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人吳兆騫的邊塞詩丨爾雅齋

愛國詩人吳兆騫的邊塞詩


今天九一八,滿屏皆是“銘記歷史、勿忘國恥”的紀念文。其中,曾被粉刷為愛國救國大英雄的張小六子成了今日當之無愧的網紅,“千古罪人”的筆誅字字泣血。歷史怎麼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了呢?

那麼,爾雅齋換個方式抒發愛國情懷,以蘇州人文的視角聊聊我們吳江的愛國詩人吳兆騫,重讀他的邊塞詩,在詩意中牢記外寇的侵略暴行,頌揚邊防將士“軍聲欲掃昆彌兵,戰氣遙開野人部”的愛國正氣。


愛國詩人吳兆騫的邊塞詩丨爾雅齋



首先, 我們瞭解一下吳兆騫其人生平。

吳兆騫(1631~1684)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字漢槎,號季子,吳江松陵鎮(今屬江蘇蘇州)人。他出身於江南望族、書香門第,少年穎悟,7歲能知揚雄《太玄經》義,10歲能發筆寫賦,名著一時,與華亭彭師度、宜興陳維崧有“江左三鳳凰”之號。

清朝順治十四年,吳兆騫因科場案無辜受牽連,遭遣戍東北寧古塔二十三年。後經舊友顧貞觀、納蘭性德等鼎力營救,又向朝廷進呈吳兆騫的名篇《長白賦》,使康熙帝閱後動容,終於同意讓他贖歸。可惜, 這位飽經風霜的才子迴歸故土即患重病,三年而卒。

他一生坎坷,縱有鴻鵠之志,有才情萬千,然負屈遠戍,侘傺難平,將憤鬱之氣渲洩於筆墨。因他曾極人世之苦,長期生活在社會下層,得以創造出大量別具一格的現實主義傑作。他的詩文大多收於《秋笳集》、《秋笳餘韻》、《歸來堂尺牘》、《詞賦協音》

等。


愛國詩人吳兆騫的邊塞詩丨爾雅齋



吳兆騫的《秋笳集》,大約錄有七百首詩。他的詩作慷慨悲涼,又真率清雅,將塞外絕域的山水民情凝固於筆端,將蒼涼蕭森的境與悽楚悲愴的情緊密結合, 如後人所評:“悲涼抑塞,真有崩雲裂石之音”。

曾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的蘇州文儒沈德潛在《清詩別裁集》中評論說:“詩歌悲壯,令讀者如相遇於丁零絕塞之間。……倘以老杜之沉鬱頓挫出之,必更有高一格者。”

《四庫全書總目》則說:“兆騫詩天賦特高,風骨遒上。”當代學者關治平在文章裡寫道:“苦寒絕地的山山水水和風土民情,都收入到詩人的筆下,讀他的《秋笳集》,你會感到那漫天白雪中的金戈鐵馬,長河日落的壯麗圖景,仰望萬古悲涼中的豪邁,審視一枝一葉的情結。”

吳兆騫是以“邊塞詩人”享譽詩壇的,他有五百多首詩創作於遣戍地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當時的寧古塔,正值沙俄不斷侵擾我國黑龍江流域。抗俄名將沙爾虎達、巴海等統帥軍民,堅決打擊俄寇。吳兆騫參予寧古塔將軍官署文職,幾次隨軍出征。期間,

他目睹俄寇種種罪行,親歷邊疆人民的國仇家恨,寫下許多戰地詩賦,激勵軍民鬥志,贏得了邊關將士們的尊敬和信賴。


愛國詩人吳兆騫的邊塞詩丨爾雅齋




摘錄吳兆騫邊塞詩十餘首:

《夜行》驚沙莽莽颯風飆,赤燒連天夜氣遙。雪嶺三更人尚獵,冰河四月凍初消。客同屬國思傳雁,地是陰山學射鵰。忽憶吳趨歌吹地,楊花樓閣玉驄驕。


《野宿》金笳不動關山月,鐵騎長寒海戍風。自是驃姚去塞外,空慚孫楚在營中。十年書劍長征慣,帳望深霄更倚弓。


《寒食》昨歲從軍粟末城,今年寒食尚行營。年華已分沙場老,敢向春風恨遠征。


《奉送巴大將軍東征邏察》烏孫種人侵盜邊,臨潢通夜驚風煙。安都都護按劍怒,麾兵直度龍庭前。牙前大校五當戶,吏土星陳列嚴鼓。軍聲欲掃昆彌兵,戰氣遙開野人部。卷蘆葉脆吹長歌,周踺弓矢聲相摩。萬騎晨騰響戈戟,千帳夜移喧紫駝。駝帳連延亙東極,海氣冥濛際天白。龍江水黑雲半昏,馬嶺雪黃暑猶積。蒼茫大磧旌旗行,屬國壺漿夾馬迎。料知寇馬鳥獸散,何須轉鬥催連營。


《同諸公登中後所戍樓》若為荒戍駐徵軺,縱目烽樓野色遙。萬里川原迷大漠,百年亭堠識前朝。平沙暮卷山頭樹,落日晴翻海上潮。倚堞卻尋南首路,漢關迢遞已雲霄。


《黑林》黑林天險削難平,唐將曾傳此駐兵。形勝萬年雄北極,勳名異代想東征。廢營秋鬱風雲氣,大磧霄聞劍戟聲。歷歷山川攻佔地,只今旌甲偃邊城。


《秋夜師次松花江大將軍以牙兵先濟竊於道旁寓目即成口號示同觀諸子》落日千旗大野平,回濤百丈棹歌聲。江深不動黿鼉窟,塞迥先驅驃騎營。火照鐵衣分萬幕,霜寒金柝遍孤城。斷流明發諸軍渡,龍水滔滔看洗兵。


《送阿佐領奉使黑斤》槽頭征馬鳴,將軍欲按塞。飛沙咽鼓顰,長雲擁旌斾。持檄遙頒五國東,揮鞭直歷千山外。千山不盡海東垂,黑水兼天磧路迷。金環島戶雕為屋,石砮種人魚作衣。曲棧荒林紛積阻,剝落殘碑昧古今。冰雪陰崖青鷂風,麏麚亂木黃沙雨。鉅鹿崗頭塞北門,千家部落若雲屯。破羌流盡徵人血,好進溫貂報國恩。


《三月十二日河上口號》三月歸鴻滿塞天,流澌日暮尚悽然。自從身逐烏龍戍,不識春風二十年。


《秋日雜述》軍城遙倚萬峰開,峰際浮雲繞堞回。落日旌旗人出戍,秋風笳鼓客登臺。黑林險入重關斷,黃水深蟠大漠來。昨夜隔河新駐牧,平安火色到龍堆。役車歲晚未曾休,匹馬關河畫角愁。豈是邊人輕遠別,應知漢法重長流。海西雨雪栘中監,槎表星河博望侯。總道故園戎馬遍,轉蓬何地不堪留。朔風毯幕擁旌旄,八陣營開篳篥高。鐵馬兩甄橫塞草,水犀三翼動江濤。遷人未見徵徭息,屬國微聞戰伐勞。漫道射鵰多健卒,只今文士習弓刀。戍樓鞞鼓動嚴城,朔塞山川鬱戰爭。毛節未歸魚海使,羽書還下鐵關兵。月高亭障千烽出,雪照旌旗萬馬嗚。莫道瘡痍猶未起,廟謨今日重東征。


《奉贈副帥薩公》彤樨詔下拜輕車,千里雄藩獨建牙。共道伏波能許國,應如驃騎不為家。星門晝靜無峰火,雪海風清有戌茄。獨臂秋鷹飛控出,指揮萬馬獵平沙。





愛國詩人吳兆騫的邊塞詩丨爾雅齋



吳兆騫是個意志頑強的人,雖是出身官宦之家、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但他在困境中以苦為樂,與方拱乾等流放文人一起談論學問,作詩唱酬,並用自己的長處開館授徒,還與張縉彥、錢德惟等人創立了黑龍江省第一個文學團體“七子之會”,每月三題唱和,積累了大量優秀作品。

據學者研究,吳兆騫的《北渚望月》是目前發現的最早描寫鏡泊湖的詩,《上京》則是我國最早描寫渤海國上京龍朱府遺址的一首詩。他不僅通過邊塞詩來表現渴望肅清邊患的愛國主義思想,還促進邊關各民族的漢文化交流,也對中朝兩國之間的友誼作出了貢獻。

誰言江南多柔弱,吳江自有好男兒。如今, 位於吳江松陵鎮中心北巷的吳氏舊宅(吳兆騫的祖屋)正由蘇州專業園林古建單位在積極修繕中。這座明代古院落,歷經兵燹之災,卻掩不住江南望族吳江吳氏一脈數百年來對鄉土的深廣影響。而吳兆騫的抗俄詩篇,他的捍衛國家主權的愛國情懷, 將永遠傳遞下去,讓後人銘記歷史,愛我家園。

相關鏈接:

1. 【震驚的文保現狀】尚書巷吳氏舊宅今非昔比丨爾雅齋

2. 知道松陵地標“三角井”的來歷嗎?丨爾雅齋

(注:部分圖片系網摘,僅作配圖)


愛國詩人吳兆騫的邊塞詩丨爾雅齋

吳氏舊宅的文保掛牌 2012年 雲巛 攝



附:吳江吳氏人物簡介

吳璋:明代宣德間孝子,被贊為“全孝翁”。字廷用,南直隸蘇州府吳江(今屬江蘇)人。幼孤,由母撫養成立。以鍛工為生。永樂二十一年(1423),詔選天下節婦,給役內廷,母陸氏名列簿冊。宣德四年(1429),淮靖王朱瞻墺出封廣東韶州;正統元年(1436),徙封江西饒州,陸氏皆隨行。吳璋棄家奔走,求母二十年,上書四十次,情詞懇切,終得淮靖王后嗣康王朱祁銓允許,入宮見母。當時母已病重,吳璋割股和藥,母病稍有間斷。康王即賜金幣於吳璋,促其負母出宮。至旅舍三日,母即去世。吳璋遺母骨歸,潛置舟中。行至江,遇大風,舟將覆,長年搜得其母骸骨,投於江。吳璋躍入江中,抱母骸骨,浮於水。同舟者感而救之,其母骸骨遂得歸故土。吳璋葬母骸骨於先祖之墓,旦夕展拜,悽動路人,時值正統十二年(1447)。其後,吳璋以子吳洪顯貴,封南京刑部主事。年八十一卒,贈太俌寺卿。後人贊曰:尋親廿載,迎母令終。負骨歸葬,曰全孝翁。

吳洪(1448—1525)字禹疇,號立齋,刑部主事吳璋子。成化十一年(1475)進士(二甲三十四名)。授南京刑部主事,歷廣東副使、福建按察使,釐剔奸弊,矯矯有風節,正德時官南京刑部尚書,忤劉瑾,致仕歸。平時喜作詩賦,曾與禮部尚書吳原博等四人結“五同會”,即同時、同鄉、同朝、同志、同道,詩酒唱和,過從甚密。卒年78歲,贈二品太子少保。

吳洪有子:吳山、吳巖、吳昆。吳山於嘉靖間官至刑部尚書,以論翊國公郭勳事觸怒世宗皇帝,免官歸裡。吳巖於嘉靖間官四川布政司右參政、督糧儲,卒於任。吳昆,即吳昌時曾祖,嘉靖間官嚴州知府(在浙江省)。

吳山(1470—1542),字靜之,號訒庵。正德三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升員外郎,剛直不撓,為權貴所不喜,巡撫河南,著《汾河通考》,後左遷浙江參議,以僉都御史巡撫四川,論罷不職武臣,晉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贛軍務,官至刑部尚書。後人贊曰:治獄明允,治河著書。有為有守,永垂令譽。

吳昜(1612~1646), 字日生。明崇禎九年(1636)進士,隱居家鄉不仕。清順治元年(1644),他與好友孫兆奎到揚州投奔史可法,上呈《中興未議》,任職方主事,兼監軍。翌年四月,吳昜奉史可法之命率船隊赴江南籌集糧草。揚州失守,史可法陣亡,他率船隊開赴吳江,紮營太湖。五月,起兵反清,協助明吳江縣令保衛吳江城。明吳江縣令逃跑,縣丞朱庭佐降清。吳昜夜闖縣衙將朱斬首,攻佔吳江城。不久,清兵奪回吳江城,他率部退守長白蕩,出沒五湖三泖間。八月,清總兵吳勝兆破吳昜軍,父妻女皆死,吳昜隻身泅水逃脫。順治三年,鄉人周瑞復聚眾長白蕩反清,吳昜入營主事。正月十五日,吳江城內鬧元宵,吳昜趁機再度攻佔縣城,斬縣令孔允祖,並擊敗來援救的清軍,殺清軍總兵江茂功。吳昜被南明唐王任命為兵部尚書,總督江南諸軍,封忠義伯,魯王也封他為長興伯。當時,江南各路義軍憑藉吳昜聲勢,連克長興、海鹽、金山衛。清嘉善知縣劉肅之佯稱歸順義軍。六月初九日,他至嘉善與倪撫合營,集飲於孫璋家被捕,解往杭州。清總督張存仁許以官,勸剃髮,吳昜不肯。六月十五日,就義於杭州草橋門。臨刑前,吳昜面北而拜,曰“今日臣之志畢矣”。衣冠冢建於松陵柳胥村。

吳兆騫(1631~1684), 明末清初詩人。字漢槎,號季子。少有才名,與華亭彭師度、遺興陳維崧有“江左三鳳凰”之號。順治十四年科場案,無辜遭累,遣戍寧古塔二十三年,友人顧貞觀懇求於納蘭性德,後經性德父明珠營救,得以贖還。歸後三年而卒。詩作慷慨悲涼,獨奏邊音,因有“邊塞詩人”之譽,著有《秋笳集》、《歸來草堂雜卷》、《西曹雜詩》。

吳燕紹(1868~1944)最初涉足邊疆史地領域,竟緣於自己的一次人生挫折。光緒十四年(1888年),吳燕紹赴南京應試秋闈。在三場策問中有關於西北地理的題目,吳燕紹“竟瞠目不能句讀”。於是,好強的吳燕紹在落第後開始大量閱讀有關邊疆的典籍。當時,清王朝的國勢一落千丈,帝國主義勢力分裂中國的圖謀逐漸顯露出來,而很多滿清官員對邊疆的歷史源流、地理沿革卻知之甚少。已經對西北史地粗知梗概的吳燕紹對此深感憂慮,於是萌生了深入研究的念頭。光緒二十年(1894年),吳燕紹中進士,任內閣中書,這為他對邊疆史料的蒐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他以“固圉叟”作為自己的名號,以《清代蒙藏回部典匯》這部清代邊疆史料的整理彙編,通過對邊疆歷史地理的考證,促進中華民族的團結、粉碎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野心。經過數十年對史料的蒐集、爬梳整理和研究,吳燕紹不但完成了《清代蒙藏回部典匯》一稿,並已卓然成家。而直到他去世,《清代蒙藏回部典匯》始終沒有出版。

吳豐培(1909—1996)是我國現代藏學家,版本目錄學、文獻學專家。祖籍江蘇省吳江縣,生於北京市。漢族。民國19年(1930)被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招收為研究生,先後師從朱希祖、孟森研習明史,歷時5年,於24年(1935)以《明馭倭錄校補》16卷獲畢業證書。25年(1936),被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聘為編輯,在繼續研究明史的同時,整理家藏蒙藏舊檔,開闢西藏史地研究。



愛國詩人吳兆騫的邊塞詩丨爾雅齋

松陵鎮中心北巷25號 吳氏舊宅 2012年 雲巛 攝




~~ 本期編輯:雲巛 2018.9.18 ~~


您的每一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