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你自己”到“更多可能”,当代年轻人都想要哪些小型人生自由?

从“做你自己”到“更多可能”,当代年轻人都想要哪些小型人生自由?

一个宏大的命题:自由是什么?

你可能已经听过无数遍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宣言,“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只是一个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也日常幻想过作为个人可以拥有的朴素自由,“等有钱就辞掉工作”“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受打扰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论你是否对自由有明确的定义,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自由不再是一个云端的概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说就是生活本身。从“今天早上打算吃包子还是花卷”,到“弥留之际是否能够选择安乐死”,它几乎无处不在。

一些对自由比较常见的误解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或者“大家/别人都这样所以我也该有,都没有所以我也不必有”。前者类似于“我有权在社交网络骂任何人,你拉黑我是限制了我的言论自由权”。但其实借用微博博主@老刘在得克萨斯 的话,“言论自由是一个人跟政府之间的事,而不是他跟另一个普通人之间的事”,它是由权力方保障的,而不是另一个平级个体。就好像你在自己家来去自如,却不能随便进别人的家门一样。后者则像是“饭局里别人都喝酒你不喝就不对”,但其实即使人人都干杯你也有权滴酒不沾。这两个例子虽然还不够恰当,但至少可以说明自由受法律道德社会秩序的种种限制,而且不能因为多数人同意就可以让少数人无条件服从。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曾经提出过「积极自由(positive liberty)」和「消极自由(negative liberty)」一对概念,用来衡量“是否有内在障碍”和“是否有外在人为障碍”的两个标准。我们之前提到过许多人不爱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有人是因为“不为啥,就是不想”,也有人是因为“虽然想但是怕网上的环境摩擦系数太高”,那么前者的自愿不表达就比较接近积极自由,而后者的被迫沉默则更像消极自由。

之所以要提到这个概念,是因为现实生活中,这两种状态其实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我想吃甜豆花”,既有可能是因为你喜欢甜的,同时也可能(或多或少)是因为你买不到咸的,或者人人都告诉你“甜的才是正宗”(当然了,这同样是一个简化后的例子)。

还有一种说法是,“自由是获取全部信息之后的自愿选择”。这样说当然没错:如果你只知道甜豆花却从没听说过有咸的,那你自愿选择甜口虽然也是自由,但打了点折扣。问题是你知道的顶多也就是家门口和公司附近那几家早餐店的口味,不太可能跑遍全国一家家吃过去,所以你的选择很可能只是局部最优解,更遑论其他更复杂的事。从这个角度说,自由同时还受到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堪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并且即使你知道啥叫“更好”,也无法代替他人做出越俎代庖的选择,因为这是 ta 的自由。

至于“自由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幸福”,为了简化讨论,我们姑且理解成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来源;而“自由的边界有没有最佳落脚点”,你可以移步看看「什么是体面」。

有了这些框架,就可以开始讲所谓的“小型人生自由”了。大致上它是一种“能在某个当代生活场景”实现的 tiny 级别的自由,同时它还基本能满足:

  • 不论现状如何,理论上「应该」享有,比如刚才说的“劝酒不喝”;
  • 有选择余地,而且知道它们都是啥,比如“毕业考研 or 留家里当公务员 or 去大城市打拼”;
  • 「清楚自己有的选」下的自发自愿,比如性行为中的“yes means yes”原则;
  • 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并且保持基本的体面,比如“辩论时啥都可以说但别骂人”;
  • 以及,它可能还同时包含「从外界获得/免于……的自由」以及「给自己……的自由」的双重含义,比如“跟别人(比如异性)自由结识同时免于被性骚扰的恐惧”。

在此基础上,“跟别人在微博上爆粗”虽然自由却不太体面,可以排除;“恋爱自由”略宽泛,需要拆分成多个细节;“每天早上睡到自然醒”也没问题,但必须加上前提“你不工作也能过活”,或者“你上班的公司同意这样”。

财务自由

从“做你自己”到“更多可能”,当代年轻人都想要哪些小型人生自由?

一方面,任何世俗意义上的自由都很难脱离金钱独立存在,另一方面,钱又被异化成了一种“用你能买得起什么来衡量你配享有多大自由”的工具。在这个连花钱都要提倡“做自己”的今天,年轻人想要的财务自由与其说是“有钱”,倒不如说是「不因为没钱就失去尊严,同时获得跟努力基本匹配的可保障的收入」,进而在下面这些细枝末节处给自己以满足:

1. 便利店:走进全家/711,可以闭着眼睛随便拿零食去结帐。

2. 超市:可以跟爸妈(或者自己)说,以后去超市买东西,货架上随便拿一个不用比价,我买单。

3. 菜市场:不管是羽衣甘蓝、秋葵,还是香菜,哪天想吃了就能买一把回来。

4. 水果店:车厘子、牛油果、火龙果,爱吃多少就买多少。

5. 视频网站:会员包年,不用忍无处不在 的 90 秒广告。

6. 买书 app:想看的书第一时间去下单,而不是习惯性找电子版或者等大促。

7. 外卖 app:可以不考虑起送金额和配送费选吃的,满减红包,想不起来就不用。

8. 专车 app:“是否接受溢价?”“是。”“拼车吗?”“不用。”

9. 电影票 app:随便点开最近的一家就下单,不用专挑 2D 屏幕。

10. App Store:付费榜想下就下,无需限免,也不用花一个小时找破解版。

11. 购物 app:不管使用九块九拼单还是奢侈品海淘,都能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12. 免税店:旅一次游、逛一次免税不至于倾家荡产。

13. 京沪租房:虽然买不起房,但至少能找个条件好一点的小区。

信息戒断自由

CNN 在 2015 年的一篇报道里曾经引用过一项调查数据:一个人每天消耗的信息量高达 74 G,相当于九张 DVD。一种说法认为,当代人每天接触到的信息,几乎抵得上千年前的古人一生的量。每天从睁开眼睛开始,我们看新闻、聊天、谈工作、刷社交媒体、追剧、听歌、逛某宝、读文章、点广告……在这样高密度的信息轰炸之下,谁都想停下来喘口气,获得「信息戒断」的片刻安宁:

14. 不用看朋友圈和周围人的动态,并且也不用担心在聚会的时候发现“我咋又 catch 不上大家的近况”;

15. 不被每个平台内容都一样的热点新闻刷屏,任何时候能看到“不一样”的内容;

16. 社交媒体、弹幕 app 里能屏蔽热门网络词语,不被满屏 666 /一模一样语气像机器人的流行语吓到;

17. 摆脱弹窗、不请自动的视频广告以及“看剧到一半突然进广告”,保护刚酝酿好的心情;

18. 关掉热情过头并且事后诸葛亮的“猜你喜欢”,只看自己主动选择的内容;

19. 拥有一个没有加任何同事、同学甚至是伴侣为好友的社交账号;

20. 社交网络时间线里没有跳出过多的广告、根本没 follow 过的营销号、“你的朋友都在看”、“XX 万网友都在关注”;

21. 看新闻、文章的时候,没有文不对题的标题党和博人眼球的假消息。

办公室自由

从“做你自己”到“更多可能”,当代年轻人都想要哪些小型人生自由?

由于通讯工具的发展,工作和私人生活的界限进一步模糊。除非你精力充沛时间充裕能发展业余爱好,否则大多数情况下,从进入社会开始直到退休,你的人生其实都是以办公室为中心向外徐徐辐射。也正因为如此,哪怕只是多那么一点点“关机权”,对我们来说都显得无比珍贵:

22. 上班的时候不用一直盯着即时通讯工具,也不用听到有人说“这活儿微信沟通过了啊你没看到?”;

23. 工作邮件只需要发给真正的相关人等,用不着在抄送栏里塞几十个名字、邮件正文花式 cue 遍所有 team leader 才能处理一个小 bug;

24. 面试的时候不用面对稀奇古怪的脑筋急转弯问题,入职之后不需要把微信头像和昵称都改成所谓的“公司统一格式”;

25. 老板在工作群里自说自话,不需要所有人五分钟之内齐刷刷回答“好的”“收到”否则就要受到点名批评的待遇;

26. 周末可以关机睡到自然醒,而不是一睁开眼就摁亮手机屏幕看有没有公务;

27. 不用次次参加本质上是加班的团建,也不用退掉已经买好的机票只为了迁就部门旅游;

28. 出去旅游的时候,不用 24 小时随时候命以致于把休假生生变成了换一个地方工作;

29. 可以点对点交流就不要拉上一堆人开大会说废话,毕竟会前还得做超长的 PPT,中途的头脑风暴其实就是冷场现想。

平等聊天自由

Quartz 今年的一篇文章说,微信发语音是职场身份的一种象征,因为向某个人发语音而不是文字,相当于向对方宣告“我比你更忙也更重要”。发语音的人节省了时间,却让接收者付出不方便的代价:所以「发语音」「不回消息」「在吗」,几乎可以并称当代年轻人最反感的三大聊天举止,与之相对的,我们想要的“平等”聊天状态更接近于:

30. 我秒回你的信息,希望你也能尽快回复我,而不是聊天聊到一半突然消失;

31. 我找你谈正事的时候你能认真听讲,而不是一言不合就开始甩表情包;

32. 想要打视频/发语音过来之前,能先发个信息问问“现在方不方便”;

33. 说完“哈喽,在吗?”之后,能主动告诉我“找你是为了 xxx 这个事儿”;

34. 如果你发语音给我,我也用语音回复你,你不会在心里嘀咕“这是不是故意的”;

35. 如果我跟你讲话时从不敷衍地说“哦”,希望你的回复也不要每次都惜字如金。

亲密关系自由

从“做你自己”到“更多可能”,当代年轻人都想要哪些小型人生自由?

亲密关系中最需要、然而也最缺失自由的领域是什么?可能就是“如何说不”。到目前为止,女性在这个问题上面临的不自由更多一些,但这并不代表男性就不会面临 say no 困扰。无论什么性别或者性取向,理想的约会文化和亲密关系流程应该包含如下共识:

36. 遇到喜欢的对象,不因为“谁先表白就输了”“女追男隔层纱”之类的古早教条而主动弃权;

37. 面对大庭广众摆蜡烛式表白,没有包袱地拒绝而不是“我给 ta 点面子答应吧”;

38. 拒绝对方追求之后,不用担心 ta 反复骚扰或恶意报复;

39. 就算在是调情阶段,依然可以表示“不,我还不想发生性行为”;

40. 同意发生性行为了,中途可以说“我想再考虑一下”,或者告诉对方“这个环节我不喜欢,我希望换个方式”;

41. 即便之后同意了甚至在一起了,最开始违背意愿的那一次性行为也不等于默认“不计较”;

42. 以上所有的拒绝行为发生之后,不用担心被对方嘲笑为“玩不起”;

43. 对伴侣的暴力行为零容忍而不是“忍忍就过去了”;

44. 即使是伴侣,也可以在某些问题上保留跟对方不同的意见,反之亦然;

45. 哪怕已经在一起很久,只要发现不合适,任何一方依然可以提出分手;

46. 即使有了孩子,还是可以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切为了下一代”。

外貌自由

我所曾经吐槽过两个非常 tricky 的概念,一个叫“男子气概”,另一个叫做“独立女性”。前者的矛盾之处在于一方面宣扬美之多样化,另一方面又将“男人像女人”当成贬义词。而后者则把女性的自立自爱跟外貌管理挂钩,仿佛没有大红唇、小西装、通天长腿和总攻气质加持,就成不了独立女性的满分模范。在新时代,摆脱了这种外貌教条意味着:

47. 如果愿意,可以大大方方说出自己的年龄;

48. 有人当面调侃自己的外表,既可以一笑了之,也可以直接回答“你知道自己很 offending 吗?”;

49. 不需要附上一打大头照西装照生活照,也能获得一个岗位面试的机会;

50. 拒绝选择在招聘启事上面写“我司美女如云,HR 小姐姐颜值超高”的公司;

51. 没化妆也不会被说成“你这是不注意形象,不尊重他人”;

52. 没有马甲线、A4腰、天鹅臂……没关系,我还是觉得自己美。如果我觉得这样不健康/不美,要不要健身/整形,也是我自己的事;

53. 不喜欢主流审美也不会被其他人当成“你眼光真奇葩”或者“你是不是嫉妒”;

54. 不理会“女生素颜短发就是假小子,男生化妆穿粉色就是娘炮”的过时规矩;

55. 不需要因为“明星和广告都在宣扬”就强迫自己也认可所谓的“辣妈”“气场”“高级脸”“裸妆感”;

56. 可以拒绝加入“妆前x分,妆后x分”之类的量化外形制度。

成长自由

从“做你自己”到“更多可能”,当代年轻人都想要哪些小型人生自由?

一个无奈的现实是,接受中国式教育长大的我们,即使成年后知道了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所谓的“生命的延续”,但真正教育起孩子来,还是自觉不自觉地重走自己爹妈当年的老路。但其实只要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是怎么长大的,就大概知道自己的下一代最想要的是:

57. 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而不是“妈你怎么不敲门就进房间了”“你们怎么又偷看我日记”;

58. 做了错事能得到有理有据的教育,而不是上来就一通好打;

59. 做作业/看书/跟同学聊天的时候,没有人在旁边全程盯着自己;

60. 课外时间能玩游戏、看闲书、出去玩;

61. 可以问爸妈/老师生理卫生知识,并且得到认真解答,而不是“小孩子家的问这干嘛”;

62. 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谈恋爱;

63. 成年以后能自由选择谈不谈对象/谈哪个/谈几个/结不结婚,而不是被一路逼着相亲/结婚/生孩子/生二胎;

64. 如果选择和伴侣同居,不会得到爸妈“不结婚就住一起你让爹妈面子哪里搁”的评价;

65. 不管是去别的城市工作还是在家附近上班,都能得到理解支持,而不是“跑那么远干嘛,在家不是挺好?”,反之亦然。

摆脱焦虑自由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单行道》里说:“当今世界之所以充满了各种生活理论和世界观,而且这些论说之所以在这个国度所向披靡,那是因为它们最终几乎总是用来支持某个完全没有意义的私人境遇。”国产成功学、贩卖焦虑、peer pressure、消费升级……之所以显得「不讨人喜欢」,正是因为它们的本意是让人摆脱不自由,最终却又创造了一种「不按照这种活法来就是不对」的新型不自由。在“现如今你的叛逆精神都用在哪儿了”这个调查里,我们总结了大家最想获得的几种不听/不信/不被定义的自由:

66. 不因为看到“北上广月薪百万日子怎么过”“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而焦虑;

67. 也不因为听到“做人要有大格局”“每个月几千块拿什么在大城市待下去”就自卑;

68. 不因为喜欢/效仿中产阶级式的生活习惯而被鄙视为“装腔作势”;

69. 也不因为接受不了中产阶级式的生活习惯而被当成“俗气老土”;

70. “下班喜欢打游戏/葛优躺/宅家里不出去 social”是我的爱好,不叫“没上进心”“不懂人情世故”;

71. 正常活到三十岁不会毫无道理地忽然被贴上“老了”“秃了”“油腻”的标签;

72. 别人都在用某个app、都在看某个综艺、都喜欢某个明星,我也一样可以不用、不看、不感兴趣;

73. 对购物节/女生节/女王节/爆款/网红店/"一生必备XXX"之类仪式感大于本质的概念,恕不买账;

74. 对待反智/恶俗/洗脑的广告的方式除了忽略不看,还可以用脚投票。

以上就是我们总结的一部分当代小型人生自由,它们有些来源于“单纯只是想做自己”的渴望,也有一些是“对更多更广阔的可能性”的探寻。你可能会觉得“这些早就在我的 wish list 里面”,也可能会撇撇嘴想“一条都没中,我要的不是这些”。Anyway,不论你理想中的自由是改变自己的性别/国籍/生活状态,抑或只是下班之后坐在路边摊吃着烤串吹着晚风,没有人能保证它全部都能实现,我们能做的,只是祝你在追寻它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插图来自:郑舒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