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色”關注
香河方誌
張中行(1909—2006),原名張璇,學名張璿,字仲衡,名字源於《尚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北京大學畢業後因名難認,便刪繁就簡,去仲字人旁,衡字游魚,以字的簡化“中行”(《論語》有“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為名。香河縣石莊村(今屬天津市武清區河北屯鎮。1958年11月,河北屯鄉等36個原屬香河管轄的自然村歸劃武清縣管轄)人,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未名湖畔(未名湖,北京大學校園內最大的人工湖,位於中北部)三雅士(張中行、季羨林、金克木)之一。
1931年通縣師範學校畢業,1935年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畢業。曾任中學、大學教師,副刊編輯、期刊主編。1949年後,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特約評審,主要從事語文、古典文學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參加編寫《漢語課本》《古代散文選》等。合作編著《文言文選讀》《文言讀本續編》;編著《文言常識》《文言津逮》《佛教與中國文學》《負暄瑣話》《負暄續話》《負暄三話》《禪外說禪》《文言與白話》《作文雜談》《順生論》《橫議集》《月旦集》《散簡集存》等。他涉獵廣泛,博聞強記,遍及文史、古典、佛學、哲學諸多領域,人稱“雜家”,但以專者為語文、中國古典文學和人生哲學為專。以“忠於寫作,不宜寫者不寫,寫則以真面目對人”為信條,被季羨林先生稱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張中行一生低調澹泊、無慾無求,常年寓居於燕園女兒家。他一生清貧,85歲時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裡擺設極為簡陋,除了兩書櫃書幾乎別無他物,為自己住所起雅號“都市柴門”。書房裡書卷氣襲人,桌上攤著文房四寶和片片稿紙,書櫥內列著古玩,以石頭居多。謙稱書房像“倉庫”,而於治學方面,則一絲不苟,晚年仍拍案而起,痛批臺灣某“國學大師”。
張中行治學嚴謹,博學多識,造詣深厚,精通中國古典文學,熟悉西方哲學。他與季羨林,金克木,鄧廣銘等人被稱為“民末四老”。
張中行的夫人比他大一個半月。夫人生前,張中行稱她為姐。他把婚姻分為四個等級:可意,可過,可忍,不可忍。關於自己的婚戀,他說婚姻大部分“可過”加一點點“可忍”。他曾說:“添衣問老妻。”並解釋道:“吃飯我不知飢飽,老妻不給盛飯,必是飽了;穿衣不知冷暖,老妻不讓添衣,必是暖了”。
關注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閱讀更多 方誌香河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