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荷包、做衣裳,中國古代女性的手有多巧?

在中國幾千年來男耕女織的傳統生產方式中,女紅不僅體現著“婦德”,也與技藝緊密相連,反映著當時社會的日常生活。在現代社會,女紅織繡技藝已納入藝術與審美的範疇,具有手工技藝的造物之美,因富有生命力的操作以及得體的裝飾禮節,成為極為珍貴的藝術,其審美品格與文人士大夫的文房器物殊途同歸。

正在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展出的“民藝中國——女紅系列展”上,荷包、肚兜、圍涎、喜帳、背扇不勝枚舉。其間具有東方神韻的“春光長壽”“蝶戀花”“鳳穿牡丹”“魚戲蓮”等傳統圖案神采飛揚,寄託著人們祈福、納祥的美好願望,德行忠孝、神話故事的紋樣更是訴說著深層的文化寓意。鎖繡、輪廓繡、緞面繡、長短針繡、結粒繡、釘線繡、戳紗繡等數十種技藝,在一針一線間豐富著織繡造型的針法……500多件女紅作品絢麗多姿,技巧之美如南朝梁代詩人張率《繡賦》所贊:“尋造物之妙巧,固飭化於百工。嗟莫先於黼繡,自帝虞而觀風。”本次展覽分為:活色生香、頸上添花、繡中尋夢、錦堂煥彩、春暉苗繡五個部分。活色生香部分主要展出的是明清時期的繡荷包;頸上添花部分主要展出的是民國時期的圍涎、童帽等;繡中尋夢部分展品多為清末民初來自浙江台州以及部分山西地區的肚兜;錦堂煥彩部分主要展出明清時期的喜慶軟飾,包括桌圍、椅套、中堂、喜帳等;春暉苗繡部分則主要展出少數民族服飾、背扇等。除了喜慶軟飾、圍涎、虎頭帽、肚兜是借展作品之外,其餘展品均是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館藏作品,多數來自中國美院設計學院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師在下鄉時所購。進入這一具有東方造物精神的手工藝世界,彷彿望見繡娘們專心致志、充溢人間情愛的勞作,在機械生產藝術複製品大行其道的當下頗有啟示意義。

繡荷包、做衣裳,中國古代女性的手有多巧?

春光長壽荷包

繡荷包、做衣裳,中國古代女性的手有多巧?

繡出女子情懷

今年的8月17日是中國傳統的“七夕節”,“才期慧、情期幽”,舊時女性在七夕之日,通過荷包寄託情思。“桃花芳情”荷包中的“春半桃花”紋樣幽然地散發出愛慕定情之美。“小窗凝坐為幽情”人物紋樣荷包,則織繡出美人的姿容,含情脈脈、顧盼生姿,傳遞出對愛慕之人的牽掛。

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有佩戴荷包的記載,稱其為“荷囊”或“鞶囊”,這與古人極講究“腰間雜配”的習俗有關。《輿服志》中便有“文武皆有囊綴綬,八座尚書則荷紫”的文獻記載。沈從文在《中國服飾史》一書中也提到“清代男子腰帶上掛滿刺繡精美的荷包、扇袋、香囊等飾物,可算是時髦打扮。”民間傳統的刺繡圖案紋樣中凝結著大量的社會文化信息和民族審美情感,表現出一個民族的文明史和他們在創造技能和文化認知方面所達到的歷史高度。

繡荷包、做衣裳,中國古代女性的手有多巧?

一品夫人荷包

此次展出的明清時期荷包,形制款式多樣,用途各有不同。“玉樹臨風”荷包採用長短針參差排列的繡針法,繡出玉蘭花的潔白如玉,淡雅清香;“蓮生貴子”荷包上童子騎著麒麟,手持蓮花,為賢明之人護送貴子,往往成為祝賀小孩生日的最佳禮物;“舉家富貴”荷包上,牡丹葉採用沒骨法,牡丹花用不同的藍色向外暈染,花蕊填深藍色,繡線纖細,立體感十足。

繡荷包、做衣裳,中國古代女性的手有多巧?

舉家富貴荷包

荷包上的繡樣有的針腳整齊,華麗而不失雅緻;有的質樸無華,充滿鄉土氣息。一款荷包的製作,從剪裁紙樣、裱糊素緞、燙平折邊,到綴縫布面、設計圖樣、裝飾外表等等,皆需一雙嫻熟靈活的巧手。荷包的針法多樣且細密,除了常用的平針繡,還有打籽繡、墊繡、套針繡、網繡、戳紗繡、盤金繡、鎖繡、貼補繡等,繡娘根據不同荷包所表現的內容使用不同的針法。在款式上,方形與扁圓形的荷包是比較常用的樣式,紋樣則多以植物花卉、動物圖案以及吉祥圖樣為主。正是這些再熟悉不過的圖案和細節,觸動著繡娘們的創作情感,呈現出一幅幅活色生香的畫卷。而我們也得以從這些細膩、生動的展品中體味種種故去的情絲與過往的生活。

透過織繡,女子們還能傳遞自己的隱秘情懷。繡有“蜜意幽情”“天成美春”等字樣的肚兜,反映了女性的浪漫心意。如同盛開的花,藉助特定的場景,激起心中的漣漪以及四時的變化,將溫庭筠在《更漏子·金雀釵》中描述的“金雀釵,紅粉面,花裡暫時相見”的無窮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肚兜的紋樣中,花蝶紛飛、蜂來蝶去,秋月嬋娟、照花穿竹,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中國傳統女性的內心情感,通過取法自然的紋樣符號暗喻出一種秘而不宣的夢境,在無限柔情中,繡出獨特的東方詩意。

繡荷包、做衣裳,中國古代女性的手有多巧?

貼布繡鳳穿牡丹魚戲蓮棉布肚兜

繡出東方禮儀

最近熱播的影視劇《延禧攻略》中,清宮女性服飾“鳳冠霞帔”,上繡金蓮花圖案,下綴五色垂穗、珠石,結線為瓔珞樣,雲肩四合如意雲紋形,與此次參展的圍涎作品在造型和刺繡紋樣上極為相似。

繡荷包、做衣裳,中國古代女性的手有多巧?

如意雲紋刺繡花卉圍涎

圍涎是由圍在頸部、披在肩上的飾物發展而來的服飾部件。有關圍涎的起源,學界多將它與圍飾、雲肩等衣飾聯繫起來。在傳統服飾文化研究領域,很多學者將兒童圍涎與女性雲肩歸為一類,稱為小云肩。二者的形制、裝飾手法等有許多相似之處,兒童圍涎突出功能性,而女性雲肩則更多體現裝飾性。

繡荷包、做衣裳,中國古代女性的手有多巧?

虎形圍涎

圍涎的製作中隱含著禮俗背後誠摯的情感。為了護生,圍涎有驅邪避禍的紋樣,如老虎、獅子、人頭虎身等;為了祈子,圍涎有葫蘆、石榴等造型。這些視覺紋樣有節奏感和秩序感的相連,既是紋樣,又是圖示。虎頭形象早在遠古時期就因強悍英勇的寓意而綿延發展,在民間,虎形的裝飾在服飾中廣泛應用,歷經歲月洗練後,造型與裝飾圖案豐富多彩,刺繡技法變化多端,蘊含著濃濃的傳統文化與民間習俗。此次展覽中的虎頭帽神聖威嚴又充滿著趣味,老虎似乎要騰空躍出,炯炯傳神的虎眼中有一種捉摸不透的震懾力。虎頭以及裝飾物採用不同的材質,經過貼、填、釘、粘,以期躲避邪惡,東方審美的平面分割方法體現了“無規矩不成方圓”的傳統禮儀,常用的赤、青、黃、白、黑五色,恰如其分地謹守著中國的傳統禮節。

繡荷包、做衣裳,中國古代女性的手有多巧?

花耳卷鬚紅地虎頭帽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制社會中採用紅、黃二色織繡的喜慶裝飾——桌圍、椅套、中堂、喜帳組成了傳統禮俗生活的細節。其多取祈求家庭穩定、夫妻恩愛、延年或是思親之意,圖案多為常青松柏、龜鶴、靈芝之類。唐代杜佑撰《通典》中引用鄭眾《婚禮謁文》考證,圖樣多是對於夫妻百年好合的祝福,也有吉祥圖像福祿壽喜,還有代表男性的大雁圖像與代表女性的蒲或葦的植物圖像。女方需要送嫁妝至男方家,經過“鋪房”儀式後方能迎親。此次展覽中展示的喜慶軟飾傳達出了傳統禮學文化,繡如意頭、繡飄帶、繡和合二仙、繡門簾,從形式到紋樣寓意都洋溢著喜慶的氣氛。清末以後,傳統婚禮禮俗制度衰落,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婚儀如何促成有禮有節、秩序和諧的社會文化,對現代人仍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繡荷包、做衣裳,中國古代女性的手有多巧?

喜帳(局部)

繡出民族風情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在少數民族服飾中,背扇是西南地區常見的揹負嬰幼兒的工具,體現出濃濃的母愛之情。無論是單件式“T”形背扇,還是在其基礎上加外套複合式的“四爪形背扇”,其裝飾紋樣都以密集為美,繁複多樣體現在服飾的每一個細節。“二龍搶寶”“四龍戲水”“百鳥衣”這些來自貴州黎平、織金、劍河、從江等地的背扇紋樣色彩豔麗,銀片、鈴鐺、珠串鑲嵌其間,刺繡、蠟染、挑花、布貼等工藝各顯其能;或莊重或天真,或神聖或世俗,精美異常的背扇混合著少數民族精湛的技藝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貴州臺江苗族背扇中你會發現嵌有金屬,這源於人們對未知妖魔鬼怪的恐懼,想象著妖怪見此便會被嚇跑。龍虎紋樣摻入古典紋樣“帶人渦旋式”,以替代“衛士”護符,使其具有超自然之神護的威力。

繡荷包、做衣裳,中國古代女性的手有多巧?

苗族背扇(局部)

“民藝中國——女紅系列展” 展現了一百多年來中國女性對禮法、親情、秩序、技藝和審美的理解,不僅融合了高尚的東方造物審美與樸素的手工風格,更重要的是,喚起我們對東方造物品質的審視。談及舉辦此次展覽的初衷,展覽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館長吳光榮教授認為:“優秀的傳統文化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飾物,無論大小、形狀、材質、色彩或是紋飾,其內涵都傳遞出那個年代中國女性對生活的自信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些實物訴說著過去一百多年裡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喚起民眾重新認知在我們的生活中,中秋明月、春節團圓、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真正含義。”

正如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教授在《手藝的思想》一書中所言:“立足於手藝的視角、手藝的民生價值、手藝與生活日用的關係、手藝與日常的審美經驗。……強調器物的思想之用,而不僅僅是實用,強調器具的美學趣味、美學上的啟示、美學關係。”以中國傳統文化提升手工藝術,將東方造物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引導東方審美方式和東方造物精神,“民藝中國——女紅系列展”所展示的百年女紅啟示著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再一次鏈接“東方設計學”的造物之路。

(作者:任曉煒,系中國美術學院講師)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2018年8月19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