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新生感謝貧窮》——貧窮不是財富,戰勝貧窮才會成爲財富!

貧窮並不一定是一筆財富,只有戰勝貧窮才會成為財富。

你是無法拯救所有人的,你救得過來嗎?世界上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

《我不是藥神》借一個無賴的嘴,說出了這種事實。

大部分窮人所處的環境很差,他們中的很多人身體是疲憊的,精神是貧瘠的,情緒是焦慮的,他們比富人更容易患病,也更容易死亡,因為貧窮,他們無法在工作之餘改善自己的健康,在遭遇重大疾病的時候,很大概率只能等死。

“警察同志,我求求你,不要去抓那個藥販子,正版抗癌藥要兩萬一盒,我吃了兩年,讓全家人窮困潦倒;他賣給我們的印度藥才500一盒,他是真沒掙錢,是不是假藥我們不知道啊?你要是抓了他,我們就得等死啊,我想活,我不想死!”

《我不是藥神》中一個身患白血病的老阿姨抓著警察的手如是說。

這一說,不僅說出了她本人的無奈,更說出了現實的殘酷——因貧富差距的拉大,現在連死亡也不能平等了。

人民大學的負責人說,現在的人能夠上人大的,來自農村裡面的學生可能連30%都沒有。現在寒門學子進入頂尖名校越來越難,已經成為了一種現象。真正考入頂級名校的寒門學子其實非常少。條條大路通羅馬,人家卻一出生就在羅馬,這確實是很多寒門學子正在面臨的現實。

其實“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貧窮”,束縛思想、固步自封、放棄自己!的確,出身貧寒會影響我們的起點,但絕對不會決定我們的人生的高度。

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門,都是要靠自己的。你要相信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希望你用你的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這故事不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童話,沒有一點人間疾苦。

這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這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拿破崙的父親是一個很高傲但又窮困潦倒的科西嘉貴族,他把拿破崙送進了一個在布里恩的貴族學校。在這裡他必須交往的都是一些在他面前誇耀自己富有而譏諷他貧窮的同學。這種譏諷深深地刺傷了小拿破崙的自尊心,引起了他的強烈憤怒。也正因為那裡的每一種嘲弄、每一種欺侮、每一種輕視的態度,都使他增加了一種決心,那就是一定要好好地做人,以實際行動讓這些愚蠢的富人們看看,他確實要比他們優秀。他最終成為了聞名世界的人。

中國貧窮的人從古至今千千萬,大多都是精神和物質雙雙匱乏,掙來的錢往往只夠讓一家人吃飽穿暖,甚至大多不及於此,他們唯一提升自己精神層次的途徑,唯有讀書,唯有上學,真正改變他們命運的,是他們的天賦以及與知識的契合,他們因此才從寒門脫穎而出。

當劉強東看到早餐上的茶葉蛋想起自己當年的不易,當俞敏洪在演講臺上平靜地說出自己當年的平凡與自卑,我們只會投之以敬佩的目光。貧困當然在他們身上留下了永久的烙印,但那更像是一枚勳章,告訴我們奮鬥的可貴。

每一個人的人生路上總會遇到坎坎坷坷,貧窮卻彷彿是這些坎坎坷坷中最大的一道坎,要想邁過這個坎,必須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才行。

高考一直都被大家當做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考試,因為這是農村的孩子能夠走向城市,走出大山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寒門子弟改變命運的一條途徑。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一直如此。

其實,無論窮還是富都無濟於事的。即便有個富爸爸富媽媽又如何呢?儘管富裕的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支出,即便媽媽告訴她“教育知識是一條通向更廣闊世界的路。”,不下功夫學習你又能如何呢?至少在上大學這件事情上,大部分人還得看分數,而不學習、不努力,高分是得不來的。崔慶濤和王心儀今天用事實告訴我們貧窮也是一種經歷和財富。如果你沒有辦法改變環境,那麼就去改變你自己!

崔慶濤的家裡也是很苦的,大小夥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他就跟著父母在家附近的建築工地上打工,為自己的學費、生活費出一份力。崔慶濤進入高中以後,每年的成績都在全班前十名,因為家庭經濟原因,從來沒上過補習班,為了勤工儉學,假期裡平均每天有十多個小時在工地上幹活。

生活就是這樣,你必須要去吃苦,才能嚐到它的甜頭。最終,他以669分的高考成績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錄取。

棗強縣是河北的貧困縣,人均收入極低。王心儀的家庭更是拮据,收入全靠家裡的兩畝薄田和父親的閒散打工,母親和外公因為身體原因,不僅沒有收入,每個月還要負擔醫療費用。家裡一共三個孩子,王心儀是姐姐,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在唸高中,另一個在讀幼兒園。一家人的日常花銷都要靠母親的精打細算才能勉強收支相抵。她卻在逆境中頑強生存,用努力改變命運——輸在起跑線卻拼命和那些人站在一起。最終也以707分考入北大,那篇《感謝貧窮》的文章,就是出自她的筆下。

但貧窮本身是不值得讚美的,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消滅的對象。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惡劣環境下贏得生存與 發展。受貧窮影響,有些孩子早早就輟學務工在外,甚至導致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凸顯

所以,窮不值得感謝,也配不上感謝,它是惡魔,它會給你帶來無窮的苦難與折磨;貧窮沒有意義,它只會造成困難。連王心儀本人都承認貧窮帶給自己的消極影響:也帶來了痛苦、掙扎與迷茫,限制了自己的視野,刺傷了她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只有將苦難和折磨轉化為動力的人才能擺脫它,戰勝它。而戰勝它的人,有時往往連回頭瞥它一眼都不願意,更別提去“感謝貧窮”,這種可笑的行為了。

拿破崙成為世界聞名、婦孺皆知的人物,與他那些同學嘲笑他的貧困,他的父親不允許他中途退學以及他有經受貶低捉弄的痛苦經歷有關。但他之所以成為這樣偉大的人物,並不是由他的一切不幸造就的,而是從這些不幸中,他深諳了通過克服自己的缺憾而走向勝利的秘訣。

劉強東和俞敏洪的成功也並不是因為他們的貧窮,而是由於個人的不懈努力。

崔慶濤和王心怡能考上北大,絕不是因為他們家庭貧窮,而是因為他/她在家庭貧窮的情況下堅韌不拔的精神,是 他/她努力奮鬥的結果,而不是貧窮的生活狀態的結果。更是他們父母給予她的良好的教育,以及給他們樹立的正確 的世界觀,讓他/她明白,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貧窮壓垮,失去了積極向上的心態。

貧窮無法造就美好的品質與性格,不是苦難成就堅強,是堅強的人從沒向苦難低頭。是堅強讓人多了成功的機會,而不是貧窮和困苦讓人成功。克服和戰勝貧困造成的困難,才能提升這段經歷的意義。

如果窮孩子考上北大,應該感謝貧窮,那不窮的孩子考上北大,又該感謝什麼?

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追求什麼富裕?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做什麼扶貧工作?要肯定一個家庭貧困的孩子的奮鬥,但如果藉機將貧窮的狀態當成雞湯,那就把個案的價值和意義帶偏了。

所以我們需要的,不是勸導人們去感謝貧窮,而是竭力克服家庭背景對於孩子成功的頑固影響。如果不能克服這種頑固的影響,社會階層就會更加固化。階層更加固化的社會中,貧窮的家庭更難看到希望。

個人認為:我們當然要為窮人的孩子考上北清鼓掌,但是,要說“感謝貧窮”,卻實實在在是一針扎向社會的麻醉劑。那些掙扎出貧窮泥淖的人,要感謝的不是貧窮,而是那些讓他/她在貧窮環境中還能奮發向上挑戰貧窮的力量。包括個人和家庭的,還有來自社會的各種力量。

早早發現“人生最大的貴人是自己”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不等待、不抱怨,積極進取,努力奮鬥吧!只要我們能夠努力,也能把貧困的烙印變成身上的勳章,總有一天,我們也能笑著說出自己吃過的苦,感受別人尊敬的目光。

願:窮人家的孩子,要活成麥子那樣,根紮在泥土裡,穗伸向藍天上;熬過了冷和熱,不再怕雨和霜;即便身後無人可依,光芒撒成一片海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