段時間裡,美國已經在進行各種基礎設施建設了。而當時的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哪有精力去搞基礎設施建設。所以我們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是在建國之後的事情了,而由於我們的歷史欠賬太多,我們的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推進。

目前美國的鐵路里程為22萬公里左右,中國為12萬公里左右,美國公路里程650萬公里,中國僅為450萬公里。可見,美國的鐵路、公路的建設比中國要早,保有量也更大,如果算人均,中國差的就更多了。中國能大規模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是因為確實有需求,而美國目前的建設水平已經足夠了,甚至有部分冗餘,如果再進行大規模建設,可能會造成大量的重複性項目和資源的浪費。

美國現在才開始學習中國基建,真的已經晚了嗎?其實大家情況不同

投資和收益

其三我們要知道,基礎設施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盤活經濟。要盤活經濟就必須刺激消費,而上一點已經提到了,美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就美國人的需求來說已經基本足夠了。就算是有需求,也是小修小補,不可能大興土木了。否則建設一堆重複性的項目,並不能刺激消費,意義何在呢?

美國現在才開始學習中國基建,真的已經晚了嗎?其實大家情況不同

政府的執行力

其四,中國的政府的執行力很強,這是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基本保障。中國對基層的掌控能力很強,中央政府的協調能力很強。而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很多州的法律都不同,一旦要進行跨州的基礎設施建設,各州之間的矛盾很難解決。

另外,因為搞基礎設施建設都是幾年到幾十年的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比如中國三峽工程從1994年開工2006年曆時十二年,到2012年完全開工發電,歷時18年。所以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政府政策的一致性,而美國政府四年一屆,後任政府有可能否定前任政府的政治遺產,那剩下的半拉子工程怎麼和國民交代?

美國現在才開始學習中國基建,真的已經晚了嗎?其實大家情況不同

人力成本和文化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問題擺在美國人面前。比如中國建設大量的地鐵線路是因為中國城市的人口密度極高,而美國人手一輛車,幹嘛要坐地鐵?那建設地鐵的意義何在呢?另外美國工人的人力成本也比中國要高得多,這樣下去項目的成本又會被拉高。有人質疑中國的很多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也是虧損的,是的,如果單純的從這一個項目上看,也許是虧損的,比如高鐵的成本,可能運營幾十年才能收回成本,但是如果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高鐵所到之處,可能帶動了當地的旅遊業,也可能讓當地的土特產賣到美國去,另外還會給我們帶來國防安全方面的收益,綜合起來看依然是收益大於成本的。而美國呢,這些既有的設施已經足夠了,而且基礎設施大部分是幾十年上百年的使用期,即使美國的再進行大規模建設,其收益是有限的,而成本卻是巨大的,總結起來是不值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