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當皇帝,八國聯軍絕對打不進北京,十二獸首更不會流失海外

眾所周知,歷史上到了清朝末期國力衰敗,外敵入侵,可以說一片衰敗之景。當然一個國家國力的興盛與否與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有直接的關係,遇到明君,就是繁榮昌盛,遇到昏君,則是禍國殃民。

如果他當皇帝,八國聯軍絕對打不進北京,十二獸首更不會流失海外

恭親王奕忻是清朝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從小就天資聰穎,果斷多謀,對國家治理之事也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因此頗受道光皇帝的喜愛,自然就成為了立嗣的候選人之一,這也使道光皇帝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破費腦筋,難以抉擇。直到在一次召見中,雖然六子對國事朝政的獨到見解讓道光皇帝眼前一亮,但最終還是抵不過四子的花言巧語,一片孝心,就立四子為嗣。可他怎會想到正是在他這一念之間把清朝推向了滅亡。

如果他當皇帝,八國聯軍絕對打不進北京,十二獸首更不會流失海外

咸豐繼位後,就面臨民族矛盾加劇、國內階級矛盾不斷激化,廣大人民飢寒交迫、苦不堪言,進而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聲勢浩大,由洪秀全率領的太平軍很快就席捲了半個中國,一度控制了南方的半壁江山,林鳳祥、李開芳的北伐軍甚至打到了京城附近,當時英法聯軍也開始進攻北京,嚇得咸豐帶領滿清權貴逃到關外。這時候奕忻的睿智就體現出來了,他臨危受命,擔任議和大臣。九月十五日,十六兩日,奕訢分別與英使、法使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與《中法北京條約》,挽救了清王朝的命運。同時他主持議和、以及進行大量的善後事宜,贏得了西方對他的好感,也為他以後外交活動創造了條件。

如果他當皇帝,八國聯軍絕對打不進北京,十二獸首更不會流失海外

其實奕忻也是當時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之一,為了求強求富,增強鎮壓太平天國和抵禦外侮的能力,奕訢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大搞洋務運動,以興辦軍事工業為重點,也興辦民辦工業,中國的近代工業也從此起步。為了洋務事業,興辦新式學校,派出留學生,更是促進了近代教育事業發展。

如果他當皇帝,八國聯軍絕對打不進北京,十二獸首更不會流失海外

但是奕訢辦洋務,引得清廷中倭仁等頑固派的不滿;也因為權利受限無法滿足列強的需求,列強也開始對他不滿;此時奕忻地位的升高也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於是慈禧太后就開始利用一切機會對他進行打擊,從盟友變為了政敵。

如果他當皇帝,八國聯軍絕對打不進北京,十二獸首更不會流失海外

假如道光皇帝不被咸豐的花言巧語和仁孝所迷惑,不把帝位傳給他,而是傳給恭親王奕忻,或許清朝就不會那麼早走向滅亡而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清朝也不會走向衰亡,鍋裡強盛的話,怎麼能有八國聯軍侵華事件呢,十二獸首更不會流失海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