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到底有多殘酷?

徜徉在空氣中


日俄戰爭,是日本和沙俄兩個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土地上開打的一場戰爭。新興崛起的日本希望擊敗沙俄,獲得對東北亞的控制權,圖謀進一步蠶食中華;而老牌帝國沙俄也同樣希望通過壓制日本這個新興對手,進一步蠶食東北。



因此,雙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我們的土地上慘烈廝殺。其中的旅順之戰,是日俄戰爭期間最慘烈、最血腥的戰役。約3.3萬沙俄軍隊扼守于堅固的山頭堡壘陣地,構築工事。而日軍則動員了6萬主力像這裡發起瘋狂的進攻。



當時,日軍的指揮官,是戰術思想守舊的乃木希典。他不懂得合理的調配火力和攻堅策略,只懂得不斷驅使手下的士兵,冒著俄軍的槍林彈雨,源源不斷的向陣地發起猛攻。

從1904年6月到12月,整整半年的時間裡,日軍三個師團、兩個野戰炮兵旅團,配備大炮386門,無數次向俄軍發起猛攻,但始終沒能拿不下旅順。



此戰最慘烈的戰鬥,發生在203高地。乃木希典多次組織敢死隊,向高地發起多次衝鋒。結果每次都全軍覆沒,留下大量日軍屍體在俄軍陣地之前。悲劇的是,連乃木希典自己次子乃木保典的命都給搭上了。這足可見此戰之慘烈程度。



也正是因為乃木希典在此戰中的“出色”指揮,日本人都給他一個響亮的稱號—肉彈將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下載日本電影《203高地》來看看)


這些歷史要讀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日俄戰爭是日本和沙俄這兩個列強強加給中國的戰爭,是一場不義之戰,但是深究日俄戰爭,除了西方列強如英、法、美、德的推波助瀾,當事國的政府――清政府其實也沒有置身事外。(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而是與日本達成了秘密出兵的協定,那就是清政府請求日本出兵,擊退駐紮在中國東北,尤其是旅順、大連的俄國軍隊,使得東北地區重新歸入到清政府的版圖範圍之內。

這裡說到“重新歸入”的問題,東北不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土地嗎,怎麼還需要重新納入版圖,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列強在滿清時期利益稍微再和諧一點,恐怕東三省就真的被分裂出去了。

1900年中國華北地區發生義和團運動,沙俄以保護東北境內的俄羅斯人為由,出兵中國東北,佔領了整個東三省,雖然清政府屢次要求沙皇撤軍,但沙皇答應的快,賴賬賴的更快,從來都是口惠而實不至!


再說日本這頭,自從1895年之後的日清戰爭,從三國干涉還遼就與沙皇俄國結下了樑子,滿清政府賠付給日本的戰爭賠款,80%以上的錢都被日本用來準備軍火,與俄羅斯人開幹做準備。

等到了1904年下半年,日本人已經按耐不住的想要與沙俄開戰了,因為沙俄要在西伯利亞修建鐵路,計劃連通中國東三省腹地,一旦沙皇的計劃成真,那麼日本想要與沙皇在東北一決雌雄,傷亡只會更慘更重。

由於沙皇與日本都是一隻腳踏入文明的先列,另一隻腳深陷封建泥淖,因此雙方一方面用工業文明下的武器大炮武裝自己的軀體,同時也不忘用封建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


打起仗來可以說是兩個愣頭青碰一塊了,又都想讓對方見識見識彼此的粗野和卑劣。日本將領乃母希典因為指揮戰役死傷過多,被日本人成為――肉蛋,意思是說就知道拿日本人腦袋的去送命。

由此可見戰爭殘酷之一般!


歷史三日談


日俄戰爭,按照教科書的表述,這是一場帝國主義狗咬狗,踐踏中國主權的戰爭。但是這場戰爭的背後,其實是非常毀三觀,是值得國人反思的一段歷史。

首先,這場戰爭表面上是日本和沙俄為了爭奪中國東北大打出手,

實質上是英、美等國為了自身利益,對沙俄在遠東擴張的一次聯合圍剿。而日本只是充當了這場西方列強博弈的代理人而已;

其次,沙俄也不是孤軍奮戰,它的背後同樣有德國和法國的支持。具備了兩大集團之間的博弈性質;

第三,這場戰爭爆發的背景,是當時中國的東北完全被沙俄侵佔了。沙俄軍隊故意賴在東北不走,日本是在經過清政府同意後,才出兵中國東北。並且在戰勝沙俄後,日本歸還了東三省99%的領土給清政府。

因此這場戰爭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國家的戰爭,這是兩個集團的較量。就像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被部分軍事家稱為“第零次世界大戰”



戰爭背景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企圖割走遼東半島。但是此舉遭到沙俄等國的干涉,最後清政府在馬關條約的賠款基礎上多支付了三千萬兩白銀,贖回了遼東半島。為了制約日本,清政府想到了聯俄抗日,出讓了很多主權,比如允許沙俄在東北修鐵路,以及租借遼東半島給沙俄,以換取沙俄對清政府的支持。

但是,沙俄的野心明顯比日本更大。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沙俄撕毀了與清政府的密約,除了派遣一萬八千人參加八國聯軍外,又額外出動了十三萬大軍入侵東北。經過四個月不太激烈的交戰,清軍駐守東北的九萬人被全殲,東北三省全境被沙俄侵佔。

清政府在《辛丑條約》上簽字後,沙俄先是忽悠八國聯軍從中國撤軍,但是侵佔中國東北的俄軍卻一直不撤。從1900年至1905年,持續佔領了五年之久。注意:是俄軍侵佔了中國東北三省全境,不是八國聯軍。


沙俄在東北賴著不走,讓英國很不滿意,同時也讓日本很不滿意。因為甲午戰爭後,日本就霸佔了朝鮮。沙俄在中國東北駐紮重兵,威脅到了日本在朝鮮的利益。最早的時候,日本國內主張通過放棄東北,換取沙俄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權。然而沙俄不鳥日本,堅持要把朝鮮變成中立國,並且還派兵進入了朝鮮。這一下,沙俄就動了日本的根本利益了。日本國內開始醞釀對沙俄開戰。

另一方面,英國撤軍後,發現俄軍不撤,先是外交斡旋,讓沙俄自覺點。待斡旋無效後,英國乾脆與日本簽訂了《英日同盟》合約,明確的支持日本打沙俄。並且英國還出了狠話,日本是自己的盟友,如果誰敢幫沙俄,就是與英國為敵。所以歐洲大陸的國家都沒有派兵支持沙俄,只有德國和法國暗中幫忙。比較搞笑的是,德國後來跟沙俄翻臉了。

戰爭殘酷的原因

由於英國和美國的慫恿,再加上沙俄的咄咄逼人,因此作為戰爭的雙方,日本和沙俄都是壓力巨大。雙方心裡都清楚,如果打輸了,就意味輸掉一切;如果贏了,就意味贏得一切。尤其是日本,完全就是在賭國運。因為假如日本戰敗,必然會丟掉朝鮮,那麼日本本土被沙俄入侵只是時間問題。搞不好日本也會落得跟清政府一樣的下場。但是如果打贏了戰爭,就很有可能躋身於世界列強行列。

在看沙俄一方,俄國陸軍大臣阿列克塞庫羅帕特金大將列出了一個非常狂妄的計劃:以遠東現有兵力堅持六個月的防禦作戰,直到集結足夠的兵力之後,再進行反攻,俄軍直接在日本登陸,擊潰其本土部隊,平定人民的反抗,佔領都城,生擒日皇

所以這場戰爭對於雙方而言,都是拼了老本的戰爭。日本絕對不能輸,否則亡國;沙俄就沒想過會輸,一開始就制定了滅亡日本的戰略計劃。因此戰爭的殘酷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1904年,日本在徵得清政府的同意之後,出兵到東北,發動了日俄戰爭。注意:日本是在徵得清政府同意之後才出兵的。這一點和我們對歷史常識的認知相悖,但是這確實就是事實。

在經歷了長達一年半的戰爭後,最後以沙俄慘敗、日本慘勝告終。在戰爭中,日本完全不計較損失,掏上老本跟沙俄在幹仗。當時日本派遣軍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提出了一個冒險的六成法則,也就是每一場戰鬥,日本對俄國勝率只要有六成就夠了,不要求有十足的把握。在很多情況下,日軍都是彈盡糧絕,頻臨崩潰境地。例如203 高地戰,簡直就是後來凡爾登絞肉機的預演。



戰爭消耗

日俄戰爭的殘酷,在於當時很多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創新,都首次用在了戰爭中,比如速射炮、機槍和射擊準度更高的卡賓槍,都在日俄戰爭中首次被大規模使用。簡單地說,防禦一方的裝備有飛速發展,但是進攻還是要靠兩條腿衝鋒

雖然日軍在此之前與清軍交手過,但是清軍只是裝備了西式武器的舊式軍隊,根本沒有近代化軍隊的模樣;而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後,也沒有打過像樣的戰爭。所以這場戰爭,是雙方在工業革命之後,第一次打近代化的戰爭。損失對於雙方來說,都是巨大的。

就拿戰勝的日本來說,甲午戰爭時,日軍的戰死、負傷、殘疾(永遠喪失戰鬥力)人數共計有17282 人,消耗了日洋兩億元。而在日俄戰爭,日軍死傷殘三十八萬,是甲午戰爭的二十多倍!消耗軍費十七億日洋,是甲午戰爭的八倍左右。

基本上把日軍的常備兵力和財政儲備給打光了,無力再戰

再看俄國,損失比日本還大。雖然沙俄的傷亡比日軍小,但是俄軍被俘的人數比日軍高,死傷殘人數最起碼也有二十七萬,而且兩大艦隊被殲滅,國內經濟面臨崩潰。沙俄在這一次戰爭後的後遺症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視,直接導致了十二年後,在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崩盤。

戰爭之後

戰爭之後,日本和沙俄都沒有佔到便宜。日本想讓沙俄賠錢,結果沙皇尼古拉二世態度十分強硬,一個子都不給,不服就重新再來。最後日本只是取得了對南滿的控制權以及穩固對朝鮮的統治。除此之外,再也沒有了。這種戰勝補償,與日本國民的期望有落差,最終導致日本國內的民眾抗議政府,爆發了日比谷縱火事件,把美國的大使館都給燒了。(因為美國出面斡旋停戰,日本人認為美國鬼子沒安好心)

當時的桂太郎內閣為了彈壓老百姓,派兵抓捕群眾,又進一步激化了官民矛盾。日本國內的政治家普遍不敢吭聲,任由國民發洩不滿,報紙上甚至還刊登社論,認為日俄戰爭就是白種人的陰謀,是英國和美國故意利用日本打了一場代理戰爭,既削弱了沙俄的勢力,又不讓日本人得到好處。英美在戰爭中乘機賣軍火、放高利貸,搞得日本政府負債累累,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扭虧為盈。

這場日本國民的宣洩運動,最終結果是,

打贏了戰爭的桂太郎內閣,沒有獲得任何獎勵,反倒被迫宣佈下臺了……

日、俄雙方都是打虧本仗,而佔便宜的卻是躲在後面的英、美。美國的右翼政客私底下大罵日本人!不是我們英、美借錢給你日本,買武器給你日本,提供情報給你日本,幫你日本阻礙沙皇艦隊,幫你日本租借了威海衛軍港,幫你日本出來斡旋和平,你日本就真以為就能勝得了沙俄了?連我們的大使館也敢砸,教堂都敢燒,反了天了還!由此之後,日美關係陷入了不冷不淡的局面。美國還制定了一個橙色戰爭計劃,目的就是為了防著日本。

另外,美國的老羅斯福總統因成功地調停了日俄戰爭,獲得190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他是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美國人。而他也是這場戰爭的幕後策劃人之一。諾貝爾和平獎這一獎項,歷來就是用來搞笑的。



對於中國的警示

日軍在戰爭中的表現,猶如耳刮子一樣啪啪打清廷的臉。人家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清政府卻沒有。甲午戰爭時,維新派就上書,不要投降,賠錢解決不了問題,大不了遷都西安再戰!挺下來,情況會好轉。結果呢?清政府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為賠錢能了事。然而賠錢不僅不能了事,反而惹出更大的事。縱觀甲午戰爭至日俄戰爭這十年,混亂的源頭就是甲午之敗。

而在日俄戰爭中,清政府的表現可謂是一如既往的爛。雖然戰爭後,日本歸還了東北的領土給清廷,但這明顯是受了英國方面的壓力,迫不得已才還的。

不過對於無能清政府而言,能夠收回幾乎已經失去的東北主權,他們就很滿足了,於是瞬間就忘了甲午之恨。國內的立憲派還被日本的勝利衝昏了頭腦,覺得搞立憲才是出路。問題是日本本來就有虛君的傳統,中國有嗎?洋務派是學人家皮毛,立憲派也是學皮毛。最後學的是四不像!別國搞立憲是為了分權,中國搞立憲是為了抓權。結果搞來搞去,直接把清廷給搞沒了。


Mer86


日俄戰爭發生在1904年到1905年之間,因為戰爭規模巨大,牽涉戰爭的雙方損失慘重,而且在戰爭中雙方投入了大量新型殺傷類武器。因此日俄戰爭又被成為“第零次世界大戰”。



眾所周知,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國力提升,然後確定了發展方向。即拿下朝鮮半島,然後奪取中國東北地區,最後以中國東北地區為跳板侵略整個中國乃至東亞各國。為此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豪賭國運,獲勝之後準備奪取中國東北地區控制權。

但當時俄國已經通過“三國干涉還遼”事件逼迫清政府同意俄國的東北權益,最終把勢力深入到了東北地區,並且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派17萬大軍奪取了整個東北的控制權。

這時雙方矛盾凸顯,一場爭奪遠東霸權的大戰一觸即發。



戰爭開始前,日本爭取到了英國和美國的支持。俄國爭取到了法國和德國的支持。所以實際上帝國主義列強都直接或者間接參與了這場戰爭。

這次戰爭雙方都投入了上百萬兵力,最終結果是日本陣亡8萬餘人,傷15萬人,被俘0.2萬人。俄國陣亡4萬餘人,傷14萬人,被俘8萬人。雖然日本取得了勝利,但是卻耗光了積攢多年的國力,可以說是慘勝。



然而受到損失最多的確實中國,尤其是中國普通百姓。雙方陸軍交戰之時,搶劫了大量中國百姓的財產,並且強迫中國百姓為其運輸糧草物資,被對方抓獲後,當即被判定為間諜殺害。

除此之外,日俄雙方還炸燬了我國大量的房屋工廠,不計其數的良田被毀。僅蓋州到海城一帶遭此劫難的就有5萬餘人。整個東北地區上百萬人因此流離失所。而因為這場戰爭死去的中國人也有數萬之多。



當然這次戰爭俄國失敗、日本慘勝,使得東北的主權再次迴歸到了清政府的手中,避免了東北地區的淪陷。


我是越關


日俄戰爭是日本民族的一次傷痛,特別是攻打旅順這場戰役,損失極大,整場戰爭中,日軍總共投入了40萬兵力,死了8萬多人。也就是說一線戰鬥部隊的傷亡超過40%以上。

關於日俄戰爭的慘烈,舉個例子。時任的日本近衛師團師團長乃木希典陸軍大將,他的兩個兒子,乃木勝典和乃木保典也在近衛師團,雙雙戰死於旅順戰役。

兩人的墳都放一起了。戰爭結束,乃木家也絕後了。

這場戰役結束的時候,乃木希典指揮的第三軍人數銳減一半,6萬人剩3萬。

日本政府為了打贏這場戰爭,欠下了鉅額債務,這些債務還了將近20年。也因為這場戰爭的慘痛損失,直接催生了“泛亞細亞主義”,反戰思潮也因此得以在日本國內蔓延了將近30年。直到裕仁天皇得權之後日本才能夠發動下一場戰爭。


貞觀防務


提起日俄戰爭,大清朝實在是太丟臉了。日本和俄羅斯為了爭奪朝鮮和東北,在大清的土地上大打出手。清政府卻只能袖手旁觀,無恥的宣佈中立。其中,最為慘烈、最為血腥的一戰就是旅順的203高地爭奪戰。

當時的旅順號稱“遠東的要塞”,俄軍有50500人防守這座要塞,包括西伯利亞第4、7師和8000水兵。這裡有四十多座城堡、七十多座炮臺。其中,防線最東面的便是東雞冠山制高點,最西面的是203高地。一旦佔領了其中一個制高點,日軍便能輕而易舉的消滅其餘殘兵。俄軍當時猜到日軍的想法,於是提前在東冠山防禦,還把司令部設在了附近。

日軍指揮這場戰役的就是後來被吹成軍神的乃木希典,採用的是肉彈攻擊法。從肉彈攻擊這個名字上看就知道他打的仗有多血腥。他第一次攻擊的便是東雞冠山,派出了7個聯隊進行攻擊,總計15000多人。在日軍不計傷亡的攻擊下,俄軍的馬克沁機槍瘋狂殺戮,僅1天陣亡了3000多人,5天便傷亡了15000人。就這樣,日軍的第一次進攻便失敗了。

打不下東雞冠山,乃木希典便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了203高地。因為乃木希典認為俄軍在東雞冠山防守嚴密,實在是難以攻佔。實際上203高地也同樣布有重兵,還有兩門加農炮,若干速射炮,以及半山腰上的戰壕,馬克沁機槍掩體,各種地雷。

乃木希典再一次組織軍隊進行自殺式衝鋒。日軍踩著自己戰友的屍體向俄軍的陣地進行反覆衝擊。三天,日軍傷亡6000多人。

之後,乃木希典也沒有什麼好的戰術,無非就是炮兵轟完,步兵衝,把士兵當成肉彈,向俄軍進攻。

據說當時203高地原本是有204米的,在雙方的炮轟之下,高地變成了203米。

日軍的5.6萬人在他的肉彈攻擊戰術指導之下,戰死了5萬人,甚至連他自己的兒子乃木保典都戰死了。他自己後來還寫了一首詩:

皇師百萬徵強虜,野戰功城屍做山。

愧我何顏見父老,凱歌今日幾人還。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兩個對我中華不懷好意的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戰爭,我是不會同情的,對於俄國人來說,這場戰爭不僅殘酷還丟臉。

戰爭中最著名的日俄對馬海戰是海戰史上損失最為懸殊的戰役之一。俄軍損失慘重,第二太平洋艦隊損失超過三分之二,被擊沉16艘戰艦,俘虜7艘,死亡人員近5000人,被俘虜6000餘人。而相比之下東鄉平八郎的率領的日軍僅僅付出了報銷3艘魚雷艇,傷亡總計不到1000人的代價。

俄國在甲午戰爭後聯合法國的德國逼迫日本退還遼東半島讓日本懷恨在心,加快了海軍的擴充建設計劃。在開戰前,日本並無必勝的信心。而在這場戰役中,獲勝的原因不僅僅是東鄉平八郎丁字戰法的成功運用,運氣成分也佔了很大的因素。還有就是日本士兵高漲的士氣,在大連和瀋陽周圍的陸戰中,上萬的日軍冒著俄軍重機槍的掃射,穿越鐵網和雷區向敵軍戰壕瘋狂地衝鋒,這是讓很多同時代的軍事專家所敬佩的。而陸軍的損失是格外慘重的,比如在8月19至24日僅僅6天的旅順第一波攻勢中,日軍就傷亡了2萬餘人,俄軍也付出了3000多人的代價。而在整個旅順戰役中,日軍更是付出了整整6萬人的損失,俄軍也損失了4.4萬人。兩國的交戰更是害得無數中國平民家庭支離破碎。

這場戰役讓後來的列強更加相信馬漢的海權論,在之後的海軍軍備競賽中更加註重戰列艦的火力和航速。




不過很巧合的是,就如同之後的諾門坎戰役後日軍高估了蘇軍的實力一樣,此戰之後的日本也受到了過高的吹捧。當時它的海軍軍艦依賴於英國製造,陸軍靠的是克虜伯的槍炮,更重要的是,日本的財政根本負擔不了長期戰爭的鉅額費用,只能依靠英美的籌款,而1905年與俄國談判時,日軍的財政其實已經到崩潰的邊緣了。


大唐安西節度使


“日俄戰爭”是舊日本帝國與沙皇俄國為了爭奪對朝鮮和中國東北的控制權,在1904年至1905年進行的一場爭霸戰爭。對此,清政府竟屈辱地宣佈處於中立,並積極給交戰雙方劃定交戰區域。“日俄戰爭”分為海戰與陸戰,戰況之激烈遠超甲午中日戰爭。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這場戰爭最後是以沙俄慘敗而告終。“日俄戰爭”不僅暴露出沙皇尼古拉二世統治下俄國外強中乾的本質,也讓日本真正躋身於“帝國主義俱樂部”中。

1905年9月5日,戰敗的沙俄被迫與日本政府簽訂了《朴茨茅斯和約》,和約規定:

第一、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一切利益,並且不再阻礙和干涉日本管理朝鮮。

第二、俄國將清朝的旅順口岸、大連灣等地的特權全部移交給日本政府。

第三、俄國將由長春至旅順沿線的鐵路、軍事設施、礦產全部交由日本政府管理。

第四、俄國將庫頁島南端的管理權、對清朝遼東半島及其附近島嶼的租借權永遠性地交給日本。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日本雖然取勝,但也是“慘勝”。因為日本土地狹小、物產貧瘠,而日軍在“日俄戰爭”中的傷亡人數卻達到了25萬,軍費耗用15億日元,這給經濟單薄的日本帶來了嚴重的負擔。日本政府為了轉移壓力,只能向日本群眾徵重稅,導致國內經濟一片蕭條,生產水平大幅下降。日俄戰爭過後,日本國內的經濟發展一直非常遲緩,直到20世紀的20年代才有所緩解。

另外,鑑於中日《馬關條約》帶來的“可觀戰果”,日本人也試圖從俄國手中獲得戰爭賠款來充實國庫,但沙俄政府的強硬態度遠遠超過了日本人的想象。面對日本提出的戰爭賠款要求,沙俄政府派出的代表不僅一口回絕,還表示並不介意再來一場“日俄戰爭”。雖然當時的俄國人是在“打腫臉充胖子”,但日本顯然也不具備再戰的實力,所以獲取戰爭賠款的想法落空了。

(在東北橫行的沙俄騎兵)


國史檔案


日俄戰爭到底有多殘酷?說實話這個問題有點怪,因為日俄戰爭是日本和俄羅斯這兩個帝國在中國土地上和朝鮮半島上為爭奪勢力範圍而進行的戰爭,所以他們之間無論怎麼殘酷其實都是咎由自取。不過說日俄戰爭的殘酷倒也沒錯,因為日俄雖然都是活該,但可苦了在戰場周邊生活的中國平民了……


日俄戰爭的起因與結果

其實日俄戰爭的起因很簡單,就是日俄雙方都想在中國東北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作為俄羅斯來說,最主要的訴求就是想要永久性地佔領一個不凍港,因為俄羅斯當時雖然在遠東侵佔了大量中國領土,但包括海參崴在內的港口都只能在夏季正常運轉,天氣一轉涼就歇菜了。

而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日本把自己的勢力延伸到了中國東北周邊,甲午戰爭之後甚至在《馬關條約》裡已經逼迫清政府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李鴻章已經簽字蓋章認可。但這一舉動引起了俄羅斯的強烈警覺,最終拉上德國與法國一同向日本施壓,迫使日本在《馬關條約》簽署18天之後被迫同意放棄遼東半島。

日俄戰爭期間日本報紙刊登的諷刺俄羅斯的漫畫

之後俄羅斯也加緊對中國東北地區進行侵佔。1897年,俄羅斯強迫清政府同意其租借大連港(俄羅斯人稱為亞瑟港),使俄羅斯人終於在遠東擁有了一個不凍港。而在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俄羅斯又以此為藉口,派出大軍入侵中國東北,並在事態平息之後仍然留下了10萬軍隊駐留東北,而且雖然承諾會撤軍,但到1903年還沒有提出撤軍時間表。


另一方面,在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將中國完全從朝鮮逐出,自己希望能夠主宰朝鮮半島,但俄羅斯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地區駐有大量軍事政治勢力,使日本一時還沒法完全吞併朝鮮半島。而為了換取俄羅斯同意日本吞併朝鮮半島,日本先開出了以承認俄羅斯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勢力範圍,換取俄羅斯認可朝鮮半島屬於日本勢力範圍的條件,但這卻被俄羅斯一口回決,而俄羅斯提出的條件則是將朝鮮半島上北緯39度以北設為日俄之間的緩衝區,希望將日本的勢力限制在39線以南,但這個條件卻是日本沒法接受的。

旅順海戰期間雙方炮戰現場照片

最終雙方的矛盾無法調和,在1904年年初,雙方和談破裂。日本海軍和幾十年後的珍珠港事件一樣,在1904年2月8日對大連港的俄羅斯遠東艦隊發動突襲,然後在3個小時之後正式對俄宣戰。而日俄戰爭總共持續了1年零7個月,日本方面先後出動了120萬軍隊,高峰時期同時參戰的軍隊高達65萬人。而俄羅斯方面更是先後出動了136萬軍隊,高峰時期同時參戰的軍隊高達70萬人。日軍在戰爭中先後攻陷了旅順(大連)和奉天(瀋陽),並在1905年5月27日發生的對馬海峽海戰中,全殲了剛剛經過7個月長途跋涉從歐洲趕到戰場的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不久之後日本又佔領了庫頁島,最終俄羅斯感到戰事無以為繼,接受了失敗的命運,不但承認了日本在朝鮮和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而且還把半個庫頁島割讓給了日本。

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前往日俄戰爭戰場增援行駛路線圖,結果到了就被全殲

日俄戰爭的傷亡與後果

應該說日俄戰爭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戰爭裡也算是傷亡非常慘重的戰爭之一了。在短短一年時間裡,雙方都付出了數萬人死亡的代價。但因為雙方所公佈的傷亡數字都有一些疑問,所以具體的傷亡數字也有很多說法。

日軍向俄軍發起進攻的場景

根據現在的資料,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死亡人數大約在5.8萬人到8.6萬人之間,其中被計為陣亡的大約有4.7萬人。而俄羅斯的死亡人數應該在4.3萬到12萬人之間,其中被計為陣亡的大約有3.4萬到5.2萬人。而相比之下日本在甲午戰爭中被計為陣亡的人數只有1132人,當然這個數字水分也很大,因為在甲午戰爭裡,日本的總死亡人數也在1.3萬人以上,但和日俄戰爭一比,人數就少多了。而俄羅斯在被稱為19世紀世界大戰的克里米亞戰爭裡,被計為陣亡的人數也只有3.5萬人,加上傷重不治的人數也只有7.3萬人,和日俄戰爭差不多,但克里米亞戰爭可是打了兩年零5個月,而且俄羅斯面對的是多國聯軍。所以人這些數字上也可以看出日俄戰爭的殘酷了。

奉天戰役俄軍潰敗後現場照片

但更加殘酷的卻是當時中國平民的遭遇。根據當時一些文獻的記載:

自旅順迤北,直至邊牆內外,凡屬俄日大軍經過處,大都因糧於民。菽黍高粱,均被芟割,以作馬料。縱橫千里,幾同赤地。

在戰時有大量的東北民眾被雙方徵用,為他們運送彈藥,服勞役,期間被雙方炮火打死的民眾數量也非常大,還有許多中國人被雙方當作間諜處死。而具體的傷亡數字卻沒有任何人知道了,當時曾有報道說僅僅在海城附近就有5萬中國平民遇難,當然這一數字也未必準確,但中國平民的傷亡之慘重也可想而知了。另外因為雙方的戰爭,還造成大量中國人流離失所,形成了數十萬的難民。


而在戰爭之後,俄羅斯國內因為戰敗引發政治動盪,在當年就爆發了著名的1905年革命,之後俄羅斯沙皇的統治就一步步走向了終結,說12年之後十月革命的導火索緣於日俄戰爭也並不過分。而日本在戰爭後則完全主導了朝鮮半島的局勢,並在5年之後通過《日韓合併條約》將朝鮮半島正式納入其本國領土。另外日本勝利之後,在中國東北成為了主導勢力,並開始長期大量駐軍,也為20多年後的918事變乃至最終全面侵華埋下了伏筆。


桃花石雜談


為什麼在中國的領土上發生日俄戰爭?估計是很多中國人不知道,俄國一而再,再而三入侵中國東北領土,大清王朝忍無可忍,但是自己的國力也是打不過,經過商談,邀請亞洲新秀日本出馬,許下鐵路 稅收煤礦等資源任其開發使用,日本是個資源少的國家,欣然接受,整合國家之力,來到中國東北,向俄國宣戰,這也是日本自日俄戰爭後一直滯留在中國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