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律成、古元、田漢、林風眠、趙丹與程十髮的大學之路

鄭律成、古元、田漢、林風眠、趙丹與程十發的大學之路


鄭律成、古元、田漢、林風眠、趙丹與程十發的大學之路

大學,夢開始的地方!即使畢業多年,回想往昔崢嶸歲月,也會內心陪澎湃。在藝術的長河中,一位位功成名就的藝術大家,也曾有過意義非凡的大學時光。在大學開啟他們的藝術道路,為走向社會做足準備。

“沒有一點點防備,也沒有一絲絲顧慮”開學季就出現在了眼前。當小編還是中小學生時,聽到“開學”二字,猶如五雷轟頂,面對著一乾二淨的假期作業,惆悵不已。

自從那年九月,收拾行李奔赴他鄉,嶄新的校園生活,天南地北的同學,讓小編愛上了大學生活。在過完長達兩個月的“鹹魚”假期後,聽到“開學”二字不禁喜上眉梢。

鄭律成、古元、田漢、林風眠、趙丹與程十發的大學之路

近幾天,關於“開學第一課”的熱烈討論刷爆了小編的朋友圈。繼中小學開完學後,各所大學也接二連三的開了學。藉著開學之際,小編帶領大家一起走進下面幾位藝術大家的大學時光,瞭解他們最初的藝術之路。

鄭律成與古元的延安魯藝歲月

1938年4月10日,“魯迅藝術學院”在延安正式宣告成立,下設有文學、音樂、美術、戲劇四個系。

鄭律成、古元、田漢、林風眠、趙丹與程十發的大學之路

▲ 鄭律成(1914—1976)

近代中國著名朝鮮族作家鄭律成,出生於韓國的全羅南道光州。1937年10月,十九歲的鄭律成懷著滿腔熱情奔赴到他心中的聖地——延安。

在這裡,他獲得了進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的機會,親身感受著中國共產黨人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感受著當時延安的火熱生活,他用滿腔的激情與熱血,一氣呵成地創作出《延安頌》。

鄭律成、古元、田漢、林風眠、趙丹與程十發的大學之路

▲ 延安時期的鄭律成

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啊!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熱血在你心中奔騰……”這深情優美的旋律,不僅激發著延安軍民對延安的情感,也激發了他們最終戰勝日本侵略者的軍心,撥動著眾多熱血青年的心絃,喚起了他們對延安的嚮往,唱著《延安頌》,奔赴延安,奔赴各個抗日戰場。

鄭律成、古元、田漢、林風眠、趙丹與程十發的大學之路

▲ 古元(1919—1996)

二十歲的南國青年古元於1939年1月踏入了延安魯藝的大門,成為美術系第三期的學員。此後,他像一滴水投入了川流不息的大海,隨著時代的潮流,奔騰向前……

古元在延安的生活雖僅有七年時間,卻創作了木刻作品170幅,幾乎是他一生木刻作品總量352幅的一半。

鄭律成、古元、田漢、林風眠、趙丹與程十發的大學之路

▲ 古元《離婚訴》木刻版畫

鄭律成、古元、田漢、林風眠、趙丹與程十發的大學之路

▲ 古元《結婚登記》木刻版畫

延安魯藝時的古元,喜歡走出課堂緊緊將自己的創作與人民結合在一起。他說:“我的木刻畫是在農民的炕頭上‘展出’的,周圍的老鄉們就是我的觀眾,也就是我的老師。”

有日,古元正坐在炕頭認真作畫,老鄉見撇嘴:“為啥這人臉半邊是白的,那半邊又是黑的?”古元聽後覺得十分有理,便逐漸改變以往的舊畫法,用符合群眾口味的藝術形式表現作品。《離婚訴》《結婚登記》《哥哥的假期》等作品,就是經過返工,重新創作出來的。經過這樣不斷地變化與努力,形成了他魯藝時期的新風格。

田漢與林風眠的海外求學歲月

20世紀初,不斷有中國學生到國外留學,藝術界也不例外。這些留學歸來的藝術生,致力於傳播西方藝術,推動中國藝術的發展,在中西方藝術交流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1916年秋,十八歲的田漢,與舅舅登船離開長沙,前往上海。從那裡乘船前往日本,開始了他的求學之路。

鄭律成、古元、田漢、林風眠、趙丹與程十發的大學之路

▲ 田漢(1898—1968)

考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的田漢,在努力學習的同時積極展開活動,加入李大釗等組織的少年中國學會,發表詩歌和評論。他對戲劇的愛好是在留日期間形成的,在東京時常常到劇場觀看日本新劇和日本翻譯演出的西方戲劇,參加或出席日本劇作家、演員的報告會或演講會,結識了日本一些重要的劇作家和評論家。而且,他的戲劇創作和演出活動也開始於留日時期,如流傳下來的最早的話劇《梵峨璘和薔薇》曾在1920年9月首演於日本東京駒形劇場。

回國後的田漢更為活躍,成為中國話劇運動的卓越組織者和領導者。他創建的南國社,是最早具有專業性質的話劇團體之一,它把話劇由校園推向了社會,對話劇的普及和戲劇運動的開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帶頭作用。在田漢畢生的文藝事業中,創作了話劇、歌劇60餘部,電影劇本20餘部,戲曲劇本24部,歌詞和新舊體詩歌近2000首。他寫的《義勇軍進行曲》,經聶耳譜曲傳唱全國,被定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鄭律成、古元、田漢、林風眠、趙丹與程十發的大學之路

▲ 林風眠(1900—1991)

1920年,剛滿二十歲的林風眠踏上了到法國求學的藝術道路。初到法國的他,一邊學語言,一邊畫廣告做工。一年後,進入第戎美術學院學習,半年後,考入了法國的最高美術學府,巴黎高等美術學院。

林風眠從1920年初抵達法國到1926年初返國,期間共6年整,巴黎的各博物館、美術館畫廊、私人收藏室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鄭律成、古元、田漢、林風眠、趙丹與程十發的大學之路

▲ 林風眠《秋林暮豔》紙本設色

鄭律成、古元、田漢、林風眠、趙丹與程十發的大學之路

▲ 林風眠《白蛇傳》紙本設色

回國後的他積極投入到美術事業中,不斷舉辦和參加畫展。其中,他在1979年在法國巴黎的塞爾努西博物館舉辦的個人畫展,在中西美術交流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當時的巴黎市長希拉剋親自主持了開幕式。

對於藝術教育與藝術運動的推行,林風眠身體力行。一位與林風眠共過事的老先生說:“當年最受蔡元培器重,最能體現蔡老藝術教育思想,而專心致意於藝術推動者,應推林風眠為第一人。”

趙丹與程十發在上海美專的求學歲月

1931年,還叫趙鳳翱的趙丹考入了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中國畫,專工山水。以學畫為目的的趙鳳翱,卻意外地發現與作畫相比自己更加喜歡演戲。在上學期間的主要精力和時間都用在了參加學生運動和“美專劇團”上。

鄭律成、古元、田漢、林風眠、趙丹與程十發的大學之路

▲ 趙丹(1915—1980)

1932年深秋,趙鳳翱和同學參加了“左翼劇聯”。在劇聯同學的建議下,將趙鳳翱改名為趙丹,取燕趙太子丹的典故,“丹”字為硃色,朱為赤,表現他愛國的赤子之心。

在美專求學的趙丹,積極加入了地下黨組織。在上海地下黨的領導下,趙丹經常參加一些進步戲劇的演出,對抗國民黨的“文化圍剿”。

鄭律成、古元、田漢、林風眠、趙丹與程十發的大學之路

▲ 趙丹電影《烈火中永生》劇照

鄭律成、古元、田漢、林風眠、趙丹與程十發的大學之路

▲ 趙丹電影《聶耳》劇照

當趙丹從上海美專畢業後,遇到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慧眼識珠,與他正式簽訂了合同,趙丹走上了正式電影演員的道路。演繹了《時代的兒女》《烈火中永生》《林則徐》《聶耳》等著名影視作品。

1938年,十七歲的程十發還不叫程十發,名叫程潼的他考入了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師從汪聲遠、關良等教授。次年,教師李健為其取字“十發”,從此以程十發為名。

鄭律成、古元、田漢、林風眠、趙丹與程十發的大學之路

▲ 程十發(1921—2007)

那時的上海美專,學風自由,對於程十發這種天生不甘墨守成規的學生來說,輕鬆活躍的學風給了他在藝術上開闊視野和尋找自我的空間。他在學習之餘,獨立地思考自己的藝術方向與道路。他既沒有受到當時時髦的西畫誘惑,也沒有泥守美專老師們的程式。

鄭律成、古元、田漢、林風眠、趙丹與程十發的大學之路

▲ 程十發《麗人行》紙本設色

1941年從上海美專畢業的程十發,走上了職業藝術家的道路。在此期間,雖然遇到不少磨難,但他還是堅持了下來,在博採眾長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程十發曾有論畫的文字說:“要形成個人的藝術風格,先要形成個人的藝術性格。”

本篇小文旨在通過對以上三組,在20世紀不同身份不同專業藝術大家們大學生涯的介紹,分別展現出他們在延安魯藝時期、海外留學時期、國統區時期的藝術經歷,與自我成長之路。

鄭律成、古元、田漢、林風眠、趙丹與程十發的大學之路

鄭律成、古元、田漢、林風眠、趙丹與程十發的大學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