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學家陳旅,尊師重教,文章"自成一家,超軼古昔"

元代文學家陳旅,尊師重教,文章

陳旅像

陳旅(1288—1343),字眾仲,號荔溪,元代興化路莆田縣崇福里人(今莆田市忠門鎮),歷任閩海儒學官、應奉翰林文字、國子監丞。陳旅是元代文學家、教育家,一生致力於儒學教育;他尊師重教,師生情深,視恩師為知己,恩師引他為平生益友;他自小博覽群書,學養深厚,為文自成一家。元代翰林直學士、閩中文學名士林泉生評論他“燻經飫史,吞吐百氏……自成一家,超軼古昔”。

篤學成材

元代文學家陳旅,尊師重教,文章

陳旅的故鄉忠門鎮

陳旅的祖先世代以儒學為業,他的父親陳子修是東南大儒,博通經籍,當時朝廷派人急購鄭樵的名著《通志略》,福建省肅政廉訪使孫澤,聽說陳子修博學多才,就囑付他與本郡的鄭鋮,一起校對訂正所購的刊本,儘可能地恢復鄭樵原著的本來面目,完工後上報給朝廷,交付學官使用。

陳旅資質超群,小時候由外祖父培養,他的外祖父趙氏也是東南大儒。陳旅篤志於學問,遍讀所能搜到的書。他曾經躲藏在漂浮海面的漁船裡讀書,為的是避免受到世間名利的干擾。後來外祖父與父親先後去世,再也沒有人能夠教他讀書了,他就攜帶書籍到溫陵(今福建泉州)遊學,向鄉賢傅定保求學。

傅定保,字季謨,自號古直。六歲通曉《大學》《論語》大義,頗有文名。他是南宋威淳七年(1271)禮部考試第四名。因宰相賈似道從中作難而未能登第。直至元大德初年,才被推薦擔任漳州路儒學學正。傅定保講授《四書》,尊重朱熹的學問,並能夠融會貫通,深入探究朱學的微妙、中正思想;他的學問只是把儒家思想發揚光大而已,而不是刻意地標新立異。他教導人們應該崇尚忠厚,力求實踐。他的文章多用典故,溫潤蘊藉,文章風格類似於北宋學者、福州鄉賢之一的劉康夫,而詩詞類似於大詩人陸游。因此傅定保的道德與學識,也就可見一斑了。陳旅後來稱讚老師傅定保說:自己每天跟隨老師學習,實在佩服他的教誨,自己受益匪淺。陳旅讚歎老師是“閩學師宗”。

薦舉大用

元代文學家陳旅,尊師重教,文章

虞集像

陳旅跟隨傅定保求學多年,很有名氣,被推薦擔任閩海儒學官。御史中丞馬祖經常到泉南巡察,他發現陳旅學問淵博精深,就對陳旅說:“先生乃館閣大器,為何滯留於此?”勉勵他去京師遊學。

陳旅到京師後,馬中丞就向當時的飽學之士、翰林侍講學士虞集引薦陳旅。虞學士測試他的文才,不禁感嘆說:我行將老矣,幸好有這等人才,可以將學問事業託付給他了。於是就把陳旅引進館閣。

虞集是江西崇仁人,史稱其三歲知讀書,師從名儒吳澄,後來當上大都路儒學教授、侍講學士,當時官修大典冊都由他主持。虞集職位雖高,卻不恥下問,與陳旅每天都一起討論研習道德義理與學問。虞集自稱“得(陳)旅之助為多”。虞集跟馬祖經常向朝中各位名卿讚揚陳旅,無不認為陳旅博學多聞,應當列為儒學教授的人選。不久經時任中書平章政事趙世廷的極力推薦,陳旅擔任了國子監助教。

三年後,陳旅在國子監任教期滿,很多監生紛紛向朝廷乞請留任陳旅。由此可知,陳旅的學問、為人和教學成績。任教期間,虞集主持編纂《經世大典》,邀請陳旅參與編務。

宣示學政

元代文學家陳旅,尊師重教,文章

國子監

元天曆二年(1329)六月,陳旅掌管上都路儒學。七月,舉行開學典禮。公卿大夫前來祝賀,朝廷也宴請學官與諸生。陳旅對諸位監生說:國家之所以優待我們這些人,不同於其他的職業,正是因為我們發揮的作用大,可是誰能說其他職業就毫無用處呢?既然這樣,那麼我們身上的職責也就顯得格外重大了。從元開朝以來,那些大臣、宰輔、學者,他們功在社稷,澤被百姓,就足以證明這個道理了。凡在朝堂擔責的人,就一定不該荒廢學問、輕慢道德、忽略原則、散漫處世。應當深入探究聖人之言,用聖人教導約束自己,想方設法辦好國子監,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國家棟梁之才。陳旅勉勵各位監生奮志力學,報效國家,無愧於國學生的稱號;而作為學官,也不能逃避自己的責任。由此可以看出陳旅的使命感、責任感,及其孜孜不倦、善於教誨的精神。

重教興學

元代文學家陳旅,尊師重教,文章

《嘉興路儒學教授題名記》拓印本

不久,陳旅出任江浙儒學副提舉。這時虞集已經退休多年,即將舉行鄉試時,陳旅念恩師學識淵博,公道正派,熱心提攜後學,適合主持鄉試。經報請行省參知政事孛術魯翀同意,親自攜帶書信及禮物,邀請虞集出任主考。

陳旅任上,常應邀為州縣儒學作題記,藉以宣揚郡官重教興學、化民成俗的責任,激勵學官不辱使命,有所作為。他在《嘉興路儒學教授題名記》說:“予催堯舞兩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大矣。善為治者,每使校官掌之,以授多士。蓋以為,士者,民之望也。士習正,則民俗美;民俗美,則世德厚;世德厚,則唐虞三代在是矣……”陳旅在文中指出,教育為政治之本,學官是關鍵。為了崇高的信念,博學而來,眼花而去,希望大家品味鄉賢“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的格言,誠樸寬厚,用心學事,我期待大家都能做出一番不尋常的業績來。陳旅還在《慶元路(今浙江寧波)儒學新修廟學記》一文中,讚揚官長“以興學為己責”,期望校官能“黜身薄習、養厚德,克廣德心而盡職”。

海鹽縣(今屬浙江)的儒學教育,在元初破壞十分嚴重。至元三年(1337),教授呂文饒慨然有作興之志,得到官民的支持。於是修建學宮,卓有成績。陳旅就寫《海鹽州儒學新修廟學記》一文,希望學者務學,居實而不求華,寬讓而不傲慢,使得學生面貌舒展,氣度優雅,展現鄒魯之古風。

陳旅所作諸多的儒學題記,都是宣揚重教興學之政本、學官盡職教事之使命、諸生務實養德之學風,言簡旨遠,諄諄教誨,它們並非文字的應酬,而是自己學政的宣示、信念的表露。

師生情深

元代文學家陳旅,尊師重教,文章

《四庫全書》複印本

至元四年(1338),陳旅奉命回京,出任應奉翰林文字,至正元年(1341)升任國子監丞(掌監務),階文林郎(正六品)。至正三年(1343)卒,年55歲。

陳旅平生為人篤實,對師友情誼尤為真誠淳厚,視恩師虞集為知己。虞集歸田後,陳旅思念不已。其《題虞先生詞後》雲:“憶昔奎章學士家,夜吹瓊琯泛春霞。先生歸臥江南雨,誰為掀簾看杏花?”表達了深切思念之情。為了慰問恩師,陳旅不遠千里,從京師冒著酷暑,專程前往江西臨川慰問虞集。虞集為其不辭辛勞來訪而感動,挽留十日方才離別,拳拳以斯文相勉勵,“慘然若將永訣焉”。平時,虞集每每跟學者交談,必以陳旅為平生益友。以至一日生夢,二人舉杯相向說:“(陳)旅甚思公,亦知公之不忘旅也,但不得見耳!”可見情誼之深厚。不久,聞訊陳旅不幸故去,深切悼念故友。可謂君子之交也。

元代翰林直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閩中文學名士林泉生稱:元代初期十多年,陳旅文章譽滿天下。然而,知其文者未必知其人。認為陳旅“學博而通,識高而敏,使之裁繁理劇(裁決繁重困難的政務),有兼人之能;或處危制變,有濟時之智。”林泉生惋惜陳旅才未盡用便離世,未能發揮其潛能,因此認為人們僅知其文章,而不知其人。

文章大家

元代文學家陳旅,尊師重教,文章

《安雅堂集》清康熙間刻本

陳旅博覽群書,學養深厚,為文自成一家。從先秦以來至唐宋諸位文章大家,他都深入研究,學習他們為人作文,因此他的文章“典雅峻潔,必求合於古,而不趨時媚俗”。

陳旅傳世的文集有《安雅堂集》十四卷,由其子陳籲編次,收入陳旅的詩賦序記、碑碣墓誌及雜文,陳旅的恩師虞集親自作序,後被收入清代的《四庫全書》。文章題材大致有這幾類:諸多題記、政記,則讚許修堤、捕蝗與便民惠政;學記,則倡導盡職教事、興學化民之功,及至友人書齋記序,倡導存誠防邪(《存誠齋記》)、治身謹嚴(《謹嚴記》)、約身制驕(《約奇記》)、遜志時敏(《遜敏齋記》)之風,歌頌菊花不與群豔競吐,而退然於風霜搖落之時的情操(《菊逸帝序》),等等,風格清新雋水,內容精闢涵博,不啻為藥石箴言。元代詩人、翰林修撰張翥也讚賞陳旅的文章,“其思綿麗藻拔,而杼機內綜也;其勢飛騫盼睞(飛騰顧盼),而精神外溢也”,“變雕琢磔裂之習,而反諸醇古,故其製作,完然一代之雄盛文人學士,直視史漢(《史記》、《漢書》)”。

林泉生曾經評論他:“燻經飫史,吞吐百氏……自成一家,超軼古昔。”“貫綜該洽(博通詳備),人見其富也;精采振發,人見其麗也;天機之敏,人以為巧;法度之周,人以為密。乃若眾仲之學,則封殖(培育)深厚,發無不茂。”他認為,這正是陳旅文章醇正典雅的本源。

陳旅也是元代著名詩人,別有詩才,有《陳荔溪詩集》傳世。他喜歡山川風物、名勝古蹟,跟朋友賦詩唱和。在江浙儒學副提舉任上期間,時常乘興探幽攬勝,得到佳句,就高興地回去,命筆成篇。薩天錫曾寫詩贈他說“江南少識陳眾仲,闕下才名北斗齊”。他曾寫詩唱和維揚友人:“揚子江頭水拍天,人家種柳住江邊。吳娃蕩槳潮生浦,楚客吹簫月滿船。錦纜憶曾遊此地,瓊花開不似當年。竹西池館多紅藥,日夜題詩舞袖前。”別有一種人隨楊柳舞、曠世風清揚的書生意氣。

參考《興化府志》及阮其山等人的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