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吴兆骞的边塞诗丨尔雅斋

爱国诗人吴兆骞的边塞诗


今天九一八,满屏皆是“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纪念文。其中,曾被粉刷为爱国救国大英雄的张小六子成了今日当之无愧的网红,“千古罪人”的笔诛字字泣血。历史怎么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了呢?

那么,尔雅斋换个方式抒发爱国情怀,以苏州人文的视角聊聊我们吴江的爱国诗人吴兆骞,重读他的边塞诗,在诗意中牢记外寇的侵略暴行,颂扬边防将士“军声欲扫昆弥兵,战气遥开野人部”的爱国正气。


爱国诗人吴兆骞的边塞诗丨尔雅斋



首先, 我们了解一下吴兆骞其人生平。

吴兆骞(1631~1684)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他出身于江南望族、书香门第,少年颖悟,7岁能知扬雄《太玄经》义,10岁能发笔写赋,名著一时,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

清朝顺治十四年,吴兆骞因科场案无辜受牵连,遭遣戍东北宁古塔二十三年。后经旧友顾贞观、纳兰性德等鼎力营救,又向朝廷进呈吴兆骞的名篇《长白赋》,使康熙帝阅后动容,终于同意让他赎归。可惜, 这位饱经风霜的才子回归故土即患重病,三年而卒。

他一生坎坷,纵有鸿鹄之志,有才情万千,然负屈远戍,侘傺难平,将愤郁之气渲泄于笔墨。因他曾极人世之苦,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得以创造出大量别具一格的现实主义杰作。他的诗文大多收于《秋笳集》、《秋笳余韵》、《归来堂尺牍》、《词赋协音》

等。


爱国诗人吴兆骞的边塞诗丨尔雅斋



吴兆骞的《秋笳集》,大约录有七百首诗。他的诗作慷慨悲凉,又真率清雅,将塞外绝域的山水民情凝固于笔端,将苍凉萧森的境与凄楚悲怆的情紧密结合, 如后人所评:“悲凉抑塞,真有崩云裂石之音”。

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苏州文儒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评论说:“诗歌悲壮,令读者如相遇于丁零绝塞之间。……倘以老杜之沉郁顿挫出之,必更有高一格者。”

《四库全书总目》则说:“兆骞诗天赋特高,风骨遒上。”当代学者关治平在文章里写道:“苦寒绝地的山山水水和风土民情,都收入到诗人的笔下,读他的《秋笳集》,你会感到那漫天白雪中的金戈铁马,长河日落的壮丽图景,仰望万古悲凉中的豪迈,审视一枝一叶的情结。”

吴兆骞是以“边塞诗人”享誉诗坛的,他有五百多首诗创作于遣戍地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当时的宁古塔,正值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抗俄名将沙尔虎达、巴海等统帅军民,坚决打击俄寇。吴兆骞参予宁古塔将军官署文职,几次随军出征。期间,

他目睹俄寇种种罪行,亲历边疆人民的国仇家恨,写下许多战地诗赋,激励军民斗志,赢得了边关将士们的尊敬和信赖。


爱国诗人吴兆骞的边塞诗丨尔雅斋




摘录吴兆骞边塞诗十余首:

《夜行》惊沙莽莽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客同属国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


《野宿》金笳不动关山月,铁骑长寒海戍风。自是骠姚去塞外,空惭孙楚在营中。十年书剑长征惯,帐望深霄更倚弓。


《寒食》昨岁从军粟末城,今年寒食尚行营。年华已分沙场老,敢向春风恨远征。


《奉送巴大将军东征逻察》乌孙种人侵盗边,临潢通夜惊风烟。安都都护按剑怒,麾兵直度龙庭前。牙前大校五当户,吏土星陈列严鼓。军声欲扫昆弥兵,战气遥开野人部。卷芦叶脆吹长歌,周踺弓矢声相摩。万骑晨腾响戈戟,千帐夜移喧紫驼。驼帐连延亘东极,海气冥濛际天白。龙江水黑云半昏,马岭雪黄暑犹积。苍茫大碛旌旗行,属国壶浆夹马迎。料知寇马鸟兽散,何须转斗催连营。


《同诸公登中后所戍楼》若为荒戍驻征轺,纵目烽楼野色遥。万里川原迷大漠,百年亭堠识前朝。平沙暮卷山头树,落日晴翻海上潮。倚堞却寻南首路,汉关迢递已云霄。


《黑林》黑林天险削难平,唐将曾传此驻兵。形胜万年雄北极,勋名异代想东征。废营秋郁风云气,大碛霄闻剑戟声。历历山川攻占地,只今旌甲偃边城。


《秋夜师次松花江大将军以牙兵先济窃于道旁寓目即成口号示同观诸子》落日千旗大野平,回涛百丈棹歌声。江深不动鼋鼍窟,塞迥先驱骠骑营。火照铁衣分万幕,霜寒金柝遍孤城。断流明发诸军渡,龙水滔滔看洗兵。


《送阿佐领奉使黑斤》槽头征马鸣,将军欲按塞。飞沙咽鼓颦,长云拥旌斾。持檄遥颁五国东,挥鞭直历千山外。千山不尽海东垂,黑水兼天碛路迷。金环岛户雕为屋,石砮种人鱼作衣。曲栈荒林纷积阻,剥落残碑昧古今。冰雪阴崖青鹞风,麏麚乱木黄沙雨。巨鹿岗头塞北门,千家部落若云屯。破羌流尽征人血,好进温貂报国恩。


《三月十二日河上口号》三月归鸿满塞天,流澌日暮尚凄然。自从身逐乌龙戍,不识春风二十年。


《秋日杂述》军城遥倚万峰开,峰际浮云绕堞回。落日旌旗人出戍,秋风笳鼓客登台。黑林险入重关断,黄水深蟠大漠来。昨夜隔河新驻牧,平安火色到龙堆。役车岁晚未曾休,匹马关河画角愁。岂是边人轻远别,应知汉法重长流。海西雨雪栘中监,槎表星河博望侯。总道故园戎马遍,转蓬何地不堪留。朔风毯幕拥旌旄,八阵营开筚篥高。铁马两甄横塞草,水犀三翼动江涛。迁人未见征徭息,属国微闻战伐劳。漫道射雕多健卒,只今文士习弓刀。戍楼鞞鼓动严城,朔塞山川郁战争。毛节未归鱼海使,羽书还下铁关兵。月高亭障千烽出,雪照旌旗万马呜。莫道疮痍犹未起,庙谟今日重东征。


《奉赠副帅萨公》彤樨诏下拜轻车,千里雄藩独建牙。共道伏波能许国,应如骠骑不为家。星门昼静无峰火,雪海风清有戌茄。独臂秋鹰飞控出,指挥万马猎平沙。





爱国诗人吴兆骞的边塞诗丨尔雅斋



吴兆骞是个意志顽强的人,虽是出身官宦之家、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但他在困境中以苦为乐,与方拱乾等流放文人一起谈论学问,作诗唱酬,并用自己的长处开馆授徒,还与张缙彦、钱德惟等人创立了黑龙江省第一个文学团体“七子之会”,每月三题唱和,积累了大量优秀作品。

据学者研究,吴兆骞的《北渚望月》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描写镜泊湖的诗,《上京》则是我国最早描写渤海国上京龙朱府遗址的一首诗。他不仅通过边塞诗来表现渴望肃清边患的爱国主义思想,还促进边关各民族的汉文化交流,也对中朝两国之间的友谊作出了贡献。

谁言江南多柔弱,吴江自有好男儿。如今, 位于吴江松陵镇中心北巷的吴氏旧宅(吴兆骞的祖屋)正由苏州专业园林古建单位在积极修缮中。这座明代古院落,历经兵燹之灾,却掩不住江南望族吴江吴氏一脉数百年来对乡土的深广影响。而吴兆骞的抗俄诗篇,他的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情怀, 将永远传递下去,让后人铭记历史,爱我家园。

相关链接:

1. 【震惊的文保现状】尚书巷吴氏旧宅今非昔比丨尔雅斋

2. 知道松陵地标“三角井”的来历吗?丨尔雅斋

(注:部分图片系网摘,仅作配图)


爱国诗人吴兆骞的边塞诗丨尔雅斋

吴氏旧宅的文保挂牌 2012年 云巛 摄



附:吴江吴氏人物简介

吴璋:明代宣德间孝子,被赞为“全孝翁”。字廷用,南直隶苏州府吴江(今属江苏)人。幼孤,由母抚养成立。以锻工为生。永乐二十一年(1423),诏选天下节妇,给役内廷,母陆氏名列簿册。宣德四年(1429),淮靖王朱瞻墺出封广东韶州;正统元年(1436),徙封江西饶州,陆氏皆随行。吴璋弃家奔走,求母二十年,上书四十次,情词恳切,终得淮靖王后嗣康王朱祁铨允许,入宫见母。当时母已病重,吴璋割股和药,母病稍有间断。康王即赐金币于吴璋,促其负母出宫。至旅舍三日,母即去世。吴璋遗母骨归,潜置舟中。行至江,遇大风,舟将覆,长年搜得其母骸骨,投于江。吴璋跃入江中,抱母骸骨,浮于水。同舟者感而救之,其母骸骨遂得归故土。吴璋葬母骸骨于先祖之墓,旦夕展拜,凄动路人,时值正统十二年(1447)。其后,吴璋以子吴洪显贵,封南京刑部主事。年八十一卒,赠太俌寺卿。后人赞曰:寻亲廿载,迎母令终。负骨归葬,曰全孝翁。

吴洪(1448—1525)字禹畴,号立斋,刑部主事吴璋子。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二甲三十四名)。授南京刑部主事,历广东副使、福建按察使,厘剔奸弊,矫矫有风节,正德时官南京刑部尚书,忤刘瑾,致仕归。平时喜作诗赋,曾与礼部尚书吴原博等四人结“五同会”,即同时、同乡、同朝、同志、同道,诗酒唱和,过从甚密。卒年78岁,赠二品太子少保。

吴洪有子:吴山、吴岩、吴昆。吴山于嘉靖间官至刑部尚书,以论翊国公郭勋事触怒世宗皇帝,免官归里。吴岩于嘉靖间官四川布政司右参政、督粮储,卒于任。吴昆,即吴昌时曾祖,嘉靖间官严州知府(在浙江省)。

吴山(1470—1542),字静之,号讱庵。正德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升员外郎,刚直不挠,为权贵所不喜,巡抚河南,着《汾河通考》,后左迁浙江参议,以佥都御史巡抚四川,论罢不职武臣,晋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军务,官至刑部尚书。后人赞曰:治狱明允,治河着书。有为有守,永垂令誉。

吴昜(1612~1646), 字日生。明崇祯九年(1636)进士,隐居家乡不仕。清顺治元年(1644),他与好友孙兆奎到扬州投奔史可法,上呈《中兴未议》,任职方主事,兼监军。翌年四月,吴昜奉史可法之命率船队赴江南筹集粮草。扬州失守,史可法阵亡,他率船队开赴吴江,扎营太湖。五月,起兵反清,协助明吴江县令保卫吴江城。明吴江县令逃跑,县丞朱庭佐降清。吴昜夜闯县衙将朱斩首,攻占吴江城。不久,清兵夺回吴江城,他率部退守长白荡,出没五湖三泖间。八月,清总兵吴胜兆破吴昜军,父妻女皆死,吴昜只身泅水逃脱。顺治三年,乡人周瑞复聚众长白荡反清,吴昜入营主事。正月十五日,吴江城内闹元宵,吴昜趁机再度攻占县城,斩县令孔允祖,并击败来援救的清军,杀清军总兵江茂功。吴昜被南明唐王任命为兵部尚书,总督江南诸军,封忠义伯,鲁王也封他为长兴伯。当时,江南各路义军凭借吴昜声势,连克长兴、海盐、金山卫。清嘉善知县刘肃之佯称归顺义军。六月初九日,他至嘉善与倪抚合营,集饮于孙璋家被捕,解往杭州。清总督张存仁许以官,劝剃发,吴昜不肯。六月十五日,就义于杭州草桥门。临刑前,吴昜面北而拜,曰“今日臣之志毕矣”。衣冠冢建于松陵柳胥村。

吴兆骞(1631~1684), 明末清初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遗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友人顾贞观恳求于纳兰性德,后经性德父明珠营救,得以赎还。归后三年而卒。诗作慷慨悲凉,独奏边音,因有“边塞诗人”之誉,著有《秋笳集》、《归来草堂杂卷》、《西曹杂诗》。

吴燕绍(1868~1944)最初涉足边疆史地领域,竟缘于自己的一次人生挫折。光绪十四年(1888年),吴燕绍赴南京应试秋闱。在三场策问中有关于西北地理的题目,吴燕绍“竟瞠目不能句读”。于是,好强的吴燕绍在落第后开始大量阅读有关边疆的典籍。当时,清王朝的国势一落千丈,帝国主义势力分裂中国的图谋逐渐显露出来,而很多满清官员对边疆的历史源流、地理沿革却知之甚少。已经对西北史地粗知梗概的吴燕绍对此深感忧虑,于是萌生了深入研究的念头。光绪二十年(1894年),吴燕绍中进士,任内阁中书,这为他对边疆史料的搜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以“固圉叟”作为自己的名号,以《清代蒙藏回部典汇》这部清代边疆史料的整理汇编,通过对边疆历史地理的考证,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粉碎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野心。经过数十年对史料的搜集、爬梳整理和研究,吴燕绍不但完成了《清代蒙藏回部典汇》一稿,并已卓然成家。而直到他去世,《清代蒙藏回部典汇》始终没有出版。

吴丰培(1909—1996)是我国现代藏学家,版本目录学、文献学专家。祖籍江苏省吴江县,生于北京市。汉族。民国19年(1930)被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招收为研究生,先后师从朱希祖、孟森研习明史,历时5年,于24年(1935)以《明驭倭录校补》16卷获毕业证书。25年(1936),被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聘为编辑,在继续研究明史的同时,整理家藏蒙藏旧档,开辟西藏史地研究。



爱国诗人吴兆骞的边塞诗丨尔雅斋

松陵镇中心北巷25号 吴氏旧宅 2012年 云巛 摄




~~ 本期编辑:云巛 2018.9.18 ~~


您的每一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