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到底有多残酷?

徜徉在空气中


日俄战争,是日本和沙俄两个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开打的一场战争。新兴崛起的日本希望击败沙俄,获得对东北亚的控制权,图谋进一步蚕食中华;而老牌帝国沙俄也同样希望通过压制日本这个新兴对手,进一步蚕食东北。



因此,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我们的土地上惨烈厮杀。其中的旅顺之战,是日俄战争期间最惨烈、最血腥的战役。约3.3万沙俄军队扼守于坚固的山头堡垒阵地,构筑工事。而日军则动员了6万主力像这里发起疯狂的进攻。



当时,日军的指挥官,是战术思想守旧的乃木希典。他不懂得合理的调配火力和攻坚策略,只懂得不断驱使手下的士兵,冒着俄军的枪林弹雨,源源不断的向阵地发起猛攻。

从1904年6月到12月,整整半年的时间里,日军三个师团、两个野战炮兵旅团,配备大炮386门,无数次向俄军发起猛攻,但始终没能拿不下旅顺。



此战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203高地。乃木希典多次组织敢死队,向高地发起多次冲锋。结果每次都全军覆没,留下大量日军尸体在俄军阵地之前。悲剧的是,连乃木希典自己次子乃木保典的命都给搭上了。这足可见此战之惨烈程度。



也正是因为乃木希典在此战中的“出色”指挥,日本人都给他一个响亮的称号—肉弹将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日本电影《203高地》来看看)


这些历史要读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日俄战争是日本和沙俄这两个列强强加给中国的战争,是一场不义之战,但是深究日俄战争,除了西方列强如英、法、美、德的推波助澜,当事国的政府――清政府其实也没有置身事外。(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而是与日本达成了秘密出兵的协定,那就是清政府请求日本出兵,击退驻扎在中国东北,尤其是旅顺、大连的俄国军队,使得东北地区重新归入到清政府的版图范围之内。

这里说到“重新归入”的问题,东北不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土地吗,怎么还需要重新纳入版图,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列强在满清时期利益稍微再和谐一点,恐怕东三省就真的被分裂出去了。

1900年中国华北地区发生义和团运动,沙俄以保护东北境内的俄罗斯人为由,出兵中国东北,占领了整个东三省,虽然清政府屡次要求沙皇撤军,但沙皇答应的快,赖账赖的更快,从来都是口惠而实不至!


再说日本这头,自从1895年之后的日清战争,从三国干涉还辽就与沙皇俄国结下了梁子,满清政府赔付给日本的战争赔款,80%以上的钱都被日本用来准备军火,与俄罗斯人开干做准备。

等到了1904年下半年,日本人已经按耐不住的想要与沙俄开战了,因为沙俄要在西伯利亚修建铁路,计划连通中国东三省腹地,一旦沙皇的计划成真,那么日本想要与沙皇在东北一决雌雄,伤亡只会更惨更重。

由于沙皇与日本都是一只脚踏入文明的先列,另一只脚深陷封建泥淖,因此双方一方面用工业文明下的武器大炮武装自己的躯体,同时也不忘用封建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打起仗来可以说是两个愣头青碰一块了,又都想让对方见识见识彼此的粗野和卑劣。日本将领乃母希典因为指挥战役死伤过多,被日本人成为――肉蛋,意思是说就知道拿日本人脑袋的去送命。

由此可见战争残酷之一般!


历史三日谈


日俄战争,按照教科书的表述,这是一场帝国主义狗咬狗,践踏中国主权的战争。但是这场战争的背后,其实是非常毁三观,是值得国人反思的一段历史。

首先,这场战争表面上是日本和沙俄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大打出手,

实质上是英、美等国为了自身利益,对沙俄在远东扩张的一次联合围剿。而日本只是充当了这场西方列强博弈的代理人而已;

其次,沙俄也不是孤军奋战,它的背后同样有德国和法国的支持。具备了两大集团之间的博弈性质;

第三,这场战争爆发的背景,是当时中国的东北完全被沙俄侵占了。沙俄军队故意赖在东北不走,日本是在经过清政府同意后,才出兵中国东北。并且在战胜沙俄后,日本归还了东三省99%的领土给清政府。

因此这场战争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国家的战争,这是两个集团的较量。就像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被部分军事家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



战争背景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企图割走辽东半岛。但是此举遭到沙俄等国的干涉,最后清政府在马关条约的赔款基础上多支付了三千万两白银,赎回了辽东半岛。为了制约日本,清政府想到了联俄抗日,出让了很多主权,比如允许沙俄在东北修铁路,以及租借辽东半岛给沙俄,以换取沙俄对清政府的支持。

但是,沙俄的野心明显比日本更大。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沙俄撕毁了与清政府的密约,除了派遣一万八千人参加八国联军外,又额外出动了十三万大军入侵东北。经过四个月不太激烈的交战,清军驻守东北的九万人被全歼,东北三省全境被沙俄侵占。

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上签字后,沙俄先是忽悠八国联军从中国撤军,但是侵占中国东北的俄军却一直不撤。从1900年至1905年,持续占领了五年之久。注意:是俄军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全境,不是八国联军。


沙俄在东北赖着不走,让英国很不满意,同时也让日本很不满意。因为甲午战争后,日本就霸占了朝鲜。沙俄在中国东北驻扎重兵,威胁到了日本在朝鲜的利益。最早的时候,日本国内主张通过放弃东北,换取沙俄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权。然而沙俄不鸟日本,坚持要把朝鲜变成中立国,并且还派兵进入了朝鲜。这一下,沙俄就动了日本的根本利益了。日本国内开始酝酿对沙俄开战。

另一方面,英国撤军后,发现俄军不撤,先是外交斡旋,让沙俄自觉点。待斡旋无效后,英国干脆与日本签订了《英日同盟》合约,明确的支持日本打沙俄。并且英国还出了狠话,日本是自己的盟友,如果谁敢帮沙俄,就是与英国为敌。所以欧洲大陆的国家都没有派兵支持沙俄,只有德国和法国暗中帮忙。比较搞笑的是,德国后来跟沙俄翻脸了。

战争残酷的原因

由于英国和美国的怂恿,再加上沙俄的咄咄逼人,因此作为战争的双方,日本和沙俄都是压力巨大。双方心里都清楚,如果打输了,就意味输掉一切;如果赢了,就意味赢得一切。尤其是日本,完全就是在赌国运。因为假如日本战败,必然会丢掉朝鲜,那么日本本土被沙俄入侵只是时间问题。搞不好日本也会落得跟清政府一样的下场。但是如果打赢了战争,就很有可能跻身于世界列强行列。

在看沙俄一方,俄国陆军大臣阿列克塞库罗帕特金大将列出了一个非常狂妄的计划:以远东现有兵力坚持六个月的防御作战,直到集结足够的兵力之后,再进行反攻,俄军直接在日本登陆,击溃其本土部队,平定人民的反抗,占领都城,生擒日皇

所以这场战争对于双方而言,都是拼了老本的战争。日本绝对不能输,否则亡国;沙俄就没想过会输,一开始就制定了灭亡日本的战略计划。因此战争的残酷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1904年,日本在征得清政府的同意之后,出兵到东北,发动了日俄战争。注意:日本是在征得清政府同意之后才出兵的。这一点和我们对历史常识的认知相悖,但是这确实就是事实。

在经历了长达一年半的战争后,最后以沙俄惨败、日本惨胜告终。在战争中,日本完全不计较损失,掏上老本跟沙俄在干仗。当时日本派遣军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提出了一个冒险的六成法则,也就是每一场战斗,日本对俄国胜率只要有六成就够了,不要求有十足的把握。在很多情况下,日军都是弹尽粮绝,频临崩溃境地。例如203 高地战,简直就是后来凡尔登绞肉机的预演。



战争消耗

日俄战争的残酷,在于当时很多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创新,都首次用在了战争中,比如速射炮、机枪和射击准度更高的卡宾枪,都在日俄战争中首次被大规模使用。简单地说,防御一方的装备有飞速发展,但是进攻还是要靠两条腿冲锋

虽然日军在此之前与清军交手过,但是清军只是装备了西式武器的旧式军队,根本没有近代化军队的模样;而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后,也没有打过像样的战争。所以这场战争,是双方在工业革命之后,第一次打近代化的战争。损失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巨大的。

就拿战胜的日本来说,甲午战争时,日军的战死、负伤、残疾(永远丧失战斗力)人数共计有17282 人,消耗了日洋两亿元。而在日俄战争,日军死伤残三十八万,是甲午战争的二十多倍!消耗军费十七亿日洋,是甲午战争的八倍左右。

基本上把日军的常备兵力和财政储备给打光了,无力再战

再看俄国,损失比日本还大。虽然沙俄的伤亡比日军小,但是俄军被俘的人数比日军高,死伤残人数最起码也有二十七万,而且两大舰队被歼灭,国内经济面临崩溃。沙俄在这一次战争后的后遗症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直接导致了十二年后,在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崩盘。

战争之后

战争之后,日本和沙俄都没有占到便宜。日本想让沙俄赔钱,结果沙皇尼古拉二世态度十分强硬,一个子都不给,不服就重新再来。最后日本只是取得了对南满的控制权以及稳固对朝鲜的统治。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了。这种战胜补偿,与日本国民的期望有落差,最终导致日本国内的民众抗议政府,爆发了日比谷纵火事件,把美国的大使馆都给烧了。(因为美国出面斡旋停战,日本人认为美国鬼子没安好心)

当时的桂太郎内阁为了弹压老百姓,派兵抓捕群众,又进一步激化了官民矛盾。日本国内的政治家普遍不敢吭声,任由国民发泄不满,报纸上甚至还刊登社论,认为日俄战争就是白种人的阴谋,是英国和美国故意利用日本打了一场代理战争,既削弱了沙俄的势力,又不让日本人得到好处。英美在战争中乘机卖军火、放高利贷,搞得日本政府负债累累,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扭亏为盈。

这场日本国民的宣泄运动,最终结果是,

打赢了战争的桂太郎内阁,没有获得任何奖励,反倒被迫宣布下台了……

日、俄双方都是打亏本仗,而占便宜的却是躲在后面的英、美。美国的右翼政客私底下大骂日本人!不是我们英、美借钱给你日本,买武器给你日本,提供情报给你日本,帮你日本阻碍沙皇舰队,帮你日本租借了威海卫军港,帮你日本出来斡旋和平,你日本就真以为就能胜得了沙俄了?连我们的大使馆也敢砸,教堂都敢烧,反了天了还!由此之后,日美关系陷入了不冷不淡的局面。美国还制定了一个橙色战争计划,目的就是为了防着日本。

另外,美国的老罗斯福总统因成功地调停了日俄战争,获得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他是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美国人。而他也是这场战争的幕后策划人之一。诺贝尔和平奖这一奖项,历来就是用来搞笑的。



对于中国的警示

日军在战争中的表现,犹如耳刮子一样啪啪打清廷的脸。人家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清政府却没有。甲午战争时,维新派就上书,不要投降,赔钱解决不了问题,大不了迁都西安再战!挺下来,情况会好转。结果呢?清政府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为赔钱能了事。然而赔钱不仅不能了事,反而惹出更大的事。纵观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这十年,混乱的源头就是甲午之败。

而在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表现可谓是一如既往的烂。虽然战争后,日本归还了东北的领土给清廷,但这明显是受了英国方面的压力,迫不得已才还的。

不过对于无能清政府而言,能够收回几乎已经失去的东北主权,他们就很满足了,于是瞬间就忘了甲午之恨。国内的立宪派还被日本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觉得搞立宪才是出路。问题是日本本来就有虚君的传统,中国有吗?洋务派是学人家皮毛,立宪派也是学皮毛。最后学的是四不像!别国搞立宪是为了分权,中国搞立宪是为了抓权。结果搞来搞去,直接把清廷给搞没了。


Mer86


日俄战争发生在1904年到1905年之间,因为战争规模巨大,牵涉战争的双方损失惨重,而且在战争中双方投入了大量新型杀伤类武器。因此日俄战争又被成为“第零次世界大战”。



众所周知,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国力提升,然后确定了发展方向。即拿下朝鲜半岛,然后夺取中国东北地区,最后以中国东北地区为跳板侵略整个中国乃至东亚各国。为此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豪赌国运,获胜之后准备夺取中国东北地区控制权。

但当时俄国已经通过“三国干涉还辽”事件逼迫清政府同意俄国的东北权益,最终把势力深入到了东北地区,并且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派17万大军夺取了整个东北的控制权。

这时双方矛盾凸显,一场争夺远东霸权的大战一触即发。



战争开始前,日本争取到了英国和美国的支持。俄国争取到了法国和德国的支持。所以实际上帝国主义列强都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了这场战争。

这次战争双方都投入了上百万兵力,最终结果是日本阵亡8万余人,伤15万人,被俘0.2万人。俄国阵亡4万余人,伤14万人,被俘8万人。虽然日本取得了胜利,但是却耗光了积攒多年的国力,可以说是惨胜。



然而受到损失最多的确实中国,尤其是中国普通百姓。双方陆军交战之时,抢劫了大量中国百姓的财产,并且强迫中国百姓为其运输粮草物资,被对方抓获后,当即被判定为间谍杀害。

除此之外,日俄双方还炸毁了我国大量的房屋工厂,不计其数的良田被毁。仅盖州到海城一带遭此劫难的就有5万余人。整个东北地区上百万人因此流离失所。而因为这场战争死去的中国人也有数万之多。



当然这次战争俄国失败、日本惨胜,使得东北的主权再次回归到了清政府的手中,避免了东北地区的沦陷。


我是越关


日俄战争是日本民族的一次伤痛,特别是攻打旅顺这场战役,损失极大,整场战争中,日军总共投入了40万兵力,死了8万多人。也就是说一线战斗部队的伤亡超过40%以上。

关于日俄战争的惨烈,举个例子。时任的日本近卫师团师团长乃木希典陆军大将,他的两个儿子,乃木胜典和乃木保典也在近卫师团,双双战死于旅顺战役。

两人的坟都放一起了。战争结束,乃木家也绝后了。

这场战役结束的时候,乃木希典指挥的第三军人数锐减一半,6万人剩3万。

日本政府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欠下了巨额债务,这些债务还了将近20年。也因为这场战争的惨痛损失,直接催生了“泛亚细亚主义”,反战思潮也因此得以在日本国内蔓延了将近30年。直到裕仁天皇得权之后日本才能够发动下一场战争。


贞观防务


提起日俄战争,大清朝实在是太丢脸了。日本和俄罗斯为了争夺朝鲜和东北,在大清的土地上大打出手。清政府却只能袖手旁观,无耻的宣布中立。其中,最为惨烈、最为血腥的一战就是旅顺的203高地争夺战。

当时的旅顺号称“远东的要塞”,俄军有50500人防守这座要塞,包括西伯利亚第4、7师和8000水兵。这里有四十多座城堡、七十多座炮台。其中,防线最东面的便是东鸡冠山制高点,最西面的是203高地。一旦占领了其中一个制高点,日军便能轻而易举的消灭其余残兵。俄军当时猜到日军的想法,于是提前在东冠山防御,还把司令部设在了附近。

日军指挥这场战役的就是后来被吹成军神的乃木希典,采用的是肉弹攻击法。从肉弹攻击这个名字上看就知道他打的仗有多血腥。他第一次攻击的便是东鸡冠山,派出了7个联队进行攻击,总计15000多人。在日军不计伤亡的攻击下,俄军的马克沁机枪疯狂杀戮,仅1天阵亡了3000多人,5天便伤亡了15000人。就这样,日军的第一次进攻便失败了。

打不下东鸡冠山,乃木希典便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了203高地。因为乃木希典认为俄军在东鸡冠山防守严密,实在是难以攻占。实际上203高地也同样布有重兵,还有两门加农炮,若干速射炮,以及半山腰上的战壕,马克沁机枪掩体,各种地雷。

乃木希典再一次组织军队进行自杀式冲锋。日军踩着自己战友的尸体向俄军的阵地进行反复冲击。三天,日军伤亡6000多人。

之后,乃木希典也没有什么好的战术,无非就是炮兵轰完,步兵冲,把士兵当成肉弹,向俄军进攻。

据说当时203高地原本是有204米的,在双方的炮轰之下,高地变成了203米。

日军的5.6万人在他的肉弹攻击战术指导之下,战死了5万人,甚至连他自己的儿子乃木保典都战死了。他自己后来还写了一首诗:

皇师百万征强虏,野战功城尸做山。

愧我何颜见父老,凯歌今日几人还。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两个对我中华不怀好意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战争,我是不会同情的,对于俄国人来说,这场战争不仅残酷还丢脸。

战争中最著名的日俄对马海战是海战史上损失最为悬殊的战役之一。俄军损失惨重,第二太平洋舰队损失超过三分之二,被击沉16艘战舰,俘虏7艘,死亡人员近5000人,被俘虏6000余人。而相比之下东乡平八郎的率领的日军仅仅付出了报销3艘鱼雷艇,伤亡总计不到1000人的代价。

俄国在甲午战争后联合法国的德国逼迫日本退还辽东半岛让日本怀恨在心,加快了海军的扩充建设计划。在开战前,日本并无必胜的信心。而在这场战役中,获胜的原因不仅仅是东乡平八郎丁字战法的成功运用,运气成分也占了很大的因素。还有就是日本士兵高涨的士气,在大连和沈阳周围的陆战中,上万的日军冒着俄军重机枪的扫射,穿越铁网和雷区向敌军战壕疯狂地冲锋,这是让很多同时代的军事专家所敬佩的。而陆军的损失是格外惨重的,比如在8月19至24日仅仅6天的旅顺第一波攻势中,日军就伤亡了2万余人,俄军也付出了3000多人的代价。而在整个旅顺战役中,日军更是付出了整整6万人的损失,俄军也损失了4.4万人。两国的交战更是害得无数中国平民家庭支离破碎。

这场战役让后来的列强更加相信马汉的海权论,在之后的海军军备竞赛中更加注重战列舰的火力和航速。




不过很巧合的是,就如同之后的诺门坎战役后日军高估了苏军的实力一样,此战之后的日本也受到了过高的吹捧。当时它的海军军舰依赖于英国制造,陆军靠的是克虏伯的枪炮,更重要的是,日本的财政根本负担不了长期战争的巨额费用,只能依靠英美的筹款,而1905年与俄国谈判时,日军的财政其实已经到崩溃的边缘了。


大唐安西节度使


“日俄战争”是旧日本帝国与沙皇俄国为了争夺对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控制权,在1904年至1905年进行的一场争霸战争。对此,清政府竟屈辱地宣布处于中立,并积极给交战双方划定交战区域。“日俄战争”分为海战与陆战,战况之激烈远超甲午中日战争。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战争最后是以沙俄惨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不仅暴露出沙皇尼古拉二世统治下俄国外强中干的本质,也让日本真正跻身于“帝国主义俱乐部”中。

1905年9月5日,战败的沙俄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和约规定:

第一、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一切利益,并且不再阻碍和干涉日本管理朝鲜。

第二、俄国将清朝的旅顺口岸、大连湾等地的特权全部移交给日本政府。

第三、俄国将由长春至旅顺沿线的铁路、军事设施、矿产全部交由日本政府管理。

第四、俄国将库页岛南端的管理权、对清朝辽东半岛及其附近岛屿的租借权永远性地交给日本。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日本虽然取胜,但也是“惨胜”。因为日本土地狭小、物产贫瘠,而日军在“日俄战争”中的伤亡人数却达到了25万,军费耗用15亿日元,这给经济单薄的日本带来了严重的负担。日本政府为了转移压力,只能向日本群众征重税,导致国内经济一片萧条,生产水平大幅下降。日俄战争过后,日本国内的经济发展一直非常迟缓,直到20世纪的20年代才有所缓解。

另外,鉴于中日《马关条约》带来的“可观战果”,日本人也试图从俄国手中获得战争赔款来充实国库,但沙俄政府的强硬态度远远超过了日本人的想象。面对日本提出的战争赔款要求,沙俄政府派出的代表不仅一口回绝,还表示并不介意再来一场“日俄战争”。虽然当时的俄国人是在“打肿脸充胖子”,但日本显然也不具备再战的实力,所以获取战争赔款的想法落空了。

(在东北横行的沙俄骑兵)


国史档案


日俄战争到底有多残酷?说实话这个问题有点怪,因为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罗斯这两个帝国在中国土地上和朝鲜半岛上为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所以他们之间无论怎么残酷其实都是咎由自取。不过说日俄战争的残酷倒也没错,因为日俄虽然都是活该,但可苦了在战场周边生活的中国平民了……


日俄战争的起因与结果

其实日俄战争的起因很简单,就是日俄双方都想在中国东北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作为俄罗斯来说,最主要的诉求就是想要永久性地占领一个不冻港,因为俄罗斯当时虽然在远东侵占了大量中国领土,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港口都只能在夏季正常运转,天气一转凉就歇菜了。

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把自己的势力延伸到了中国东北周边,甲午战争之后甚至在《马关条约》里已经逼迫清政府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李鸿章已经签字盖章认可。但这一举动引起了俄罗斯的强烈警觉,最终拉上德国与法国一同向日本施压,迫使日本在《马关条约》签署18天之后被迫同意放弃辽东半岛。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报纸刊登的讽刺俄罗斯的漫画

之后俄罗斯也加紧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侵占。1897年,俄罗斯强迫清政府同意其租借大连港(俄罗斯人称为亚瑟港),使俄罗斯人终于在远东拥有了一个不冻港。而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俄罗斯又以此为借口,派出大军入侵中国东北,并在事态平息之后仍然留下了10万军队驻留东北,而且虽然承诺会撤军,但到1903年还没有提出撤军时间表。


另一方面,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将中国完全从朝鲜逐出,自己希望能够主宰朝鲜半岛,但俄罗斯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地区驻有大量军事政治势力,使日本一时还没法完全吞并朝鲜半岛。而为了换取俄罗斯同意日本吞并朝鲜半岛,日本先开出了以承认俄罗斯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势力范围,换取俄罗斯认可朝鲜半岛属于日本势力范围的条件,但这却被俄罗斯一口回决,而俄罗斯提出的条件则是将朝鲜半岛上北纬39度以北设为日俄之间的缓冲区,希望将日本的势力限制在39线以南,但这个条件却是日本没法接受的。

旅顺海战期间双方炮战现场照片

最终双方的矛盾无法调和,在1904年年初,双方和谈破裂。日本海军和几十年后的珍珠港事件一样,在1904年2月8日对大连港的俄罗斯远东舰队发动突袭,然后在3个小时之后正式对俄宣战。而日俄战争总共持续了1年零7个月,日本方面先后出动了120万军队,高峰时期同时参战的军队高达65万人。而俄罗斯方面更是先后出动了136万军队,高峰时期同时参战的军队高达70万人。日军在战争中先后攻陷了旅顺(大连)和奉天(沈阳),并在1905年5月27日发生的对马海峡海战中,全歼了刚刚经过7个月长途跋涉从欧洲赶到战场的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不久之后日本又占领了库页岛,最终俄罗斯感到战事无以为继,接受了失败的命运,不但承认了日本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而且还把半个库页岛割让给了日本。

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前往日俄战争战场增援行驶路线图,结果到了就被全歼

日俄战争的伤亡与后果

应该说日俄战争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战争里也算是伤亡非常惨重的战争之一了。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双方都付出了数万人死亡的代价。但因为双方所公布的伤亡数字都有一些疑问,所以具体的伤亡数字也有很多说法。

日军向俄军发起进攻的场景

根据现在的资料,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死亡人数大约在5.8万人到8.6万人之间,其中被计为阵亡的大约有4.7万人。而俄罗斯的死亡人数应该在4.3万到12万人之间,其中被计为阵亡的大约有3.4万到5.2万人。而相比之下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被计为阵亡的人数只有1132人,当然这个数字水分也很大,因为在甲午战争里,日本的总死亡人数也在1.3万人以上,但和日俄战争一比,人数就少多了。而俄罗斯在被称为19世纪世界大战的克里米亚战争里,被计为阵亡的人数也只有3.5万人,加上伤重不治的人数也只有7.3万人,和日俄战争差不多,但克里米亚战争可是打了两年零5个月,而且俄罗斯面对的是多国联军。所以人这些数字上也可以看出日俄战争的残酷了。

奉天战役俄军溃败后现场照片

但更加残酷的却是当时中国平民的遭遇。根据当时一些文献的记载:

自旅顺迤北,直至边墙内外,凡属俄日大军经过处,大都因粮于民。菽黍高粱,均被芟割,以作马料。纵横千里,几同赤地。

在战时有大量的东北民众被双方征用,为他们运送弹药,服劳役,期间被双方炮火打死的民众数量也非常大,还有许多中国人被双方当作间谍处死。而具体的伤亡数字却没有任何人知道了,当时曾有报道说仅仅在海城附近就有5万中国平民遇难,当然这一数字也未必准确,但中国平民的伤亡之惨重也可想而知了。另外因为双方的战争,还造成大量中国人流离失所,形成了数十万的难民。


而在战争之后,俄罗斯国内因为战败引发政治动荡,在当年就爆发了著名的1905年革命,之后俄罗斯沙皇的统治就一步步走向了终结,说12年之后十月革命的导火索缘于日俄战争也并不过分。而日本在战争后则完全主导了朝鲜半岛的局势,并在5年之后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将朝鲜半岛正式纳入其本国领土。另外日本胜利之后,在中国东北成为了主导势力,并开始长期大量驻军,也为20多年后的918事变乃至最终全面侵华埋下了伏笔。


桃花石杂谈


为什么在中国的领土上发生日俄战争?估计是很多中国人不知道,俄国一而再,再而三入侵中国东北领土,大清王朝忍无可忍,但是自己的国力也是打不过,经过商谈,邀请亚洲新秀日本出马,许下铁路 税收煤矿等资源任其开发使用,日本是个资源少的国家,欣然接受,整合国家之力,来到中国东北,向俄国宣战,这也是日本自日俄战争后一直滞留在中国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